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诗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秦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剪影”的含义是“照人脸或人体的轮廓剪纸成形”,“亚洲文明的剪影”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横线句子中,“建筑师”前面用“诗人”一词修饰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圆明园在世界幻想艺术中的地位之高,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亚洲文明的代表(或亚洲文明的体现)
2 .因为圆明园是幻想艺术的代表作,用“诗人”修饰“建筑师”是为了强调其富于幻想的特点。
3.突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之至。
4.高度评价了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崇高地位,盛赞它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每一个今天都是年轻的
史中兴
年岁增长对一些人来说是忧多于喜。过生日是喜事,可克林顿在他60大寿之际,却对记者发了这么一通感慨:“我讨厌60岁,不过这是真实的。在我从政的大多数时间,我总是我所在岗位上最年轻的人。但突然有一天,我幡然省悟,原来我是所有办公室里最老的一个。”这是文汇报驻华盛顿记者发回的报道,写报道的朱幸福曾采访过总统任上的克林顿,我相信克林顿这回说的是人生真实的感受。
年轻朋友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六十岁离他们还遥远,他们还来不及想自己有一天也会变老。上了年纪的朋友就不同了,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和克林顿相同的心情,都有过光彩的青春年华,都曾经是所在岗位上最年轻的一群,都年轻气盛过。老了,却不知老之已至,待身体出现某些迹象,还要极力加以掩饰,眼袋出来了,要把它拉掉,头发白了,偏要染得墨黑墨黑,可是外人对你的称呼不对了,小某变成了老某,老某又变成了某老。如果常去小菜场,从前叫你阿弟、阿妹的人,叫你阿叔、阿姨了,叫你老伯伯、老妈妈了,过不了多久,又叫你老爷爷、老奶奶了,这时你就有了克林顿说的“幡然省悟”的感觉,原来我的青春小鸟已经一去不回啦,怕当老汉老妪还是不折不扣地成了一名老汉老妪。
这个世界上,似乎金钱能买到一切,权力能改变一切,但金钱买不回年轻,权力也不能变年老为年轻。可是金钱买不回、权力变不回的东西,在有些人身上却出现了。他们老则老矣,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依然天天向上,肌体衰退了,体内依然奔突着温热的血流。原来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不是一码事,生理年龄铁面无情,心理年龄却可以由人调控,人老了,心可以不老。俗谚百岁之童,三岁之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学识、修养、亲情、友谊,对生活的热爱,不懈地学习,不停顿地追求,等等,都是调控心理年龄的良方。克林顿也是善于调控的一个。他尽管感慨岁月无情,却并不空自蹉跎,依旧东奔西跑,忙得不亦乐乎。他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到处应邀发表演讲,出版回忆录,通过自己的基金会在世界各地从事扶贫、防治艾滋病、抗震救灾等社会公益活动。“我已经度过的时光,远远超过剩余的岁月。我将尝试着每天以感激的心情醒来。”克林顿这番话,已经化忧为喜。对每天都怀着感激的心情,岂能不倍加珍惜每一天?剩余的岁月不多,与社会分手的那个时刻日益迫近,那还不倾其所有,对社会作最后的奉献?平民百姓中的老人当然没有克林顿这样的条件,也做不了这样的事。但可以有同样的襟怀,感激生命剩下的每一天,珍惜当下的每一天,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珍惜今天,也就是珍惜年轻,对于明天来说,每一个今天都是年轻的。
(选自《文汇报》)
1.本文论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写出第二段文字表达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文字主要表达的了哪两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析克林顿的事例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语言简洁、朴实、生动,试举一例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年老的人要善于调控自己的心理年龄,珍惜生命的每一天,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这段文字告诉人们,人都会走向老年,人老了要服老。
3.第一层是,心理年龄是可以有人调控的;第二层是,要感激生命剩下的每一天,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4.克林顿的事例在这篇文章中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引出文章的话题;第二,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第三,作为论据。(答出两点即可)
5.示例:“他尽管感慨岁月无情,却并不空自蹉跎,依旧东奔西跑,忙的不亦乐乎。”这句话多用四字词语,简洁易懂,层次分明,生动的写出了老年克林顿生活的充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回家去问妈妈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
②安西!多么遥远的地方!我在那里体验到莫名其妙的感动,除了我,咱们家谁也没有到过那里!我得意地大叫。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满岁的时候,我就怀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妈妈依旧淡淡地说,那时候哪有火车?从星星峡经柳园到兰州,我每天抱着你,天不亮就爬上装货卡车的大厢板,在戈壁滩上颠呀颠,半夜才到有人烟的地方,你脏得像个泥巴娃娃,几盆水也洗不出本色……
③我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近的母亲之问,潜伏着无数盲点。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一点一滴印象……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可是我们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有一双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那是妈妈的眼睛啊!
④我们幼年的顽皮,我们成长的艰辛,我们与生俱来的弱点,我们异与常人的秉赋……我们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我们失败与成功每一次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
⑤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认识我们的人,我们何时长第一颗牙,我们何时说第一句话?我们何时跌倒了不再哭泣?我们何时骄傲地昂起了头颅?往事像长大不曾加洗的旧底片。虽然暗淡却清晰地存放在母亲的脑海中。期待着我们将它放大。
⑥所有的妈妈都那么乐意地向我们提起我们小时的事情,她们的眼睛在那一瞬露水般的年轻。我们是她们制造的精品,她们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描绘打磨我们的每一个过程。
⑦我们厌烦了。我们觉得幼年的自己是一件半成品,更愿以光润明亮,色彩鲜艳,包装精美的成年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于是我们不客气地对妈妈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别说了,好不好?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不再提起往事。
⑧直到有一天,在一个猝不及防的刹那,冰冷的铁门在我们身后戛然落下。温暖的目光折断了翅膀,掩埋在__的那一边。我们在悲痛中愕然回首。
⑨我们像一部手工制造的仪器,处处缠绕着历史的线路。母亲走了。那唯一的图纸丢了。从此我们不得不在暗夜中孤独地拆卸自己,焦灼地摸索着组合我们性格的规律。当那个我们快乐时她比我们更欢喜,我们忧郁时她是比我们更苦闷的人,头也不回地远去的时候,我们大梦初醒。回头时,它已经永远消失。趁老树的枝丫还郁郁葱葱时,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⑩问她对你充满艰辛的养育,问她独自经受的苦难。问清你幼小时的模样,问清她对你所有的期冀……你安安静静地偎依在她的身旁,听她像一个有经验的老农,介绍风霜雨雪中每一穗玉米的收成。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给众人一个机会,让他全面搜集关于一个人一个时代的故事。
11在春风和煦或是大雪纷飞的日子,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让我们一齐走向从前,寻找属于我们的童话。
1.有人认为,文章第①、②段中“我”游敦煌、游安西的兴奋这部分内容似乎与全文没有太大的联系,可以删去,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③段说“我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近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目点”。“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盲点”在文中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往事像长大不曾加洗的旧底片,虽然暗淡却清晰地存放在母亲的脑海中;期待着我们将它放大。”句中的“暗淡”与“清晰”两个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中“趁老树的枝丫还郁郁葱葱时,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一句中“趁老树的枝丫还郁郁葱葱时”是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能删去,因为这部分内容写的是我游敦煌,游安西的自豪感,由此写母亲也曾去过安西,引起下文
2.因为母亲说的这些我完全不知道,我总觉得自己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房子。“盲点”是指我与母亲之间的隔膜。
3.不矛盾,“暗淡”是说这些往事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一般情况下应该早已忘记;“清晰”是指母亲还将这些往事清楚的记着,这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
4.是指趁母亲年轻时,健在时。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我们应该多多了解自己的亲人,给亲人以关爱,不要忽略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小题
一样的渺小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通过弟子们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其实,画家已经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一天,画家偶然得知一百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定去拜访。为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弟子们步行前往。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身影,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响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
到了山腰,画家远远地看见山头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夫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可是,附近并无庙宇。
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
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不像那么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1.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是什么?
2.结合上下文解读下面这句话
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3.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说理由。
1.画家明白了禅师话里的含义,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也就达到了此行的目的。
2.当自己达到了一个顶峰,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人生忽然变得狭窄而又孤单,世界上仿佛只剩下了自己。因此显得渺小无依。
3.画家就好像生活中的很多真实存在的人,当他们全力拼搏达到一个预期的目标后,反而没有喜悦,茫然失措,因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消失了。只有当一个人超越了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摆脱束缚,遨游天地之间。
4.不同意。结尾精炼深刻的解释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并且与文章的开头首尾呼应,很好的点题,并且很好的说理,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整合和升华。所以不是“蛇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小题
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仙境。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空间碎片和流星体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它们始终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火箭在上升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而飞行产生的强度不等的振动会影响宇航员的心率、血压和耗氧量,可诱发心血管的功能紊乱。另外,人体或器械的振动也会使人视觉模糊,动作不协调,操作误差增加,语言明显失真或中断。
⑥可见,在浩渺的宇宙中,宇航员时刻面临着险境,而决非想象中的仙境。
1.文章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宇航员的座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B.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能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
C.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是致命的。
D.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产生的噪声,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
3.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4.拓展链接。
舱外航天服是一套防护和应急救生的复杂系统,用于保证宇航员出舱安全。目前,中国人“太空行走”的梦想已经实现,请你联系选文内容,说一说舱外航天服应具有哪些功能?
1.载人航天飞行面临的险境(或载人航天飞行要克服的难关,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
2.D
3.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出说明的中心内容,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
4.防泄漏(供氧)、防辐射、防撞击(减振)、降噪。答出前三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1~3小题
“人不是可以注入任何液体的空瓶。”这是俄国文学批评家皮萨列夫的一句名言。细细体味。此话看似波澜不惊,却寓意深远,振聋发聩。
人生就如一只空瓶,但不可以随意向里注入任何液体。
如果它装满了卑劣和庸俗,就绝然装不进伟大和崇高;一旦被虚伪和凶残所占据,纯真和善良便无法容身;有了自私和冷酷,便失去博爱和热情……
当我们为自己的房子、票子、位子整日忙忙碌碌,当我们的生活一天好似一天,但我们的神经却依然绷得紧紧的,我们的心情依然非常沉重,没有一天感到轻松,感到欢乐。这是什么?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一则故事。
一个自以为对禅理很精通的和尚,一直没有开悟,便向一位大师诉说自己的苦恼。大师对他的讲述毫不在意,只是一个劲地为他沏茶,水从杯子里流出来,淌到桌子上,淌到求教的和尚身上,大师好像没有看见,还是不停地为他倒着茶。
“大师,茶水已经满了,杯子已经装不下了。”和尚说。
大师面无表情地说:“哦,倒空你的杯子,不就能继续装了吗?”
是的,我们的人生之瓶里,如若满装着欲望和为之奋争不息的操劳,当然无法容纳安宁与祥和;塞满了无穷无尽的浮躁与烦恼,宁静与欢愉当然被驱逐得无影无踪。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潜心学问,心无旁骛,矢志不渝。
钱钟书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学者,他一生只钟情于书,博闻强记,学贯中西,辛勤探索,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他一生深居简出,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他拒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重金聘请,并拒领法国政府授予的勋章,拒当“东方之子”。一次英国女王访问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钱钟书出席,他竟称病辞掉。事后,有人私下问及此事,钱钟书道:“不是一路人,没有什么可说的。”真是大智若愚,大音希声。
人生之瓶,注入高尚与纯粹,人的一生将显得光明磊落,冰清玉洁。
1.“人生如瓶”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阅读本文,你认为四个划线句子中的哪一句能正确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请把它抄在下面。
2.文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一种,并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
3.文中为什么说钱钟书是个“名副其实”的人?
1.人生就如一只空瓶,但不可以随意向里注入任何液体。
2.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具体分析略。
3.他的名字叫“钟书”,就是“钟情于书”的意思,而事实上他就是这样的——著作等身,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所以说是“名副其实”。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荷花之谜
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花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①”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葆鲜艳色彩。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械”。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新的健康荷株。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①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1.文中说到“荷花效应”。根据有关文字对“荷花效应”做出解释。
2.“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是什么?“竟然”一词,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3.这段文字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请一一概括回答。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荷花之所以能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花瓣表面尽是疙瘩,十分毛糙。
B.因为荷花细胞内有能发热的线粒体,所以荷花的花朵能保持较高的温度。
C.文章用“古莲发芽”这一例子,说明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D.负责修理“衰老发芽”的基因,就是指能修理细胞本身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的“酶”。
1.荷花的花瓣表面毛糙却能不受污染
2.莲子中有一种酶,能够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表示出乎意料,强调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
4.A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谈“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由此看来,__________。难怪有位名人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__,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1.结合上下文,在第③节划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使之前后连贯。
2.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含义。
3.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4.根据你对文章第②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1.略
2.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作者,也没有必要特意拜访作者。
3.“忍”总与寂寞相伴,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
4.示例一: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是为了等待对机,寻找机会,以施展自己的抱负。示例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休养生息,是为了等待时机,以报仇雪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储蓄人生
①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了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②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他走过一生。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它们。有了亲情这笔储蓄,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③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④学识的储蓄需要锲而不舍。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重要的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⑤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么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文章的题目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怎样理解“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这句话?
3.第③节中“利息”是和“本钱”分别是指什么?
4.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说朗理由。
1.积累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2.建立友情,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朋友的利益。
3.利息:指友情给双方带来的益处。本钱:最初建立的感情。
4.如储蓄爱情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2)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3)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4)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5)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6)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7)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第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她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8)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9)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⑽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⑾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郝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⑿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⒀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⒁雪花在天空舞蹈!
⒂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⒃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⒄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⒅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1.第(7)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请分析下列两句话加点词含义的不同之处。
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3.请简要说明⒃段划线句的含义。
4.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1.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
2.①变抽象为具体,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
②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
3.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扣“夜黑”),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扣“雪白”。),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扣住“压”。)(意思对即可)
4.①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
②象征纯洁的心灵。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