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白蝴蝶花
多年不见的一位朋友嫣到家中做客,看到一个精美镜框。她惊奇地发现,里面不是斑斓的油画,不是天然贝壳,也不是脉络清晰的树叶或须爪皆全的昆虫标本,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白蝴蝶结,像是医用纱布结成,这显然与她见过的所有饰品都不同。
嫣十分诧异地问:“这是为纪念什么用的吧?这里面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我微笑着说,当然!不妨猜猜看。
“你们家庭里有了新医生或者护士,以示对职业的尊敬?”
我摇了摇头。
“知道了!一定是期望你的孩子将来读医科大学!”
我又微笑着摇了摇头。
“是啊,那样的话你满可以挂一个红十字。”嫣想了想,迟疑而同情地缓缓问道:“不会是,你有亲人刚刚去世吧?”
我大笑,哪里!我的双亲都十分健康而且快乐。
嫣长舒一口气,“那么,”她突然兴奋地一拍巴掌,“一定是你得到了医生的精心治疗,为了记住他也纪念你的康复喽!”
我说,是,但不全是。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
你可以猜到纱布的来源:我曾经接受过一个手术。
那个手术全然不是我想像的肃穆、无情,却是在精彩的对话与欢笑中度过,开心而充满关爱。时间是怎样溜走的,我浑然不知。当医生为我敷好伤口,柔和地示意并帮助我从手术台上下来时,我竟然还沉浸在愉快的氛围里不肯出来。有种看电影到高潮处却要换胶片的感觉。
为避免弄脏衣服也为了让我更舒服点儿,医生特意为我加了块棉垫。
“太丑了,这块垫子怎么可以这样呢?请换一块。”
我已经习惯了这位医生,整个手术过程都是这样,事事不肯迁就。
望望背后墙上式样简洁的钟,十一点四十,我很是替医生着急,手术中听说有位病人一定要等他,已经挂了他的号,也为自己讨厌的病侵占了他的午饭时间而感到内疚,一心盼着一切赶紧结束。
护士在旁侧收拾手术用品。医生亲自为我裹棉垫,之后就可以离开去接待那位病人了。
为把这块漂亮的棉垫固定好,纱布从左腰到右肩,又从右腰到左肩,绕了一圈、一圈,一圈也不肯懈怠。
缠了半天,我想该差不多了吧。
“转——过来!”医生的声音有着诗般韵律,又带着点不容置疑。
尽管我们从第一面到现在,接触的时间合起来不到三个小时,我还是听出了深深关切,仿佛还有一点小时候父母才会给的娇宠。于是乖乖地转过身。
他轻轻蹲下身,好比我低一点。我俯视着这位医生,身材清瘦,看不清脸庞,只见口罩外专注的眼神。
他惯拿手术刀的灵巧的手指,把两截纱布头一绕一拉,熟练地打了个结……秀气而小巧。比想像的好太多!我松了口气。
一切完满结束,正要离开……
“别动!”医生没有说话,是他的双手告诉我的。
这双手并没有离开,他修长的手指把那个纱布结皱着的四个边角一 一舒展开来,整整花了几十秒。他全神贯注,甚至有些慢条斯理,我简直觉得他有点是在浪费时间。
最后,看了眼自己的杰作,他才微笑着抬头,自豪而和蔼地问我,“怎么样,像朵花吧?”
真的,一朵洁白耀眼的蝴蝶花,恰到好处地缀在我右腰间交错的纱布上!
我一下子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的手术是在一位绝对负责任的医生手里做的,白蝴蝶花为证!
为我做手术的,正是这家医院的院长先生。
如今,这朵端端正正镶在古色镜框里的白蝴蝶花,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两个字:“极致”。凡事不做则已,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嫣叹道:“ ”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事件。
2、文中主要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院长先生的形象,试分析下面描写的作用。
⑴为把这块漂亮的棉垫固定好,纱布从左腰到右肩,又从右腰到左肩,绕了一圈、一圈,一圈也不肯懈怠。
⑵“转——过来!”医生的声音有着诗般韵律,又带着点不容置疑。
3、文章很多段落写到我在手术中的感受,联系全文分析它们的作用。
4、文中的我把一块普通的医用纱布镶在镜框里保存着,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5、假设你就是文中我的好友“嫣”,把你读完这个故事后的感慨写下来,作为文章的结尾。
1、院长先生为我做手术时,把纱布折成美丽的“白蝴蝶花”,给我以极大的影响。
2、⑴表现了他工作的认真细致 ⑵表现了他对病人的关切与呵护
3、侧面烘托院长先生工作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及对病人的关爱。
4、⑴纪念我的康复,表达对院长先生的感激。⑵懂得了“做事就要做到极致”的道理。
5、示例:如果每个人都做到极致,这世界怕早就大不相同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El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②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③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竞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④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1.简要概括“我”在看戏过程中最喜欢和最厌烦的两个情节。
2.第②段末为什么说“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3.理解选文中画线句子的内涵,揣摩体会其中暗含了“我”和双喜等小朋友怎样的观赏心理和审美情趣?
4.最后一段从哪两种感觉描写所见所闻?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最喜欢的情节:一个花白胡子用马鞭打一个被绑在台柱子上的红衫小丑。最厌烦的情节:老旦坐在交椅上唱。
2.因为这一折情节惊奇、有趣,振作了大家的精神,给 “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认为是最好的一折。
3.喜欢活泼、有趣、打斗的场面和追求曲折、怪异、离奇的情节的观赏心理和审美情趣。
4.听觉、视觉 景物描写。 用朦胧而美丽的景色衬托了小伙伴们对戏台的无比留恋之情和“月夜归航”的喜悦之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南极探险的途中,森和队伍失散了,伴随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怜的行裳和一条属于他的狗。他们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只有极少的干粮,渴了就吃两口雪。恶劣的环境已使他们筋疲力尽,他们艰难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冻僵的皮肤。他们已不知要走向哪,只希望能看到人迹,或者被他们的队伍发现。但行囊里所剩无几的食物让森意识到也许他们挺不到救援的到来。因为威胁除了体力的不支外,还有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雪橇犬。这两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夜间那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
②终于,所有的食粮已经用完,所有能够找到的任何食物都没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会从里到外冻成冰。这时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对着他两米左右的地方转身站住,摆出像狼一般威胁的姿势。平日忠实的眼神已经被贪婪所吞没,往常亲昵的低吟这时已变成野兽般的咆哮。森知道,他和这只西伯利亚雪橇犬的争斗终于来了。森从包里抽出一把备用的砍刀,霎时间,人和犬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得异常地尴尬。两个都一动不动,也许谁都不愿先打破这个僵局,也许谁都在等待着最佳时机以攻击对方。
③对于一个体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条有锋利牙齿但筋疲力尽的狗来说,也许人的胜算稍大些。森紧握着刀,脑海y_-去17浮现出与爱犬共度的El子:当他刚迷失于风雪的几个小时里,它可以凭着敏锐的嗅觉找回队伍,但它没有丝毫犹豫地跟随了主人。在诡异静谧的夜晚,虽然饥饿难耐,但它仍然选择了偎依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卫着主人。,也许没有它的话。自己根本挺不到这个时候,可眼前的状况却让他不知所措。森突然感到了自然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森突然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于是境况立即扭转:一个手无寸铁而且体力不支的人和一条有锋利牙齿并且饥饿不堪的狗,优势显然。雪橇犬没有放过丝毫机会,起身将森扑倒。森立时感到了无比的绝望,他甚至能感到犬从喉咙里吐出的热气还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钻心的疼痛和喷涌的热血,却是爱犬用舌头舔着他的脖子,以温暖他冻僵的血管。就在一人一犬相互偎依的几小时后,救援队伍找到了他们。
④森在生死时刻抛弃了砍刀,雪橇犬最终没有选择背叛,两个生命都获得了拯救。如果故事的结局是相反的,雪橇犬背叛了它的主人,森背叛了他的本性,那么救援人员找到的将无疑是两具冒着热血的尸体。
⑤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像雪橇犬一样不得不背叛,当我们面对这种背叛时,是选择杀戮还是宽恕,一念之间也许天差地别,决定生死,关键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灵。
1.“森”从哪里看出威胁还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雪橇犬?
2.请从第②段中找出雪橇犬在与队伍失散前后变化的句子,并说一说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变化。
3.第③段中的插叙森与爱犬共度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这两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夜间那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
2.“平日忠实的眼神已经被贪婪所吞没,往常亲昵的低吟这时已变成野兽般的咆哮。”是严酷的自然环境逼迫它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做出了无奈的选择。
3.森对爱犬往昔忠诚服务的感激之心,使他在面对残酷的局面时做出了宽容的决定。
4.理解与宽容能创造奇迹,相互扶持才能绝境逢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甲】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__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甲乙两文中“我”的心情是否一样?为什么?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与乙文中哪一句的表现手法一样,请找出来并进行简要分析。
3.《社戏》是一幅美丽的风情画,是一首纯真的抒情诗,请仿照下面句子围绕“童年”写几句话,要求写出你对美好童年的感受。
童年,是放学路上与哥哥一起采摘的一片绿叶,青翠而亮丽;童年,是想在小伙伴面前逞“英雄”,拿一根长篙去捅马蜂窝,被蜇得小脸肿得像面包却还说“不疼”,勇敢而可爱;童年,是_______________;童年,是_________________
1.不一样,一个是去看戏,一个是看戏后。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月夜归航,表现了“我”依依不舍之情。(意对即可)
2.“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都是烘托船行速度之快,孩子们驾船技巧娴熟以及童年的欢乐。(意对即可)
3.示例:童年是生日那天朋友送的画笔,多彩而美丽;童年是假期里与父亲一起捕捉的一只蝴蝶,活泼而美丽。(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沉重的漂流
①在离虎跳峡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看见了一个朴素的纪念馆——长江漂流纪念馆。
②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
③人们熟悉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漂流:青山倒映,绿水长流,渔歌欢唱,竹排扁舟……这种漂流,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都喜欢;这种漂流,是轻松的漂流,闲适的漂流,女性化的漂流。
④而我此刻看到d的漂流,却是险恶的漂流,沉重的漂流,完全属于男子汉的漂流。这种漂流的分量,你只有到虎跳峡旁边去才能掂量出来。那落差几十米的长江之水.挟着一股寒气,奔腾而来;它含着天的威势,山的力度,以冲决一切的勇气.滚滚东去,激流飞溅,向浪滔天,雾满峡谷,声震九霄……在这个地方漂流,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人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流。
⑤然而,这又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漂流。男人们高昂起坚硬的头颅,向着急流和险滩挺进。有人在天与地的缝隙中,重新呼吸到了生命的空气;也有人在水和石的冲击下,永远沉入了另一个世界。生还的是英雄,而人们更愿意记取的,是那些死去的硬汉姓名:尧茂书、孔志毅、杨洪林……
⑥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关于他们的漂流,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种声音说,这是盲目的冲撞,是无谓的牺牲,是狭隘的英雄主义;另一种声音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这两种声音面前,我忘却了思索。我不知道哪一种声音是对的。我只觉得有关于此的全部呐喊,都是带血的。
⑦不论世界怎样评判,此刻面对尧茂书他们的眼睛,我内心决不敢轻薄。我扪心自度,我哪里有他们那样的勇气!不要说长江漂流、黄河漂流,就是在家乡的黄浦江上,我也未见得敢划一只小船,去与风浪搏斗。也许白天敢,黑夜就不敢;人多敢,独身就不敢。我想,世界上的人,本来就分英雄与敬仰英雄的两类,而我,虽然身为男人,却只能属于敬仰英雄的那一类。
⑧长江与黄河的漂流.在殉难者的名字刻下了一排之后,终于悲壮地沉寂下来。这些年,在浙江,在福建,在江西,在云南……我看到的漂流,都只是那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清波荡舟。男的女的,穿的花花绿绿的,赤着脚,玩着水,还唱着情歌,喀嚓喀嚓按着照相机,坐在小竹椅上,催船工把竹排划得快些再快些。稍缀有点浪涌过来,打湿了裙子和裤子,他们就尖声叫起来,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
⑨然而,要论诗,只有尧茂书他们的漂流,才称得上是一首诗。那是一首英雄的诗,悲壮的诗,生与死搏斗的诗,人与天争锋的诗。在那首诗里,男人嘶哑的喉咙,呼喊的是征服自然的雄心;他们的一腔热血,染红了太过平淡的历史。纪念碑不会为轻歌曼舞红男绿女而立,纪念碑只属于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战士。
⑩长江水呼啸东去,纪念馆默默肃立。没有丝帛的轻,掂不出大山的重。在这里,大漂流的牺牲者口眼不闭。因而,只要站在江边侧耳谛听,你就会听到有一首无字的歌,震响天际,缭绕不息……
1.从第④段看,长江漂流的“险恶”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第⑧段描绘清波荡舟图景的目的是什么?
3.你对本文的标题“沉重的漂流”是如何理解的?
4.文中第⑥段提到了对长江漂流的两种不同看法,你同意其中哪一种看法?说出你的理由。
1.落差巨大;水流湍急;浪大雾重(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即:从第④段看;寻找长江漂流的“险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重点研读第④段,寻找体现漂流“险恶”的词语,比如 “落差几十米的长江之水”、“挟”、“奔腾而来”、“威势”、“滚滚东去”、“激流飞溅”、“白浪滔天”、“雾满峡谷”,然后将凶险的来源概括为4点:落差、水流、巨浪、大雾。用自己的语言整理一下即可。)
2.描绘清波荡舟图景的目的是反衬长江漂流者征服自然的雄心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本题考查的是散文的写作手法。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研究并概括给定段落的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来比较内容的异同,再根据内容的差异来分析其作用。像这种大段的图景描写,在散文中的作用不外乎:渲染环境、为下文作铺垫、衬托人物心情、反衬等。意对即可)
3.长江漂流因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显得沉重;长江漂流所引出的关于生死价值的讨论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长江漂流的壮举因后继无人而显得沉重。(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这个题目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因为它是和题目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必须从整体上细致地把握文章的感情,这就需要我们具体概括每一节的内容,细致地寻找体现情感的词语——逐个排查,看起来很笨,但很适用,且不易丢失内容。回到原文,我们不难发现,从第⑤节开始作者慢慢向我们展示了长江漂流沉重的面孔——生命的代价,沉重的话题,适当概括一下便是沉重的具体内涵了。意对即可)
4.示例:我认为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漂流,长江漂流的勇士们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并不缺乏征服大自然的勇气和力量,中国人完全具备为实现宏伟理想而勇于探索、勇于开拓、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勇气。(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探究与迁移。做这种题目不仅需要读透文章,还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与表达能力,是一种对阅读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题目。答题前必须先读懂文章,概括出两种不同的观点,然后联系已有的知识储备,作出自己的判断,言之成理即可。回答是非问题,观点必须正确;回答两可的问题,态度必须明确,作出判断后还要自圆其说。无论态度和观点如何,都必须做到语言表达顺畅。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铁骨铮铮闻一多
云晓光
抗战暴发了,闻一多开始蓄胡须。他说:“赶不走日本人,我就不剃胡子,看它能够长多长!”
七年过去了,他的胸前黑须盈尺,但是日本人还是没有被赶走。有一天,闻一多居然见到了街头有饿死的国民党士兵,要知道。这是在大后方昆明啊。
闻一多先生不再潜心学问了,他拍案而起道:“这个国家,我们不能不管了!”
他出席各种进步会议,他在会上的发言犹如狮吼虎啸,不做任何的掩饰。他的发言,老实人听了连胆子都要被吓破,谁都知道国民党统治__,弄不好,脑袋就没了,但是闻一多先生不怕。他当着国民党军官邱清泉的面发问道:“国家糟到这步田地了,我们再不出来讲话,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们不管,还有谁管?有人怕青年闹事,我倒以为闹闹无妨。现在只有一条路,革命。”
他在另一次大会上说:“三十年了,居然国家还像三十年前一样,难道袁世凯还没有死吗?”
闻一多不仅这样说,还跑到街上去,和青年学生一起游行。齐胸的长须飘荡 ,步履沉
稳。
国民党非常讨厌他,给他起了个俄式外号叫“闻一多夫”,说他是领俄国人卢布的,还叫他“闻疯子”,闻一多的学校职务也被解除了。但是闻一多不怕,他已经看出国民党政府不会帮助这个国家了,就和它对着干,他在一次校友会上说:“前两天有一家报纸骂了蒋介石,他的党徒就不干了,说侮辱了什么。为什么蒋介石就不能骂,他为国家造了多少孽,坑害了多少人民?我有名有姓,我就要骂:“蒋介石王八蛋!”
和闻一多一样的还有李公朴,他也是铮铮铁骨,国民党派特务__了他。闻一多赶到医院去,李公朴已经死了。闻一多抚摸着他的遗体说:“你走吧,我一定跟你来,我决不躲避。”
鉴于国民党的蛮不讲理和特务的疯狂,很多人都劝他躲避一下,闻一多说:“李先生可以为民殉身,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我们这时不站出来,用什么来告慰死者。”
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布满了特务。闻一多上台骂道:“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争取民主和平要付代价的,我们绝不怕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李先生一样,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
这就是闻一多先生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
他已经决心赴死了。
在这之前,曾有一个女特务来到闻一多家中,带着一本《shèng jīng 》,她说:“闻先生.赶快忏悔吧,你名字里的多字,就是两个夕,你命在旦夕了,必须放齐你的行为和主张。”
闻一多说:“你的恐吓信可以留下,但你立刘滚出去。立刻就滚!”
就在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先生做完《最后一次讲演》的那天下午,他出席记者招待会回来,在回家的路上,闻一多先生和前去保护他的儿子一道,被一阵乱枪射杀。
那一年,闻一多48岁。
(选自《阅读与写作》)
1.阅读文章,概括出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闻一多的“铁骨铮镑”的。
2.文章第七段交待国民党称呼闻一多为“闻一多夫”“闻疯子”,这表现了什么?
3.下面是几则名人名言,请从本文或者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也找出一句附在下面。
(1)人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邓中夏
(2)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淅消瘦,也以为快活。
——鲁迅
(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4) ——闻一多
4.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铮铮铁骨的人物不胜枚举,请你举出两例这样的人物。
1.从闻一多的语言方面、行为方面以及对待言行的态度方面
2.表现闻一多的言行给国民党当局带来的恐慌,也暗示出他们__闻一多的原因
3.如“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或者“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李先生一样,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
4.示例:文天祥、朱自清、__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①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②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就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鷃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争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③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质,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④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四十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二百亿年的历史了。可以推想,在那些比我们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智慧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在文中主要谈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2.第①段从__和_两方面阐述了“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这样一个观点。
3.为什么说“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4.“自掘的陷阱”批评了人类哪些错误的行为?
5.文章为什么敢于推论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1.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
2.机体 智慧
3.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认识,今天的认识也许会被将来的认识纠正、取代,所以说“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4.过分地开采地球资源,无节制地消耗地球资源,大肆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5.太阳系只有四十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二百亿年的历史了。可以推想,在那些比我们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张大力
冯骥才
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员赳赳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现在没人知道,因此写在下边。
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锁上刻着一行字:
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
可是,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赛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
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说:“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
张大力听了,正色说:“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哪!”
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
张大力怔了。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置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
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
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人家早知道惟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
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选自《俗世奇人》,有改动)
1.张大力也是一位津门奇人,奇在什么地方?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
2.本文重点讲述了张大力举石锁的故事,故事的开端是什么?
3.张大力举起石锁,却露出了一行字--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于是“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张大力不但力大,而且仗义、豪爽。但细心品读,石材铺老板不也是个“奇人”吗?为什么?
4.冯骥才是一位“乡土文学”作家,又是一位民俗学家。系列小说《俗世奇人》为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天津卫”民俗文化,也让我们了解了天津人的某些性格特征。就本文对话,请你谈谈天津人的某一种性格特征。
1.身强力蛮,力大没边
2.侯家后石材铺大门口放一把青石大锁,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但从来没人举起过。一天,张大力来到石材铺,看到了这个石锁及上面的字。
3.他工于心计,巧妙地让张大力为石材铺长了人气。
4.机智、风趣、爱较真儿。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追思滕子京
重修岳阳楼的这一年是公元一千零四十五年。
3年前,藤子京还在西北的甘肃泾州当知州。那是个边关阻隔,动乱无常的荒凉之地。这年9月,西夏大举攻宋,宁夏定川寨一仗,打得昏天黑地,血肉横飞。藤子京镇守城池,手中兵卒无几。“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会范仲淹引番汉兵来援”。之后,他动用公款犒劳边关将士,祭奠英烈,抚恤遗属。事隔一年,便有人弹劾(弹劾,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滕子京滥用公款,“其间数万贯不明”。于是,“泾州挪用公款案”闹得沸沸扬扬。幸得欧阳修、范仲淹从中解释,方未处刑,仅贬官而已。于是就有了“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藤子京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来到巴陵岳阳的。
岳阳这地方怎么就成了贬官们的钟爱之地?上自屈原数起,涉足岳阳的各朝名家大都是仕途坎坷,累有贬迹。无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也好;“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也好,只要贬官们踏上岳阳这块土地,总是文思泉涌,佳作叠出。
是洞庭山水抚慰了落魄的人生,还是人生的苦难打磨了岳阳的灵魂?这一拨拨朝廷的弃儿,将热泪抛洒在岳阳楼头的时候,巴陵的山捧着它,洞庭的波含着它,分明就铸成了岳阳城头一块块苦涩的砖石,从屈夫子一直垒砌到今天。
那么,藤子京为岳阳留下了什么呢?
他留下了一座岳阳楼。
那古楼上写着“不以物喜”。他是不以物喜的。他在岳阳的3年,承前制,重修岳阳楼;崇教化,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拟筑偃虹堤。三年治政,成就三件大事,此君足矣!同朝史学家司马光赞其在岳州“治为天下第一”。藤子京是完全有资本以物为喜的,他却不能喜,“负大才,为众所嫉”,他如何喜得!
古楼上还写着“不以已悲”。他又何尝以己悲之?一个负罪的贬官,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要消沉当可消沉,论哀怨亦可悲之。而这位藤公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是不喜不悲,不艾不怨,上任一年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于政治是如此的投入,于黎民是如此的体恤!此种襟怀,问谁领会得来!当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藤子京也只是“痛饮一场,凭栏大恸(恸,大哭)十数声而已”,可见其忍辱负重仍然勤于政绩的惨淡心境。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凭栏大恸十数声”是何等的悲怆,何等的壮烈!
岳阳楼是重新耸立起来了。设若没有藤子京重修岳阳楼,何来此大观?没有藤子京修书求记范仲淹,有何来“先忧后乐”的《岳阳楼记》传诸后世?范仲淹是“先忧后乐”精神的宣扬者,藤子京何以不是这精神的践行者?
滕子京谪守岳州3年,于庆历七年初调任苏州,离开岳阳3个月之后不幸病逝于苏州任所,时年56岁。《宋史》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宗谅(藤子京,名宗谅,字子京)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
无余财呀!这便是一个受诬贬官的结局。可悲的是,当年弹劾藤子京的那个人,受命“审讯”此案,他的调查结果却是“藤子京所用钱数分明。并无侵欺入己”。可怜藤子京们已是遍体鳞伤,欲哭无泪,小人却在一旁暗自窃笑。范相藤公今安在?于是,让我想起了刻在岳阳楼上的那半副楹联:“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赞美滕子京的?你觉得最令人感动的是哪一方面?请作简要阐述。
2.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滕子京“凭栏大恸十数声”,这哭声为什么是悲怆而又壮烈的?
3.作者为什么写《宋史》对滕子京的评价?又为什么写当年弹劾滕子京的那个人的调查结果?
4.联系全文看,作者“追思滕子京”的目的是什么?
1.①他“不以物喜”,在岳州“三年政治,成就三件大事”,“治为天下第一”。他是完全有资本以物喜的;②他“不以己悲”,作为一个负罪的贬官,他不顾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于政治是如此的投入,于黎民是如此的体恤!被冤枉和诬陷之后仍然能如此的“万家忧乐独关心”;③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不以己悲”
2.藤子京受冤贬官,但他“不以己悲”,努力“政治”,看到重修的岳阳楼落成,他百感交集,“凭栏大恸十数声”。说他“悲怆”.是他含冤受贬,欲哭无泪;说他壮烈,是他如此“苦涩”却仍然忍辱负重、勤于政绩,上任一年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样的襟怀何等壮烈!
3.表明藤子京的清廉,强调藤子京“负罪”的冤,突出藤子京“欲哭无泪”的悲剧遭遇。
4.赞颂藤子京“先忧后乐”的践行,呼吁藤子京的悲剧不再发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选文开头“快回家去!快回家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2.“我”进入家门之后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些情景预示着什么?
3.听到爸爸辞世的消息,“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你能理解这种反常的现象吗?
4.你怎么理解文末“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的含义?
1.反复:突出了“我”急于回家见到爸爸,告诉他这一天的情况和自己收获的焦急心情。
2.见到下垂的、散落的夹竹桃和从枝头落下的未成熟的青石榴。这些情景暗示着爸爸生命之树的凋谢。
3.回想爸爸对我的教育和希望,我第一次深切地意识到自己应肩负的责任,表明“我”开始长大了。
4.“爸爸的花儿落了”既指爸爸栽种的花儿谢了,更含蓄地说明爸爸的生命已经结束了,而“我”也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真正成熟、坚强起来了,将要担负起家庭的一部分重任。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