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 ①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已都是 ② ,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弟子说:“撒上石灰就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说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A. ;同样,要想让灵魂洁净,唯一的方法就是 B. 去占领它。
1、第一自然段的横线处省略了两个成语,请依据文意和下面的注释,把相应的成语概括出来,写在注释后的括号内。
①比喻人的学问渊博,具有安邦治国地才能。( )
②指学识渊博的人。( )
2、从下面的选项中,为末段横线处各选一个确切的答案,并将文字工整地写在方格内。
选择:斩草除根 种上庄稼 用行动 用美德
答案:A.处选___________B.处选__________
3、根据文段内容回答:
①“原来相聚的地方”为何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答:
②哲学家为何始终未来赴约?
答:
4、简答:对于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
①弟子们的回答及方法为什么都不对?
答:
②你认为根据文意怎样回答才正确?
答:
1、①满腹经纶 ②饱学之士
2、①种上庄稼 ②用美德
3、①哲学家为了教导弟子们,用一年的时间,把这片荒地开垦成农田并种上庄稼。
②哲学家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弟子们做了回答,所以他不必亲赴其地做口头回答了。
4、①弟子们的回答及方法都只抓住了表面现象,都只能解决暂时性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②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荒草地变成良田,并种上庄稼。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题。
瑞士是个富国。可是有谁知道150年前的瑞士,还穷得叮当响,壮年人都卖身去国外当兵。18世纪末,大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为了改变瑞士贫困落后的状况,提倡“手脑并用”,叫人们不要光动脑不动手,要精练技术。从此这个国家照此行事,重视和推行了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制度,于是在工业精密工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国家富裕起来。
瑞士儿童六岁之前要接受学前教育,从六岁起每个学生必须接受九年强制性的普通教育。之后,有12%-14%的学生进入正规的高级中学或教师训练学校,作为以后进入大学校门的台阶。另有16%的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职业训练后,进入社会工作。有70%左右的学生计入带有职业学校性质的普通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学校,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去挑选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课程,让学生能深入地掌握一门技术,同时也提供更多的进入大专院校的机会。
瑞士大专院校为数不多,但学科门类齐全,有一所人文大学、一所师范大学、七所州立大学、二所联邦理工学院、三十七所工艺学院和职业专修学院,还有几所神学院。另外,为工作中的职工也提供了深造的机会,有名目繁多的进修课程可以挑选。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充分学习的机会。
, , 。瑞士国富与其长期重视教育,重视培养高级科技人才是分不开的。在瑞士,教育的力量功不可没。
1、依据文意,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标题: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
3、这篇短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
4、这篇短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D.、作比较E.、摹状貌F.、下定义
5、下列语句都是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抽取出来的,与原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正因为把教育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绝大多数人学有所用
②尤其是在科技开发中,使不少科技项目的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端,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③又由于国内语言多种化,更促使了学习的快速进步
A.、③②①B.、①②③C.、①③②D.、②③①
6、你认为使国家强盛的途径有哪些?请补充两条。(每条四个字)
答: ① ②
1、瑞士教育富国
2、瑞士重视并推行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制度。(答成:“在瑞士,教育的力量功不可没”、“教育使瑞士富起来”、“瑞士的教育情况”等)
3、C
4、A B D
5、C
6、教育强国 工业强国 商贸强国 科技强国等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业精于勤荒于嬉
要想精通学业,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不能稍稍懈怠①;而贪玩懒duò③必然导致荒废学业。
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有的同学无论是课堂听讲,还是课后做作业,都很认真、踏实,一丝不ɡǒu④,结果学到了很多知识。而有的同学平时不好好学习,做作业不认真思考,专抄别人的,上课不认真听讲,贪玩好耍,结果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只能望着辛勤劳动的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累累果实感叹。这难道不是勤与懒的两种结果吗?
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奋者。以我国的大文学家鲁迅来说,人们都说他是天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他确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从1912年起,无论生病、避难,他始终未停止过和反动文人的斗争,直至生命停止前的几分钟。又如,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有1300多种发明,人们称赞他是天才。可他却说:“天才,就是一份灵感加上九十九份的汗水。”
瓦特在23岁时就发明了蒸气机,对人类的生产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成名以后,当了老板,成了百万富翁,就不在勤奋了,不仅在科学上止步不前,甚至还压制别人的发明创造。土地虽然肥沃,但不勤于耕种,便不会得到丰收。俗话说得好:“最香甜的蜂蜜酒,辛勤劳动才能酿②成。”
总之,人们想精通学业,就离不开辛勤劳动。只有辛勤劳动,持之以恒,踏踏实实地下功夫,埋头苦干,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那种走捷径,图省事,怕艰苦的懒汉必将一事无成,望洋兴叹。
1、给文段中①②两处加点字注上正确的读音,给③④两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①懈怠( ) ②酿成( ) ③懒duò( ) ④一丝不ɡǒu( )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本文的论证方式是 ,题目引用的是 (人名)的名言。
4、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和 。
5、下面两句是关于勤奋学习的名言,请在横线上将原句补充完整。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书山有路勤为径,
1、①dài ② niànɡ(声韵调全部正确才能得分) ③惰 ④苟
2、业精于勤荒于嬉
3、立论 韩愈
4、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或对比论证
5、①行成于思毁于随 ②学海无涯苦作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⑶题。
人生如旅途,中间有一扇扇庄严神秘的大门,门与门之间,有向往,有努力,有艰辛,有失落,总留给我们丰厚的积淀。青春,是人生最重要、最宝贵,在人们的企盼中倏忽而逝,又在人们留恋中姗姗而来。当心灵的帆船回溯岁月的长河时,我们能够看到:在那阳光明媚、金色的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yìng在诗词中,最耀眼的是那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 。
⑴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回溯( ) 掩yìng( )
⑵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积淀:
⑶画线句子有两种语病,请加以修改,并把正确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sù 映
(2)“指积累沉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等”。(答出“传统”或“遗产”均可)
(3)①在“最宝贵”后面补上“的阶段”、“的时期”或“的”等。
②将“倏忽而逝”跟“姍姗而来”位置调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希腊时间2008年3月24日12时25分,最高女祭司、希腊女演员玛利亚·娜芙普利都在奥林匹亚赫拉神庙前,用凹面镜聚焦太阳光点燃奥运圣火。自此直至8月8日,祥云火炬将在世界各地传递。
祥云火炬的外表设计引万众瞩目,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火炬要经受狂风暴雨、低压缺氧、跌落冲击等重重考验,在它身上凝聚了众多的科技因素。
航天芯,也就是火炬的燃烧系统,包括燃料供应系统(燃料瓶、稳压装置和回热装置)和燃烧器两大部分。燃料供应系统的主要构成部件是燃料瓶和稳压装置,燃料瓶非常耐压(达14兆帕),一瓶燃料需要保证燃烧15分钟以上。为了既能保证和火炬外壳的匹配,又能满足燃烧时间,燃料瓶只能做得又细又长。
火炬燃料用的是99%以上纯度的丙烷。采用丙烷燃料是为了能在火炬传递路线范围内,满足环境温度的要求;再者,丙烷燃烧后火焰是橙色,具有较好的可视性。
火炬的燃烧需要稳定的流量,稳压装置能提供稳定压力、稳定流量的燃料。将火炬开关设计到稳压装置上,还能少了一个零件。稳压装置共有三个功能:第一是减压;第二是稳压;第三就是在意外跌落的情况下,还能确保火炬继续燃烧,不会发生危险。
为了延长燃烧时间,火炬还设计了回热装置。燃料出来后不是直接进燃烧室,而是通过回热系统给燃料瓶进行加热,减缓温度降低的速度,满足燃烧时间。回热管保留热量,让管内的气体温度也升高,利于燃烧。
双火焰是燃烧器的一个核心设计。燃料经过回热之后,分两路,一路进入预燃室,一路进入主燃室,基本上按1:2的比例进行分配。
预燃室中燃料和空气混合后再燃烧,掺混得比较好,火焰温度比较高,形状短,是蓝色的。而主燃室的燃料没有经过预混,燃料喷出后和空气混合,先扩散再燃烧,火焰温度稍低些,呈不透明的橙色,火焰高度高于25厘米。预燃室相当于一个稳定的火源,保证它始终不灭,即使外面的主燃室火焰熄灭,它会马上把主火焰点燃。这样的设计,一是喷出燃料比较均匀,是球形的火焰;二是喷出来的燃料能与空气掺混的比较均匀,燃烧比较充分,烟就会小,有利于观赏性和环保。
5月7日,在中国火炬传递手的努力下,祥云火炬顺利登顶珠穆朗玛峰,光耀五洲。
(本文选自网络,有删改)
1.本文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主要介绍它的______________。
2.在设计上如何确保火炬在传递过程中火焰始终不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四点即可。
3.选文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中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祥云火炬 火炬的燃烧系统(答“航天芯”、“燃料供应系统和燃烧器”或“内在特点”也可)
2、(答出4点即可)
①燃料瓶非常耐压。
②一瓶燃料需要保证燃烧15分钟以上。
③火炬燃料用的是99%以上纯度的丙烷。
④稳压装置能为火炬提供稳定压力、稳定流量的燃料。
⑤火炬设计了回热装置。
⑦火炬燃烧器采用了双火焰设计。
3、不能删去。“基本上”是“大体上”的意思,表明燃料大体上是按1:2比例进行分配的,如果删去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举例子。通过举祥云火炬顺利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事例,有力的说明了凝聚众多的科学因素的火炬经受了狂风暴雨、低压缺氧、跌落冲击等重冲考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母 亲 的 鞋 架
澜 涛
夜深了,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
随着职务的提升,不仅工作忙碌,应酬也多了起来,我回家再无规律。妻子渐渐习惯了,我每每回家太晚,她抱怨几句便不再理睬我。一次深夜回家,看到母亲在她的房门口,显然是在等我。我带着责备地说她:“娘,不用惦记我。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母亲结巴着说:“娘知道,娘担心你……”
那以后,再没有看到母亲等在房门口。
母亲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因为父亲早亡,我结婚后,母亲便跟着我和妻子同住。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牵挂着我爱着我,却最大限度地给我飞翔的自由。
这一天,夜里回到家门口时,屋里传来了清脆的钟声---是大厅墙上老式挂钟报时的声音。抬手看看表,12点。“她们应该都睡了吧。”我想着,轻手轻脚地开门关门,脱鞋进房间……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突然对我说:“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都12点了吧?这样不好……”我一下愣住了,不知道母亲怎么会这么清楚。我边往母亲的碗里夹菜,一边敷衍着:“娘,我知道了。”以后,每次我回家晚了,第二天母亲总会大概地说出我回家的时间,但不再多说什么。我知道---母亲是在提醒我别回家太晚,提醒我不能对家过于疏淡。而我心头的疑问也越来越大:我每次晚归,母亲是怎么知道的呢?
母亲在她43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双眼失明,此后便一直生活在无光的世界。那晚,我又是临近12点才回到家中。因为酒喝的太多,我没有回房间睡觉,悄悄地去了阳台,想吹吹风,清醒一下。站了一会,大厅又传来报时的钟声,十二下,清脆而有节奏感,我开始踱回房间。刚到门口,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原来,母亲每天都是等待我的回来,为了不影响我和妻子,她总是凭借鞋架上有没有我的鞋来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总是数着挂钟的钟声来确定时间。而她判断我的鞋子的方法竟然是依靠鼻子闻。我的泪水悄然滑出眼眶。我已经习惯以事业忙碌为借口疏淡了对母亲的关心,但母亲却像从前一样时刻牵挂着我。一万个儿子的心能不能抵得上一位母亲的心呢?那以后,我努力拒绝一些应酬,总是尽量早回家。因为我知道,家中有母亲在牵挂着我。母亲是63岁时病逝的,她去世后,我依然保持着早回家的习惯。我总感觉,那清朗的月光是母亲留下的目光,每夜都在凝视着我。
又是深夜,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走到鞋架前,弯下腰来……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
1.“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
⑴请你从描写方法和内容上赏析上段语句。
⑵此时此刻,“我”感慨万分。请发挥合理想象,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2.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语段的作用。
3.文中母亲只说了二句话:①“娘知道,娘担心你_________”;②“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都12点了吧?这样不好_________”。上述两句话有何特点,请加以品味。(5分)
4.你在学习生活中,一定感受过母亲无言的关爱,请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文中例子除外)
1、(1)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母亲仔细摸索鞋架上的鞋子并依靠鼻子闻的方法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的过程,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爱,给予“我”心灵的震撼。
(2)写出“惊讶、感动、自责、报答母亲的心里感受过程即可。
2、答题要点:
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②开头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③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④引出下文(故事的主人公);
⑤末段怀念母亲,深化主题。
3、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总是细致周到地关心儿女的生活,甚至当儿女长大成人,她还放心不下,母亲不求儿女有很大的成就,只是希望儿子平安健康。语言质朴,饱含母亲怜爱儿子的深情。
4、要求:在叙述事例时能从动作、神态(细节)方面来描写母亲,表现母亲的无言的关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失去了的书桌
冯骥才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③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④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⑤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⑥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⑦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⑧在表的滴答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⑨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⑩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
⑾"真该死,这破桌子!"
⑿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⒀我过去的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哪怕我忘了,它也会无声地提醒我。
⒁它就摆在我窗前。从窗子透进的光笼罩着它。我窗外是一棵大槐树的树冠。这树冠摇曳婆娑的影子总是和阳光一起投照在我这小小的桌面上。
⒂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儿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丫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⒃我终于失去了它。
⒄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哪!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一位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
⒅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⒆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
⒇"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晦黯( ) ②摇曳( ) ③荫凉( ) ④废墟( )
2.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朴实的叙述中恰切地表达了独特的内心感受。说说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①每当坐在小桌前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②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太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破损的稀世古物。
3.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那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写作中,语言的前后照应会使文章行文紧凑,脉络清晰。第⑧段中,“用毛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一句与前六段中哪句话相照应,把该句抄写下来,并请分别指出这两句话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请你从下列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①我吧“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晒干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②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的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就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6.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文章第⒂段对四季景色描写似与书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7.文章结尾一段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浸透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请联系与书桌有关的内容谈一谈“呵,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愧侮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这句话的含义,并结合自己的所爱之物写出你喜爱它的理由。
1.①huì ②yè ③yìn ④xū
2.①心旷神怡:原指心情舒畅,精神愉悦。这里表达了我坐在书桌前的喜悦心情。
②莫名其妙:原指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这里表达了木匠师傅对我想要复原书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
3.①借书桌发泄自己对李老师的怨恨(或回答“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
②借画画的事例来写书桌(或回答在“书桌上画画”)
③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4.照应句:“我很少用湿布去试抹它。”或“对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抹它。”
对原句的分析,围绕“表达了对冒犯发现师和同学的后悔或愧疚之情”回答即可。
对照应句的分析,围绕“表达了作者对幼年往事的珍惜或眷恋之情”回答即可。
5.选①句:围绕“此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小桌陪伴我度过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之意回答即可。
选②句:围绕“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桌以人的情感,亲切生动,就像老朋友一样宽容大度,忠诚可靠,表达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意回答即可。
6.这段文字写岀了小桌陪我度过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温馨气氛,烘托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情。
7.第一问含义,围绕“作者以满怀深情的笔触,叙述了自己和小桌之间的快乐、幸福以及忧愁、愧侮的往事,虽然时光流转,小桌也在地震中毁于一旦,但是小桌以及有小桌陪伴的那些美好岁月,成为永远的回己,叫人难以忘怀”之意回答即可。;
第二问围绕“自己所爱之物谈岀喜爱的理由”即可。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3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成功点燃。采集火种、点燃火炬、传递橄榄枝、放飞白鸽等仪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材料二:3月31日,____在北京点燃圣火。北京奥运圣火世界传递之旅由此起步,奥运火炬将传遍五大洲,途经国内外一百多个城市。所到之处,爱好和平的人们,用他们的热情和友谊为火炬助跑。
材料三:5月8日9时,火炬传递到达珠峰。19名登上珠峰的队员展开五星红旗、奥运五环旗和北京奥运会会徽旗,异口同声地向世界呼唤“北京欢迎你”。
材料四:5月25日、5月27日,港城8位火炬手手举祥云火炬,奔跑在南通、南京两座沸腾的城市里。红色的火焰所到之处,点燃了一片欢腾。
(1)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意义的认识。
(2)如果你以《苍梧晚报》小记者的身份前往南京,现场采访奥运火炬接力南京站第78棒火炬手——新海高级中学高一学生任晓婷,你应该问她一个什么问题?
(1)激发人们热爱和平、增进友谊、参与奥运的热情。(如果答“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或“点燃激情、传递梦想”得分)
(2)参考示例一:作为中学生火炬手,你有什么感想?示例二:作为港城的火炬手,你想对港城的市民说些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生命的韧性
汶川震后,关于生命的故事,悲喜交合,读来令人唏嘘感叹。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那些感人肺腑的细节,让我们有一种直面鲜血和伤痛的震撼。
生与死,这不是一个陌生的问题。它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有时平常得甚至让人提不起谈论的兴致。然而,汶川大地震血淋淋的真实境遇所牵引出来的生死话题,却重重地击打着我们的心灵。无需华丽的词藻,无需严密的逻辑,只要一个真实的故事,就足以让我们泣不成声。这是真实生命的真实力量。
灾难来临时,很多人猝不及防,死神没有给他们留下太多的机会。但在乱石瓦砾的覆盖之下,生命残存的意志却从未向死神屈服。是的,千斤压顶之下,人的生命显得那样脆弱不堪。然而,也正是在困难重重之中,人的生命又释放出坚韧不拔的力量。正像那个叫何翠清的13岁女孩,地震时她惊觉脱险,但她并没有因为死亡的__而独自逃生,而是勇敢地冲入死神的魔爪,与之抢夺生命。即使在她与同伴被困废墟的情况下,小女孩还是顽强地坚持“活”的信念,并最终获救。在生命与死亡的对峙中,不是希望驱走恐惧,就是恐惧扼杀希望。生命的韧性就在于死亡的恐吓不会让生命自我萎缩。
在灾区现场,生命对于生命的呼唤、安慰以及拯救,才使人间许多奇迹得以发生。地震灾难的噩耗传来,各行各业的人们瞬间变成了救援者,纷纷奔赴抗灾一线。灾难的狰狞面目没有吓倒他们,路途上的千难万险没有阻遏他们,他们的善良与悲悯、无私与执著,将他们变成了无敌的斗士。夜以继日,救援者以不屈不挠的斗志,激发着受灾者的生命潜能,也磨砺着自己的生命力。在这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与死亡的抗争中,生命的韧性经受住了艰苦卓绝的考验。
已经消逝的数万生命,已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伤痛。然而,无数人在与死亡擦肩中越挫越勇,使生命焕发出绚烂的光彩。让我们记住在汶川地震中已经远走的生命,也记住在地震中更加坚强的生命。 (选自《光明日报》08.05.28,有删改)
1.“这是真实生命的真实力量”一句中,两个“真实”的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
2.文章第三段写小女孩何翠清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生命的韧性”的理解。
1.第一个“真实”指“血淋淋的真实境遇”,主要指客观方面;第二个“真实”指面对灾难时体现出的生命的韧性,它能震撼灵魂、击打心灵,主要指精神方面。
2.小女孩何翠清在困难重重之中释放出坚韧不拔的力量的事迹非常真实典型,很好地证明了“生命的韧性”这个观点。
3.(1)从受难者角度:生命脆弱,但生命又无比坚强,对自己而言,面对灾难,只有正视现实,充满“活”的信念,才能战胜恐惧。(“生命的韧性就在于死亡的恐吓不会让生命自我萎缩”也可)。
(2)从救援者角度:生命的韧性还需要他人的支撑,救援者以不屈不挠的斗志,激发着受灾者的生命潜能,也磨砺着自己的生命力。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为了确保国土安全,将__分子拒之国门之外,科学家们将先进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用来制作护照等身份证件。这种新型电子护照的问世,让__分子无法伪造、涂改护照或冒名顶替非法入境,为国门加了一把“电子密码锁”。
所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就是指采用每个人独一无二、生来俱有的生物特征来鉴别身份的一种特殊技术。指纹识别是最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人的指纹终生不变,它的“随身携带”不仅可确保其采集的便捷性,而且这种“认人不认物”的特征更能确保其鉴别的可靠性;目前无论是计算机联机还是嵌入式指纹处理系统,其速度、精度、识别度都已达到理想水平。与指纹识别相比,虹膜识别则有其独到的一面,它是通过红外线摄像机等非物理接触方式采集数据信息的,不存在指纹易磨损不易提取数据等缺陷,因此虹膜识别的便捷性、可靠性、安全性更好。脸面识别也是一种不错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表明,只要在人脸大约80个主要特征部位中用摄像机拍摄其中14~20个显眼部位,就能得到独一无二的数据信息,它比指纹、虹膜更容易采集,甚至无须征得本人同意便可以远距离获取。
专家指出,电子护照是一种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为核心的电子证件,它在现有的纸质护照中内置特制电子芯片,在芯片里不但存储有姓名、生日等基本信息,还存储有诸如指纹、虹膜、脸部图像等个人生物特征数据信息,它可以借助专门设备对护照持有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身份鉴别。电子护照不仅可以将伪造护照的可能降到最低,防止__分子蒙混过关,而且还可以加快通关速度。
自从2003年12月11日世界上第一本电子护照亮相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宣布将使用电子护照,以实现护照跨国互联互通验证。我国也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推行电子护照技术。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1.为什么说电子护照是为国门加了一把“电子密码锁”?
2.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有哪几种?请简要概括。
3.电子护照与纸质护照的特点有何异同?
4.你认为电子护照的前景如何?为什么?
1.因为存储在护照电子芯片中的这些生物特征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生来俱有的(1分),让__分子无法伪造、涂改护照或冒名顶替非法入境。
2.(1)指纹识别技术(2)虹膜识别技术(3)脸面识别技术
3.相同:都有姓名、生日等个人基本信息。
不同:电子护照存储脸部图像、指纹、虹膜等个人生物特征数据信息;可以借助专门设备快速而准确地进行身份鉴别;而纸质护照没有个人生物特征数据信息,身份鉴别难度大且较慢,易被伪造、涂改或冒名顶替
4.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进步,电子护照的前景看好,将被普遍使用。因为它可以防伪,并能准确、迅速识别人的身份,加快通关速度,便于实现护照跨国互联互通验证,有利于旅游、商务、反恐。(若理由超出文本内容,但有科学道理,可酌情给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