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选文,完成1~7题。
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
①二战期间,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①,关着一个年轻的小提琴爱好者沙尼克,他被关进集中营已有两年了。两年中,他从未停止“拉”小提琴,虽然没有琴,也没有琴弓。在集中营枯燥乏味而又时刻被死亡窒息的漫长日子里,白天,沙尼克做苦工,到了晚上,等其他的囚犯都睡下了,他将腿从床边垂下来,抬起下巴,双手摆出拉琴的姿势,开始“演奏”舒曼、勃拉姆斯和莫扎特②的乐曲。
②__中,沙尼克可以“听见”欢快的音符在他周围的空气里跳动……
③这天深夜,沙尼克正在忘我地练琴,一群新来的囚犯被关进了他所在的囚室。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一名叫马斯特的囚犯把目光投向沙尼克,从他的眼神里,沙尼克得到了这样的信息:你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动听。是的,沙尼克可以肯定,他从马斯特那里得来的就是这个信息,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却又真的发生了。后来,沙尼克向新来的囚犯打听到,马斯特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犹太籍小提琴演奏家。
④沙尼克兴奋不已,多少个日子以来,没有人能够听到他演奏的乐曲,没有人能够与他产生共鸣。如今,马斯特来了,他的知音来了,这是上帝连给他的礼物,第二天晚上熄灯后,沙尼克坐在床边轻声呼唤:马斯特……
⑤没有回音。
⑥沙尼克只好放弃了找马斯特交谈的念头。他坐在床边,伸手抬臂,又开始如痴如醉地“演奏”小提琴。他用想象中的琴弓拉了舒曼的一段悠长而跌宕的慢板,接着又突然变成勃拉姆斯的一段快速的回旋曲。他闭上眼睛欣赏着,感受着……当沙尼克睁开眼睛,他已经演奏完了莫扎特的一个短而急促的乐章。突然,沙尼克的手臂停下来了,他发现马斯特正侧卧在床铺上,面向他,闭着双眼,手指随着冥冥之中沙尼克的音乐在床板上轻轻叩着节拍。发觉沙尼克的“演奏”突然停止,马斯特睁开了眼睛,对正看着自己的沙尼克竖起了大拇指。
⑦第三天晚上,马斯特和沙尼克坐在各自的床沿边,两手悬空,一起拉起了科莱利③的乐章。他们拉出的音符如同交错在一起的两根玫瑰藤蔓,在结尾的一个音符上盛开出一朵美丽的花。他们一直拉着这个音符,可能比科莱利期望的要长一些;沙尼克和小提琴家都不愿意结束今晚的二重奏。
⑧以后的每天晚上,马斯特和沙尼克都会一齐演奏科莱利的这段乐章,他们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中,闭起眼睛享受着他们的二重奏;音乐让他们忘记了这是在纳粹集中营里。
⑨一天晚上.一群纳粹士兵冲进了沙尼克的囚室。凡是被他们念到号码的囚犯,生命都将走到尽头。房间里静悄悄的,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充斥着整间囚室。
⑩当最后一个号码念完,坐在床沿的沙尼克突然紧张起来。他记得,最后一个念出的号码正是马斯特的号码!果然,马斯特正慢慢地爬下床。天啊!沙尼克的喉头里发出一丝呻吟,这难得的知音,这上帝赐给我的礼物今晚就要消失了吗?
11突然,沙尼克飞快地滑下床铺,站到了还未下床的马斯特身边,伸出双手做了一个拉小捉琴的动作。“留下吧,”沙尼克轻声对马斯特说,“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
12马斯特睁大眼睛,摇摇头,正要说什么,沙尼克已经走到了纳粹士兵的面前,缓缓地走出了囚室,走进了黑夜……
13不久,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小提琴家马斯特幸存了下来。
14和平的日子里,马斯特在世界各地举办了无数场音乐会,场场爆满。他的琴声震撼着人们的灵魂,他用琴弦上跳荡的音符讲述着希望、爱和春天,讲述着孩子,讲述着和睦的家庭,讲述着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15马斯特的每一场音乐会都保留着一个特殊的节目:在骤然昏暗下来的舞台灯光里,他轻轻放下手里的小提琴,慢慢闭上双眼,两臂悬空,激情地“演奏”那段早已渗入他灵魂的科莱利的乐章。
16“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他留下来了,此刻他相信,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难友和兄弟沙尼克,正在天堂聆听着他无声的“演奏”……
(选自《意林》,有删改)
【注释】
①奥斯维辛集中营位于波兰加利西亚奥斯维辛附近,主要关押波兰和德国的犹太人,是二战时德国法西斯建立的最大的一个“杀人工厂”。在该集中营内约有400万人惨遭杀戮。
②舒曼(1810—1856),德国音乐家;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键盘乐器演奏家
③科莱利(1653—1713),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
1.阅读选文后,在下面方框中补全故事情节。
2.选文中的哪些内容能够印证马斯特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小提琴演奏家?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3.下面两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1)马斯特正慢慢地爬下床
(2)沙尼克飞快地滑下床铺
4.选文第12段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阅读选文后,请简要概括沙尼克的性格特点。
6.选文第16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积累方法,下面是一张尚未完成的读书卡片,请将其填写完整。(请从语言和内容两方面品析摘句)
|
1、当马斯特面临死亡时,沙尼克为了音乐甘愿替他牺牲。
2、①马斯特与沙尼克初次见面,在眼神中流露出对沙尼克琴技的赞许之情。
②沙尼克“演奏”时,马斯特随沙尼克的音乐在床板上扣着节拍。6段末句可以。
③马斯特与沙尼克激情“合奏”,配合默契。
④和平的日子里,马斯特举办了无数场音乐会,场场爆满。
3、不能,“爬下”形象地写出了马斯特下床的动作慢,反映出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时,心情的沉重痛苦。“滑下”形象地写出了沙尼克下床的动作快,反映出他为了音乐(和友情)甘愿替马斯特牺牲的心理。
4、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马斯特的震惊和他不希望沙尼克替他牺牲的心理。
5、勇敢,乐观,富有献身精神
6、内容:突出沙尼克为了音乐(和友情)而献身的精神(深化中心)。同时表达了马斯特对难友和兄弟沙尼克的深切怀念。结构: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7、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二人“合奏”时的默契,音乐使他们心灵相融的美妙感受。
阅读选文,完成1~7题。
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仙境。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空间碎片和流星体①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它们始终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火箭在上升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而飞行产生的强度不等的振动会影响宇航员的心率、血压和耗氧量,可诱发心血管的功能紊乱。另外,人体或器械的振动也会使人视觉模糊,动作不协调,操作误差增加,语言明显失真或中断。
⑥可见,在浩渺的宇宙中,宇航员时刻面临着险境,而决非想象中的仙境。
(选自《飞向太空》,有删改)
【注释】
①流星体是指分布在星际空间的细小物体和尘粒。
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宇航员的座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B.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能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
C.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是致命的。
D.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产生的噪声,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
4.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5.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选文第④段加点词“它们”指什么?
7.拓展链接。
舱外航天服是一套防护和应急救生的复杂系统,用于保证宇航员出舱安全。目前,“太空行走”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下一个目标,而成功研制舱外航天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条件之一。
请你联系选文内容,说一说舱外航天服应具有哪些功能?
1、载人航天飞行面临的险境(或载人航天飞行要克服的难关,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
2、逻辑顺序
3、D
4、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出说明的中心内容,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
5、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太空强辐射的类型。
6、空间碎片(空间垃圾)
7、防泄漏(供氧)、防辐射、防撞击(减振)、降噪。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①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②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冰心《谈生命》
1、文中画线句子①给人一深刻启示,下面对其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江流和种子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D.、揭示生命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2、下面对画线句子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伤,而只有某种单一的经历是不够的。
B.、暗示人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不幸和痛苦,但他们为编织美丽人生创设了机遇。
C.、希望每个人的一生都能有丰富多样的经历,那样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D.、表明我们个人的的生命是渺小而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
3、下面是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所表明的见解是: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B.、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是: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一定要经历种种磨难。磨难就是痛苦,痛苦就是不幸福。
C.、作者认为: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
D.、这段文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议论;从内容上看,点明了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
1、A 2、D 3、B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 ①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已都是 ② ,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弟子说:“撒上石灰就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说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A. ;同样,要想让灵魂洁净,唯一的方法就是 B. 去占领它。
1、第一自然段的横线处省略了两个成语,请依据文意和下面的注释,把相应的成语概括出来,写在注释后的括号内。
①比喻人的学问渊博,具有安邦治国地才能。( )
②指学识渊博的人。( )
2、从下面的选项中,为末段横线处各选一个确切的答案,并将文字工整地写在方格内。
选择:斩草除根 种上庄稼 用行动 用美德
答案:A.处选___________B.处选__________
3、根据文段内容回答:
①“原来相聚的地方”为何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答:
②哲学家为何始终未来赴约?
答:
4、简答:对于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
①弟子们的回答及方法为什么都不对?
答:
②你认为根据文意怎样回答才正确?
答:
1、①满腹经纶 ②饱学之士
2、①种上庄稼 ②用美德
3、①哲学家为了教导弟子们,用一年的时间,把这片荒地开垦成农田并种上庄稼。
②哲学家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弟子们做了回答,所以他不必亲赴其地做口头回答了。
4、①弟子们的回答及方法都只抓住了表面现象,都只能解决暂时性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②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荒草地变成良田,并种上庄稼。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题。
瑞士是个富国。可是有谁知道150年前的瑞士,还穷得叮当响,壮年人都卖身去国外当兵。18世纪末,大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为了改变瑞士贫困落后的状况,提倡“手脑并用”,叫人们不要光动脑不动手,要精练技术。从此这个国家照此行事,重视和推行了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制度,于是在工业精密工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国家富裕起来。
瑞士儿童六岁之前要接受学前教育,从六岁起每个学生必须接受九年强制性的普通教育。之后,有12%-14%的学生进入正规的高级中学或教师训练学校,作为以后进入大学校门的台阶。另有16%的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职业训练后,进入社会工作。有70%左右的学生计入带有职业学校性质的普通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学校,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去挑选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课程,让学生能深入地掌握一门技术,同时也提供更多的进入大专院校的机会。
瑞士大专院校为数不多,但学科门类齐全,有一所人文大学、一所师范大学、七所州立大学、二所联邦理工学院、三十七所工艺学院和职业专修学院,还有几所神学院。另外,为工作中的职工也提供了深造的机会,有名目繁多的进修课程可以挑选。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充分学习的机会。
, , 。瑞士国富与其长期重视教育,重视培养高级科技人才是分不开的。在瑞士,教育的力量功不可没。
1、依据文意,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标题: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
3、这篇短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
4、这篇短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D.、作比较E.、摹状貌F.、下定义
5、下列语句都是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抽取出来的,与原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正因为把教育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绝大多数人学有所用
②尤其是在科技开发中,使不少科技项目的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端,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③又由于国内语言多种化,更促使了学习的快速进步
A.、③②①B.、①②③C.、①③②D.、②③①
6、你认为使国家强盛的途径有哪些?请补充两条。(每条四个字)
答: ① ②
1、瑞士教育富国
2、瑞士重视并推行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制度。(答成:“在瑞士,教育的力量功不可没”、“教育使瑞士富起来”、“瑞士的教育情况”等)
3、C
4、A B D
5、C
6、教育强国 工业强国 商贸强国 科技强国等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业精于勤荒于嬉
要想精通学业,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不能稍稍懈怠①;而贪玩懒duò③必然导致荒废学业。
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有的同学无论是课堂听讲,还是课后做作业,都很认真、踏实,一丝不ɡǒu④,结果学到了很多知识。而有的同学平时不好好学习,做作业不认真思考,专抄别人的,上课不认真听讲,贪玩好耍,结果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只能望着辛勤劳动的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累累果实感叹。这难道不是勤与懒的两种结果吗?
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奋者。以我国的大文学家鲁迅来说,人们都说他是天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他确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从1912年起,无论生病、避难,他始终未停止过和反动文人的斗争,直至生命停止前的几分钟。又如,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有1300多种发明,人们称赞他是天才。可他却说:“天才,就是一份灵感加上九十九份的汗水。”
瓦特在23岁时就发明了蒸气机,对人类的生产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成名以后,当了老板,成了百万富翁,就不在勤奋了,不仅在科学上止步不前,甚至还压制别人的发明创造。土地虽然肥沃,但不勤于耕种,便不会得到丰收。俗话说得好:“最香甜的蜂蜜酒,辛勤劳动才能酿②成。”
总之,人们想精通学业,就离不开辛勤劳动。只有辛勤劳动,持之以恒,踏踏实实地下功夫,埋头苦干,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那种走捷径,图省事,怕艰苦的懒汉必将一事无成,望洋兴叹。
1、给文段中①②两处加点字注上正确的读音,给③④两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①懈怠( ) ②酿成( ) ③懒duò( ) ④一丝不ɡǒu( )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本文的论证方式是 ,题目引用的是 (人名)的名言。
4、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和 。
5、下面两句是关于勤奋学习的名言,请在横线上将原句补充完整。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书山有路勤为径,
1、①dài ② niànɡ(声韵调全部正确才能得分) ③惰 ④苟
2、业精于勤荒于嬉
3、立论 韩愈
4、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或对比论证
5、①行成于思毁于随 ②学海无涯苦作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⑶题。
人生如旅途,中间有一扇扇庄严神秘的大门,门与门之间,有向往,有努力,有艰辛,有失落,总留给我们丰厚的积淀。青春,是人生最重要、最宝贵,在人们的企盼中倏忽而逝,又在人们留恋中姗姗而来。当心灵的帆船回溯岁月的长河时,我们能够看到:在那阳光明媚、金色的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yìng在诗词中,最耀眼的是那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 。
⑴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回溯( ) 掩yìng( )
⑵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积淀:
⑶画线句子有两种语病,请加以修改,并把正确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sù 映
(2)“指积累沉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等”。(答出“传统”或“遗产”均可)
(3)①在“最宝贵”后面补上“的阶段”、“的时期”或“的”等。
②将“倏忽而逝”跟“姍姗而来”位置调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希腊时间2008年3月24日12时25分,最高女祭司、希腊女演员玛利亚·娜芙普利都在奥林匹亚赫拉神庙前,用凹面镜聚焦太阳光点燃奥运圣火。自此直至8月8日,祥云火炬将在世界各地传递。
祥云火炬的外表设计引万众瞩目,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火炬要经受狂风暴雨、低压缺氧、跌落冲击等重重考验,在它身上凝聚了众多的科技因素。
航天芯,也就是火炬的燃烧系统,包括燃料供应系统(燃料瓶、稳压装置和回热装置)和燃烧器两大部分。燃料供应系统的主要构成部件是燃料瓶和稳压装置,燃料瓶非常耐压(达14兆帕),一瓶燃料需要保证燃烧15分钟以上。为了既能保证和火炬外壳的匹配,又能满足燃烧时间,燃料瓶只能做得又细又长。
火炬燃料用的是99%以上纯度的丙烷。采用丙烷燃料是为了能在火炬传递路线范围内,满足环境温度的要求;再者,丙烷燃烧后火焰是橙色,具有较好的可视性。
火炬的燃烧需要稳定的流量,稳压装置能提供稳定压力、稳定流量的燃料。将火炬开关设计到稳压装置上,还能少了一个零件。稳压装置共有三个功能:第一是减压;第二是稳压;第三就是在意外跌落的情况下,还能确保火炬继续燃烧,不会发生危险。
为了延长燃烧时间,火炬还设计了回热装置。燃料出来后不是直接进燃烧室,而是通过回热系统给燃料瓶进行加热,减缓温度降低的速度,满足燃烧时间。回热管保留热量,让管内的气体温度也升高,利于燃烧。
双火焰是燃烧器的一个核心设计。燃料经过回热之后,分两路,一路进入预燃室,一路进入主燃室,基本上按1:2的比例进行分配。
预燃室中燃料和空气混合后再燃烧,掺混得比较好,火焰温度比较高,形状短,是蓝色的。而主燃室的燃料没有经过预混,燃料喷出后和空气混合,先扩散再燃烧,火焰温度稍低些,呈不透明的橙色,火焰高度高于25厘米。预燃室相当于一个稳定的火源,保证它始终不灭,即使外面的主燃室火焰熄灭,它会马上把主火焰点燃。这样的设计,一是喷出燃料比较均匀,是球形的火焰;二是喷出来的燃料能与空气掺混的比较均匀,燃烧比较充分,烟就会小,有利于观赏性和环保。
5月7日,在中国火炬传递手的努力下,祥云火炬顺利登顶珠穆朗玛峰,光耀五洲。
(本文选自网络,有删改)
1.本文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主要介绍它的______________。
2.在设计上如何确保火炬在传递过程中火焰始终不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四点即可。
3.选文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中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祥云火炬 火炬的燃烧系统(答“航天芯”、“燃料供应系统和燃烧器”或“内在特点”也可)
2、(答出4点即可)
①燃料瓶非常耐压。
②一瓶燃料需要保证燃烧15分钟以上。
③火炬燃料用的是99%以上纯度的丙烷。
④稳压装置能为火炬提供稳定压力、稳定流量的燃料。
⑤火炬设计了回热装置。
⑦火炬燃烧器采用了双火焰设计。
3、不能删去。“基本上”是“大体上”的意思,表明燃料大体上是按1:2比例进行分配的,如果删去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举例子。通过举祥云火炬顺利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事例,有力的说明了凝聚众多的科学因素的火炬经受了狂风暴雨、低压缺氧、跌落冲击等重冲考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母 亲 的 鞋 架
澜 涛
夜深了,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
随着职务的提升,不仅工作忙碌,应酬也多了起来,我回家再无规律。妻子渐渐习惯了,我每每回家太晚,她抱怨几句便不再理睬我。一次深夜回家,看到母亲在她的房门口,显然是在等我。我带着责备地说她:“娘,不用惦记我。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母亲结巴着说:“娘知道,娘担心你……”
那以后,再没有看到母亲等在房门口。
母亲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因为父亲早亡,我结婚后,母亲便跟着我和妻子同住。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牵挂着我爱着我,却最大限度地给我飞翔的自由。
这一天,夜里回到家门口时,屋里传来了清脆的钟声---是大厅墙上老式挂钟报时的声音。抬手看看表,12点。“她们应该都睡了吧。”我想着,轻手轻脚地开门关门,脱鞋进房间……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突然对我说:“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都12点了吧?这样不好……”我一下愣住了,不知道母亲怎么会这么清楚。我边往母亲的碗里夹菜,一边敷衍着:“娘,我知道了。”以后,每次我回家晚了,第二天母亲总会大概地说出我回家的时间,但不再多说什么。我知道---母亲是在提醒我别回家太晚,提醒我不能对家过于疏淡。而我心头的疑问也越来越大:我每次晚归,母亲是怎么知道的呢?
母亲在她43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双眼失明,此后便一直生活在无光的世界。那晚,我又是临近12点才回到家中。因为酒喝的太多,我没有回房间睡觉,悄悄地去了阳台,想吹吹风,清醒一下。站了一会,大厅又传来报时的钟声,十二下,清脆而有节奏感,我开始踱回房间。刚到门口,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原来,母亲每天都是等待我的回来,为了不影响我和妻子,她总是凭借鞋架上有没有我的鞋来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总是数着挂钟的钟声来确定时间。而她判断我的鞋子的方法竟然是依靠鼻子闻。我的泪水悄然滑出眼眶。我已经习惯以事业忙碌为借口疏淡了对母亲的关心,但母亲却像从前一样时刻牵挂着我。一万个儿子的心能不能抵得上一位母亲的心呢?那以后,我努力拒绝一些应酬,总是尽量早回家。因为我知道,家中有母亲在牵挂着我。母亲是63岁时病逝的,她去世后,我依然保持着早回家的习惯。我总感觉,那清朗的月光是母亲留下的目光,每夜都在凝视着我。
又是深夜,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走到鞋架前,弯下腰来……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
1.“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
⑴请你从描写方法和内容上赏析上段语句。
⑵此时此刻,“我”感慨万分。请发挥合理想象,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2.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语段的作用。
3.文中母亲只说了二句话:①“娘知道,娘担心你_________”;②“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都12点了吧?这样不好_________”。上述两句话有何特点,请加以品味。(5分)
4.你在学习生活中,一定感受过母亲无言的关爱,请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文中例子除外)
1、(1)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母亲仔细摸索鞋架上的鞋子并依靠鼻子闻的方法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的过程,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爱,给予“我”心灵的震撼。
(2)写出“惊讶、感动、自责、报答母亲的心里感受过程即可。
2、答题要点:
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②开头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③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④引出下文(故事的主人公);
⑤末段怀念母亲,深化主题。
3、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总是细致周到地关心儿女的生活,甚至当儿女长大成人,她还放心不下,母亲不求儿女有很大的成就,只是希望儿子平安健康。语言质朴,饱含母亲怜爱儿子的深情。
4、要求:在叙述事例时能从动作、神态(细节)方面来描写母亲,表现母亲的无言的关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失去了的书桌
冯骥才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③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④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⑤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⑥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⑦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⑧在表的滴答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⑨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⑩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
⑾"真该死,这破桌子!"
⑿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⒀我过去的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哪怕我忘了,它也会无声地提醒我。
⒁它就摆在我窗前。从窗子透进的光笼罩着它。我窗外是一棵大槐树的树冠。这树冠摇曳婆娑的影子总是和阳光一起投照在我这小小的桌面上。
⒂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儿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丫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⒃我终于失去了它。
⒄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哪!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一位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
⒅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⒆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
⒇"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晦黯( ) ②摇曳( ) ③荫凉( ) ④废墟( )
2.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朴实的叙述中恰切地表达了独特的内心感受。说说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①每当坐在小桌前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②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太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破损的稀世古物。
3.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那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写作中,语言的前后照应会使文章行文紧凑,脉络清晰。第⑧段中,“用毛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一句与前六段中哪句话相照应,把该句抄写下来,并请分别指出这两句话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请你从下列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①我吧“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晒干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②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的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就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6.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文章第⒂段对四季景色描写似与书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7.文章结尾一段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浸透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请联系与书桌有关的内容谈一谈“呵,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愧侮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这句话的含义,并结合自己的所爱之物写出你喜爱它的理由。
1.①huì ②yè ③yìn ④xū
2.①心旷神怡:原指心情舒畅,精神愉悦。这里表达了我坐在书桌前的喜悦心情。
②莫名其妙:原指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这里表达了木匠师傅对我想要复原书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
3.①借书桌发泄自己对李老师的怨恨(或回答“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
②借画画的事例来写书桌(或回答在“书桌上画画”)
③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4.照应句:“我很少用湿布去试抹它。”或“对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抹它。”
对原句的分析,围绕“表达了对冒犯发现师和同学的后悔或愧疚之情”回答即可。
对照应句的分析,围绕“表达了作者对幼年往事的珍惜或眷恋之情”回答即可。
5.选①句:围绕“此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小桌陪伴我度过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之意回答即可。
选②句:围绕“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桌以人的情感,亲切生动,就像老朋友一样宽容大度,忠诚可靠,表达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意回答即可。
6.这段文字写岀了小桌陪我度过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温馨气氛,烘托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情。
7.第一问含义,围绕“作者以满怀深情的笔触,叙述了自己和小桌之间的快乐、幸福以及忧愁、愧侮的往事,虽然时光流转,小桌也在地震中毁于一旦,但是小桌以及有小桌陪伴的那些美好岁月,成为永远的回己,叫人难以忘怀”之意回答即可。;
第二问围绕“自己所爱之物谈岀喜爱的理由”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