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1.选文抓住哪些特征描写于勒的外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在给于勒小费这件事上,“我”和父母的态度迥异,分别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1.主要抓住手和脸的局部特征;突出于勒生活窘迫,处境艰难。

2.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刻画了“我”既想相认,但迫于父母态度又不敢相认的矛盾心理。

3.表现出“我”的单纯、善良和富于同情心;表现菲利普一家经济拮据;表现菲利普夫妇的爱慕虚荣、自私、势利和无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汉字书法艺术不但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且以它特有的才蕴影响了左右芳邻

②它首先影响的是中国画。国画骨子里其实也是一种线的艺术。所谓“衣带当风”,非线而何?所谓白描手法,又非线而何?中国传统画不以形取胜,而以意取胜;不以美骄人,而以境争先。内有其意,外有其形;心有其源,画有其境。然而,它的具体操作与表达方式则是线式的。

③汉字书法又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建筑必有题字,必有匾额,必有楹联,必有中堂,必有山名、水名、堂名、亭名,没有这些,就仿佛关人头上缺簪,公子额前少玉,就会觉得心不明,眼不亮,意未到,情未尽。

④汉字书法又是与武术相通相连的。武与字通,自古而然。君不见电影《英雄》与《卧虎藏龙》中都有武家书法的镜头在,虽然不免有些艺术的夸张,但绝非凭空臆断。别的且不言,只说书法与武术两者的境界与追求,就有绝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非常讲究功、法、气、韵、美。

⑤汉字书法也影响到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以线式结构为主,虽然它的空间感十分自由,甚至自由到了无所不至其极的程度,一时天上,一时地下,一时鬼域,一时神宫,且不但神怪小说如此,即使写实性小说也常常如此,如《红楼梦》的太虚幻境,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玉泉山显圣,如《水浒传》中的神女天书,如《三侠五义》中的游仙枕、探阴山,但以时间而论,它的结构形态依然是线式的。它不喜欢甚至拒绝时空颠倒,而坚持依时而作,依时而行,依时而叙,依时而言。小说的结构固然有繁有简,基本形态却万变不离其宗。

⑥简单成一线的,如《西游记》就属于单一型线式结构。孙悟空就是引线的金针,猴子出世,便是金针出现,此后孙悟空“走”到哪里,那故事便“跟”到哪里,猴子成了斗战胜佛,这故事便随之戛然而止。复杂一点的如《水浒传》,则呈水脉系结构,但本质上也属于线式结构,不过不是一个线端而已,而是百水千河归于一系。更复杂的则是《红楼梦》。《红楼梦》的结构形态是网状的,千头万绪,网络天成。但那线的构思与价值,依然宛在。无线何以有网,网成愈见线功。

⑦可以这样说,汉字书法是一切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虽然它对其他种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大小有差,彰隐有别,多少有异,但那基础性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1.从全文看,第①段中“芳邻”指什么?

2.结合第③段,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3.第⑥段中,作者说《水浒传》呈“水脉系结构”。结合阅读原著的体验,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4.下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的主体图案,其灵感就来自汉字书法艺术。结合本文,简要说明其设计意图。

1.中国画、中国传统建筑、武术和中国古典小说。

2.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并运用了排比、对偶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简洁生动。

3.《水浒传》先是以不同人物为线索分别来写,后众好汉聚义梁山。全文结构就像河流一样,一条条支流先后汇入干流。因而这种小说结构形式被称为“水脉系结构”。

4.答案示例:将北京的“京”字演化为舞动的人体,展现着中华汉字所呈现出的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传递着华夏文明所独具的人文特质和优雅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科学与诗

陈之藩

科学界的研究科学与诗人踏雪寻梅的觅句差不太多。我举个例,说明科学家如何觅句

有一通用电器公司的研究部门,是一所大楼,而楼梯每一个拐弯处,都备有一张空桌及一堆纸笔。据说好多新的观念是科学家上下楼时想起来的,可是稍纵即逝。如果在走下楼时有这个观念,到家后可能忘光了;如果走上楼,这个观念,到办公室可能模糊了,所以半路中必得写下来。

劳伦斯发明原子撞击机时,倒确是在早餐以后,到加州大学的路上想出的。所以通用电器公司的办法并非没有理由。

另一个例子是麻省理工的温纳。研究应用数学的及分析数学的人,不可能离开温纳。有一个关于他的很著名的笑话。温纳常常在校园一见到学生拉住即问:

“我吃过饭了没有?”

学生答:“先生,我没有注意您吃过饭了没有。”

温纳问:“那么请你告诉我,我刚才是走向南呢,还是走向北呢?如果向南,即是刚从饭厅来,是吃过了!”

学生答:“你如不问,我还或许知道,这一问我也糊涂了。”

大概温纳不是饿了一顿,就是连吃了两顿。他并未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不是在与古人交谈,就是在梦中觅句。

大家全知道我们中国的大科学家杨振宁。杨振宁在麻省百年纪念会上讲的话,大家可能不知道。他说:“究竟什么叫做理解,什么叫做认识,人类还在犯着糊涂。”

这话是哲学家的话或诗人的话,却不像一个科学家所说的话。至少不像中国所谓科学家所说的话。牛郎织女座只是两块大石头,是有了诗人,才显得晶亮;北斗座是七块大石头,是有了艺术家,才使这七点连起线来!法国不世出的大数学家庞卡立说得好,“房子是用石头做成的,但只是一堆石头不成房子;科学是事实堆起的,但只是一堆事实不是科学。”科学原来像诗句一样,字早已有之,而观念是诗人的匠心所促成的。

这里面,没有利,没有名;没有开万世之太平,没有继往圣之绝学;而只是一种好奇与欣赏,对真的好奇,对美的欣赏。

爱因斯坦讲完了相对论以后,说:“这个内容,凡是大学程度略好的人全能理解,但是,在探讨的过程中,绝望之后的觉悟,茫然之后的苏醒,以及__中的往复摸索与新的洞天的终于出现,不是过来人,是不知个中甘苦的!

现在的科学家,据爱因斯坦的解释,研究科学的动机是为了逃避这个纷扰的世界。这个世界已成了毕加索的画,天翻地覆,一塌糊涂。科学家与诗人们却走向另一个世界去。那里的山青,那里的水绿,那里的草长,那里的莺飞,流连忘返是理有固然的。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又哪里逃得了。于是诗人之弱者在唱“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的肉麻之句。诗人之强者在唱“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原应斩万竿”的激昂之调。

科学家们则要去制造飞机、大炮、火箭、原子弹等玩意儿了。

人类是在一个喧天锣鼓的悲剧中挣扎,即使是诗及科学里也找不到片刻的安静。

1.第一段中两个“觅句”分别指什么?

2.从全文看,科学研究和诗人“觅句”有哪些共通之处?

3.就文中引用的庞卡立和爱因斯坦的话,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

4.文中加点的“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分别指什么?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5.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1.含义:觅句①是指诗歌创作的构思立意、斟词酌句;觅句②是指科学探索和研究。

2.共通之处:需要捕捉灵感;要忘我投入,付出艰辛;需要提炼材料,抽纳规律;都应是对真的好奇和对美的欣赏。

3.庞卡立的话意为:科学研究要透过事物的外在表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零散的材料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爱因斯坦的话意为:科学探索的历程要经过迷茫——希望——探索——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曲折艰辛的历程。

4.现实世界;理想的世界。科学家和诗人的理想与现实充满矛盾。

5.答案示例:①不生硬说教,让读者从事实中领悟道理。如阐述科学探索要善于捕捉灵感、要忘我投入的见解时,便是如此。②论证方法多样。或举例,或引用,或表明看法,不拘格套。运用类比阐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易于把握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如将科学探索与求诗觅句作类比;运用比喻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如用石头与房子的关系比喻事实与科学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声音:让你又爱又恨

①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声音的总汇,小到原粒子,大到银河系,万物都在振动。人类的耳朵能够感知的振动频率非常有限(16赫兹~20000赫兹),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听觉范围之内的声音就不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比如,就振动特征而言,低级下流的言辞不仅伤害出言不逊者自身,而且对周围人的身体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②任何人只要按以下方法做个简单的实验,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在播种以前,对一部分种子说祝福的话,对另一部分说粗话,你会看到:前一部分种子很快吐出嫩芽,而且发芽率是百分之百;而后一部分则只有很少的种子发芽,发出的芽也是干枯暗淡的,难怪俗话说:恶语伤人!

③就振动频率和强度而言,噪声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更有害。举个例子说吧,莫斯科西南区的一处楼房安装了电梯,这本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结果却适得其反。楼里的大多数居民开始经常性地失眠头疼。原来,日夜运转的机器成了噪声源,而电梯则像一个巨型喇叭,又加重了这种噪声。忍无可忍的居民正打算同莫斯科市政府交涉此事。

④噪声有害,美妙的音乐又如何呢?实际上,音乐声在50分贝左右时会使人身心放松,给人以美感。而声音一旦高于85分贝,就会造成听力损伤。一般情况下,当人耳较长时间地听到音量达100分贝的声音时,无论多么美妙的音乐都可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严重者还会造成听力丧失。

⑤一些在听觉范围之外的声音对人的危害也是相"-3大的。火山学家对这一点非常了解。熔岩喷发时发出的响声是一种低音波(<16赫兹),它使人不自觉地产生恐惧感和躲避的念头。有实验表明:声频为4赫兹时,会导致海洋性疾病,达到5赫兹时人就会感到恶心,6赫兹时会令人恐惧不安,当声频达到7赫兹时,就会致人死亡。

(6) 。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知道,教堂的钟声能够杀灭细菌和微生物。有意思的是,这个在唯物主义者看来荒诞不经的观点,恰恰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明,根据教堂钟学专家提供的资料,当钟的振动频率超过25000赫兹时,属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范围,这时钟声的确能够治疗一些传染病,提高人体免疫机能。中波范围(100赫兹~20000赫兹)的钟声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血流和淋巴流,低波范围(40赫兹~100赫兹)的钟声能起到镇定神经的作用。

⑦当今医学界也已经在成功地利用声音治疗疾病。俄罗斯生物学家运用声音渐次减弱现象获得的数据证明,森林里树木摇摆的声音对降低病人血压的疗效胜过任何药物。而音乐对疾病的疗效也是广为人知的。专家发现,胃肠道具备音符“fa”的共振频率,音符“do”能够治疗牛皮癣,而“si”“so”和“do”的和声对肿瘤病患者

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运用声音治疗疾病的经历,尽管我们自己没意识到。难道您从未试着通过抚摸小猫来放松疲惫的神经?科学家证实:能带来疗效的既不是小猫柔软的毛,也不是猫身上散发的特殊气味,而是温顺的小家伙发出的低叫声。现在,猫打呼噜的声音已经录成微型磁带用于医疗。

⑨声音,真是让我们爱恨交加。

(选自《灵感之光》,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正文中第⑥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既能概括上文内容,又能领起下文的句子。

2.根据上下文。第⑦段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只填序号)

A.大有作为B.大有裨益C.大显神通D.大有希望

3.阅读第③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楼里的大多数居民开始经常性地失眠头疼。

4.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⑦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5.阅读原文,结合下面这则新闻摘要,用亲切的语言给“MP3”一族写一则“温馨小贴士”。(60字左右)(贴士:音译词,通常指提示、建议等。)

近日,一个15岁的少年竟因长期用耳机听音乐造成耳朵失聪,成了“聋子”。

记者调查时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挂着“MP3”、塞着耳机、边走边听歌的年轻人。他们上学、吃饭,甚至睡觉时,都习惯性地塞着耳机听音乐,而且为了保持音乐清晰,他们经常会提高音量。

1.示例:声音能给人带来伤害  但也能为人类造福

2.B

3.示例:“经常性”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是非常频繁的,强调了居民失眠头疼的症状屡屡发生,说明了噪声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危害之大。

4.第⑦段画线句举了树木摇摆的声音对降低病人血压的疗效胜过药物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当今医学界也已经在成功地利用声音治疗疾病,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5.示例1:亲爱的朋友,美妙的音乐能愉悦身心,但可能成为我们听力的“杀手”。听“MP3”时,音量要小,时间要短,可别让音乐刺伤你的耳朵哦。

示例2:亲爱的“MP3”一族,长时间甩耳机听音乐或耳机音量过大,都会大大损伤你的听力,所以,陶醉于美妙的音乐时,可别忘了让你的耳朵也休息一下啊。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倔强的仙人掌

①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人掌仔细地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两盆,准备一起买。

②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③“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女人总觉心里不安,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地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这种事情不只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紧锁眉头,瞪着混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得有点南腔北调了。

④(A.)“是吗?”她抬起眼皮,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地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地絮絮不止,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⑤(B.)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地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一道绿色内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⑥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地怔了一会儿,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送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了她的车筐里。

⑦“别扔了,一起种在泥土里,两截都能活。”老头说。

⑧女人脸红了,羞愧地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又用他那东倒西歪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东西最耐折腾,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泥,就能长出根的。”

⑨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只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那疼隐隐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堆仙人掌里传过来,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

(作者:白小云 文章有改动)

圈点评注

(A.)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句中框定的词语作注。

(B.)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

B.句:

1.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2.文章第⑥段写道:“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请根据上下文描写“老头儿”这时的心理。

老头儿

3.请按照要求,在“圈点评注”栏内,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

4.文章结尾写道:“那别的什么像一只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倒心生疼。”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经常有人抱怨:现在社会有太多的虚假和欺骗。而文中卖仙人掌的老人却以他的“倔强”成为这个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请以“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卖花人,却……”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内心感受。(60字左右)

1.示例:女人怀疑仙人掌是用牙签插上去的。     老头儿扯断仙人掌证明给女人看。

2.示例1 :老头儿满心自豪:别看我是一个卖花的,那骗人的勾当俺可干不了。

示例2:老头儿想:这下你总算相信俺了。钱可以不挣,良心咱可不能丢。这年头,唉,也不怪她不信俺。

3.A处示例:瞟:斜着眼睛看,形象入微地写出了女人对老头-儿的怀疑和不屑。

B处示例:这句话通过对老头儿一系列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出他对女人不信任他的不满,也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老头的倔强、坦诚和率真。

4.示例:老头的真诚、善良、淳朴,让女人为自己的多疑、世故和对老人的不信任而深深地羞愧和自责。

5.示例1: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卖花人,却倔强地坚守着做人的良知,你以你的自尊和善良换来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你的执著和坦诚向人们昭示着真实的美丽和可贵。

示例2: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卖花人,却用自己的言行让我们相信:诚信仍在,善良与良知永存。你毫不吝惜地扯下仙人掌,不仅揪疼了女人的心,更激起了人们对真诚的呼唤。

示例3: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卖花人,却以你“固执”的真实令我们深深感动。你的倔强在于你对自尊的捍卫,对良知的坚守;你的倔强在于你对真诚的诠释,对善良的弘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1.选文抓住哪些特征描写于勒的外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在给于勒小费这件事上,“我”和父母的态度迥异,分别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1.多皱的手,愁苦的脸,突出表现于勒生活窘迫,处境艰难。

2.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刻画了“我”的矛盾心理。

3.“我”单纯、善良、富于同情心;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势利、无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汉字书法艺术不但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且以它特有的才蕴影响了左右芳邻

②它首先影响的是中国画。国画骨子里其实也是一种线的艺术。所谓“衣带当风”,非线而何?所谓白描手法,又非线而何?中国传统画不以形取胜,而以意取胜;不以美骄人,而以境争先。内有其意,外有其形;心有其源,画有其境。然而,它的具体操作与表达方式则是线式的。

③汉字书法又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建筑必有题字,必有匾额,必有楹联,必有中堂,必有山名、水名、堂名、亭名,没有这些,就仿佛关人头上缺簪,公子额前少玉,就会觉得心不明,眼不亮,意未到,情未尽。

④汉字书法又是与武术相通相连的。武与字通,自古而然。君不见电影《英雄》与《卧虎藏龙》中都有武家书法的镜头在,虽然不免有些艺术的夸张,但绝非凭空臆断。别的且不言,只说书法与武术两者的境界与追求,就有绝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非常讲究功、法、气、韵、美。

⑤汉字书法也影响到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以线式结构为主,虽然它的空间感十分自由,甚至自由到了无所不至其极的程度,一时天上,一时地下,一时鬼域,一时神宫,且不但神怪小说如此,即使写实性小说也常常如此,如《红楼梦》的太虚幻境,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玉泉山显圣,如《水浒传》中的神女天书,如《三侠五义》中的游仙枕、探阴山,但以时间而论,它的结构形态依然是线式的。它不喜欢甚至拒绝时空颠倒,而坚持依时而作,依时而行,依时而叙,依时而言。小说的结构固然有繁有简,基本形态却万变不离其宗。

⑥简单成一线的,如《西游记》就属于单一型线式结构。孙悟空就是引线的金针,猴子出世,便是金针出现,此后孙悟空“走”到哪里,那故事便“跟”到哪里,猴子成了斗战胜佛,这故事便随之戛然而止。复杂一点的如《水浒传》,则呈水脉系结构,但本质上也属于线式结构,不过不是一个线端而已,而是百水千河归于一系。更复杂的则是《红楼梦》。《红楼梦》的结构形态是网状的,千头万绪,网络天成。但那线的构思与价值,依然宛在。无线何以有网,网成愈见线功。

⑦可以这样说,汉字书法是一切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虽然它对其他种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大小有差,彰隐有别,多少有异,但那基础性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1.从全文看,第①段中“芳邻”指什么?

2.结合第③段,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3.第⑥段中,作者说《水浒传》呈“水脉系结构”。结合阅读原著的体验,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4.第①段中,作者说汉字书法艺术“以它特有的才蕴影响了左右芳邻”,结合下图(北京奥运会会徽主体图案)谈谈你的理解。

1.中国画、中国传统建筑、武术和中国古典小说。

2.句式灵活多样,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等修辞方法,语言简洁生动。

3.《水浒传》先是以不同人物为线索分别来写,后众好汉聚义梁山,展开情节。全书结构就像河流一样,条条支流汇入干流,奔涌向前。因而这种小说结构形式被称为“水脉系结构”。

4.这个图案(舞动的北京)采用中国印的样式,由篆体“京”字演化而来,好像舞动的人体,展现了中华汉字所呈现出的民族气韵,传递着华夏文明所独具的人文特质和优雅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科学与诗

陈之藩

科学界的研究科学与诗人踏雪寻梅的觅句差不太多。我举个例,说明科学家如何觅句

有一通用电器公司的研究部门,是一所大楼,而楼梯每一个拐弯处,都备有一张空桌及一堆纸笔。据说好多新的观念是科学家上下楼时想起来的,可是稍纵即逝。如果在走下楼时有这个观念,到家后可能忘光了;如果走上楼,这个观念,到办公室可能模糊了,所以半路中必得写下来。

劳伦斯发明原子撞击机时,倒确是在早餐以后,到加州大学的路上想出的。所以通用电器公司的办法并非没有理由。

另一个例子是麻省理工的温纳。研究应用数学的及分析数学的人,不可能离开温纳。有一个关于他的很著名的笑话。温纳常常在校园一见到学生拉住即问:

“我吃过饭了没有?”

学生答:“先生,我没有注意您吃过饭了没有。”

温纳问:“那么请你告诉我,我刚才是走向南呢,还是走向北呢?如果向南,即是刚从饭厅来,是吃过了!”

学生答:“你如不问,我还或许知道,这一问我也糊涂了。”

大概温纳不是饿了一顿,就是连吃了两顿。他并未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不是在与古人交谈,就是在梦中觅句。

大家全知道我们中国的大科学家杨振宁。杨振宁在麻省百年纪念会上讲的话,大家可能不知道。他说:“究竟什么叫做理解,什么叫做认识,人类还在犯着糊涂。”

这话是哲学家的话或诗人的话,却不像一个科学家所说的话。至少不像中国所谓科学家所说的话。牛郎织女座只是两块大石头,是有了诗人,才显得晶亮;北斗座是七块大石头,是有了艺术家,才使这七点连起线来!法国不世出的大数学家庞卡立说得好,“房子是用石头做成的,但只是一堆石头不成房子;科学是事实堆起的,但只是一堆事实不是科学。”科学原来像诗句一样,字早已有之,而观念是诗人的匠心所促成的。

这里面,没有利,没有名;没有开万世之太平,没有继往圣之绝学;而只是一种好奇与欣赏,对真的好奇,对美的欣赏。

爱因斯坦讲完了相对论以后,说:“这个内容,凡是大学程度略好的人全能理解,但是,在探讨的过程中,绝望之后的觉悟,茫然之后的苏醒,以及__中的往复摸索与新的洞天的终于出现,不是过来人,是不知个中甘苦的!

现在的科学家,据爱因斯坦的解释,研究科学的动机是为了逃避这个纷扰的世界。这个世界已成了毕加索的画,天翻地覆,一塌糊涂。科学家与诗人们却走向另一个世界去。那里的山青,那里的水绿,那里的草长,那里的莺飞,流连忘返是理有固然的。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又哪里逃得了。于是诗人之弱者在唱“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的肉麻之句。诗人之强者在唱“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原应斩万竿”的激昂之调。

科学家们则要去制造飞机、大炮、火箭、原子弹等玩意儿了。

人类是在一个喧天锣鼓的悲剧中挣扎,即使是诗及科学里也找不到片刻的安静。

1.第一段中两个“觅句”分别指什么?

2.从全文看,科学研究和诗人“觅句”有哪些共通之处?

3.就文中引用的庞卡立和爱因斯坦的话,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

4.文中加点的“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分别指什么?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5.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1.第一处“觅句”指诗歌创作的构思立意、斟词酌句,第二处“觅句”指科学探索和研究。

2.捕捉灵感,忘我投入,淡泊名利,创新思维。

3.庞卡立的话意为:科学研究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和规律。爱因斯坦的话意为:科学探索要历经迷茫——探索——顿悟这样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4.现实世界,理想世界。科学家与诗人的理想是求真寻美,但实际上无法逃避纷扰喧嚣的现实,二者之间存在矛盾。

5.①运用类比。例如将科学探索与求诗觅句作类比,阐明了二者的相通之处,说理透彻。②旁征博引。例如列举通用公司、温纳等事例,引用中外科学家的话和中国古诗,深入浅出,说服力强。

现代文阅读与探究

揭秘雪崩

1999年2月的一天,几个滑雪者动作娴熟地沿着山坡向下滑着,大雪映衬着他们潇洒的身影,就像在雪上纷飞的燕子。突然,“咔嚓”一声异响,紧接着一团雪雾从身后冲了下来,很快埋没了他们的身影。他们从自我陶醉中惊醒过来:雪崩!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雪雾卷起他们向前狂奔,冲起沿途的雪一起加速向山下奔去,奔流的雪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途中的森林带试图阻挡这狂奔的雪龙,但几乎所有与雪流交锋的树木都凄惨地断裂了。森林带之后是一些居民房,居民们也没有来得及离开房子,就连同房子一起被奔流的雪卷走。沿途4千米的狭长地带一片狼藉,树木、村落、农田、电线……无一幸免。

这次雪崩的时速达到了250千米,所具有的能量可以达到104~105兆焦耳。如果人不幸被它碰上,仅胸部受到的冲击力就可以相当于15吨的卡车在身体上碾过一样。

雪崩的发生好像很偶然,它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很难捉摸。好像一片雪花的落地,或者在山上说话声音大点都会引发雪崩,上述阿尔卑斯山的雪崩很可能就是滑雪者打扰了大雪的宁静,因而引发了那突如其来的灾难。

雪崩真的是那么不可预料吗?其实雪崩也是有条件的,雪崩选择的山坡坡度一般在25°~45°。若山坡过陡,冰雪会因为重力作用而频繁下滑,不容易堆积在山坡上形成较厚的雪层,若山坡坡度过低,雪层没有下滑的动力,也无法形成雪崩。雪崩一般会选择沟槽坑洼地带作为经过的路线。根据这些山坡和路线分布的区域,人们可以划出山上相对危险的区域和相对安全的区域。

雪崩的发生有一定的周期性,雪崩的周期是指在同样的地方相临两次发生雪崩所间隔的时间,雪崩的周期越长,雪崩时滑落的冰雪往往就越多,雪崩的破坏性也就越大。

对于当地人来说,他们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封锁公路,什么时候该疏散村落,什么时候该人工搞些小雪崩来保护滑雪者。这就需要搞清楚雪崩什么时候可能会发生,一般发生在什么地方。

雪崩的发生显然与冰雪能够承负的压力或重量有关。雪和冰都是粘弹性的物质,就是说,雪和冰都会随着它们所承负重量的增加而慢慢变形,一般情况下,冰雪是不容易发生断裂的。

由于雪崩难以预料,因此对它的预报就显得尤为重要。

寻找雪层联系的薄弱环节是预报雪崩发生的关键。利用断层成像技术,人们可以确定冰雪变化的微结构,并且把这些微结构变化与冰雪的机械强度联系起来。这些信息可以确定某处是否会形成断层而引发雪崩。找到薄弱环节后,人们可以用炸药破坏这些薄弱环节,免得它以后酿成大患。

如今,人们还利用统计学来预报某一天雪崩发生的概率,这种有效的方式叫做“最近的邻居”,它是建立在对过去统计数据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的。例如某一天,我们考察冰雪的某些主要性质以及有代表性的冰雪场地上的天气条件,然后我们回过头来考察过去的最近几十天中,与今天的冰雪和天气状况最相似的某一天,看那天是否发生雪崩。若那天没有发生雪崩,那么今天也不会发生雪崩;若那天确定发生雪崩,我们就可以找到雪崩的类型和规模,发生在哪一天,是什么因素引发的,然后就可以决定是否要关闭滑雪场和公路

雪崩虽然可怕,但人们还是能找到对付它的方法。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而第一自然段则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第一自然段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是什么?

3.从本文来看,发生雪崩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基本条件一:

基本条件二: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人们利用哪些方法来预报雪崩?

5.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雪崩的特点。

1.本文主要说明了雪崩的危害、雪崩发生的条件、雪崩预报的方法。

2.记叙(叙述)描写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吸引读者,引出下文;揭示雪崩的突发性。

3.基本条件一:山坡坡度一般在25°~45°。

基本条件二:超出冰雪能够承负的压力或重量。

4.利用断层成像技术寻找雪层联系的薄弱环节来预报雪崩;利用统计学来预报某一天雪崩发生的概率。

5.突发性、速度快、能量大、危害严重、周期性

现代文阅读与探究

周海亮

流感说来就来了。好像,城市里每个人都在流鼻涕。这让他的诊所里,总是堆满了人。

诊所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等着他开出药方,或在头顶挂一个吊瓶。这场面让他稍有些欣慰。他不喜欢有人插队,正如他不喜欢有人生病,尽管,他是一个大夫。

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比如现在,他已经忙了一个上午,面前依然晃动着没完没了的病人,这样他就有些烦躁。后来他更烦躁了,因为他看到一个没有排队的女人,身子有些佝偻、头发已经花白的女人。女人紧抱着叠成筒的被子,踉踉跄跄、慌慌张张地直接挤到他的面前。他看到女人在皱纹间顽强地挣扎出一双浑浊的眼,吸盘般吸附着他的脸。女人说,看病,感冒了。声音沙哑。

他皱了皱眉,用手指着长凳上等候着的那些人,说,都看病,都感冒了。

女人说,我给你钱。

他的眉毛马上打结,他说都给钱,这里没赊账和赖账的。

女人并不理会他的话,她把沾满灰垢的干枯的手伸进自己的胸脯,摸啊摸啊,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女人说,孩子感冒了,很严重,你快给他看看。女人轻轻拍打着怀里的被筒,露出焦急和紧张的表情。

女人递过来的,是一张破旧的两毛钱,他认为这张钱的年龄,应该不会比女人小多少。

女人小心翼翼地揭开包的紧紧的被筒一角,他歪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只一眼他便愣住了……

你不要理她。坐在凳子上的一个男人说,我认识她,这附近所有的国营医院和个体门诊,没一个理她的。

他摆摆手,示意男人不要说下去。他轻轻地问女人,孩子病得很重吗?

是的,很重。女人说,你快给他看看,他们都不给他看……他很可怜,他整夜咳嗽。

还有呢?他问,他把听诊器小心地塞进被筒。

不吃饭,有时候发高烧……夜里总是哭哪!女人说。

还有呢?他继续问。

就是咳嗽,发高烧,不吃饭,夜里总是哭!女人重复着。

啊,知道了。他抽出听诊器,是感冒,没什么大问题,开些药吧?

不行呢。女人说,他怕苦,他会吐药的。

那么打个吊瓶?他说。不行不行!女人说他很怕疼的。

你别理她!坐在凳子上的男人又说话了,还有这么多人等着呢!

你闭嘴!他冲着男人吼。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变得很激动,你闭嘴行不行?让你等一会儿不行吗?男人撇撇嘴不说话了。

那给他打一针吧。他朝女人笑笑,马上就好,不会疼的。他站起来,把椅子让给女人。他从药架上取下两瓶针剂,仔细看了看标签,摇匀,将封口割开,然后把药液抽进一个小的针管。你抱着他,别让他动,打一针很快的。他一边说着,一边小心地揭开被筒,缓缓将一管药液推进去。不疼不疼的,他轻哄着。

现在你摸摸看,是不是不烧了?过一会儿他对女人说。

好像是呢。女人的表情终于平静下来,嘴角有了些笑。

回去的时候,把被子包严实点,别让他受凉。他叮嘱。

那谢谢你了……不过明天我还想来,你再给他看一看,行吗?女人说。

当然行。他收下女人推过来的两毛钱。以后呢,女人说,我想每个月都来给他看看……

绝对没问题的。他笑着,你什么时候来都行。

女人终于走了,心满意足,走到门口,女人回过头来朝他笑笑。笑得他心酸。

他开始给下一位病人开药,挂吊瓶。他心里想着那个故事:单身的母亲和十七岁的儿子……儿子辍学打工……摔下脚手架,死去……母亲疯了,每天抱一个被筒,到处找人给儿子看病……她总说,儿子刚满两岁……可是没有人理她……一个也没有……没有……

他想,被子里包的那个干瘪的、脏兮兮的枕头,应该是她儿子枕过的吧。

他流下一滴眼泪。

他想,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他答应过女人的。哪怕,他仅剩下女人一个顾客。

1.文章的题目是“诊”,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诊”的理解。

2.文章开头写“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结尾又写“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谈谈“他”产生这两种想法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本文主要写了“他(大夫)”“女人”“坐在凳子上的男人”三个人物,你认为本人的主人公是谁?试说明理由。

4.“女人小心翼翼地揭开包得紧紧的被筒一角,他歪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只一眼,他便愣住了……”请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在文中划曲线的句子后补写一段文字。(要求:准确、简明、符合情节发展要求)

5.在塑造人物方面,本文运用了 等描写方法。请选择一处你认为描写人物最精彩的语句,指出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精彩的语句:

描写方法及作用:

6.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一段插人性的文字,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①对流感患者进行诊治;②对女人的心理与精神进行诊治;③对自私冷漠、不关心弱者、缺乏同情心的社会不良现象进行诊治。

2.作为大夫,“他”不喜欢有人生病,有时没完没了的看病让他烦躁,所以“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后来“他”被女人的母爱所感动,为人情的冷漠、不同情弱者的社会不良现象所震动,为遵守诺言,给女人心理和精神上以安慰和支撑,所以决定“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

3.他(大夫)  因为本文主要是围绕“他”(大夫)来展开故事情节的,通过“他”诊治疾病、心病和社会不良现象,表现了“他”正直、善良、同情弱者、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

4.答案示例:啊!里面竟然是一只枕头,不会是那个可怜的母亲吧!

5.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写出精彩的语句  描写方法及作用

6.内容上的作用:解开故事悬念,将女人的不幸遭遇呈现出来,唤起读者对女人的同情。

结构上的作用: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