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1~2题。

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它们的体积增大了千万倍,需要很多的有机物质来组成。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儿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1400大卡的能量。这些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

原来,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它们既能构成躯体,又能在呼吸时被氧化而放出能量。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1.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两段文字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对“食物”作总体概说。

B. 第一段文字从人们熟悉的植物、动物的生长谈起,生动可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C. 第二段文字从两方面对“食物”进行了界定,一是“能构成躯体”,二是能“供应能量”。

D. 这两段文字内容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如果颠倒顺序,其表达效果完全一样。

2. 第二段文字要说明的一项是

A. 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B. 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

C. 食物的本质特征。 D. 水和矿物质跟一般的食物不同。

1. D

2. C

阅读《酸甜咸淡说和谐》一文,回答1~5题。

酸甜咸淡说和谐

刘毅

现在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和谐,不禁使人想起许多古代先贤圣哲的故事。最有意思的是晏子,他用不同口味的比喻阐释了和谐的深刻内涵。

齐景公曾问矮小而机智的晏子:“爱卿,我听孔老夫子对他的学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什么意思?”晏子说:“所谓‘和’者,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

这话的意思是:君主如果是甜的,那么,大臣就应该是酸的;君主如果是淡的,那么大臣就应该是咸的。如果君主甜,大臣也甜,满朝文武一个味,这个国家就没有创造力,而且使得世风懒惰,投机取巧。

齐景公又问:“在朝政上,怎么才算是君甘而臣酸呢?”

晏子回答说:“姜太公说过:‘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舜有诽谤之木,尧有欲谏之鼓。尧帝在堂上设一大鼓,谁要是想提意见,只要敲响大堂上的鼓,尧帝就会出来听取不同意见。朝政决策时有不同意见,才会做到君甘臣酸。”

西汉刘邦取得天下后,总结成功经验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正因为如此刘邦才弥补了个人能力的不足。这样一种君臣结构,是他得以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出主意,却不知道珍惜,结果只能是霸王别姬。由此看来,君甘臣酸不光是听取不同意见,而且更要注意人才能力的搭配,形成互相补充的格局。

君甘臣酸,不光是意见互补、能力互补,而且还要年龄互补。或许可以叫老甘少酸。

战国时期,魏国东面的齐国治理阿县的是一个16岁的少年,魏王听说后,便拣软柿子捏,进犯阿县。结果大败而回,魏王大惊。原来这位县令名叫子奇,他上任时,相邀数名老者辅佐,其中有身经百战的老将,有为吏数十年的能臣,有学富五车的才士,还有算计精明的商人。这一切足以使血气方刚的少年县令如虎添翼。

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上任后,保留了前任总统华盛顿政府内阁官员的原班人马,致使亚当斯在行使总统职权时,总是缺乏沟通和理解,效率不高。

美国后来的总统吸取了亚当斯的教训,在政府首脑组阁时,特别注意班子力量的搭配与调整。结果,效率很高,合作很好。

由此看来,君甘臣酸,原来是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文化选择。人生的搏斗,文明的复兴,命运的驱动,都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冲突、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实现的。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走向和谐。(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 股肱:比喻左右辅佐得力的人。② 诽谤之木:即诽谤木,也叫华表木;尧舜时竖立在交通要道上,让人们写谏言的木牌。③ 子房:即张良。④ 餽(kuì)饷:粮饷。⑤ 范增:项羽的重要谋臣。

1. 晏子所说的“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摘录文中的语句加以整合,进行回答。(含标点不超过20个字)

2. 文章已经列举了我国古人的大量事例,为什么还要再举出美国总统的事例?

3. 文中“刘邦、项羽”和“美国总统”这两组事例,除了真实典型之外,在各自内部组合上也有共同特点。你能做一点分析吗?

4. 结合你的感悟,说说你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同”的理解。

5. 你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再写出一个能够证明“君甘臣酸”的典型事例吗?

1.君臣之间要意见互补、能力互补、年龄互补。

2.为了证明“君甘臣酸是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文化选择”这样一种观点。

3.都是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相结合。

4.指的是不讲原则的一致;苟同,盲从,附和。

5.例如:唐太宗有魏征等一批敢于批评朝政的大臣,而他也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终于成就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阅读《幼时记趣》一文。完成1—4小题。

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索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本文作者叙述了童稚时具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请你模仿下面的“示例”,写出后两件趣事。

示例:笫2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趣。

第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趣。

2.解释加点字词。

明察秋毫 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

项为之 强:____________________

丛草林 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语句。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式扩展语句,注意语意连贯。

童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在童真的爱的目光下,一只蝴蝶就是一只凤凰,_________。

1.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2.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强:同“僵”,僵硬

  以……为……:把……当作…… 

3.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4.示例:一朵白云就是一条飞毯,一湾池水就是一个欢腾的海洋。

阅读《繁星》,完成1—4小题。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1.课文围绕着繁星,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有一夜”四个片断。

2.文章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前者,还是后者?为什么这样写?

3.第3段、第4段加点词“它们”和“那个巨人”分别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画线句子的前一句写“我沉睡着”,画线句又写“我觉得”,“沉睡着”和“觉得”是否矛盾?为什么?

1.从前  三年前  如今每晚

2.强调的是后者。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作铺垫。

3.(天上的)繁星    巨人星座

4.不矛盾。前一句写“我”“沉睡着”,说的是“我”睡的神态——在星的怀抱中面带微笑地熟睡着;后一句写“我觉得……”,是讲“我”把自己当作了一个小孩子睡在了母亲的怀里,感到无比舒心、安祥和陶醉,交待了“我”“沉睡”的原因。这样写,由果到因,富有情趣。

阅读下文,完成1—5小题。

寂静除夕夜

每当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那是“__”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令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工分。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才明白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盆砸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春节临近了,按乡村的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要烧香磕头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饭放鞭炮则是来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各家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排开,齐齐下跪,告诉他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转移到母亲够不到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待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八岁的二姐守前门,十一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终于熬不住睡着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熟睡一般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十五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__。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

二十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愿你们永__安。

1.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哪个词可以看出这段经历给作者的影响至深?

2.文中加点词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第2句“姐姐”的前面加了一个“品学兼优”的修饰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4.第5段画线句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倒叙     情不自禁

2.爸爸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妈妈疯了。

3.不能。说明姐姐人品和学习非常优秀,本应继续求学却放弃学业,表明家境困难。

4.母亲的病情,照应前文“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来个毁灭性的摧残”。

5.歌颂淳朴善良的乡亲,感悟生活中的美与人间真情。

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1—4小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尚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1.第①段写景的观察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⑦段写景的观察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文段中对红军战士的对话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点的“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

1.山脚  山腰(或“在之字拐的路上”)  曲折(险峻)  陡峭

2.用一种赞赏的口吻,表达了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反映了红军在艰难征途中昂扬奋发的精神境界。

3.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革命气概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4.说明红军前进的艰难。

阅读下文,完成1—5小题。

父亲的眼神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的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的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子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候,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流下汗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

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的《你的眼神》。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沉静,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样,但我想起来却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1.“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句中的“恶狠狠”体现了“我”什么心理?

3.“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父亲用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4.“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请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父亲的眼神会让“我”不安。

5.“我的心乱成了一锅粥”一句表现了“我”复杂的内心情感。请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30字左右)

1.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点名题意(表明父亲的眼神对“我”影响之大)。

2.写出了“我”痛下决心、发奋求学的心理

3.有耕耘就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4.害怕自己没有理想、放弃追求;怕对学习、工作等还不够尽力,怕愧对父亲。

5.略。点拔:此题答案开放。可能写因承受不了田间劳作所带来的肉体上的痛苦,无法承受回校求学而高考无望的精神折磨,愧对亲人,想要赌气争气又不能的无奈,要求上进、奋发努力的决心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理。

阅读下文,完成1—4小题。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无数的中华儿女,都像钱学森一样,怀着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啊,中国心

①朋友,当你听到《我的中国心》这支歌的时候,难道你不陶醉在那优美、深沉的旋律里?难道你不被歌曲所抒发的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愫所感染?难道你不因此而联想起许许多多有一颗中国心的炎黄子孙?

②“……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③在歌声中,我想起了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他蹲在一边看着一张图纸,我和几个伙伴在打排球。突然,球掉进了水沟里。“哎,这张纸给我擦球行吗?”“我才不呢!”我掏出一颗巧克力,说:“你把纸给我,这颗巧克力就归你。”他望望巧克力,又望望地上的那张纸——哦,这时候我才看清那是一张中国地图。他摇摇头。我故意追问了一句:“你不想吃吗?”“想。”“那你怎不给我?”他扑闪着大眼睛,认真地说:“爷爷说,不能出卖祖国。”

④热爱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共同感情。这种感情一代连着一代,缠绵不断。你看,这个幼小的心灵里,不是已经注进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了么!

⑤呵,中国心!中国心!

⑥“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⑦记得报纸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在进攻被越寇侵占的者阴山的途中,__碰到敌人布下的雷区。因扫雷器坏掉了,无法前进。时间已非常紧迫,容不得半点迟疑!一位战士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放下枪支,从容地滚向雷区。顿时,雷声四起,火光冲天,硝烟弥漫……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给__滚出了一条通向胜利的路,自已也走完了闪光的人生之路。

⑧祖国——难道还有比这更为神圣的字眼吗?为了它,多少人献出了勃发的青春,多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人的心里,祖国的位置永远高于一切,高于一切!

⑨啊,中国心,中国心!

⑩“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11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生命垂危的华侨,叫儿女们从保险柜里取出一个精制的盒子。儿女们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等父亲用颤抖的手接过去。打开来一看,原来是一撮黄土!一个家财万贯的企业家,为什么会看重这一点分文不值的黄土!这是他离开苦难的祖国时含着热泪揣在怀里带走的。他用微弱的声音说:“当年,我为生计所迫离开了祖国,可我的心始终没有离开祖国啊!我每每望着这撮土,思念遥远的故土……终于,我的心愿得到了实现,祖国强大起来了!强大起来了!……可惜我无法再为她出力了,这是我终身的遗憾……”他立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大地上,把毕生积累下来的一笔财产献给祖国;并要求儿女们回到故土去,建设祖国……

12这是什么时候?——他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这是什么地方?——远离祖国的地方。可他还是深深地(juàn liàn)___________着祖国、热爱祖国!这是一颗多么火热的赤子之心啊!

13啊,中国心,中国心!

14“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1.文中横线处按拼音应填的汉字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各用一句话概括。

3.以上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文中引用的歌词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1.眷恋

2.①小男孩不用中国地图换巧克力。

  ②战士用血肉之躯滚向雷区,为战友滚出生路。

   ③美围华侨临终之际眷恋祖国。

3.不能。(三个事例由小孩到老人,由国内到国外),且与前面的歌词内容一一对应。

4.歌词作为一条线索,有力地贯穿全文;在结构上也起到了引出下文,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的作用。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段,完成1—5小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者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对第、2小节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摆出了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箭靶”。

B.从这两段摆出的事实可看出,作者将揭露的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政府。

C.本文列举了“两年之前”“不久”和“现在”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表现了自己的忧虑。

D.这两段文字用了先摆敌论据,后摆敌论点的写法。

2.第4小节最后一句最初发表时被删去了,你认为是删去好,还是不删好?为什么?

3.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是指_______________,“自欺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2、3节中的两个“中国人”的含义相同吗?请写出其具体含义:

5.品味语言,说说第1小节中加点的“总”“只”两字在句中的作用。

1.C

2.不删好。困为这句话指出了求神拜佛是国民党反动派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3.“他信力”指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自欺力”指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4.前者指所有中国人;后者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5.“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只”字表示唯洋是崇,不相信自己。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选段,完成1—4小题。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1.什么原因使父亲神态异常,语无伦次?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2.母亲突然暴怒的原因是什么?

3.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4.通过此段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1.通过询问船长,确认那个卖牡蛎的人确实是自己的亲弟弟于勒。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恐慌。

2.于勒依然穷困,使她发财的希望化为泡影,还担心他会重新拖累全家。

3.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从排列顺序分析,作者独具匠心。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饱含讥讽意味的心里话。

4.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悲的拜金相。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