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低姿态进入
崔耕和
①你见过打太极拳吗?无论是陈氏还是杨氏,无论是“四十八式”还是“七十二式”,或弓或曲,轻灵沉稳,势断意连,讲究的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天人合一。
②你一定欣赏过不少世界名由,至少经常听流行歌曲。你是否发现,很少有歌曲是以高音起奏的,几乎每一首歌曲的过门都是舒缓的低音。只有用低音切入,才会带来歌曲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③你观摩过中国山水写意画的作画过程吗?当宣纸铺好,构思了然于胸。几乎没有几个画家会先泼重墨。他们大都先施底色,由浅入深,深浅结合。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生动,是韵味,是内涵,是层次。同时他们还不忘“留白”,“留白天地宽”、“留白留余韵”。
④以上这些似乎都说明一个道理:做事情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蕾足势头,把事做好。
⑤做人也同理。勾践若抱住“越王”身份不放,只想当年风光,全无卧薪尝胆、当牛做马的低姿态,是不会灭夫差、平吴国、成霸业的。三国的刘备若无“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和平时礼贤下士的谦恭姿态,是不会成鼎足大业的。
⑥人的一生要经历千门万坎,千曲百折,所面临的事情不见得件件称心如意.不会件件量身定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我们的姿态、心态,否则就可能碰壁。学会低姿态,该低时就低,绝非懦弱和畏缩,而是人生大智慧,是修身、正身、处世不可缺少的修养和风度。
⑦亚里士多德说:“高标准的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行的和谐统一是造就厚重而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看来低姿态当为生存之态,当为人生常态。唯有“低”才会看得真切,看得生动具体,才可能领悟事物的真谛。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望的高的结果。
(选自《智慧》,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③段以打太极拳、欣赏歌曲、观摩作画开头,有什么好处?
3.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积累方法,下面是一张尚未完成的读书卡片,
请将其填写完整。(谈启示时,请围绕摘句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
1.做事情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蓄足势头,把事做好。(无论做人或做事都应当低姿态进入;标题或结尾一句亦可。)
2.①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②充当下文的事实论据,增强说服力;
③引出中心论点。
3.过渡(承上启下)
4.道理论证(引证法),有力地证明了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望的高的结果。
5.示例:这段话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要注意调整心态。当考试失利的时候,不要气馁,要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进而调整心态重新奋起。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与父亲抬担子
王清铭
①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经常被当作“全劳力”使用。印象最深的是我与父亲抬担子。我个儿矮,走在前,父亲个儿高,在后。担子的绳子离父亲的肩膀很近。我从小就肯吃苦耐劳,担子可能不很重,但因为我太小,几次下来,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淤出来。扁担好像钢板一样硌得辣疼,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来支撑感觉越来越沉的重量。父亲看到了,伸手将担子的绳索又往他那边一捋,我的脚步轻而快,而劳累一天的父亲却蹒跚起来。我对父亲说,我能行。父亲说:“小孩子的肩嫩,压得太重,长大骨头会变弯的。”
②不知不觉中长大了,父亲在我眼中变矮了,读书放假时给家里帮忙,我个儿高,走在后,父亲个儿矮,在前。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重担早压得父亲有些佝偻,父亲像我小时候一样用上背部来支撑担子的重量,看着父亲吃力的样子,我的心有点酸,但强忍着不让眼泪盈出眼眶。父亲一生最见不得眼泪。阳光下父亲的背影不再是挺直着的,而是“缩”成一团。上坡时我装成漫不经心地用手往我边捋担绳,将担子的重量尽量往自己的肩上压。这回父亲没有发觉,脚步迈得更稳健了。我对父亲说,你太累了,歇会儿。这回轮到父亲用手背揩拭额头沁出的汗说:“我能行。”说着他脸上的皱纹拉直了,露出一个表情平板的笑容。
③到达目的地后,父亲才发现担子后移了许多。他上下打量我一会儿,只轻轻地说一句,阿铭懂事了,那一天夜里,我的肩膀肿得老高,血淤成青色,疼得睡不着觉,但我不叫痛,因为我真的懂事了。
④工作以来回家的次数少了,父子相对,没有什么话可讲,我极少谈自己的境况,怕给他再增加心头的负担,父亲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也没有太多的闲话。好几年过去了,父亲的背越发佝偻。上星期回家帮父亲打煤饼,天不热,但他很快就大汗淋漓,脱掉外衣,父亲的背再一次呈现于我的跟前。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影啊,肩上的骨骼垂成两个弧形,背部佝偻成一个前倾后拱的弧形,而腰部又有点前拱后倾。背部的肌肉有点松驰,原来我以为皱纹只长在人的脸上,现在才明白,老了的人,背部甚至躯体各部都会长起皱褶。我们两人一起将袋装的煤抬到埕场,父亲在前,我在后,父子体高相差10多公分,担子的重量倾向父亲那边。这一次我不再掩饰,用手直接将担绳捋到我这边。父亲看在眼里,还是那句话,我能行。但他不再推让了,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
⑤父亲稳健地走着,我心头忽然涌起许多回忆,但很快就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现实的生活是实在的,就如这脚下的路,根本就无须抒情。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
1.阅读全文,分析加点的三句“我能行”各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情感。
2.第②段划线处,“我”为什么要“装成漫不经心”?
3.第④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父亲已经年迈苍老?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包含哪些意味。
5.文中说“现实是实在的,无须抒情”,而有人却认为“爱需要表达”,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1.①“我”虽小,却理解父亲的辛劳,肩嫩不言痛,甘为父亲分担重负。
②父亲虽日渐衰老,却为了不让“我”担心他的身体及生活,不影响“我”的学业,年迈不言累,以此来宽慰儿子。
③父亲虽已力不从心,但多年来呵护儿子、不辍劳作已称为习惯。
2.“装成漫不经心”这个细节表明“我”一是怕父亲发现而阻止“我”将重担往自己肩上压,二是维护父亲的自尊心而有意掩饰减轻父亲肩上重担的动作。
3.直接描写:佝偻成弧形,肌肉松弛的背影;毕竟60多岁了。间接描写:天不热,但很快就大汗淋漓(身体虚弱);见“我”将担绳捋到“我”这边,不再推让。(可不答“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4.既指“我”跟着父亲抬着担子稳稳地走在现实的路上;也指“我”跟着父亲的脚步坚实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5.观点明确,结合实例谈理由,语言通顺。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大国的随想
单之蔷
从人类历史,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一般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__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键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__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对大国进行“随想”的?
2.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
3.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文中找出作者认为秦朝短命的原因。
4.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这一切”指代哪些内容?)
5.具体说说作者认为未来大国应有怎样的姿态?
1.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如何成为大国(不与大国直接对抗,采取跟随战略);未来大国有的姿态.
2.地理因素(地理屏障保护,处在大陆边缘) 文化因素(国家意识、国家认同)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
3.秦朝扩__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秦朝初建,还没有在六国的遗民中形成凝聚力,形成统一的“国家意识”)
4.中国学者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中国与西方国家大国的标准理解不同;假使中国成为大国了,中国的行为也会与西方大国的所为不同.
5.要点: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雄厚,能保卫自己:注重道义责任。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出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石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从整体结构上看,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对第一段中划线句的理解,画一幅简单的赵州桥示意图。
3.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讲究用语的分寸。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将关键词语用曲线标示出来。
4.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写在横线上。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作者引用张鷟的话,既说明了赵州桥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又突出了桥的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一个是独拱石桥,一个是联拱石桥。
2.
[2024c6f88cc166e9.jpg]
3.示例: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或“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4.水平和价值显示智慧和力量。
5.外形 形式优美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中国的大西北流传着一句话,叫做“胡杨3000年”: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l000年,倒而不朽1000年。
②在大西北那些环境最恶劣的地方,生长着虬曲苍劲的胡杨树。放眼望去,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有的虽然肢断骨折,匍匐在地,却依然挣扎着,试图挺起不屈的脊梁。站在它的面前,你的心灵会接受庄严与神圣的锻打,你会忽然悟彻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无声无息地成长,无声无息地壮大,无声无息地辉煌……
③任何生命要生存、要延续、要繁衍,都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和各种各样的威胁。惟独胡杨林遇到的威胁是最残酷无情的。干旱的荒漠,含盐量高达百分之十的盐碱地带,就是它生长的地方,就是它的“家”。它必须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环境下,一天天长大。荒原漫漫,朔风浩浩,戈壁瀚海满目萧瑟。一片一片饱经风霜、斜插横卧的胡杨林,凄凉中含有悲壮,孤寂中注满宏阔。
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胡杨,它的树干是优良的建材;它的枝叶营养丰富,是牛羊的佳肴;甚至它的流出的“泪”,叫做“胡杨碱”的,也可以食用、洗衣、制肥皂;已濒临灭绝的野骆驼、黑鹳,世界上罕见的蜂鸟、珍稀名贵的新疆大头鱼全赖胡杨林的庇护而生存……千百年来,它置身荒野,迎战风沙,坚定地守护着脚下的土地,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
⑤面对胡杨林,使人想起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也使人想起那些正在大西北同恶劣环境抗争的建设者……一股干云豪气洋溢胸腔:环境的恶劣不算什么,命定的一切也是可以抵抗的,凭着最强大的忍耐力、最顽强的生命力,就可以成就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伟业。
1.阅读选文②③④段,然后填空。
文段②描写胡杨树的 外形 ,展现了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文段③描写胡杨树的 ____________,点明了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文段④描写胡杨树的 ____________,突出了 默默奉献 的精神。
2.观察附图,从文段②中找出最能体现图中胡杨树外形及精神的一句话,写在下面。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文段①中“倒而不朽l00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⑤中“千年不朽的伟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赞美了胡杨树,更赞美了具有胡杨树精神的人,这种写作手法叫作____________。
5.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好的环境,也有人说逆境出人才。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虬曲苍劲 生存环境 残酷无情 作用(或价值)
2.有的虽然肢断骨折,匍匐在地,却依然挣扎着,试图挺起不屈的脊梁。
3.不腐烂 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4.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
5.围绕其中一方面谈,或者结合两方面辩证地谈。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武侯①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
①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②武侯祠坐落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榕为屏,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绿阴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七百年前的哲人。
③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到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并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
④诸葛亮殿殿柱矗立,殿门前敞。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掩遮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____________________。A.透过他深沉的目光,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耕读山中,心系天下;B.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兵灰飞烟灭;C.你会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D.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
⑤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诸葛亮殿南面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七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
⑥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对诸葛亮倍觉亲切。在他的一生中,诸葛亮实践自己做人的规范,尝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努力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从而得到永恒。
1.文段②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
2.文段③既交待了武侯祠的变迁,又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的________之情。
3.结合已学过课文《出师表》的有关内容,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
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段④中划线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表。
![]() |
5.文段①中“深深的遗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6.赏析下面的句子,说一说它的表达效果。
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
7.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①上联中的“酬”字体现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格魅力,下联中的“_____”两字突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伟人”的巨大影响。
②请你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有哪些东西可以穿越“一千七百年”的时空而“得到永恒”?
1.庄严肃穆
2.喜爱(或敬仰)
3.本题答案只要与《出师表》内容相关,句式基本一致即可。示例: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
4.B句: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C句:治军严明,不徇私情。
5.出师未捷身先死。
6.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表现出书写者慷慨激昂的心情和壮志凌云、精忠报国的性格特点。
7 .(1)知恩必报(或“士为知己者用”等) 千秋。
(2)从个人品格、聪明才智、民族气节、历史成就等方面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文段,完成1~3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__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从选文内容来看,“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具体指哪些人?
2.选文用“脊梁”比喻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
原句: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改句: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
1.答案:具体指历史上那些可称为“中国的脊梁”的人,也包括现在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战斗”的人。
2.答案:运用比喻,旨在强调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民族生存和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表达了对他们的赞颂之情。
3.答案:原句是反问句,改句是陈述句。原文说明现在有“自信力”的人,有而且很多,语气强烈,表意更加肯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②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关联。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它是生理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后,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情”合“理”;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有“情”无“理”,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③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令人惊喜意外,或令人紧张恐惧、悲戚哀伤的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的灵感和启示,因此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陶侃的“背上生翅,飞入天门,见门非常,不敢入而下”;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④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其实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进行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突破。我们都知道有几个著名的“科学的梦”:凯库勒因梦见碳原子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学史上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揭开元素周期律的奥秘。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也都做过“科学的梦”。
⑤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我们可以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
1.为什么说梦“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
2.第②段中加点的“合‘情’合‘理’”应如何理解?
3.本文以“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为题有什么好处?
4. 文中列举了许多艺术家“梦笔生花”的故事和科学家的“科学之梦”,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 答案:因为做梦时右脑可不受左脑干扰而独立自由地处理资讯。
2. 答案:指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的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人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乎常态。
3. 答案:既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又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并启发人们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
4. 答案示例:共同之处:都是右脑在摆脱了左脑作用后,获得灵感和启示,有所突破和创新的结果。
启示: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限制,勇于创新。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5题。
苏 七 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A.)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B.)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都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阅读全文,概括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小说介绍苏七块“格色的规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请举例加以赏析。
4.批注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点评。文中有AB两处画线语句,任选一处加以批注。
序号:( )
批注:
5.就小说构思或情节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1.答案:医术精湛,行医规矩奇特,性格倔强但不失善良。
2.答案:“格色”意为特别,含贬义。推动情节发展,能更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
3.答案:苏七块赠送药物这一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苏七块善良的本性和鲜明的个性。
4.答案:(A)运用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精明干练的外貌特征。(B)运用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
5.答案示例:①小说的构思巧妙。作者先从整体上勾勒人物,然后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人物个性。将概括交代与细致描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②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 题。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则为多发期。这是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中医也认为,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
临床实践表明,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也就随之突增。“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出现其他病症.
人们患感冒的症状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所谓的“四时感冒”:风寒感冒(冬季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夹湿或夹暑感冒(夏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胃(秋季空气干燥所致)。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疾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
因此,“因人而异”、“因天制宜”应成为预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胃;天气突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
(选自《齐鲁晚报》 2007 年5 月20 日)
1.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2.感冒发生的季节和原因是怎样的?
3.我们应怎样预防感冒的发生?
1.答案:感冒与天气(感冒与天气的关系)
2.答案: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则为多发期。 “天气突变”( 气温、气压、降水、风、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及流感病毒(风邪病毒)侵入人体是造成感冒的主要原因。
3.答案: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当天气发生变化时,注意保暖,以防受寒而诱发感冒,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