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碗 米 粉
徐全庆
⑴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⑵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⑶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⑷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⑸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
⑹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⑺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
⑻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⑼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⑽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⑾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⑿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⒀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摘自《天池》2011年第1期)
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作者在开篇用了两段文字写父亲坚持要去已经去过的桂林而不去没有去过的西双版纳,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读完全文,你最敬佩哪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你认为小说的结尾好吗?好,请说说理由。不好,你会怎么写?(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父亲为了还十五年前的那碗米粉钱,坚决要我陪他去桂林,到了桂林后,经过很长时间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店主老杨,父亲如愿以偿地还了米粉钱。(意思对即可)
25、文章开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了悬念,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26、“从容”一词可以看出父亲终于了却了一辈子心愿,内心非常坦然。
27、文中“我”、父亲、老杨都是值得敬佩的人。理由:“我”是个孝子,为了父亲放弃去西双版纳,为了找老杨东奔西走,没有怨言;父亲是一个做事坚持不懈、诚信、善良、感恩、重情重义的人;老杨是一个内心善良、心胸宽广、重情重义的人。(意思对即可)
28、小说结尾好的理由: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很好地折射出了老杨这个人物身上的人性美。(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如学生答不好,根据学生写的小说结尾视内容和语言酌情给分
贴在门上的眼睛
这天中午,张刚拿起粉笔,在墙上为第六个即将成型的“正”字添上了一笔。然后,张刚拖出床底下的大包袱,把自己的行李又放了一样进去。还有三天,也就是墙上的第六个“正”字只差三笔就完成了。当第六个“正”字完成的时候,就是张刚下决心离开花木村村校的时候。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连一阵风都能刮垮,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
张刚摸出女朋友小雯的照片,看了看,又凑近看了看。张刚发现小雯的那张脸比自己记忆中还要美。快一个月了,他没有给女朋友雯儿打过电话,不是不想打,而是学校压根就没电话。想到马上就可以回去见小雯了,他乐得关了门,捧着小雯的照片,躺在床上。
正在这时候,张刚突然发现寝室门上那个破洞里竟然有一只眼睛。那只眼睛正朝里面张望呢。
“谁?”张刚顿时觉得一股凉气从脚底迅速爬上头顶。
张刚咳嗽了一声,算是给自己壮壮胆。张刚怯怯地问了一声,“谁?”但张刚这一问,那只眼睛马上就不见了。张刚又给自己壮了壮胆,然后猛地一把拉开门。门外空空如也,别说人影,就连鸟叫声都没有一点。
张刚慌了,自己明明刚刚看到了一只眼睛,怎么就没人呢。是不是跑了?那他又是谁?他在看些什么?张刚越想越复杂,越想越害怕。张刚重新躺到床上,就更加睡不着了。就这样约莫过了十几分钟,张刚抬起头,发现那个小洞又有一只眼睛在往里面看。这回张刚没有犹豫。他跳起来,一把拉开门。但还是晚了,张刚没有看见是谁。不过,张刚却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背影。很明显,那是一个学生模样的背影。通过这个背影,张刚排除了一些可怕的想法。张刚断定,这个把眼睛贴在门上看自己的人可能就是自己的学生之一。
可是张刚还是不能平静。就算是自己的学生,那么他想看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张刚决定一定要查出这个人是谁。张刚动了动脑子,立刻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红色的粉笔用水浸泡了一阵,然后在那个小洞上涂了一圈。张刚想,只要谁再把眼睛贴在门上看,他的眼睛上就会留下红色的痕迹。到时候我就知道他是谁了。
这回,张刚放心的躺下了。而且很快他做了一个梦。当张刚梦醒了之后,他发现那个门洞上依旧有一只眼睛。张刚不慌不忙的打开门,然后径直走进教室。
坑坑洼洼的教室里,学生们或坐或站。看见老师进来了,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张刚站到讲台上说,请大家把头抬起来。张刚想,这下可以知道是谁了。
张刚一说完,教室里50多个学生一下子都把头抬了起来。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张刚。张刚把目光在他们脸上搜索了一遍。他想找到那个眼睛上有红色痕迹的学生。可是他发现,50多个学生的眼睛上都有红色的痕迹。
“这是怎么回事?你们都在老师的寝室外看过吗?你们看什么?”张刚忍不住有些生气了。
教室里静悄悄地。没有一点声音。所有的学生都低下头,一言不发。
“说呀,你们要看什么,想看什么?”
半晌,终于在下面传来一个怯怯的声音。“老师,我们就想看看你寝室里那些城里的东西。”
“城里的东西?”张刚一下子懵了,“我寝室除了台灯等一些再也平常不过的用品外,还有什么?台灯你们也没见过?”张刚觉得简直好笑。原来学生们一直要看的就是这些。
“没有……”又是低低地回答。
张刚看着低着头的学生,再次回忆起他们在门洞上看里面时的眼神。突然张刚感到心里被什么东西猛地撞了一下。撞得张刚生疼,撞得他眼睛里禁不住有了泪花。张刚放低声音说:“看吧,看吧,以后你们想看就到我寝室里面来看,好吗?”
三天后,张刚给小雯写了封信。信里有一幅画,画的是一个破门洞上,贴着一只大大的眼睛。张刚在画下边写了一句话:小雯,我对不起你。因为我害怕那一只只大大的眼睛。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故事。(3分)
8、阅读文章,以“贴在门上的眼睛” 为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
9、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1)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连一阵风都能刮垮,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
(2)突然张刚感到心里被什么东西猛地撞了一下。撞得张刚生疼,撞得他眼睛里禁不住有了泪花。
10、作者所写的这件事,引发了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4分)
7、张刚读懂了贴在门上的学生的眼睛,毅然放弃回城,而留在花木村村校。
8、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既指贴在门上的孩子的眼睛,又暗示孩子眼里表现出来的求知欲,并表达孩子对老师的挽留之情。
9、(1)环境描写 交代村校条件之差,衬托张刚急切离开花木村村校的心情。
(2)心理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刚被孩子的眼睛感动后不忍离开学校的心理,为下文张刚继续留在学校的情节作铺垫。
10、贫困地区教育现状问题的思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19分)
一颗图钉
叶大春
小米在总经理办公室外等待应聘接谈的时候,忐忑不安,就用硬币占过卦:徽面受聘,字面不聘。三次都是抛的徽面。小米心存一份侥幸和欣慰。
轮到小米接谈时,阴差阳错,小米一走进总经理办公室,突然打了一个大喷嚏。总经理皱了皱眉头,脸色险沉起来。小米心慌意乱,想好的谈话内容忘到爪哇国去了,结结巴巴地谈了一通。她看见总经理已对她的谈话不感兴趣,在自顾自地揉着太阳穴。小米心更慌了,语无伦次。总经理委婉地下了逐客令,小米的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转儿。
该死的喷嚏!小米恨得牙痒痒的,眼看有些希望的受聘机会被喷嚏搅黄了。小米到深圳闯世界的三个多月里,已是第四十九次求职受挫了。她疲惫不堪,精神沮丧,连下楼梯的劲都没有了。
小米真想站在楼梯间里嚎啕大哭一场。但深圳不相信眼泪,哭也白搭,只会让人瞧不起你。真是鬼迷心窍,小米在内地一家市直机关里吃皇粮挺安逸的,忽然心血来潮,想跳出人浮于事、臃肿不堪的机关,破釜沉舟到南方去闯荡一番。
小米的父母苦劝,小米的男朋友力阻,都没能动摇小米南徙的决心。别看小米是个妩媚温柔的女孩,倔起来却如犟牛。父母无奈,只得串通小米的男朋友,将小米反锁在房间里“软禁”起来,想让小米冷静下来,打消南徙的念头。小米去意如磐,心已展翅,翻窗跳楼,背起简单的行囊,一瘸一瘸地乘上了夜行列车。
小米到深圳后,才发现这儿美女如云,人才如林,求职者更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小米貌不惊人,才不出众,在深圳的硕士博士多如牛毛,哪还轮得上她这样的夜大结业生。她屡碰钉子,吃闭门羹,把身上的盘缠几乎都花光了,眼看要沦落到盲流乞丐的窘境,被送到收容遣返所去了。
小米一阵晕眩,急忙扶住楼梯扶手才没跌倒。她想起来了,昨晚失眠了,天快亮时才睡着。早晨醒来,时间不早了,顾不得吃早餐,就往应聘的单位匆匆赶。又饿又急,自然晕眩。小米在低头的瞬间,看见了一颗图钉。她怕这颗图钉扎了行人的脚,就把它拾起来,扔进了垃圾箱。
就在小米转身要离去时,总经理办公室的门开了,秘书小姐喜吟吟地跑出来,喊住小米:“米小姐,请留步!总经理叫你!”
小米一愣,疑惑地随着秘书小姐进了总经理办公室。
总经理说:“恭喜你,米小姐,你被聘用了!”
小米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幻觉。
总经理说:“你一定感到奇怪,我为什么突然改变了主意吧?不瞒你说,你已经通过了我的特殊考试!”
小米如坠五里云雾:“什么特殊考试?”
总经理叫秘书小姐放一段录像带,小米看到了自己拾图钉扔进垃圾箱的镜头。小米倍感蹊跷:“这算什么特殊考试?一件小事嘛……”
总经理喟然慨叹:“唉,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注意这种小事了!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八方求职四处碰壁。一次,我去一家银行求职时受挫,下楼时,我看见了一颗图钉,就拾起来扔进了垃圾箱。这一小事恰好被行长撞上了,大受感动,就聘用了我。这次招聘,我叫人在办公室周围放了十颗图钉,暗地里用录像机监视,几天来只有你细心地拾起了它。我的公司里就是需要你这样细心的人!”(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小小说300篇》)
19、小米原在内地一家市直机关工作,为什么她要只身到深圳打工?(3分)
答:
20、小米到深圳的三个多月里四十九次求职受挫,说明小米是怎样一个人?(3分)
答:
21、小米一走进总经理办公室,突然打了一个大喷嚏。总经理皱了皱眉头,脸色阴沉起来。你知道总经理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吗?(3分)
答:
22、小米落聘后因又饿又急,一阵晕眩,但在低头的瞬间却看见了一颗图钉,就把它拾起来扔进了垃圾箱。在求职无望时小米为什么还能这样做?这件事说明小米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品质?(5分)
答:
23、插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果删去文中的插叙行不行?为什么?(5分)
答:
19、想跳出人浮于事、臃肿不堪的机关,破釜沉舟到南方去闯荡一番。(3分)
20、坚韧、倔强、不言败不认输 (言之有理即可)(3分)
21、总经理或许在心理想:这姑娘看起来清秀端庄,可做事怎么不注意场合,这样冒失。((3分))
22、她这么做是缘于她平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说明她细心、心地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3分)
23、插叙部分能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说明小米是一个有朝气、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她不甘愿就此平凡地度过一生,也正因为这个个性才致使小说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不能删去。 (3分)
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
⑴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⑵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菜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嚷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⑶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天晚上便被送进医院。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
⑷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我使劲儿点着头。
⑸一个炎炎夏日,正读大学的我收到一个来自家里的包裹单。我忽匆匆赶到邮局取邮包,未及打开那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格外严实的小纸箱,一股浓浓的馊味已扑面而来。屏着呼吸打开才发现里面装的是5个煮熟的鸡蛋,经过千里迢迢的邮途,早已变质发臭。心里禁不住埋怨:也不动动脑子,这么大的城市,什么样的鸡蛋吃不到?大热天的,还那么老远从乡下寄,肯定要坏的。
⑹很快,母亲让邻居代写的信飞至。原来,前些日子家乡正流行一种说法,说母亲买5个鸡蛋,煮熟了送给儿女吃,就能保儿女的平安。母亲在信中还一再嘱咐,让我一定要一口气吃掉那5个熟鸡蛋……
⑺读信的那一刻,我的心暖融融的,仿佛母亲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了5个鸡蛋。放暑假回家,母亲问我鸡蛋是否坏了,我笑着说:“没有,我一口气都吃了。”于是,我看到母亲一脸的幸福,阳光般灿烂。
⑻毕业后,我写信告诉母亲我交女朋友了。母亲十分欢喜,很快寄来了一条红围巾。当我拿给女友时,她不屑地说:“多土啊,你看现在谁还围它?”女友说得没错。城里的女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围这种围巾的。
⑼后来,我跟女友的关系越来越淡,最后只得分手。那日,我问她:“那条红围巾呢?”“那破玩意儿我早扔了,你要,我可以再给你买一条。”我当然没有要一条。只是心里充满悲哀,为母亲那条无辜的红围巾。
⑽后来当我和妻恋爱时,我送她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跟母亲那条一模一样的红围巾,并告诉她是母亲买的。妻很珍惜。
⑾后来,母亲曾自豪地跟很多人说:“一条红围巾,一下子就帮儿子拴住了一个好媳妇……”看着母亲那一脸的喜悦,我当然不能告诉母亲,这个媳妇不是用她那条红围巾给“拴住”的……
⑿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知道母亲是爱我的,而我能给予母亲的最大安慰就是——让母亲知道正是这爱成就了儿子的人生幸福。所以这三件事的真相我决定永远不告诉母亲。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文所写的三件往事。
2.文章开头说:“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认真阅读第2段,揣摩加点的词语,通过合理想象,简要描述母亲当时的心里活动。(30字以内)
4.幸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可感的。文章最后一段说母亲“成就了儿子的人生幸福”,请问这“幸福”在本文中具体指哪几个方面?
5.文章所写三件事,如发生在你身上,你会告诉母亲吗?为什么?
1.①母亲用银手镯换营养液。 ②母亲邮寄熟鸡蛋。 ③母亲寄送红围巾。 2.为叙述三件事(母亲爱儿子的“特别”方式)作铺垫。 3.符合文章意思即可。 4.考大学、保平安、娶媳妇。 5.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①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②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业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③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载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④“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⑤“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⑥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意是怎么一回事呢?”
1、作者为什么只记得“日幕里”和“水户”?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把日本职员的“操心”说是“好意难却”,联系下文看有什么作用?
3、“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中的“大概”对表达意思有什么作用?
4、⑤⑥两段表现出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5、从③至⑥段看,课文在写人上有什么特点?
1、“日幕”触发了作者忧国之情,印象深刻; “水户”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反映了作者爱国的思想感情。2、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铺垫。因为有了这段内容,藤野先生的真诚关心就表现得更突出了。3、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是作者用恢谐的语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4、热情诚恳,求实精神。5、选取典型的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20分)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
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
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
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
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
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
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
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
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
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
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
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
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
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
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
……”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文有改动)
1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4分)
16.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4分)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2分)
17.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4分)
1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4分)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我选 题。
19.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
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4分)
15.(4分)打铃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2分)“悠长的铃声”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2分)
16.(4分)
(1)(2分)打铃的师傅用铃声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
(2)(2分)这个句子通过细腻的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了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
17.(4分)关键词:善良,宽厚。(言之成理即可)
18.(4分)
(1)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答出任意两点皆可,每点2分。)
(2)①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②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③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答出任意两点皆可,每点2分。)
19.(4分)结合“默契”谈感悟2分,结合生活实际1分,语言表达1分。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1分)心中有景①南山下有一座庙,庙里有一株古榕树。②一天清晨,小和尚起来打扫庭院,见古榕树下落叶满地,不禁忧从中来,望树兴叹。③忧至极处,便丢下扫把奔至师父的堂前,叩门求见。④师父闻声开门,见徒弟愁容满面,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询问:“徒儿,大清早为何事如此忧愁?”⑤小和尚满腹疑惑地说:“师父,你日夜劝导我们要勤于修身悟道,可是,即使我学得再好,人难免有死亡的一天。到那时候,所谓的我,所谓的道,不正如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枯枝一样,被一堆黄土所掩埋吗?”⑥老和尚听后,指着古榕树对小和尚说:“徒儿,不必为此忧虑。其实,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时候,它们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开成了春天的花,长成了夏天的叶。”⑦“我怎么没看见呢?”⑧“那是因为你心中无景,所以看不见花开。”⑨面对落叶凋零而去憧憬含苞待放,这需要一颗不朽的春心,一颗乐观的心。⑩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幸,在你不备的时候打击你,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等待这一天的到来而整日忧心忡忡,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不仅可以化解烦恼与不幸,而且每天都会有一种愉快的心情让自己的生命鲜活起来。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7. 小和尚见落叶满地,不禁“忧从中来”“愁容满面”,他为什么“忧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8. 老和尚为什么没有小和尚的“忧愁”?他是怎样面对生活、对待人生的?(3分)
9. “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时候,它们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开成了春天的花,长成了夏天的叶。”老和尚这番含有哲理的话,不由得使我们想起近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赞美“落花精神”的两句诗:“,”(1分)
10. 结合全文,仔细体会画线句子的意思,说说“鲜活”一词的具体含义。(2分)
11. 读了此文,你认为“心中有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对你有何启迪?(3分)
(一)7小和尚由树叶凋零想到人难免一死,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产生了疑惑,故而“忧愁”。
8因为老和尚有一颗“不朽的春心”,他从秋叶凋零、冬枝残落“看”到了春花开放、夏叶生长,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他没有小和尚的“忧愁”;他是以一种乐观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人生的。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鲜活”指富有生机与活力,即让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11“心中有景”指以乐观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人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示例: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阳光相伴、春风相随,我们能否像文中那位老和尚一样有一颗乐观的心,让心开成一朵最大最美的花。如果能,你会惊喜地发现,生活永远充满着希望。
绳子
(1)对于绳子,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2)那年要出国,特地到百货公司,买来一只很大的箱子。尼龙绳子,织染着红、黄、黑、绿四色的交错的方格图样。看起来很热闹很新潮,正像我当时的心情。出国前几个月,我细心地用各式流行的衣服、杂物等将它塞满。
(3)出国前夕,父亲没有征得我的同意,便径自拿来一根牢固的绳子,左两圈、右两圈地将它结结实实地捆住!我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懊恼极了,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脑子里老大不甘愿地想着:谁要带这么难看、这么土气的五花大绑的皮箱出国?多没面子!然而,临别依依,我只得将一腔埋怨压抑下来!
(4)飞机经过日本,转飞加州,当我从旧金山机场的旋转台领出那只皮箱时,我赫然发现,皮箱上的那条漂亮的、一路到底的长拉链,竟沿路开着口,满满一箱跃然欲蹦出来的东西,竟全靠那根绳子给拴住保全了!
(5)此后,在一连串飘零的岁月里,每次我从箱子里取出蔽体保暖的衣服的时候,父亲那低着头,沉默而坚定的捆缚箱子的神情,便时时映现脑际。父亲的影像,就像那根强韧而扎实的绳子,在我最软弱的时候,化成千万股力量,拉我、牵我、缠我、持我,及时伴我走过长路,一段又一段!
(6)而在风里,在雨里,在雪里,在异地的土地上,这根绳子,便这样,变得绵长而无尽了。
1、从全文内容看,这篇文章如我们学过的课文《 》一样,写的都是 。(2分)
2、从全文层次看,这篇文章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第二层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2分)
3、 全文结构看,用以联系有关人、事、情的线索是 。(2分)
4、从全文人物看,作者重点刻画了父亲 的充满爱意的形象。(用原文回答)(2分)
5、 概括文中2、3、4、5段所蕴涵的作者心情,要求用二字词语:(4分)
心情为: 、 、 、
6、说说第四段中的两个“竟”字的表达作用。(3分)
1、背影 父爱 2、描写抒情 3、绳子 4、捆搏箱子 5、快乐 懊恼 惊奇 思念 6、表情出乎意料,写出了对绳子作用的惊叹
阅读《回望扬州月色》,回答19-22题(18分)
回望扬州月色
到扬州已是夜晚。
小巷的路灯不知为何都没亮,巷两边的人家又多已熄灯就寝了,整个小巷都沐浴在了如水的月华中。感觉一下子走入了时光隧道,从一个现代的城市忽然回到悠远的从前,一个充满唐宋韵味的月光小巷。
滞重的步履蓦地变得轻灵起来,走在青石板的小径上感觉就像是洛神凌波,御风而行。
边走边打量着小巷两侧的民居,忽然人又定定地站在了那里。
在身侧,一间普普通通的民宅上挂着一副牌匾:朱自清故居。
喜欢上文学就是因为读书时学的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为文中的月色所倾倒,并从此在心底一直对朱自清有着莫大的喜爱。可以料想,幼时的朱自清就是在这样的小巷中沐着这如水的月光长大的,难怪后来能写出那样的美文。
中国古代文人描写月亮最多的诗人是李白,多次到过扬州的李白远在武昌黄鹤楼头送友人孟浩然坐船去扬州时,依旧对烟花三月的扬州念念不忘,心向神往;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本身就是扬州人;还有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样让人浮想联翩诗句的杜牧亦曾在扬州呆过三年;而写下千古咏月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苏轼则在扬州当过知州;白居易、欧阳修、秦观等人也都曾在扬州生活过。
唐朝有个叫徐凝的诗人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中国是一个神化月亮的民族,中国又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唐宋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到过扬州,是否天下三分明月独占其二的扬州明月让诗人们多了一份灵气,并由此成就了不朽的唐诗宋词?
一路踏着月光胡思乱想地走着,不知不觉站到了一间小客栈前。一个扬州姑娘笑语盈盈地从柜台后闪出来,袅袅娜娜,姿态迷人。
姑娘特意安排了客栈小木楼上一间透着月光的小小单间给我,而沐在月华里的我又如何睡得着……
第二天一早,经过琼花观,瞻仰了史公祠,游览了天宁寺,穿过一带林园,曲折狭长如锦带飘拂的瘦西湖终于到了。
一泓曲水,细柳轻斜,随风撩拨湖面。画舫轻荡,玉桥横卧,与杭州西湖相比,当是各擅胜场,别有一番风味。
瘦西湖这个骨感美人纵千种风情,万般妩媚,我却无心停留,脚步已越来越快,因为二十四桥就在园的尽头。
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连吹箫的美人身上也发出了淡淡的银辉,玉洁光润的美人吹出的悠悠箫声在月下的扬州城如仙乐四处飘落……此情此景,只要想一想都让人心神荡漾,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当年只怕是天天流连其间吧。天下三分的明月扬州占去了二分,而这二分的明月二十四桥又占去了几分?
扬州是一座浮在月光中的城市,更是一座文人笔尖滋润出来的城市,不可以用手,只能用心去触摸。
今夜,在这南国的花城,借问一声扬州,是否可以让我剪一弯明月为舟,折一枝杨柳为桨,再一次轻轻地划入你的波心?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4分)
20.这是一篇游记,全文主要是按游踪顺序写成的。作者夜晚踏着月光行在小巷中,宿在小客栈里。第二天依次游览了琼花观、史公祠、天宁寺、 、 等景点。(3分)
21.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习惯。请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友情提示:任选一句具体分析,或从词语运用,或从修辞效果……)(4分)
读书卡片 篇名:回望扬州月色 摘句:①一泓曲水,细柳轻斜,随风撩拨湖面。画舫轻荡,玉桥横卧,与杭州西湖相比,当是各擅胜场,别有一番风味。
②扬州是一座浮在月光中的城市,更是一座文人笔尖滋润出来的城市,不可以用手,只能用心去触摸。
品味:我选 (),我的赏析:
22.说说结尾用问句表达有什么妙处?(3分)请仿照划线部分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4分)
19、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回忆了自己游览扬州的经历,细腻描写了扬州城的独特风韵,展现了扬州丰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眷恋和喜爱之情。(4分,三个划线处为答题要点,一点1分,语句通顺1分)
20、瘦西湖、二十四桥(答对1点得1分,两点得3分)
21、示例:我选1,这句话语言整齐优美,富有古典诗词的韵味,与扬州精致典雅的气质相应。运用比较,更衬托出瘦西湖独特的美。
我选2,这句话中的“浮”“滋润”等精当的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扬州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独特的魅力。整句话给人以美感,引人遐想。(评分标准:4分。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应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只要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赏析,说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22、参考:结尾用问句使感情表达得更委婉含蓄,仿佛不忍惊扰了扬州温柔的梦似的,与全文意境相合,情思悠长,令人回味。(评分标准:3分,划线处为答题要点,意思对即可。) 仿写(句式一致1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
阅读阅读《父亲的眼神》,回答14-18题(17分)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得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侯,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忘。
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你的眼神》。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沉静,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祥,但我想起来却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选自《青年博览》,有改动)
14.“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分)
15.“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句:‘我要上学!’”中的“恶狠狠”体现了“我”什么心理?(3分)
16.“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父亲用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什么?(3分)
17.“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请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父亲的眼神会让“我”不安。(4分)
18.日本动画片《狐狸的故事》里有这样一组镜头:狐狸的父母将断奶不久的小狐狸赶出了温暖的洞穴。惊慌失措的小狐狸恋着父母使劲地要往回跑,但是饱经沧桑的老狐狸却无情地厮打着驱赶着,不让其回“安乐窝”。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小狐狸最终无可奈何地走向了潜伏着危险,却又能任其施展才华的大千世界。
结合《父亲的眼神》,说一说你阅读这段文字的体会。(3分)
14、(4分)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点明题意(表明父亲的眼神对“我”影响之大)。
15、(3分)写出了“我”痛下决心、发愤求学的心理。
16、(3分)有耕耘就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意思对即可)
17、(4分)父亲害怕“我”没有理想,放弃追求,怕对学习、工作等还不够尽力;“我”怕愧对父亲。
18、(3分)此题答案开放,可以谈谈对如何教育子女这一问题的认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