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 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挂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明眼的巴西向导 我们叫着:“一群蚂蚁 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 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还要轻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警,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发人沉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逐渐地,我自感到原先那种认为“蝼蚁之命,何足挂齿”的想法,实在是太无知、太浅薄了。(5分)
1.请在第一段 三个地方分别填上一个最恰当的虚词。(1分)
答:应依次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的横线上,原文有以下几句话,你认为怎样排序才恰当?(写出各句的序码,不必抄录原句)(1分)
①可万万没有想到②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③火神肆虐的热浪里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④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⑤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围滚去
答:恰当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
3.第一段中说“外层蚂蚁被烧焦”了,可“蚁团却不见缩小”,这是为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明连贯地概述这则故事。(不超过25字)(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有“又是如此感人”一句,请准确回答作者认为蚂蚁的什么感人?(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由于;向;被2.③①②④⑤
3.因为死了的仍抱住蚁团,从远处看,蚁团自然就不见缩小了。
4.被大火包围的蚂蚁,扭成一团,机警地逃离火海。
5.斗争中表现出的韧性,脱险方式机警。
爷爷从河边的那片梢林里回到坡下的窝棚里时,虻子已经烟熏火燎地将饭做好了,煮老南瓜的香味隔老远就能闻得着。虻子见爷爷回来,便麻利地给爷爷摆上了筷子。
“天阴得很。”爷爷自言自语地嘟囔,擂腰捶腿,还狠咳嗽了几声。之后便朝地铺上软软地躺下去,先不抓筷子,先摸烟袋,眼睛望着灶火说:“对岸有人叫筏子,叫得急惶……”
虻子朝窝棚外头瞧了瞧,傍晚的天空黄浑浑、黑蒙蒙的,天空中漂浮着一股湿漉漉的土腥气和河腥气:“要起大风了呢!”
“嗯。”爷爷木木地应了一声,又忍不住咳了几声,咳得弯了腰,腾出手来,又自己捶背。
“您又犯病了吧?爷爷!”虻子更担心了。
“嗯,是有些不活泛,老了的人了……我得再撑一趟去,对岸叫得急惶,八成是有急事哩。”
“那就我去!”虻子霍地站了起来。他身子骨瘦些,但展拓;个子也不小,差点儿能够顶住窝棚顶。他14岁了,已经跟爷爷撑了两年的筏子,只是没单独一个人划过,爷爷不让。
“你?”爷爷似乎压根也没有往他身上想,因而表情很古怪,显然不大信任,“行么?敢么?”
虻子的自尊心被刺疼了,他瞅着爷爷,黑眸不闪。爷爷却只顾勾了头抽烟……
“我就去呀!”虻子发狠地说着,一只脚已迈出窝棚。
“等等!”爷爷叫住他,说道,“看准水头……压浪走……莫慌……去吧。”
羊皮筏子就立在河滩上,那是扎在一个框架上的几只充足了气的整羊皮,并不重,虻子能扛动,不等几个大雨点砸在他脸上,风也刮过来了。筏子刚刚放下水,天空的乌云便像1_____地奔过来了。河水浑得发黑,浪声喧嚣地骇人。虻子紧紧抓住长篙,浑身在兴奋地颤抖,也是紧张地战栗。锯齿形的浪将筏子一下子就推走了。他只觉得浑浊的浪迷住了眼,却顾不得抹一把。心里只记着爷爷的叮咛:看准水头,压浪走……前面,一个巨大的黑影越来越近,似凫在浪上的2______,那是“将军石”。河水在那儿冲起3_______的漩涡,腾起来一丈来高的灰雾。筏子4_______朝那礁石冲去,仿佛整个世界的毁灭就来在这一瞬间!他将整个生命都聚集在手中的长篙上,猛力一撑——羊皮筏子几乎擦着礁石飞漂而过,如5________……
虻子把筏子拖上岸,他才觉得双手已经举不起篙了。但是,岸上却不见一个人影……
“喂——”他喊,声音在颤抖,“谁要过河呀——!”
没有回声。再喊,却见从河边的苇丛里湿淋淋地钻出一个人来,怀里抱着一只酒葫芦,并且“哈哈”地爽朗大笑——原来是爷爷。(9分)
(选自《小说选刊》)
1.小说中“爷爷”让虻子独自撑筏过河的依据是什么?(不超过16字)(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在故事开端里写了“爷爷”回窝棚时,“先不抓筷子,先摸烟袋”,后又写他对虻子“激将”时“表情很古怪”。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35字)(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列的选项中,选择恰当的比喻,填入原文的横线处。(只填字母)(2分)
A.巨鼎似B.黑马似C.箭一般D.一只抛出的梭E.一只巨兽
4.该小说以出人意料的结尾取胜,体现了作者奇巧的构思。仔细阅读结尾部分,简答以下问题:
①爷爷为什么要过河;②爷爷过河为何不细写。(不超过20个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有两处集中描写了当时的天气(环境),请找出来。这两段天气的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两项是()()(1分)
A.为小说渲染气氛,营造一个典型的环境。
B.烘托出虻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C.反衬虻子不顾天气的恶劣,急人所急的可贵品质。
D.暗示爷爷要锻炼考验虻子的大胆而又良苦的用心。
E.环境恶劣,突出爷爷水性好,撑筏水平高。
6.用一段话(不超过70个字)概括出本小说所叙写的故事内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好的题目往往能恰当地反映小说的主题。从下面四个标题中,为本小说选个恰当的题目。()(1分)
A.划羊皮筏子的人B.爷爷的考验
C.爷爷与虻子D.虻子长大了
1.他已14岁,有跟爷爷撑筏两年的实践(经验)。
2.显示“爷爷”要考验虻子的内心思想活动,起了暗示、铺垫结局的作用。
3.1.B2.E3.A4.C5.D
4.①暗中保护,防止意外②引起悬念,突出虻子智勇。
5.C和E。
6.在一个风大浪急的夜晚,爷爷说,对岸有人叫筏子。爷爷为锻炼虻子,让虻子一个人出筏。虻子用智慧和力量把羊皮筏子划到对面,爷爷也偷偷凫水尾追其后,最后虻子终于独自能撑筏了。
7.A
“不对,这不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的狗,全是大猎狗。”
“你拿得准吗?”
“拿得准,长官……”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不 好,模样()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这样的狗在彼得堡()()莫斯科让人看见,你们猜猜看,结果会怎样?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
“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要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8分)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连词。(2分)
2.文中有“好好教训他们一下”的“他们”指的是哪类人?(0.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时候了”,为什么奥楚蔑洛夫认为是时候了?(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警察奥楚蔑洛夫()(0.5分)
A.替赫留金伸冤。
B.维护法律、惩治放出狗来伤人的人。
C.维护将军家的利益,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
5.这段在描写奥楚蔑洛夫审问“狗 咬人案”中,对狗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对“受害者”赫留金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用段中典型词语回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上下文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奥楚蔑洛夫是怎样的心理活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1.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几句中的省略号的用法,分别是哪一种?把答案的序号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内。(1.5分)
(1)“不对,这不是将军家的狗……”()
(2)“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把他的想法说出来。()
(3)“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
①表示说话断断续续②表示没有说完的话③表示沉默④表示含混其词
1.既也要是或者
2.养狗的人,是普通的没 有任何官职的人。
3.因为警官判定这不是将军家的狗,那狗的主人肯定是普通人,处死这条狗是没有关系的,所以不需再调查,说是时候了。
4.C
5.“下贱胚子”与“名贵的狗”、“ 受了害”、“绝不能不管”与“这个混蛋”、“怪你自己”,狗的主人在变。
6.畏惧权势,惶恐不安,照应上文的“脱大衣”,使小说天衣无缝。
7.(1)②(2)④(3)①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 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 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16分)
1.本段开头的环境描写主要交代了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描写渲染的气氛是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他脸上黑而且瘦……又说道:‘温一碗酒。’”是对孔乙己进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为了突出下列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孔乙己偷东西,遭毒打是他不爱劳动的结果。
B.孔乙己遭毒打,证明了丁举人的狠毒。
C.孔乙己好喝懒做成性,证明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摧残了他的肉体,而且毒害了他的思想。
D.孔乙己的生活穷困,遭遇也太不幸了。
3.“我”和孔乙己的穿着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表明孔乙己()(2分)
A.孔乙己极懒,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愿洗干净,缝补好。
B.孔乙己生活极为贫困,命运更加悲惨。
C.孔乙己把衣服卖了,用来换酒喝。
D.不会营生,不知道先买衣服穿,而是先喝酒。
4.文中三处写“掌柜”和“旁人”的笑及笑声,其作用是()(2分)
A.突出孔乙己可笑。
B.说明众人爱 和孔乙己开玩笑。
C.表现群众的麻木,掌柜的冷酷;揭露世态炎凉,突出孔乙己只能供人取笑的悲惨命运。
D.说明周围的人都对孔乙己感兴趣。
5.根据文章的描写,你认为孔乙己属于下列哪种人()(1分)
A.令人厌恶B.令人喜欢C.应当被嘲笑D.值得同情
6.文中加“△”的“摸”字,反映了孔乙己的生活境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7.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都是修饰动词“__________”的,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这段文字中,除了刻画孔乙己外,还写了掌柜等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掌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秋过后将近初冬咸亨酒店悲凉
2.肖像语言C3.B4.C5.D
6.每况愈下更加穷困
7.走,突出了孔乙己的可悲的社会地位及悲惨的结局。
8.冷酷无情,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爱财如命。
课内语段阅读
接着来的是左拉。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当一种文学热潮或一种艺术的陶醉使谈话者激动了起来,并把他们卷入一些富于想像的人所喜爱的却又是极端荒谬、忘乎所以的学说中时,他就变得忧虑起来,晃动一下大腿,不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然而总是被别人的大笑声所淹没。过了一会儿,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是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在他那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1.这段文字刻画了谁的形象?抓住他什么特点来写?
2.这段文字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左拉的形象?从中看出他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3.结合全文看,对左拉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会有这种安排?
4.“他就变得忧虑起来。”说说他为什么而忧虑呢?
5.作者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带有怎样的感情?
1.左拉 抓住他体质差,不善言谈的特点。 2.肖像、语言、动作 温和少言、坚毅、聪慧。 3.详写。因为左拉是四个人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个、形象特别、个性鲜明、有详写的必要。 4.他担心亲爱的文学朋友误入荒谬的学说中,也担心文学创作的正确道路被埋没。 5.客观真实地描绘人物的外貌,对人物表现出的性格特点给予由衷的欣赏和赞扬。
课内语段阅读
①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恼,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②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③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④贝多芬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1.作者将“耳聋”比作了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2.如何理解“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3.“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这是什么原因?
4.段③末尾连用两个叹号,有什么作用?
5.贝多芬能够向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指挥的情形,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精神?
6.贝多芬为什么会说“一个人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谈谈你的理解。
7.假如你是贝多芬最后一次指挥的音乐观众,当时会有什么感受?请简要写在下面。
1.比作密不通风的磐石和不见天日的囚室。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耳聋带给贝多芬的极大不幸。 2.罗曼·罗兰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刻画了一位与贝多芬经历相似的 文学人物,成就了一部著作。 3.观众看到贝多芬指挥不正常而表现出惊讶。 4.表现了人们对贝多芬遭遇不幸的震惊和痛惜,传达出强烈的感情。 5.能坦然,镇定地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具有豁达、乐观、勇敢的精神。 6.贝多芬以他的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7. 言之有理即可。
课内语段阅读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__,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__,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__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给上面的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5.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6.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7.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1.第一层:开头到“证实了他的‘言’和‘行’”。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第二层:最后两节。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 2.①闻一多先生最初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②这句话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3.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__。 4.“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5.“他走到__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 6.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 7.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课内语段阅读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2.“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3.摘录段中语句回答:
①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
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
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
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
4.从上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1.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热爱祖国 3.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两弹元勋 ③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④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4.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5.用以表现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课内语段阅读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驹,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炽痛:
②亘古:
2.指出文中加“·”的词语各指代什么内容?
①她:
②这种声音:
③这个:
3.请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4.作者在这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
5.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联想准确吗?为什么?
6.文中“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者之间有什么细微的差别?
7.将下列句子改为肯定的陈述句,并谈谈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8.理解下列各句的含义
①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②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9.文中应用呼告手法,直接对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念、眷恋,并将倾诉对象拟人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1.①热烈而深切 ②远古 2.①关东原野 ②呼唤我名字的声音 ③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3.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4.白桦林、红高粱、马群、蒙古驹、黑土地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 5.指沸腾的岩浆。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涌,欲喷涌而出。 6.“不得不回去”带有一定的被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有一定之意,带有命令的口气。语气逐级加强,态度愈加坚定 7.我时时刻刻都能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时时刻刻都能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强调了作者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8.①表示我同故乡已经息息相通,我要回到故乡去,故乡也需要我回去。②我同故乡之间存在一种血肉联系,我思念故乡,终有一天我会回到故乡去。 9.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0.略。
课内语段阅读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横断,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过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逼狭____ 崎岖____
2.“亦复如是”中的“是”指代什么内容?
3.第一段中的两个“全”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4.作者认为“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由此你会联想到一些与之描写的境界相同的什么诗句呢?
5.第二段中的两个“其”字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6.第三段写到“走到崎岖的境界”后,为什么连用两个“愈”和两个“趣”?
7.仿写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宽敞 平坦 2.有时流到……极其险峻。或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有过平坦也有过艰难曲折。 3.第一个“全”是“全部”“整个”的意思。“不全”是平坦的,说明有的是平坦的,有的是不平坦的。第二个“全”是“完全”的意思。“全靠”强调雄健精神的重要,没有它就不能冲过去。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等。 5.①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②民族生命的进程。 6.强调乐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7.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