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我摆渡

①我想他应该是出生在一个缺少浪漫的灰色年代,一个黯淡而不见生动的枯槁岁月,一点点的摇曳都可以带来许多惊喜与闪光。

②大概与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及他的自身阅历有关,他很稳重内敛,他不喜欢我的嚣张我的任性,要我懂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到未雨绸缪。

③可是他不知道这样做我很累,结果及过程都预测好了,安稳得让我觉得一切都很程序化。

他对我期望很高,给了我一双沉重的翅膀,让我像一只孤独的大雁,疲惫地飞翔。我很努力地学习,可总达不到他希望的成绩。我为他放弃了我本该拥有的激情与活力。

⑤他从不表扬我,即使我拿了稿费、获得了荣誉证书。有一次我看到席慕蓉的一句话:“青春的无暇与无邪,就在于它的一去而不复返,可遇而不可求。”我意识到我已经背离了青春的道路,背离了我的梦想。

⑥他是教师,总喜欢说一大堆的话来教训我,他告诉我不懂一件事就不要说它没有道理,告诉我无论受多大的委屈都得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没有说我不喜欢这种处世基调,就因为他是我那很辛苦也很敬业的父亲,他的话我不想违背。

⑦我记起了一些童年往事。他让我骑在他肩上带我去看马戏,买很多小字本让我一笔一画地练字,灰蒙蒙的雨天带我去很远的地方爬山。他认为这样可以让我高兴,让我拥有一个可以回忆的童年。可是他从来就不知道我不喜欢看马戏,不喜欢练字爬山,我更希望和小朋友一起自由地嬉戏玩耍。

⑧我很想鼓起勇气对他说,如果没有他的束缚,我依然可以不改变初衷;没有他的导航,我依然可以不埋葬向往……

⑨可有一天我翻他的抽屉,发现里面放了我大大小小的照片。我伫立了很久,突然明白我就是他的希望他的梦想,就像去看海是我的梦想一样,我们都在努力地去实践,只是我们都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替对方想想。

⑩以前,我总觉得,我们之间有条河,我在这边,他在对岸。

⑪现在,我才知道,对岸的不是他,他是为我摆渡的。只是,我衷心地希望,有一天,他能递一支桨给我,让我们一起来掌握方向。

佚名http://www.xtedu.com/xslw/wxfz/200910/5884.html

1.“他”是谁?为什么说“他为我摆渡”?(3分)

2.“他”是怎样为“我”摆渡的?(4分)

3.赏析选文第④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3分)

他对我期望很高,给了我一双沉重的翅膀,让我像一只孤独的大雁,疲惫地飞翔。

4.为什么“我”以前总认为“我们之间有条河,我在这边,他在对岸”?(3分)

5.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我想他应该是出生在一个缺少浪漫的灰色年代,一个黯淡而不见生动的枯槁岁月,一点点的摇曳都可以带来许多惊喜与闪光。

(2)可有一天我翻他的抽屉,发现里面放了我大大小小的照片。

6.你怎样理解选文第⑪段中划线句子?(3分)

只是,我衷心地希望,有一天,他能递一支桨给我,让我们一起来掌握方向。

1.“他”是“我”的父亲(1分)。“我”是他的希望他的梦想,为了帮助“我”实现人生的梦想,他给了“我”太多的束缚,来为“我”的人生导航。(2分)      2.要我懂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到未雨绸缪(1分);对我期望很高,却从不表扬我(1分);告诉我不懂一件事就不要说它没有道理,无论受多大的委屈都得退一步海阔天空(1分);为了让我拥有一个可以回忆的童年,带我看马戏、练字、雨中爬山(1分)。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的高期望给“我”的压力(1分),也表达了“我”疲惫、无助的心理感受(1分)。      4.因为我们都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替对方想想。(3分)      5.(1)“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意思,表达了“我”对“他”的了解和对此判断的肯定。(2分)(2)“满”是说整个抽屉都是“我”的照片,一个“满”字写出了“我”是他的世界的全部,是他的希望他的梦想。(2分)      6.我衷心的希望父亲能够理解我,不只做我人生的摆渡者,而是像朋友一样,和我共同掌控人生之舟的航向,朝着共同的方向一起努力。(3分)

芬香永存

①那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你飘逸的长发;那闪闪的星星像是你明亮的眼睛;那天边的一抹红霞像是你温柔的唇;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

  ②妈,你走后我变乖了。为了纪念您,我变得勤快多了,把屋子扫得干干净净;把物品放得整整齐齐;把家具擦得闪闪发亮。一切都像您从前为家里做的一样,就像您从未离开;以前您爱唠叨我乱放东西,说女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坏习惯,得改掉。每次我总是向你嘟起嘴巴,撒娇说有妈在我怕什么。您在世的时候怎么也没办法改掉这坏习惯,总爱依赖您,现在您走了,我居然就把这坏习惯改掉了,要是您看到我变得这么乖,该有多高兴啊,是吗,妈?我真的很希望您能听到,为了纪念您我改掉了。

  ③妈,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为了纪念您,我对妹妹就像您从前待她那样温柔,我时常检查妹妹的作业、考勤情况等,您放心好了,妹妹也很听话,我们都长大了,不会像以前那样总爱发脾气,动不动就吵嘴惹您心烦,也许您不知道,连邻家的九大娘都四处夸我们两姐妹听话懂事,还说要她的二狗娃以我俩为榜样别再老跟他小弟打架。妈,您听到了吗?为了纪念您,我变得更像姐姐。

  ④妈,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为纪念您,从不留长发的我———您那假小子似的女儿决定把头发留长,留得长长的,像您当年一样。走在村里,他们都说这孩子越看越像她妈呀。妈,以前您总怪我把头发剪得那么短,说一点儿女孩子的味都没有,叫我把头发留长,我死活不肯,总说往后一点再说。现在我的头发长了,真的很长了,而妈妈您却不再在身边,您却看不到了。妈,我多想您能看到。为了纪念您,我把头发留长。

  ⑤妈妈,您走了,整个世界都变得那么陌生,我无所适从。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我把家布置得跟您生前一样,妈妈您知道吗,是为了更好地纪念您。您的音容笑貌,您的言谈举止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女儿的心上。我愿意相信灵魂的存在,那样,妈妈您就会知道女儿用了这些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您。

⑥妈妈您对我的好就像芬香永存,女儿却只能做这些小事来纪念您,愿妈妈安息。

佚名 http://www.ruiwen.com/news/50916.htm

1.选文中的“我”以前是一个怎样的女孩?(3分)

2.“我”用哪些特殊的方式来纪念妈妈?(3分)

3.选文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4.你怎样理解题目“芳香永存”?(4分)

5.选文通篇采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以前的“我”是一个爱杂乱无章乱放东西(1分)、总和妹妹吵嘴发脾气(1分)、有主见爱留短头发的女孩(1分)。      2.把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1分),温柔地对待妹妹、关心妹妹(1分),把头发留得很长,像妈妈当年一样(1分)。      3.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2分),回忆母亲的形象(1分),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了女儿对母亲的无尽思念(1分)。      4.母亲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女儿的心上(2分),母亲对女儿的爱和影响就像芳香一样,虽然无形但是却永远萦绕心头、牢记于心(2分)。      5.采本文是写给故去的母亲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1分),用第二人称来写,好像面对面倾诉一样(1分),便于直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1分),使文章富有感染力(1分)。

父亲的拥抱

①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去北京开会。

②他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事业有成,爱好写作,我们都很羡慕他。但是他说,他有一个不听话的儿子,儿子十八岁了,学习不好,打架斗殴,而且从来不和他进行交流。一路上,他说的都是他儿子的不好。

③但我知道,他的儿子就在北京,在一家体校里学习武术,他说,没有办法了,只好选择一个他喜欢的东西让他学习,他一直说自己的儿子大脑简单四肢发达,还说自己常常对他拳打脚踢,甚至,他觉得儿子不是他的儿子,没有给他带来应有的骄傲。他就这样不停地说自己儿子的缺点,到最后,我都认为他儿子就是一个“孺子不可教”的男孩了。

④开完了会,我们要往回走,他问我:“你不想在北京转转?”

⑤那时已经下午了,我们赶回去天也差不多应该黑了,何况,我不想一个人逛商场。

⑥“商场好多名牌都打折呢,你们女孩子不是最爱逛商场吗?”他一直劝我。

⑦我不明白他什么意思,司机开着车在北京兜着圈子,我看着反光镜中他平静的脸,不知道他为什么一直坚持让我去逛商场?突然,我一下子明白了,

⑧我说:“我们去看看你儿子吧,既然到了北京,看看他有什么需要的?”

⑨“看他做什么?”他还嘴硬着,“反正他又不想见我。他最烦我了。”

⑩他的司机说话了:“老总,你说得可不对,前几天孩子还给嫂子发了一条短信,在短信中嘱咐你少喝酒呢,嫂子念给你听的时候我看你挺高兴的。”

⑪他嘴软了,还是坚持,“他小子从来不给我打电话发短信。”

⑫“去吧去吧。”我说,“我也想看看他。”其实,我是要给他一个台阶下。

⑬他掏出手机,给他儿子打电话,用很严厉的口气说:“你出来一下,在大门口等我,我有点东西给你。”

⑭“东西?”我没看到他有什么东西啊?接着,他把自己西服上的领带解了下来,然后回头说:“我儿子十八了,也是个大人,给他条领带如何?”

⑮我笑了,此时,他在我面前像个没主意的孩子。

⑯终于到了,早早地就看到校门口有一个在风中站着的少年,又瘦又高的。车到了门口,他下来,走向儿子,儿子低着头,像犯了什么错,突然,他做了一个让我们都想象不到的动作,他过去,拥抱了他的儿子一下,然后把领带给了他!

⑰然后他转身上车,说:“走!”

⑱回过头,我看到站在风中的儿子泪流满面,他没有回头,但从反光镜中,我看到他的眼角流出了眼泪。他不好意思了,呆了好久对我说,其实,他小时候和他儿子一样不听话。我没有笑他,假装没看到他流眼泪。我知道,那个父亲的拥抱,胜过了所有的万语千言。

雪小禅《精品阅读》

1.父亲在路途中一直在不停地说儿子的缺点,你怎样理解这一点?(4分)

2.根据上下文,在选文中第⑦段横线上填补两句适当的句子。(4分)

3.结合全文分析,第⑯段儿子即将面对父亲,为什么“低着头,像犯了什么错”?(4分)

4.第⑱段中写到了父子两人流泪,试揣摩父子二人此时的心情。(4分)

5.选文结尾写道“那个父亲的拥抱,胜过了所有的万语千言”,结合全文分析一下父亲想通过这个拥抱表达哪些意思。(4分)

6.你喜欢这位父亲吗?为什么?(3分)

1.父亲一直不停地说儿子其实正是父亲惦念儿子、思念儿子的表现(2分),说儿子的缺点其实也是恨铁不成钢,是父爱的另一种形式的体现(2分)。      2.他的儿子在北京!(2分)他要去看他儿子,可是,他又不好意思开口!(2分)大意对就可得分。      3.因为选文第③段父亲“还说自己常常对他拳打脚踢,甚至,他觉得儿子不是他的儿子,没有给他带来应有的骄傲”,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严厉、粗暴、对儿子期望比较高的父亲(3分)。儿子的表现正是对上文父亲的话的照应。(1分)      4.儿子:对父亲拥抱和礼物的感动、激动(1分),也有父亲认可自己成人、找回父子间亲情感觉的喜悦(1分)。父亲:对儿子长大懂事的欣慰,见到儿子的喜悦,(1分)也有对儿子的想念和不舍(1分)。      5.表达对儿子的思念、牵挂之情(1分),对儿子懂得关心父母的欣慰之情(1分),对儿子过去的理解和宽容(1分),对儿子的祝福(1分)。      6.喜欢不喜欢都可以,没有统一答案,但一定要结合选文中父亲的形象来谈,谈出一点即可。(3分)

让他们永远定格在美丽中

①诗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无私是谓语,奉献是宾语。”我说,教师的生命其实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开着是风景,碾碎是良药!

  ②危难之时见真情,关键时刻真英雄。刚刚过去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看到很多老师放弃了转瞬即逝的逃生机会,用他们的沉着、冷静、机智,甚至鲜血和生命,维护师尊,铸就师魂,为不少孩子赢得了生存的希望和机会,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颂歌,让我们再一次读懂了“师德”二字的博大与崇高!

  ③我们怎能忘记在什邡龙居小学的废墟中,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可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这位老师名叫向倩,去年大学毕业,到什邡龙居小学当英语老师。地震发生时,她正在疏散学生离开教室。看到有两个学生手足无措,她大步跑过去,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教室突然垮塌,她和几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

  ④我们怎能忘记在汶川县映秀镇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救援的群众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住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29岁的教师张米亚,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⑤我们怎能忘记在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废墟下,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爬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膀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48岁的代课老师杜正香,在生死攸关的一刹那,用自己的无私无畏向世人展示着她对学生最深挚的爱。

  ⑥我们又怎能忘记德阳市东汽中学遇难教师谭千秋“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获救了,他却不幸遇难;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女教师袁文婷,为了拯救学生,青春定格在了26岁……

  ⑦“师德表天地,素心育英才”,这些可亲可敬的师者虽然离我们远去了,可是他们却铸造了不朽的师魂。君不见,在地震的废墟上,已悄然立起了无数丰碑,这些丰碑上,镌刻着一个又一个英雄的名字,也留下了这些普通教师们一段段壮怀激烈的故事。他们保护学生的每一种“姿势”,都将永远定格,镌刻在被救学生的脑海里,镌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佚名 《散文赏析》

1.你怎样理解题目“让他们永远定格在美丽中”?用选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2.“他们”是谁?“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3.选文第①段引用诗人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4.第③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5.第⑤段中为什么要引述搜救战士的话?(4分)

6.选文③—⑦段都是以“我们怎能忘记”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他们保护学生的每一种“姿势”,都将永远定格,镌刻在被救学生的脑海里,镌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3分)      2.“他们”在选文中指的是向倩、张米亚、杜正香、谭千秋、袁文婷……(2分)他们都是老师,在地震发生的危急时刻,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孩子们赢得了生存的机会和希望,展现了师德的博大与崇高。(2分)      3.引用诗人的话,赞美了教师(1分),引出了作者对教师的赞颂(1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1分),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1分)。      4.动作描写(1分),形象地展示了向倩老师在危急时刻的镇定、果断(1分)和心中只有学生的无私无畏的品质(1分)。      5.变直接描写为侧面描写,使行文富于变化、不单调(2分),同时用亲历者的讲述更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性(2分)。      6.运用反问句式(1分),加强了表达的语气,突出强调了对这些用生命守护孩子的老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1分),同时几段几间又形成了段首排比(1分),使文章结构严整,凸显了文章的主题(1分)。

大不了从头再来

①前些日子,每天都要参加子女上学的宴请,酒桌上推杯换盏,鼓励的话、赞扬的话说了一大堆,回到家里却心事重重,一愁莫展。因为我的女儿这次高考落榜了。

②落榜后的女儿每天情绪消沉,大门不出,二门不进,水不喝,饭不吃,一整天闷在自己的小屋里不出来。

③看着女儿的样儿,我真的高兴不起来,不知该咋去劝劝她。

④一天,无聊中,我打开电视,刘欢正在尽情的唱着:“大不了从头再来……”蓦然,我的茅塞顿开,灵感而至,我立即叩开女儿的房门:“高考落榜有什么愁的,哪有常胜的将军,落榜是正常的,打败仗更是正常的,大不了从头再来嘛!”这些天我第一次劝女儿,声音显得又硬又高。

女儿愣怔一下,又一头扎进被窝里说:“我都向同学们起誓了,这次一定考上,多坷碜呀!”女儿开始哽咽了,“真没脸出去见人,考了两次,两次落榜,岁数一年比一年大,眼看没机会了。”

⑥“机会每时每刻都在,对每一个人都有的,巴斯德说过:机遇只对有准备的头脑有用。你这样消沉下去,不去准备抓住机遇,机遇就不会等待你。”我对女儿说,“一次考不上,两次考,两次考不上,还有第三次嘛!经历对每个人都是一笔财富,岁数大了咋了?高考不论年龄。近的说,这两年高考不都有60多岁的考生吗?今年就有一位高龄考生考上了大学。远的还有德国大文豪歌德,82岁完成了巨著《浮士德》意大利作曲家凡尔弟,79岁完成优秀歌剧《法尔斯塔夫》,到了81岁又完成了《索尔王》。俄国科学家伊•巴甫洛夫,85岁完成了高级神经系统方面的系列巨著……。发挥才能不论岁数大小,海到近时天是岸,山到绝顶我为峰。你要有这种抱负才对。”我显得激动地对女儿滔滔不绝地说。

⑦女儿听了倒不言语了,竞爬起了床,脸上显得温情了许多。

⑧片刻,她才喃喃着:“看来,我寻思错了,您说的对,任何事情都有从头再来,只要失榜不失志,持之以恒,一定会蹬上高山峰。这两次高考,我主要是文化知识基础不牢,再一个就是报考志愿太高,不符合我的自身条件,我应该从专业方面考虑了。”

⑨女儿的情绪调整过来了,于是,女儿写了《我爱我家》的文章,在8月6日《新生活周刊》上发表了,她在文章中表示,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让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女儿说,她准备到职业技术学校高护专业班再读,来年考高级护士专业。

⑪第二天我不加寻思,就为女儿报了名。

⑫女儿信我的——大不了从头再来!

作者 闫建军

摘自http://www.sanwen8.com/sanwen/xushisanwen/200811/3655.html

1.第⑤段“我”劝女儿,为什么“女儿愣怔一下”?(4分)

2.“我”是从哪些角度怎样来劝说女儿的?(4分)

3.第⑩段“让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3分)

4.结尾作者为什么说“女儿信我的——大不了从头再来”?(4分)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⑥段中“经历对每个人都是一笔财富”这句话的理解。(4分)

1.因为女儿高考落榜,“我” 以往回到家都是心事重重、一愁莫展(2分),今天是在女儿落榜后第一次劝女儿,而且声音又硬又高(2分)。      2.从三个角度:机遇每时每刻都在,只对有准备的头脑有用;经历对每个人都是一笔财富;发挥才能不论岁数大小(一点1分,3分)。先是提出大不了从头再来的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女儿(1分)。      3.女儿情绪调整过来了,发表文章表示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3分)      4.女儿情绪调整过来了,要好好学习(2分),准备到职业技术学校高护专业班再读,来年考高级护士专业(2分)。      5.无论失败还是成功,都能够给我们以启示:成功我们收获经验,失败我们总结教训——为我们的未来储备精神财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人生也变得丰富而美丽。(理解2分,结合实际2分,共4分)

农民工

①“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爹传的农谚大秋牢牢地记着哩!

②可今年大秋却误了农时。他也知道节气不等人,怎奈工头许诺的双工资__着他。妻子有孕在身,地里的活计全靠着他。他不回家,秋咋儿收,麦咋儿种?大不了荒一季,有钱还怕挨了饿不成!大秋肚里衡量着,下决心挣半月双工资。

③“你这孩子是咋儿啦?脑袋让叫驴踢啦!还有啥事比秋收种麦要紧呀?”堂叔见大秋不回家,就没好气地劝骂着侄子。

④大秋抿嘴笑笑,并不生气,解释道:“芒种叔,你咋儿没一点儿经济头脑呢,半个月俺能挣三千多块钱,不比收那几亩玉茭强啊!你走吧,俺留下挣双工资呢!”

⑤工友们都走了,火热的建筑工地静了下来。工头把大门钥匙交给大秋,也趁机放松去了。

……

⑥九月初,收完了秋,种好了麦,工友们陆续回到了工地。

⑦“加把劲儿呀,上冻前必须盖两层!”工头吆喝着开了工。

⑧大秋恭恭敬敬的小声问:“老板,俺半个月的双工资发了吧?”

⑨“嘛?双工资?”工头摸着秃头顶明知故问。

⑩大秋忙提醒:“你不是说俺留下来给发双工资吗?”

⑪老板好像记起了那档子事儿:“哦,好像有那事儿,你干嘛了,干了多少?”

⑫“俺看大门了呀!”大秋举着那串钥匙证明着。

⑬老板接过钥匙,喊来会计吩咐:“给大秋发半个月的门岗工资!”

⑭“门岗工资?才300块啊!”大秋傻了。

⑮“要不,放你半个月假,回家种麦子去?”老板假惺惺的发仁慈。

⑯大秋两头落了空,像霜打的茄子立马蔫了。

⑰芒种叔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拉起大秋,语重心长地说:“贤侄啊,咱是农民工,农在前,工在后。就是要以农为主,以工为辅。你咋儿就能荒了自家的地呢?你忘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道理吗!”

⑱大秋惭愧的低下了头。“叔!俺让钱迷了心窍儿,俺错啦!”

芒种叔在大秋耳边嘀咕了几句,大秋和工友们很快回到自己的岗位忙碌起来了。

⑳第三天,楼层浇筑混凝土,三台搅拌机和好了成堆的混凝土堆积在那儿。

工头仰着头狂喊:“吊呀!块吊呀!”

大秋从塔吊上下来,把钥匙交给他说:“老板,你不是要放俺半月假,让俺回家种麦子吗,俺这就回去。种完麦子回来俺再给你吊!”

“立冬啦!还种嘛麦子呀!”老板怒气冲冲地喊叫。

大秋不紧不慢地问:“你知道过了农时咋还给俺放假种麦子呢?”

  一句话问得老板张口结舌。

老板央求大秋:“快去吊吧,混凝土凝固了,损失可就大啦!”

“那俺的双工资?”大秋问。

“三千块!照发!”老板发誓,“保证发,不发是龟孙!”

  大秋揉揉耳朵问:“你说啥?俺没听见!”又转身问工友们:“你们听清老板说啥了没有呀?”

  工友们齐声回答:“没听清!”

  “马上补发你的双工资!不发是龟孙!”老板的脸红的像猪肝。

  “哈哈哈哈......!”

  大秋怎么也笑不起来,他长了记性:明年给俺个金山俺也不要,俺是农民工,俺可不能再荒了自家的地啦!

佚名 摘自http://www.tdxxfwlmw.7tA.cn/Article/1102285/152963

1.给选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4分)

2.理清选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填空。(4分)

( )——讨要双工资———— ( )

3.第⑲段“芒种叔在大秋耳边嘀咕了几句”,展开想象,根据选文内容说说芒种叔对大秋说了什么。(4分)

4.第段大秋为什么选择开工第三天休假?(4分)

5.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1.题目符合选文主要内容和所表现的主题,理由合理,即可得分(题目2分,理由2分)。如:农民工,因为选文主要讲述的是大秋因为想挣双工资而误了农时差点两头落空的事,而且大秋是故事的主人公,应该从大秋的角度来拟题。      2.想挣双工资(2分),得到双工资(2分)。语言简洁,意思对即可得分。      3.从安慰和出主意两个角度来谈即可得分,每个角度2分。如:大秋,别上火,等过两天忙活起来了咱们再想办法,让老板也知道知道他食言的后果。      4.因为第三天楼层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和好了必须马上浇筑,否则就会凝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1分),这和干农活不能误了农时一样(1分),大秋选择这个时机,正是想让老板知道时令对农民的重要性,让他感受一下他的食言给大秋带来的严重影响,从而迫使老板发工资(2分)。      5.收束全文(1分),照应开头(1分),交代了故事的结果(1分),突出了这件事给大秋的教训(1分)。

感恩的心

①“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②这是我几天前刚学会的一首手语歌《感恩的心》。很美的音乐,很美的歌词,却只能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它深刻的内涵。

③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就是天上的美味了呀!

④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 ,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 ,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⑤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那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 走……

⑥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唱”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她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唱”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

⑦我给孩子讲完这个故事,发现她的小脸上已经挂满了泪珠。她真的很伤心,不停地抽泣着。她说小女孩真可怜,她的妈妈真可怜。我不知道她能不能明白这首歌的真正涵义,但是我相信到某些特定的时刻,她一定会想起这首歌,想起这个小女孩。

石头海 摘自《北京晨报》

1.选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分)

2.第④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文中两次引用《感恩的心》歌词,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4.文中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分)

5.你怎样理解选文最后一句话?(4分)

我不知道她能不能明白这首歌的真正涵义,但是我相信到某些特定的时刻,她一定会想起这首歌,想起这个小女孩。

1.我给女儿讲述了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在雨中用《感恩的心》告慰死去的妈妈自己会坚强生活的故事,期望女儿能够像小女孩一样坚强、懂得感恩。(3分)      2.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1分),交代了当时的天气(1分),烘托了小女孩焦急、担忧的心情,暗示了故事的结局(2分)。      3.开头引用歌词是为了引出下文(2分),第⑥段引用是小女孩借歌词表达自己的心声,突出了小女孩坚强、感恩的性格特征(2分)。      4.懂事、体贴、坚强、感恩(答出三点即可得分,一点1分)      5.女儿也许现在还不能明白什么是感恩(1分),但“我”相信当她遇到困难、挫折或者苦难时(1分),她会想起这首《感恩的心》,想起那个故事中的小女孩,心存感恩,坚强地面对一切(1分)。这是作者对女儿的期望,也是对读者的期望(1分)。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万一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⑪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⑬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⑭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佚名 摘自《人人网》@中文幽默王 http://www.haha365.com/xxs/49940.htm

1.在整个事件中“我”对父亲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将下表补充完整。(4分)

冷漠——( )——( )——感激

2.选文第⑤⑥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概括其主要内容,并结合选文分析作用。(4分)

3.分析选文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

4.第⑨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5.你怎样理解第⑫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3分)

6.作者以“良心”为题有什么用意?(4分)

1.不满(2分)、羞愧(2分)      2.运用插叙(1分),交代了“我”冷血和憎恨父亲的原因(1分),与下文父亲手术前的话相照应(1分),更突出父亲的形象(更突出了父爱的崇高)(1分)。      3.“只好”是只能够、不得不的意思(1分),表现了“我”当时的不情愿(2分)。      4.运用了神态描写(1分),传神的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疼爱(1分)、惦念(1分)和对自己不能给儿子美好人生的愧疚之情(1分)。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一席话让“我” 的灵魂受到沉重的打击(1分),使“我” 震惊、自责、愧疚(1分)。      6.“良心”是父亲朴实的做事宗旨(1分),(为了良心,父亲把上学的机会给了别人的孩子,把立孝子棒的机会留给了别人,无视养育多年的孩子对自己的憎恨和不满,把无限的愧疚和自责留给了自己,)以“良心”为题突出了父亲朴实而高大的形象(1分)。同时,父亲的良心也唤醒了“我”的良心和良知(1分),凸显了文章的主题(1分)。

天使

①从秋季的某一天起,她就开始了蹬三轮接送孩子的生活。

②她看起来有些瘦弱,但在蹬三轮时却有使不完的力气。那天街道的崔大妈向她推荐这项工作时还有些迟迟疑疑,她笑笑说:“放心吧,我可是个有10年工龄的钳工。”

③10年工龄也没能改变她下岗的事实。

④她喜欢孩子,孩子的天真和顽皮会让她感到些许的轻松。所以她也喜欢这项工作,尽管报酬勉强够糊口。

⑤每天一大早她就起床,迎着晨风把雀一般闹着的孩子送往学校。初升的阳光照着她三轮上的几行字:“安送祖国花朵,情系家长厚望。小天使护送队”她的技术不坏,知道何时疾何时缓,既赶时间又保证安全,因此孩子的父母就很满意。快到放学时她又在校门口静静地等,两眼专注得目不旁视。

⑥这天是个阴天,近午时分,她又在等孩子了。“叮……”清脆的放学铃响过后,孩子们就蹦蹦跳跳地跑出校门,一窝蜂地跳上了三轮。

⑦“阿姨,快点,我们饿了。”孩子们撒着娇。

⑧她笑了。

⑨三轮平稳地行使,但到了丙二路的转弯处时,却出了事。一个喝得脚下没根的醉汉倒在了车轮下。其实是醉汉一摇三晃地横冲过来,怪不得她的。

⑩她忙下了车,欲扶醉汉。但醉汉没等她扶就爬起来了,两眼血红地瞪着她。

⑪“对不起……”她想表达自己的歉意。

⑫可醉汉没给她表达的机会:“你他妈眼睛长裤裆里了,竟敢撞着老子!”

⑬“我……”

⑭“还有一车小杂种,都他妈给我滚下来!”

⑮孩子们吓坏了,瑟缩着大气也不敢出。

⑯她终于吃力地赔出笑脸,说:“大哥,都是我的不是,你……”

⑰“滚你妈的!”

⑱醉汉扬手给了她一记耳光,她的嘴角立刻溢出了一缕__。她有点懵。她发懵的这一刻醉汉已扑到了车前,伸手去抓一个面色苍白的女孩。

  ⑲突然,她大梦初醒一样,一个箭步跨到了醉汉的面前,把小女孩挡在身后。

⑳“让开!”醉汉吼。

“你可以打我,”她直视着醉汉,“但你不能伤着孩子!”

“啪——”左脸颊上一声炸响,紧接着是右脸颊。她咬着牙,护着孩子泰然不动。终于,过来几个人,把醉汉呵斥走了。

良久,她看着孩子们,平静地笑了。她说:“没事了,孩子,不怕……”

  当学校得知此事把一朵大红花戴到她胸前的时候,她哭了,连下岗时她都没掉一滴泪,但现在她哭了,她没想到她这个下岗女工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

孩子们对着她,行了个庄严的少先队礼。

人人网 作者:胡 炎   @中文幽默王 http://www.haha365.com/xxs/50281.htm

1.第④段中说她“喜欢这项工作”,选文中是怎样表现的?(3分)

2.第⑨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3.分析第⑯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终于吃力地赔出笑脸,说:“大哥,都是我的不是,你……”

4.选文第⑲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5.有人认为文中缺少对“她”的肖像描写,应该补上,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6.你怎样理解文题“天使”?(3分)

1.每天一大早她就起床,迎着晨风把雀一般闹着的孩子送往学校(1分)。快到放学时她又在校门口静静地等,两眼专注得目不旁视(1分)。“阿姨,快点,我们饿了。”孩子们撒着娇。她笑了。(1分)      2.不能去掉(1分)。因为这句话交代了事故的真正原因,“她”之后的忍让和所受的一切委屈都是为了孩子,这样更能够体现“她”的高尚品质。(2分)      3.“终于”表明是经过深思和思想斗争的。(1分)“吃力”说明赔这个笑脸不轻松。(1分)结合全文看,“她”是一个坚强的女子,这次事故原因不在她,“她”赔出笑脸完全是为了一车的孩子(1分),加点词语充分传达出了“她”对孩子无私的爱(1分)。      4.动作描写(1分),表现了她在危难面前心中只有孩子没有自己的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爱孩子、勇敢)(2分)。      5.不同意(1分)。本文重在表现“她”对孩子的爱,表现“她”的精神品质,甚至“她”可以平凡得连名字都没有,所以 “她”的外貌特征并不重要。(2分)      6.“她”就是天使。“她”坚强、乐观、爱孩子,对接送孩子的工作热爱并负责,在危难面前为了孩子更是无私无畏,尽管只是一名下岗女工,但却用自己的大爱守护着孩子,“她”是孩子们的守护天使。(3分)

三伯

①小徐虽十分聪慧,高中毕业,未能考上大学;到外地打工,又吃不得苦,无奈,只好投奔时任东佳集团总经理的三伯。小徐认为当总经理的三伯为侄儿谋一官半职,找个干活少、挣钱多的差事,应该说是小事一桩。

②中午下班,三伯听说侄儿来了,特地赶回家共进午餐。小徐见三伯一家忙得风风火火,上酒上菜,边吃、边喝、边聊天拉家常,伯父伯母问这问那,还连连叫他吃酒吃菜,一家人的盛情,使得小徐很不好意思。

③饭后,伯父问小徐:“来三伯这儿,有事吗?”

④小徐回答:“三伯,我书不读了,父亲又不在人世,想找您安排一点事做做。”

⑤不料伯父和霭的面容突然换上严肃的面孔,说:“侄儿啊,找我安排工作,你除能认得几个A.B.C的字母,还能干什么?你还是回去照顾你母亲吧。”说罢,三伯再也没有其它言语,当即乘专车走了。

⑥小徐见三伯不帮他,只得无助地拖着比挂铅还重的双腿回到家。

⑦妈妈看到回来的儿子,疲劳的眼神顿时亮了许多,他为儿子的前程喜出望外。

⑧妈妈问:“孩子,三伯怎说的?……”

⑨小徐张不开嘴,满眼的泪水,夺眶而出。

妈妈感到被人迎头泼了一盆冷水,不由得打了寒战。希望的风筝线断了。

⑪儿子的出路在何方?

⑫妈妈擦去泪水,挺直脊梁骨,说:“儿子,不要哭,世上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妈妈心里在流泪,怨丈夫未把小孩抚养成人,竟独自离去。

⑬妈妈没有忘记丈夫临终前,在病榻上一手拽着儿子、一手拽着自己,生死离别,难舍难分,期待的目光盯着母子俩……

⑭母子连心,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压着似千斤重担的妈妈,昼夜难眠。

⑮妈妈认准一个理:“世上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农家人就想农家人的办法。”

⑯霜前冷、雪后寒,小徐品尝过日月艰辛、世态炎凉的滋味,决心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创业。他利用农村的原料,搞食用菌栽培、开发及研究。

⑰他认准“食用菌”的前景,百折不挠。

⑱小徐创业终于成功,自学大专函授毕业,被市委授予民营企业“专家”称号。

⑲小徐大学毕业、创业出成果的喜讯,迅速传遍左邻右舍、长辈、平辈、同学,上门祝贺,络绎不绝。消息传到三伯的耳朵里,三伯随手回书。信中说:

⑳小徐侄儿:听说你函大毕业、苦干有成,被授予民营“专家”称号,我甚为高兴。我全家向你表示祝贺。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成就未来,才能有竞争力。其余不多说了,如果我当时只仁慈地给你一个饭碗,你就不会奋发读书与艰苦创业,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

小徐看信后,不屑一顾地把信丢在一边……

不料当年创业时主动借钱给他的债主告诉他说:“你欠我的债务不用还了。那钱是你三伯经我的手暗中资助你的。”

小徐这才知道:他三伯当初不帮安排工作,是激励他读书、创业的恩人。他回到家中,把三伯的信,恭恭敬敬地珍藏了起来。

人人网 作者:刘家玉

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2.赏析选文第⑩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3.第⑰段写小徐“他认准‘食用菌’的前景,百折不挠”,创业一定历经坎坷,作者为什么没有展开详写?(3分)

4.对待三伯的信,小徐态度前后截然不同,请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4分)

之前的态度:

后来的态度:

原因:

5.分析全文,你认为小徐创业成功的原因是什么?(4分)

6.你认为文中的三伯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未考上大学的小徐找三伯安排工作被拒绝,回家后在母亲的支持下自主创业成功,才知道三伯是激励他读书、创业的恩人。(3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当时失望、无助的心情(2分)。      3.本文要塑造的主要人物是三伯,主要表现的是三伯对小徐深沉的爱和不溢于言表的帮助对小徐的影响,小徐怎样创业不是作者要表现的主题,因而没有展开详写。(3分)      4.之前的态度:小徐看信后,不屑一顾地把信丢在一边……(1分)后来的态度:他回到家中,把三伯的信,恭恭敬敬地珍藏了起来。(1分)原因:当年创业时主动借钱给他的债主的一番话使小__白了三伯的良苦用心,三伯是激励他读书、创业的恩人。(2分)      5.三伯拒绝为小徐安排工作(1分),三伯经济上的资助(1分),母亲的支持(1分),小徐不惧困难、百折不挠奋发读书艰苦创业(1分)。      6.重视亲情,关爱晚辈,目光高远、有智慧的长者。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