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那树》中的文段,完成15~18题。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七十哩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原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公分仍绿。绿世界的残存者已不复存,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的,路面上染上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年轮站定,看着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多少斤木柴。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画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豪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眼睛了的同伴,她表现了乡村女子特殊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于是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牠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离巢时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匝,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她们来参加了树的葬礼。
15.选文具体叙述了哪些事件?这些事件之间有怎样的联系?(4分)
16.选文为什么用传说表现大树叹息和蚂蚁搬家这些内容?传说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7.作者细致描述“蚂蚁国”里的事情有什么用意?(3分)
18.选文语言富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感__彩,试举例品味。(3分)
15.答案:醉汉驾车撞树 电锯锯倒树身 蚂蚁搬家 这些事件前后顺承关联,醉汉驾车撞树是后面事件的原因。
评分:两问各占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事情不确定,可能是道听途说;事情很奇特,增加说服力;借引用自由抒发感想。引用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评分:第一问占2分,第二问占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一方面在于说明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富有灵性,一方面创造一种悲壮气氛,以动植物的友爱与人类的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敬意和愤慨之情。
评分:答对第一个要点得1分,第二个要点得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8.答案示例:“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运用“咬”“嚼”“白森森的骨粉”“呻吟”展现大树生命遭到杀戮的惨不忍睹、耳不忍闻的情景,包含着强烈的控诉和深刻的同情。
评分:举例得当,品味正确。共3分。只作举例不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21-25题(17分)
年轻的国旗
①这是由陈九先生【注】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小镇只有一所大学,不大,但哪个国家的学生都有。中国来的一共五名,巧了,全是女生,名副其实五朵金花。珍妮是她们的头儿。五朵金花同吃住同进出,像一家子出来的。其实本来就是一家子。
③学校每年春天搞一次隆重的国际街坊节。在小镇主要街道、广场上,让各国来的师生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当街展示自己国家的食品和工艺品。到那天,各界名流与方圆多少里的男女老幼都会来凑热闹,在此欢歌笑语,尽情玩乐。
④五朵金花耐不住好奇,头天就跑上街看街坊节的准备情况。她们要挑选有利地形,来个穿旗袍炸春卷,外加毛笔字,够中国的吧?几个姑娘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嘻嘻哈哈,踌躇满志。突然,一个姑娘说,好像,我好像没看到中国国旗。广场上空飘满各色国旗,赤橙黄绿青蓝紫,她们一面面数过,就没中国的,咋回事?
⑤姑娘们一下懵了,她们此刻感到国旗对自己竟如此重要。珍妮的脸涨得通红,跟国旗那么红。现在只有一个办法,找校长当面问清楚。找校长?对。珍妮拔腿要走,等等,咱们一块儿去。姑娘们捆成一捆儿,碧草蓝天,斜阳映着她们匆匆的背影。
⑥白发苍苍的校长先生面对为何别国的国旗都有,却偏没中国国旗的提问,很显窘迫。是吗?让我了解一下,保证尽快答复你们。好,珍妮说,明天是街坊节,我们就在这儿等。五朵金花走出办公室,在门前的草坪上坐下来。天角渐渐泛红。
⑦春日黄昏那么短暂,像脸盆里的水,洒洒就没了。当校长走出办公室,夕阳已在天边闪烁。校长对姑娘们说,校董们大都同意悬挂中国国旗,并为这个疏忽向中国同学道歉。明天一早,你们会在广场上看到中国国旗的。真的吗?真的。
⑧那本该是个安详的夜晚,人在心愿满足后睡得最甜。万万没想到,珍妮她们突然接到校长秘书的电话。秘书说,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一面中国国旗——我只是说,我找不到中国国旗。如果我借你一面你会挂吗?珍妮问。你有?对,我有。当然,当然挂。好,一言为定,明天一早广场上等我。
⑨你有国旗?姑娘们把珍妮围起来。咋不早说?害我们紧张半天,死多少细胞!珍妮红着脸低下头,憋了好一会儿才说,对不起,我没有。可我不信就找不到一面国旗!姑娘们立刻打电话到北京,到纽约,到所有可能有国旗的地方,最后终于联系上位于波士顿郊外的哈佛大学中国同学会。怎么给你们?电话里的人问珍妮。麻烦你把国旗放在你家门前的信箱里,我这就去取。珍妮,你疯了?珍妮笑笑,开车单程五小时,争取九小时赶回来。你们明儿一早直接在广场上等我,别忘帮我带好旗袍和化妆盒儿,咱广场见。
⑩不知那一夜姑娘们是如何度过的。特别是珍妮,迷过路吗,吃没吃罚单,饿不饿,打盹儿了没有?可以确定的是,太阳升起时,广场上的中国姑娘是五名,一个也不少。珍妮把鲜红的中国国旗交到校长手里。就在校长秘书升旗的瞬间,姑娘们一字排开,请校长为她们在国旗下合影。一,二,校长喊着。等等!珍妮挽起身旁两位姑娘的手臂,接着,她们每个人都相互挽起手臂。现在可以了,校长先生。
(11)清晨很美,像一支奏鸣曲,随风飘荡。
【注】陈九:华裔作家,现为纽约市政府资深雇员。
21.请具体说明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22.第⑦段的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
。(3分)
23.珍妮两次“脸红”的原因各不相同:第⑤段中“珍妮的脸涨得通红”,原因是是 ;第⑨段中“珍妮红着脸低下头”,原因是 。(4分)
2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标题“年轻的国旗”的理解。(3分)
25.姑娘们为国旗所付出的努力,哪一点最令你感动?联系实际说说它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80字左右)(5分)
[f46ecd0e0232a6d3.gif]
25、略
奥利弗与其他鸵鸟 詹姆斯·瑟伯(20分)
一天,一只具有权威、态度严厉的鸵鸟向年轻的鸵鸟讲演,认为它们比其他一切物种都优越,“我们为罗马人所知,或者确切地说,罗马人为我们所知。”他说,“他们称我们avis struthio(拉丁语:鸵鸟),我们称他们‘罗马人’,希腊人称我们struthio,意思是诚实的鸟,好象是。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因此,也是最好的鸟。”
所有的听众都大叫起来:“说得好!说得好!”但只有富有思想的鸵鸟奥利弗没有欢呼。
“我们不能像蜂鸟那样向后飞。”它大声说。
“蜂鸟向后飞是撤退。”这个老鸵鸟说,“我们向前飞是前进,我们永远向前进!”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喊起来,除了奥利弗。
“我们的蛋最大,因此也最好。”这个老学者又说。
“知更鸟的蛋更漂亮。”奥利弗说。
“知更鸟的蛋,除了生知更鸟什么都不生。”老鸵鸟说,“知更鸟吃草虫成性。”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起来,除了奥利弗。
“我们用4个脚趾走路,而人需要10个。”这个老学究提醒它的学生说。
“可是人可以坐飞机飞行,而我们却根本不能。”奥利弗评论说。
老鸵鸟先用左眼,后用右眼,严厉地看着奥利弗说:“人飞得太快,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后者很快会追上前者,发生相撞。人永远也不知道,从背后撞他们的也是人。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喊起来,除了奥利弗。
“在危险的时刻,我们可以把头埋进沙子里使自己什么都看不见。”老学者慷慨激昂地说,“别的物种都不能这么做。”
“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看不见人家而人家也看不见我们呢?”奥利弗问道。
“胡说!”老鸵鸟叫喊道。除了奥利弗,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道:“胡说!”它们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就在这时,老师和学生们都听到一阵令人惊慌的奇怪的声音,这是一种惊雷般的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近。但是这不是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雷声,而是一大群因受惊而狂奔的野象所发出的雷鸣般的轰响,老鸵鸟与其他所有的鸵鸟——奥利弗除外——都迅速地把头埋进沙子里。奥利弗躲在了附近的一块石头后边,直到这群狂风暴雨似的野兽过去。
当它出来以后,看到一片沙子、白骨和羽毛——所有的这些就是那个老学者和它的弟子们留下的一切。然而,为可靠起见,奥利弗开始点名。可是没有任何回答,最后它点了自己的名字:“奥利弗。”
“说得好!说得好!” 奥利弗说。这是沙漠中仅有的声音,除了远处的地平线上渐渐消失的最后一阵隆隆的雷声。
(选自《小小说•美洲冷幽默卷》之十)
18.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上面故事的主要内容。(2分)
19.文中说奥利弗是“富有思想的鸵鸟”,请概括指出它的这种“富有思想”。(2分)
20.那只“具有权威、态度严厉的鸵鸟”认为鸵鸟比其他物种优越的理由有哪些?
(4分)
21.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喊起来,除了奥利弗。”这句话在文中
反复出现多次,有什么作用?(3分)
22.读了这则寓言体小说后,请你在文中找出除了奥利弗外,有关众鸵鸟最后结局的句
子。(3分)
23.《现代汉语词典》收有“鸵鸟政策”一词。请根据文中描写,探究出“鸵鸟政策”
的含义。(2分)
24.寓言,是“用假借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读了这篇寓言体小说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9764cba9e18bc32c.gif]
中秋赏月(9分)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5、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3分)
16、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
(3分)
17、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3分)
15、能分别从时令上、祭祀上、气候上三方面说清原因即可。
16、围绕怎么玩、吃什么展开描述即可。
17、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答案:因相隔两地的亲人能同时看到一轮明月或一轮明月同时
照着相隔两地的亲人因而引起思念之情。仅从“圆”字上联想,言之成理的,亦可。
阅读《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一文,完成9-12题(20分)
我读小学低年级时,大家都穷,很多孩子都吃不饱饭。
到朋友家玩,发现一个有趣的东西——西瓜做的面具。因为那里是农家,有堆积如山的西瓜。就像现在万圣节时大家用南瓜做的面具一样,那个面具是用西瓜皮做的。“真有趣,真好玩。”见我赞不绝口,朋友就把那个西瓜面具送给了我。我喜不自胜,很郑重地抱回家给外婆看。“阿嬷(mó称呼老年妇女),好不好看?”“哦,很有意思。”外婆也赞同地看着。
晚上睡觉时我把西瓜面具放在枕边,打算明天带到学校向同学们炫耀。可是早上醒来,一睁眼,发现枕边的西瓜面具已经无影无踪了。外婆去上工了,不在家,我没办法,只好上学去。
放学回家后,再问外婆:“阿嬷,我的西瓜面具到哪里去了?早上起来就没看到了。”“啊,那个啊……”外婆笑嘻嘻地让我看看玻璃盘子,“看,很好吃吧?”西瓜皮正腌在盘子里。
在穷人生活中,最要紧的是每天的饮食。屋子虽破,还能遮风避雨;衣服不求奢华,也不愁缺欠,总有表哥穿过不要的给我。只有饭是每天非吃不可的,因此外婆在吃的方面也就格外精明。
首先,外婆很爱喝茶。喝过茶就会有茶叶渣,她把茶渣晒干,用平底锅煎脆后洒上盐巴,就变成“茶叶香松”。如果在现在,可以打着富含茶素的“外婆香松”称号大卖特卖也说不定。
再就是鱼骨头。“鱼骨含有钙质,吃吧。”外婆这么说着,连很粗的鱼骨头都叫我吃下去。但总有些鱼骨头是肯定嚼不碎的硬骨头,像鲭鱼的骨头。每次吃完鱼肉后,外婆就把鱼骨头放在碗里,倒进热开水,冲成骨汤喝下去。这还没完哪,剩下的鱼骨头再晒干,用菜刀剁碎,压成粉,当作鸡饲料。其他还有苹果皮、有伤痕的蔬菜等等,都被外婆当作了鸡饲料。
外婆总是不无得意地说:“只有可以捡来的东西,没有应该扔掉的东西。”
说到捡来的东西,河滨“超级市场”每年都有一场美食盛会。那就是盂兰盆节。在九州岛,盂兰盆祭祀的最后一天有送神的“精灵流”仪式,就是在小船上载着鲜花食物,顺着河水漂流而下。
你大概已经猜到,从上游漂流下来的小船,当然又被外婆的木棒拦住了。外婆捞起小船,拿起上面的苹果、香蕉等水果。我是很想吃苹果、香蕉,可是第一次看到外婆这么做时,担心遭老天惩罚。“阿嬷,这是供给pú sà 的东西吧?”“嗯。”“这样做不会遭老天惩罚吗?”“什么话?这样放任它们漂下去,水果腐烂了,会污染大海,也给鱼类带来麻烦。”她说着,捞起一艘艘小船,手不停歇地只顾拿起水果。“可是……”外婆继续说:“船上还载着死人的灵魂,不好好送回河里不行。”说着,又把小船恭敬地放回河里,并双掌合十说:“谢谢。”
外婆是虔诚信佛的人。她每天早上供佛的食物从不马虎,即使这么穷,外婆对寺庙的捐献和佛事的供奉,也绝不吝惜。
如果有pú sà 因为我们这每年一度的美食盛会而惩罚我们,会让人觉得pú sà 没有pú sà 心肠。
贫穷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4分)
10、“会让人觉得pú sà 没有pú sà 心肠”这句话中,两个“pú sà ”分别是什么意思?(4分)
(1)“pú sà ”:
(2)“pú sà ”:
11、从全文看,外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
答:外婆是 的人。
12、“只有可以捡来的东西,没有应该扔掉的东西。”一句有什么含义?(3分) 俗语也说“要富日子穷过”,这些对如今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我们来说,有什么启发?(5分)
含义:
启发:
9、(4分)叙写了外婆的精明安排使我小学时贫穷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事。
10、(4分)(fó jiāo 佛家语)佛、神; 仁慈。
11、节俭、精明、善于安排生活、虔诚信佛的人(4分)(点到两点即可)
12、含义: 东西应该充分利用,不能随意认定为垃圾而抛弃(或:在别人眼里的废物,有很多可以利用)(3分。大意对即可);
启发:应该节俭、惜物(5分。能扣节俭、爱惜物品、不奢侈等谈即可给分,文辞通顺优美得满分)
阅读《济南的冬天》中的语段,完成6-8题。(12分)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6、第一段中哪句话表明济南冬天暖和的地理原因?(2分)
答:
7、两个语段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请摘录一句,仔细揣摩品味其妙处。(5分)
句子:
品味:
8、请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40字左右。(5分)
6、(2分)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7、(5分。拟人句子2分,品味3分) 如:拟人句:“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品味:“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着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8、(5分) 能写出冬天的特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2分)
放弃的快乐
雪小禅
那天,一家人在一起看王小丫的《开心辞典》,发现越来越喜欢这个节目,因为充满了智慧和人性化的美丽。
总有许多梦想会被实现,总有前面的陷阱在等待着你,王小丫的微笑却永远那么迷人。她总是问你,继续吗?如果继续就有两种结果,一个是成功,接着往前进,一个是失败,退回到你原来的起点。不进则退,不可能让你在原地呆着,还能保持住已经取得的成绩。
答对十二道题的人并不多,往往是三道、六道或者九道题就淘汰出局了,但我看了很多选手,都是一直往前。有一个人,已经到了第九道题,但因为一次失误,又回到了从前的点数。
一种新玩法,非常刺激。
此时,我正在犹豫是否考研,就业压力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许多人都在考研考博,其实不过是找一个避风港而已,暂时让自己再回到象牙塔里,其实于我而言,这样的前进,似乎意义不大。
我知道自己更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再确切点说,我希望在社会上磨练自己。
弟弟在读大二,那天他也在,他一直说,“姐,考研吧,现在考研多热啊,将来大本还上哪混去啊?”
我知道他说得不对,那些CEO们好多连本科都不是,学历并不能证明一切,面对两难的选择,我真的在彷徨。
那个答题的人一直很幸运,一路到了第九道题。他怀孕的妻子就在台下,去掉个错误答案、打热线给朋友、求助现场观众,他都用过了,到了第九题,当他把自己所有设定的家庭梦想都实现后,王小丫问,继续吗?
不。他说,我放弃。
我一愣,王小丫也一愣。因为很少有人放弃,那是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失败或成功都可以理解,本来就是一场智力加机遇的游戏。
但他放弃了。弟弟说:“真不像个男人,要是我,一定会答。放弃干什么,太保守了,不就是答错了往回扣分吗,万一答对了呢?”
王小丫继续问他,“真的放弃吗?”而且一连问了三次。
他连犹豫都没有,然后点头,真的放弃。
“不后悔?”王小丫问。
他笑,“不后悔,因为应该得到的已经得到了。”
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心里一阵激动,多好的话啊,不后悔,因为应该得到的已经得到了。
最终,他只答了九道题,没有接着冲向完美的十二道,但是他说,已经很满足了,因为人生有许多东西必须要放弃才会得到。
另一个男主持人问他,“如果将来你的孩子长大后问你,爸爸,那天在《开心辞典》你为什么放弃了你会怎么说?”
他说,“我会告诉他,人生并不一定非要走到最高点。”
主持人说,“那你的孩子如果问,那我以后考80分就满足了,你怎么说?”
他笑着说,“如果他觉得高兴,如果他付出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那么我认同。”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那是一种更豁达的人生态度吧,从来我们都以为要追求、永远追求,要一直向前,哪怕跌得头破血流,爬山时我们要达到山顶,在半山腰上停下的人会被看不起,跑步时我们要撞到红线,仿佛那才是唯一的目的。
但我也知道,也许半山腰的风景更美丽,因为空气浓厚所以生长着各式各样的植物和动物,也许山顶上可以一览众山小,可谁知道它是不是显得更加寂寞孤单?跑步的人,如果停下来看看风景有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去撞那条红线?
原来,放弃也可以是一种快乐,一种美丽。
过了几天,我告诉家人,我放弃了考研,到一家公司从秘书做起了,眼高手低,并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脚踏实地,寻找那块应该属于自己的天空,才是我真正要做的吧。
8、文中最能揭示本文主旨的是哪一句话?(2分)
9、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5分)
10、对答题人的“放弃”,“弟弟”和“我”的看法不同,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5分)
11、“放弃是快乐的”,作者的理由是什么?(5分)
1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想。(5分)
8、放弃也可以是一种快乐,一种美丽。(2分)
9、本文写了《开心词典》上答题人放弃继续答题和“我”放弃考研两件事(2分)(允许有不同表达);
“我”的“放弃”是因为受到答题人“放弃”的启发。(或:答题人的“放弃”使“我”坚定了放弃考研的决心。)(答案大意对即可)(3分)。
10、示例1:赞同“弟弟”的观点,因为人的价值在于不断追求,不断超越自我,所以不要轻易放弃。
示例2:赞同“我”的观点,因为每个人都应当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只要尽了力,只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就没有什么遗憾的。(开发性题目,无论赞同谁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5分)
11、作者认为,放弃是一种更豁达的人生态度,脚踏实地,寻找那块应该属于自己的天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意思对即可)。(5分)
12、开发性试题,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从“放弃是快乐的”或“不轻言放弃”或“视不同情况决定是否放弃”等角度谈感想都可以。(5分)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共16分)
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
·大
·中
·小
⑴他花两天的时间,终于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竖十格,横十格,匀称如巧妇缝的针脚。搭架子所需的竹竿,均是他从几百里外的乡下带来的。难以想象,扛着一捆竹竿的他,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是副什么模样。
⑵他说:“这下子可以种刀豆、黄瓜、丝瓜、扁豆了。“
⑶“多得你吃不了的。”他两手叉腰,矮胖的身子,泡在一罐的夕阳里。仿佛那竹架上,已有果实累累。其时的夕阳,正穿过一扇透明的窗,落在院子里,小院子像极了一个敞口的罐子。
⑷我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不过巴掌大的一块地,能长出什么来呢?且我,根本不稀罕吃那些了。我言不由衷地对他的“杰作”表示出欢喜,我说:“哦,真不赖。”是因为我突然发现,他除了搭搭瓜架子外,实在不能再帮我做什么了。
⑸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碰翻掉茶几上一套紫砂壶。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我叮嘱他:“帮我看着煤气灶上的汤锅啊,汤沸了帮我关掉。”他答应得相当爽快:“好,好,你放心做事去吧,这点小事,我会做的。”然而,等我在电脑上敲完一篇稿子出来,发现汤锅的汤,已溢得满煤气灶都是,他正手忙脚乱地拿了抹布擦。
⑹我们聊天。他的话变得特别少,只顾盯着我傻笑,我无论说什么,他都点头。我说:“爸,你也说点什么吧。”他低了头想,突然无头无脑说:“你小时候,一到冬天,小脸就冻得像个红苹果。”想了一会儿又说:“你妈现在开始嫌弃我喽,老骂我老糊涂,她让我去小店买盐,我到了那里,却忘了她让我买什么了。”
⑺“呵呵,老啦,真的老啦。”他这样感叹,叹着叹着,就睡着了。身子歪在沙发上,半张着嘴,鼾声如雷。灯光下,他头上的发,腮旁的鬓发和下巴的胡茬,都白得刺目,似点点霜花落。
⑻可分明就在昨日,他还是那么意气风发,把一把二胡拉得音符纷飞。他给村人们代写家信,文采蜚然。最忙的是年脚下,村人们都夹了红纸来,央他写春联。小屋子里挤满人,笑语声在门里门外荡。大年初一,他背着手在全村转悠,家家门户上,都贴着他的杰作。他这儿看看,那儿瞅瞅,颇是自得。我上大学,他送我去,背着我的行李,大步流星走在前头。再大的城,他也能摸到路。那时,他的后背望上去,像一堵厚实的墙。
⑼老下去,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⑽我带他去商场购衣,帮他购一套,帮母亲购一套。
⑾他拦在我前头抢着掏钱:“我来,我有钱的。”他“唰”一下,掏出一把来,全是五块十块的零票子。我把他的手挡回去,我说:“这钱,留着你和妈买点好吃的,平时不要那么省。”他推让,极豪气地说:“我们不省的,我和你妈还能忙得动两亩田,我们有钱的。”待看清衣服的标价,他吓得咋舌:“太贵了,我们不用穿这么好的。”
⑿那两套衣,不过几百块。
⒀我让他试衣。他大肚腩,驼背,衣服穿身上,怎么扯也扯不平整。他却欢喜得很,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连连说:“太好看了,我穿这么好回去,怕你妈都不认得我了。”
⒁他先出去的。我在后面叫:“爸,不要跑丢了。”他嘴硬,对我摆摆手:“放心,这点路,我还是认得的。”等我付了款,拿了衣出门,却发现他在商场门口转圈儿,他根本不辨方向了。
⒂我上前牵了他的手,他不习惯地缩回。我也不习惯,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没牵过手。我再次牵他的手,我说:“你看大街上这么多人,你要是被车碰伤了怎么办?你得跟着我走。”他“唔”一声,脸上露出迷惘的神情,粗糙的手,惶惶地,终于在我的掌中落下来。他安安静静地跟着我,任由我牵着他。恍然间忆起小的时候,我们也曾这样牵手,只是如今,我和他的角色互相调换了。我的眼睛,有些模糊,是夕阳晃花眼了吧?( 作者:丁立梅)
8.联系全文,说说“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的含义。(3分)
9.结合语境,品味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他推让,极豪气地说:“我们不省的,我和你妈还能忙得动两亩田,我们有钱的。”
10.第⑻段运用了插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11.“我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4分)
12..第最后一段写道:“他‘唔’一声,脸上露出迷惘的神情,粗糙的手,惶惶地,终于在我的掌中落下来。他安安静静地跟着我,任由我牵着他。”请结合上下文,对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4分)
8.不服输的父亲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服老,接受了我对他的帮助。
9.“豪气”准确地描写出父亲说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情,表现了父亲不愿服老,不想拖累孩子的心情。
10.运用插叙,描写了父亲昔日的意气风发、精力充沛,与父亲现在的衰老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老去的哀伤。11.爱孩子:花两天时间为我搭瓜架子。
要强:不愿接受孩子对自己的照顾。
节俭:不让孩子为自己买贵的衣服。
乐于助人:年轻时,为全村人写家信、对联。
日渐衰老: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
最终服老:回家路上,接受孩子的牵手、帮助。
(特点1分,具体事例1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12.“我过去都是牵着孩子的手走路的,现在怎么颠倒过来了?唉,岁月不饶人,在商场转了一圈,连方向都辨不清了。孩子大了,我老了,让孩子尽尽孝心,把手交给他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2题。(16分)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8.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4分)
9.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4分)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10.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3分)
11.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2分)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我选第 题:
12.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3分)
8.(4分)打铃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1分)“悠长的铃声”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2分)
9.(1)(2分)打铃的师傅用铃声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
(2)(2分)这个句子通过细腻的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了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
10.(3分)关键词:善良,宽厚。(言之成理即可)
11.(2分)(1)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答出任意两点皆可,每点1分。)(2)①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②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③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答出任意两点皆可,每点1分。)
12.(3分)结合“默契”谈感悟1分,结合生活实际1分,语言表达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