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妈过招

①老妈89岁,正在人生的第二个童年时期,又活泼又率真。我正当中年,精力充沛。可是别以为在耄耋老人的面前你就很强大,和老妈过招,胜算几何呢?

②老妈住在我家朝阳的大南屋,家庭公共电视在她的屋里。晚上老妈总是很早吃饭,很早睡下。老妈说:“丫头啊,我睡我的,你看你的,我听不见电视的声音,一点儿也不影响我。”为着诚恳的缘故吧,老妈又说:“听话啊,我的老丫头,你看吧,愿意看到什么时候就看到什么时候。”

③老妈真好,事儿真少,不像我有些同学或朋友的老妈,事儿多。我于是服侍老妈睡下,然后回到沙发上看电视。没看上半小时,老妈高亢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丫头啊,别看了,这灯光晃得我心里闹腾得不行了。”因为声音太过突然,我打个哆嗦,手中的遥控器跌落在沙发上。打完哆嗦,我赶紧关电视,关灯,关门,乖乖地退出老妈房间。

④我另有两个房间,每间里都有电脑,坐在电脑前琢磨:老妈 lì 害呀,不受委屈。我心里很安慰,这个回合我输掉了,但是高兴。

⑤老妈每天都要问我一个问题:“百合有电话吗?”百合是我女儿,在北京念大二。老妈耳朵背,我附耳回答:“有电话。”过不了多久,老妈又问:“百合有电话吗?”有时我忙着别的事情,有时心里被问得厌烦,就不到她的身边附耳回答了,而是先在脸上堆出笑来,口型做得大大的,表示“有”。耶!老妈居然看懂了,高高兴兴的样子。这样一天下来老妈对这个问题又问了七八遍,我就笑呵呵地回答了她七八遍。可能问到第九遍时,我趋近附耳向她质疑:“妈,您都问了我一千遍了呀。”老妈眼都不眨一下说:“哪有呢,我也就问了八百遍罢了。”

⑥我哈哈大笑,老妈真调皮啊。这个回合我输得甘心。

⑦一天,老妈左侧髋骨突然疼痛,自言快疼哭了。推老妈去医院拍片子,医生说骨质疏松。按照医嘱,系统补钙,喝奶,吃药,静养。为了防止出现意外骨折,我买了坐便椅,不许老妈再去卫生间。这样过了几天,老妈的腿依然疼痛难忍,面部常有痛苦不堪的表情。又过了些日子,老妈平时端坐还好,稍微运动时,表情依然痛苦,躺下歇息的时候,连毛毯都不能自己盖了。我真的很急啊,可是灵感在此刻也出现了。我躲在屋外,偷窥老妈,有巨大收获。老妈独自一人的时候。居然能够比较自如地坐到坐便椅上解决问题,也能自己很轻松地盖好又轻又暖的毛毯。做这些的时候,老妈十分平静安详。

⑧这一次,老妈当我面微微行动时,又说疼啊疼啊,表情显得很痛苦不堪。我俯身贴耳揭她老底:“老妈,没有那么疼吧,你其实不怎么疼啊!”老妈仰脸看着我,脸上换上一种如孩童般被揭穿真相的纳罕和羞赧,说:“你怎么知道的啊?”

⑨这个回合我赢了,可是呆呆地想了想,又何必揭穿老妈呢?老妈够可怜的啦,她心里不知道有多害怕和无助呢。我把老妈楼在怀里,很是羞愧,于是这个回合我还是输掉了。

⑩其实,我知道母女之间哪有输赢呢,或者换句话说,我输了,也就是我赢了。

【注】纳罕:诧异,惊奇。

2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老妈 lì 害呀___

22.第①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1)___ (2)___ (2分)

23.联系上下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__描写,作用是___。3分)

2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8分)

过招时“老妈”的表现

过招时我的表现

外在表现

内心感受

第一次过招

(1)

坐在电视机前琢磨

(2)

第二次过招

反复问一个问题

(3)

(4)

第三次过招

(5)

(6)

羞愧

2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4分)

A.抒写了人世间亲情的美好。

B.,提醒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

C.启发我们要尊重和关心老人。

D.告诉我们要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

26.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在下面文字后续写“百合”与外婆见面时的情景。

(80字左右) (8分)

“百合”知道了外婆对她的思念。放假了,“百合”回家见到了了外婆。

[d33b858615d83eaf.jpg]

系在风筝线上的……

周岩壁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没女孩子手巧,这岂不有些重女轻男了么!不是吹,我们男孩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这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得脚不沾地。常趁放学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22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4分)

23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4分)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 )→糊纸涂色→( )

24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4分)

25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4分)

22①点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②触景生情,自然引起下文对童年的回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3.(4分)制作骨架   系缠放线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4(4分)①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②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却是永难忘怀;③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念之情。(答对1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答出对“故乡思念”之意的,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

25(4分)仲春时节大地泛出的“淡淡的鹅黄的绿意”,显出生机和活力,而“我”的童年生活也充满着生机和快乐。这样说含有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意。(前一句1分,后两句3分。意思对即可)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19.题目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文中也多次写到雨,对此,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B.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
C.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D.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与《荔枝蜜》一课写法相同。
20.第③段中“紧紧”、“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3分)

21.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找出来写在下面。(3分)

22.文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肥嘟嘟”等语句,十分通俗、口语化,而且富有地方特色。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写在下面。(4分)

19. D

20.盼到亲人来临,内心十分激动、喜悦。

21.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

22.黄澄澄红丢丢。

点拨:回答“原汤原水原汁原味”亦可。

地球上还剩一个鸡蛋

整个鸡家族都不甘心自己在地球上的地位——任人宰割,供人食用。

从一百年前起,鸡家族的有识之士就试图摆脱鸡家族的困境。但每次行动都以鸡的失败告终。人类大获全胜,还不断完善着吃鸡的艺术:现代化养鸡场、填鸡、肯德鸡、扒鸡、烧鸡等等,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还不算,鸡被人类吃得最多,可人类却发明出“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成语嫁祸于黄鼠狼,鸡们确实咽不下这口气。

鸡王决定在本世纪末之前扭转鸡家族的处境,他召集幕僚想办法。

“要想让人类放弃吃鸡很难。”一位幕僚说。他曾经用十斤鸡蛋收买了人类中一位写东西的人,让他在报上写文章说,吃鸡容易患癌症,可人类照吃不误。

“依我看,人吃咱们并不是因为恨咱们,而是说明他们离不开咱们。”另一位年纪大一些的幕僚说,他曾经发明过鸡瘟,但被人类用药物治住了。

“有道理。”鸡王点头,示意这位幕僚继续往下说。

“大王下一道圣旨,命令所有母鸡停止下蛋。保准人类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对待咱们了。”幕僚建议。

“停止下蛋?”鸡王吃了一惊,这可是断子绝孙的举动呀。

“没有鸡蛋,就不会再有新的鸡出生,光这一点,就够人类伤脑筋的。”幕僚说。

鸡王点点头。

五分钟后,鸡王向整个鸡家族下达了圣旨:停止下蛋。

当人类发现全世界所有的母鸡都不下蛋了时,地球上只剩下一个鸡蛋了。

人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地球上的鸡将吃一只少一只,最终灭绝。人们将不再有鸡肉吃,不再有鸡蛋吃。

科学家们想尽一切办法动员母鸡们恢复下蛋,什么音乐刺激法,红外线紫外线这线那线照射啦,遗憾的是母鸡们不为所动,不管科学家们想出什么绝活儿,她们就是不下蛋。

人类专门为此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会议的结果是制定了一部关于保护珍贵动物——鸡的法律。鸡终于改变了卑微的地位,加入进珍贵动物的行列。

人们以拥有一只鸡为荣,狗和猫的地位一落千丈。在公园里时常见到牵着鸡散步的达官贵人。一只鸡的售价已高达上千美元。

科学家们研制的延长鸡的寿命的药物刚一问世就被抢购一空。有几个国家的国旗上出现了鸡的图案,经营炸鸡的快餐店统统倒闭,老板不是跳楼就是离婚,这一切都因为母鸡不下蛋了。

地球上惟一的那个鸡蛋更是价值连城,光是守护它的军队就有两个旅之多。这个鸡蛋的妈妈是最后一个听到鸡王的圣旨的,当时她正在下蛋,想把这个蛋退回到肚子里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她成了地球上惟一的鸡蛋的母亲。

她因此身价百倍,人们将延续鸡的生命的期望寄托在她身上,人们把最好的食物给她吃,为她建造了超豪华住宅,还让她上报纸上电视上电影。

鸡王的臣民们不再被人类杀戮,不再供人类食用,人类视他们为珍宝。鸡王满意了。

那个惟一的鸡蛋的母亲的显赫地位渐渐引起了鸡家族成员的注意,他们羡慕她嫉妒她。

同样是鸡,为什么她住的房子比同类的好?为什么她的食谱比同类的高级?为什么她能上电视还享有鸡皇后的称号?就因为她生了地球上最后一个鸡蛋!

没人甘心比同类活得差。

于是,在一个上午,一只母鸡违抗鸡王的圣旨,她公然下了一个蛋。。

这只母鸡立刻成为全球新闻的焦点,她的待遇立即超过了那只“鸡皇后”。

鸡家族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第三个鸡蛋__ 了。

第四个鸡蛋__ 了。

第五个鸡蛋__ 了。

鸡王感到大事不妙,他连降圣旨制止母鸡们下蛋,但他已经控制不了他的臣民了。

所有的母鸡都想当鸡皇后,所有的母鸡都想比别的鸡活得好,她们玩命地下蛋。

保护鸡的法律取消了。

鸡又重新出现在餐桌上。

没人牵着鸡逛公园了。

鸡王想再发一道不下蛋的圣旨,幕僚进谏劝住了他。幕僚告诉鸡王,人类已经有了对付鸡不下蛋的办法:他们留出了一个鸡蛋,只要鸡们再不下蛋,他们就拼命抬举这个鸡蛋和它的妈妈。

鸡家族算是没有出头之日了。鸡王哀叹。

13、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在文中出现的成语。(4分)

(1)( ):明白事理的人。

(2)( ):学问、技术等达到纯熟完美地步。

(3)( ):形容地位、声誉等下降很厉害。

(4)( ):形容物品极其贵重。

14、“这一切都因为母鸡不下蛋了”中的“这一切’指的是什么?(2分)

15、文中有三条横线,请在它们上面分别填上三个同义词。(3分)

16、文章写到倒数第 3自然段,情节已经很完整了。如果把倒数第 2自然段删除,可不可以?为什么?(3分)

17、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18、判断下列表述的对错。(4分)

(l)鸡家族齐心协力是有机会摆脱困境的。( )

(2)本文讽刺了那些因顾及私利而遭致更大损失的行为。( )

(3)本文中心是再狡猾的动物也必将败在人类面前。( )

(4)本文中心可这样概括:“物以稀为贵。”( )


13、(1)有识之士(2)炉火纯青(3)一落千丈(4)价值连城

14、人们以拥有一只鸡为荣,……有几个国家的国旗上出现了鸡的图案。

15、出生  问世  降临

16、不可以删除。因为这一内容是前文情节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有了它,文章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增强了讽刺意义。

17、鸡家族为拯救自身命运和人类做的斗争。

18、(1)对(2)对(3)错(4)错

阅读下面课内文字,完成9-12题。(11分)
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罗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跳踉,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她用爪一划即可通往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的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除了调和鼎鼐之外还贯通不少的左道旁门,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叼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发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的赫然挂在那里!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原来的铁丝上系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喇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从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9、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①如诟如詈 ( ) ( )
②调和鼎鼐 ( )
③奄奄一息 ( )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句。(2分)
①如怨如诉:
②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11、文中划线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3分)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主要内容。(3分)

9、① gòu  lì  ② nài  ③ yǎn
10、①如怨如诉:形容乐器声、风声等好象在埋怨或诉说。课文中用来形容猫的叫声。
②一之已甚岂可再乎:(错误、干扰等)有一次就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还可以有第二次呢?。11、运用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造成洗炼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12、猫对我生活的干扰,我不堪其扰,对猫进行了适度的惩罚。


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3-17题。(15分)

高高的玉米

【美】加里·卡特

吉姆·卡尔顿坐在厨房的窗边,望着烈日照射下的玉米地。今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他家屋子的周围满眼都是高高的玉米。

他的妻子休伊站在水槽边,用凉水洗胡萝卜。她时不时看一眼外面的天空。她巴望着天上出现云块,但还是烈日当空,看上去令人不安。已经二十七天没有下一滴雨了。

吉姆抬头瞧一眼不见一丝云彩的蓝天,叹一口气。“旱得太久了。眼睁睁地看着叶子被晒得卷起来,真拿老天爷没办法。”顿了一顿,他又说,“不过,担心也没什么用,只会让心情变得更糟。”

休伊是个壮实的女人,今年四十出头。她把胡萝卜放入水槽,然后擦干双手,向她的丈夫走过去。吉姆坐在轮椅里,一只脚往前伸着。

一个月前,他翻修谷仓的时候,不小心从高处摔到了地面上,造成腿部骨折。X光检查显示他的脊椎骨也受到了损伤。至于受损程度、吉姆以后是否还能行走,大夫当时还说不准。

休伊站在轮椅一侧,轻轻抚摩着吉姆的脖子。“你说的有道理。”她低头看着他说道,“确实,干旱太让人焦心了。”

她瞅着窗外自家的菜园。他俩曾商量不去管园子里的蔬菜,让它们在烈日下自生自灭。

但他们家那三百英亩的玉米地,不管不行啊。

她弯腰吻了一下他的头。“咱们会没事的。”她平静地说。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吉姆的邻居帕皮·迪克森家的玉米叶子开始发黄、卷曲。

一天,休伊刚从菜园干活回来。吉姆告诉她,他刚刚跟帕皮通过电话。帕皮家的玉米不行了,几乎看不到穗子,连梗都被晒黄了。

“帕皮说,如果这个周末还不下雨的话,他要把他地里的玉米全部犁掉。”吉姆显得忧心忡忡。

“全部犁掉?”休伊看了吉姆一眼。

“他是那样打算的。可能他过分操心了。我们家的玉米种子跟他家是一样的,又是同时种下去的。可是我觉得我们家的玉米眼下还长得好好的。”

又过了几天,休伊从镇上办事回来。吉姆听到她开门的声音。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和她打招呼。

她走进屋里,目光中满是疑惑。

吉姆正襟危坐,但脸上满是笑容。她放下背着的包。“你不会是要告诉我,”她说,“天就要下暴雨了吧。”

“比那个好多了。刚才医生打电话来,说我后来的X光片看起来很好,比预想的要好。”

吉姆顿了一下。他笑得更灿烂了。

“医生估计我下个月就能走动了。”

“能走?”她直盯着他的眼睛,“他真的说你还能走?”她弯下腰,双手捧住吉姆的脸颊。

“这个消息真是太好了!”她含笑说道,忽然跳了起来,在屋子里轻快地转了几个圈。

“这个消息是不是比下暴雨还要好?”

“啊,是的,亲爱的。比下暴雨好上一百倍。”

“你知道,”他握住她的双手,“一个月前,我不知道今后咱们怎么生活,净朝坏处想了。然后来了好消息,

干旱一下子变得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是啊。那以后我就不用夜里偷偷摸摸去浇水了。”

“你是说,给菜园浇水?”

“菜园,还有从这屋子能看到的所有玉米地。”

“玉米地?”吉姆两眼盯着她看。

“面对天灾,我还能做什么呢?我改变不了天气,只能让你眼睛能看到的玉米长得好些。”她微笑着说。

屋外,依然是满眼的高高的玉米。

(选自《外国最好的小小说》)

13.小说多次写到“烈日”“干旱”,有什么作用?(2分)

14.品味下面句子,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情。(4分)

(1)“旱得太久了。眼睁睁地看着叶子被晒得卷起来,真拿老天爷没办法。”顿了一顿,他又说,“不过,担心也没什么用,只会让心情变得更糟。”

(2)“能走?”她直盯着他的眼睛,“他真的说你还能走?”她弯下腰,双手捧住吉姆的脸颊。

15.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休伊这个人物形象。(3分)

16.小说以“高高的玉米”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17.阅读本文和链接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感悟。(3分)

【相关链接】

材料一: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其中一位受伤的小女孩,尽管身上有血迹,但她仍微笑着说:“我没事,我不哭,我很坚强。”

材料二:因病致残的巴雷尼,在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练习走路,做体操,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的严酷打击。后来,他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5e0ccd3062f3ac81.jpg]

[997acace98ef7835.jpg]

乞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袁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表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王连一块手帕也没有……

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采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剐见怪,兄弟;我什么也连有带,兄弟。”

乞丐邵时缸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黄伟经 译)

白菜汤

屠格涅夫

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那母亲在家里。

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之后,她很悲痛,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里面放得有盐呢。”

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巴金译)

5.选文中的乞丐和农妇都很不幸,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回答。(4分)

6.《乞丐》中“我”称乞丐为“兄弟”,《白菜汤》中地主太太在心里暗称农妇为“她们这种人”,这两个称呼分别表达了“我”和地主太太怎样的感情?“分)

7.下面是同一个句子的不同译文,阅读后回答括号中的问题。(6分)

(1)

①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②(他)两片青色的嘴唇浅浅一筻——他也紧紧地捏了捏我冰冷的手指。(王智量 译)

(请任选一句,说说加点部分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我选 句。

(2)

①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②贵妇人见她站在茅屋中间的桌子前面,用右手(左手无力地耷拉着)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从熏黑的陶罐底里舀取稀薄的菜汤,一勺一勺喝进肚里。 (张守仁 译)

(句中加点词“吞下”和“喝进”,你认为哪一个翻译得更好。请结合上下文谈谈理由。)

8.《乞丐》中的“我”能与乞丐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白菜汤》中的地主太太却无法理解农妇喝白菜汤的行为。有人批评地主太太缺乏同情心,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你的意见如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a4d826f095f9b34c.jpg]

[e2fe324967b974ca.jpg]

谁能让我忘记(侯德云 )

说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怎么忘得了呢?

高考结束了,我闲在家里,苦苦地等待。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哪个大学无所谓,只要肯录取我,它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很焦急。比焦急更让人闹心的,是无聊。那可真叫无聊,连小说也读不下去,心里有事嘛。

那个命根子一样的录取通知终于来了。

①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了。我踏实了,舒服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我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了,我将光芒万丈悬挂在刘家庄的上空了。

我没有急着回家。没有。②我知道,我的父母也都在心急火燎地盼着这个好消息。我的想法是,反正他们已经盼了很久,再多盼一会儿也没关系。

……

好消息传到家里,家里的气氛立刻就变了。

爹放下饭碗,怔怔地看着他的儿子。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目光在拧。

爹的目光把我的脸拧红了。爹自己的脸也红了,红烧肉一样闪着油光。③他忘记了午睡的习惯,背着手,身子一挺一挺地出了家门

妈也放下了饭碗。她坐在炕沿上,一会儿撩起衣襟擦擦眼,一会儿又撩起衣襟擦擦眼。她说:“我的沙眼病又犯了。”

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爹的得意忘形,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

也不能全怪爹。刘家庄到地球上定居了上百年,什么时候长出过大学生?

好在,两天以后,爹就清醒过来了。

爹频频地到集市上卖西瓜。爹看西瓜的眼神很慈祥,很博爱,也很无耻。那是他儿子的路费、学费和生活费,不好好看看,行么?

我跟着爹,到集市上去卖过一次西瓜。

那天很热,热得很不要脸。我的手指甲都冒汗了。集市上的人,却很少有来买西瓜的,好像吃了西瓜就会着凉似的。太可恨了。

我脸上的沮丧像汗水一样欢快地流淌着。爹看见了。他皱了皱眉头,弯下腰,从筐里挑出一只最小的西瓜,一拳砸开,递给我。

我说:“爹,你也吃。”

爹说:“我不吃。我吃这东西拉肚子。你吃你吃。叫你吃你就吃,哈。”

西瓜有点生。不甜,有一股尿臊味。我吃得很潦草,匆匆忙忙就打发了。扔掉的瓜皮上带着厚薄不均的一层浅粉色的瓜瓤。

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走过去,将瓜皮一块一块捡起来。他用手指头弹弹瓜皮上的沙土,又轮流把它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我的眼圈红了。

那些日子,妈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很少说话,她喜欢盯着鸡屁股看。不光看,还经常去抠,抠得一丝不苟。好像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大学,而是鸡屁股。

爹说:“别理她,你妈跟鸡屁股有仇。”

妈的确跟鸡屁股有仇。那一天,她又去抠芦花鸡的屁股。按她的说法,这个挨千刀的货,屁股里夹了一只蛋,两天了,还没生下来。是锈住了么?妈很生气。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变成了挖掘机,在芦花鸡的屁股上开工了。她成功地从芦花鸡的屁股里挖出了一泡黄水和几小片鸡蛋皮。

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天,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

公共汽车开出很远了。我回过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有删节)

3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画线句子②中“烟熏火燎”写出了父母等待录取通知书时焦急难耐的心情。

B.文章画线句子③中“背着手”、“一挺一挺”等动作写出了父亲的自豪与得意。

C.文章画线句子①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文章画线句子④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

D.文章画线句子⑤中“清醒过来”的意思是:不能光想着高兴,要为儿子筹措学费。这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1.文中有两处描写父亲看我的眼神,请找出来,结合重点动词体味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4分)

32.母亲为我筹措学费抠鸡屁股一段,幽默调侃,请分析作者当时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母亲这一举动的深刻内涵。(2分)

33.作者在结尾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与作用的?(3分)

34.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一定会遇上许多让人感动、令人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他们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感恩亲人,感恩社会”应该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请拟一条相关的公益广告。(字数在10字左右)(2分)

30. C(2分)

31.(4分)

①“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眼光在拧”,“拧”一词写出了父亲的狂喜以及对儿子的赞许。

②“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扎”一词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浪费行为的不满与愤怒。

32.(2分)

①写出了家庭生活的贫困

②爱子心切,为儿子筹措学费费尽心机,不择手段。

33.“没看见”和“我看见的,只是……”并不矛盾,“卖西瓜”和“抠鸡屁股”浓缩了父母对“我”最深沉的爱,“我看见的……”意思是说我会永远记得父母的恩情。(意近即可)这句话照应文章开头,深化了主题。

34.提示:符合主题即可,若能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较有文采更好。

  示例: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②常怀感恩之心,善做点滴之事。③幸福之花,开在感恩的枝头。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⑨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摘自《文汇报》2013年5月22日第11版,有改动)

17.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3分)

18.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3分)

19.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20.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4分)

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21.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的特点。(3分)

17.在北方,春天的脚步快,来去匆匆;一般人看不懂春天从事的工作;春天常在幕后做工作。

18.通过对比,突出北方春天不易觉察的特点,为后文揭示其默默工作、功成即身退的可贵品质作铺垫。

19.(1)改革本身带来的“泥泞和肮脏”问题;在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反对的意见。(2)写这两个问题说明春天能正视改革自身存在的问题,不畏阻力,表现了其坚持改革的决心。

20.一寸高,强调小草的矮小柔弱;一米厚,突出白雪的厚实强大,两者形成强烈对比,形象地写出春天与冬天的酷烈较量,鲜明有力地体现了春天不畏阻力、厉行改革的精神。

21.(1)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思想意识;(2)具有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3)具有不怕困难、坚持改革的决心;(4)具有坚信改革成功的乐观精神;(5)具有朴实无华、默默工作的品格;(6)具有不贪功劳、功成即身退的豁达胸怀。

“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竞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1.第一段中,作者写杨二嫂的话时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请分析其作用。(2分)

12.节选的语段中,“我”眼前的杨二嫂与记忆中的杨二嫂相比,除外貌、年龄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请简要概括。(3分)

1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3分)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1.加强语气,突出杨二嫂当时说话突然,声音大、尖利、怪异,写出“我”的吃惊,表现了杨二嫂言语轻率、无所顾忌。

12.动作姿势;说话方式;生活境况;性格品行。

13.“愤愤”写出杨二嫂在要求被拒绝后很生气的样子;“絮絮”写出她抱怨不停的情形;“慢慢”写她为搜寻可拿之物故意放慢脚步的状态;作者用这三个词语修饰杨二嫂离开“我”家时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刻画了一个言语尖酸、自私贪小的庸俗小市民形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