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少年的精彩16秒
孙建勇
①2012年4月9日早晨7:25,13岁的杰瑞米和同龄的强尼与校车司机伍德叔叔打过招呼后,坐到了各自的位置上。杰瑞米是卡车司机的儿子,强尼是外科医生的儿子,他们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弥尔顿镇的同一条街上。两人同班,又是好友,每天结伴乘坐“大鼻子”校车上学。
②像往常一样,16名学生全部到齐坐好后,司机伍德缓缓启动校车,沿着马路开往学校。一路上,车上16名学生很守纪律,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在第二排的杰瑞米时不时扭头欣赏窗外的景色,坐在第五排的强尼则在听音乐。伍德开车很稳,43岁的他已经有25年的驾龄,技术娴熟。
③7:35,校车过了第三街区,前面不远处就是教堂,再转一个弯儿就该到学校了。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意想不到的危险突然降临。如果不是杰瑞米的机警和沉着,那么,车上的1名司机和16名年仅十二三岁的学生,都将被死神拉进黑名单。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④7:37,那时,杰瑞米不经意地瞟了一眼驾驶座,不禁大吃一惊。他看见伍德叔叔情况异常:头靠椅背,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双手完全离开方向盘。而校车则向左偏离方向,冲向教堂——这过程有5秒。见此情景,杰瑞米惊呼一声,跳起来冲向驾驶座,抓住方向盘——这过程有3秒。杰瑞米拼尽全力向右转动方向盘,一下,两下,三下……车回原路。踩刹车,车停下,拔钥匙——这过程有8秒。
⑤这一切,被车载录像机记录了下来。事后,人们发现,5秒、3秒、8秒,共计16秒,杰瑞米没有丝毫慌乱,也没有丝毫犹豫,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迅捷、熟练,他表现出来的沉稳与其年纪极不相称。
⑥千万别以为这是简单的16秒!前5秒,如果杰瑞米没有发现伍德异常,没有准确判断出校车已经失控,那么车上就没人意识到巨大的灾难即将来临,校车将以60公里的时速撞上前面的教堂。中间3秒,如果杰瑞米被吓呆了,或者只知大叫“救命”而不知如何处置,错失关键3秒,校车也会撞上教堂。后面8秒,如果杰瑞米不懂驾驶、手忙脚乱,那么校车是撞墙还是翻覆,只有天知道。幸运的是,这些假设都被杰瑞米的快速反应否定了。
⑦把时间再拉回到现场。校车停下后,车内其他学生没有慌乱,没有乱跑乱叫。杰瑞米迅速跑回自己的座位,拿出手机,拨通报警电话,报告完车上发生的情况后,又到驾驶座旁边查看伍德的情况。伍德非常槽糕,一直翻着白眼,嘴里不断发出粗重的喘气声。这时,杰瑞米的好友强尼过来说:“快给他做CPR!我懂这个,杰瑞米,你帮我。”CPR是心肺复苏术的缩写。在杰瑞米的协助下,强尼解开伍德的上衣,熟练地进行胸部按压,直到救援人员赶到。那时已经是7:51。经检查得知,伍德是心脏病突发。幸亏杰瑞米和强尼一直在做CPR,为后来的成功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
⑧人们不禁要问,两个年仅13岁的小孩儿,在紧急关头为什么能表现得如此冷静而专业呢?其实,这完全得益于他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⑨杰瑞米8岁时,他父亲就开始向他传授卡车驾驶技术和汽车堆修技术;9岁时,杰瑞米对他父亲的卡车已经非常了解,并学会了驾驶,只是因为法定年龄未到而没有去考驾照。至于强尼,也是很早就开始向父亲学习医护知识和技巧,CPR的动作要领他在10岁那年就已经完全掌握。美国中小学和幼儿园一直注重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关注死亡,体悟人生,珍惜生命,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他们把生命教育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和挫折教育之中,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也就是说,从幼儿园起,杰瑞米和强尼就开始接受生命教育,至于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知识,曾是他们接受健康教育时学的最基本的内容。
⑩对于杰瑞米和强尼的非凡举动,整个弥尔顿镇的居民都交口称赞,并联名要求华盛顿州政府嘉奖两位小英雄。比尔警官最有代表性,他自豪地说:“杰瑞米和强尼是整个弥尔顿的骄傲,是当今美国孩子的典范。
(选自《读者》2013年4月期,有删改)
19.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3分)
20.请说说第④段中一系列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4分)
21.第⑥段是在叙述过程中插入的一段议论,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4分)
2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杰瑞米是一个怎样的少年。(5分)
23.本文对你有何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5分)
19.(3分)文章记叙了美国少年杰瑞米和强尼,在校车司机突发急病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智慧、机警和技能,把握住了有效的16秒,化险为夷,避免了一场特大交通事故,保住了一车人的生命安全,并为挽救司机生命争取了机会。(答案要点:人物、事情主要经过、结果。)
20.(4分)当杰瑞米发现危急情况将要发生时,他“惊呼一声,跳起来冲向驾驶座,抓住方向盘”“拼尽全力向右转动方向盘”“踩刹车”“拔钥匙”,危险解除。(2分)作者通过一系列准确、具体的动词,简洁、连贯、生动,让读者如身临其境地看到杰瑞米处理突发事件的全过程,感受到了杰瑞米当时灵敏、机警的反应速度,沉着应对突发事件的神态,娴熟老练的驾车技能。几个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2分)(答案要点:抓住加点的几个动词,从作者语言简洁准确及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两方面回答。)
21.(4分)这一段对对表现人物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杰瑞米在紧要关头把握住了宝贵的16秒的行为进行解析,通过一组假设判断(或假设句)分析出如果没有杰瑞米这三个环节16秒的恰当处理,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本段紧承上段进一步说明杰瑞米的机灵、沉着、胆大、心细,并且有熟练的驾车技能的特征。
22.(5分)杰瑞米是—个聪明、机警的少年,他发现伍德异常后立即作出校车失控的准确判断;杰瑞米是一个胆大、心细、沉稳的少年,如他冲向驾驶座所采取的一系列动作有条不紊、不慌不乱;杰瑞米是一个受过良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少年,如他的驾驶技术正确而娴熟。(能从以上三个方面,紧扣文章内容谈即可。)
23.(5分)(答案提示:可以从杰瑞米或强尼在事发现场的表现谈;也可以从杰瑞米、强尼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面谈;还可以从美国的家庭、学校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等方面谈。所选角度与文章内容一致,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语言通畅即可。)
做 客
游睿
⑴今天是青青的十岁生日。放学后,青青并没有像入学一样一上山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她可以不砍柴。
⑵左青青坐在山头上一块大石头上,一阵微风缓缓吹过来,揉揉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⑶十岁的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几年来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
⑷说不出为什么,今天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
⑸此刻,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青青站了起来,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就听见对面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⑹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家看你。青青的声音小了下来,她哭了。
⑺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左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了一阵喊声。她扭过头,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全都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人人和青青一样,也都好几年没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又悠长。
⑻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来了一位戴眼镜的叔叔。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
⑼我是电视台记者。戴眼镜的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能帮你们把愿望带给你们的爸爸妈妈。
⑽真的吗?怎么帮?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叔叔指着摄影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在远方就能看见了。
⑾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⑿叔叔说,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父母就在面前,说最想对他们说的话。
⒀……
⒁在场的几个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青青。叔叔把镜头对准青青,示意她说话。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
⒂说吧,不怕。伙伴们也为她加油。
⒃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像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⒄青青看见,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9期,有删改)
26.“做客”一词出自小说中青青的一句话,意蕴丰富,令人回味。请结合全文回答问题。(6分)
⑴“做客”有什么含义?
⑵小说以“做客”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7.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为什么还要写那群小伙伴?(4分)
28.第⒀段省略了小伙伴们说的话,请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把其中两个小伙伴说的话填补在下面横线上。(4分)
第一个小伙伴说:
第二个小伙伴说:
29.品读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青青说话时的心理。(4分)
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像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30.載眼镜叔叔为孩子们拍摄的视频在电视台播放,请你为这段视频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语。(20字以内)(3分)
26.⑴①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团聚,与父母的情感变得生分疏远;②留守儿童非常渴望身处异地的父母的呵护和关爱;③留守儿童期盼与父母相聚而不得,满含辛酸和无奈;④打工父母在城市中找不到家的归宿,成为异地之客。(答一点得2分,答上两点得3分)
⑵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揭示小说的主题;③“到父母家做客”违背常理,给人以震撼,使小说具有感染力。(答一点得2分,答上两点得3分)
27.由点到面,说明青青只是众多留守儿童的代表,凸显留守儿童问题的普遍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4分)
28.示例:⑴爸爸妈妈,你们回家过年吧。⑵爸爸妈妈,我数学考了一百分,给我一点奖励吧。
29.写出了青青面对镜头时矛盾(失望中饱含希望,企盼中略带担忧),紧张、胆怯、犹豫等复杂心理。(答到一点得1分,答到二点得2分,答到三点得4分)
30.示例一: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示例二:献出你我爱心,呵护留守儿童。示例三:其实,留守儿童更需要你我的关怀。
甲:①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B.、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__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4、给甲、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2分)
15、“甲”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16、“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17、第一段说船“飞一般前进”与第二段“我却还以为是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8、“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中“大概”能否去掉,为什么? “那声音”指的是什么?(3分)
19、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两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2分)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20、“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在这里如何理解? (2分)
14、甲:夏夜行船,乙:月夜归航(2分)
15、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4分)
16、不能去掉。“似乎”表示好像,并不是真的而是人的主观感受,若去掉,语气就发生了变化。(3分)
17、不矛盾。“飞一般前进”写出了船行速度快,“我却还以为是船慢”就更突出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3分)
18、不能去掉。因为“大概”表示猜测,并不确定,如果去掉就是肯定了。 第二段中的“歌吹”。(3分)
19、正面描写: 航船就像大白鱼在浪花里蹿;
侧面描写:“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2分)
20、“回望”表现出“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2分)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⑴“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⑵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⑶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⑷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⑸“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⑹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⑺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⑻“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⑼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⑽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⑾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 。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⑿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⒀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选自《读者》,有改动)
17.请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2分)
刚进包厢时, 忐忑 →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 A. →想给孩子零食时, B. →快到终点站时, C. →与小姑娘分手时, D. 。
18.结合文意,解释第⑾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
味道:
19.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⑽段画线句进行赏析。(3分)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答:
20.请说说本文开头段和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3分)
答:
21.请发挥想象,在第⑾段横线处补一段话,将包厢里大人小孩活动的场面生动地描写出来。(50字左右)(2分)
答:
17.(2分)A.紧张 B.担心 C惆怅 D难受
18.(2分)母亲身上特有的温情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19.(3分)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成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人自我设防、互相间缺乏信任的特点;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瓤”,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孩子纯洁、率真的特点。这里运用比喻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该句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孩子的真诚、单纯与成年人的缺乏信任、相互戒备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答出其 中一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即可)
20.(3分)内容上:开头段用家人的叮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 景。结尾段用朋友短信的内容与包厢里人们的友好相处形成强 烈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主旨, 引入深思。
结构上:开头段引出了下文的故事。结尾段与开头段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21.(2分)示例:小姑娘像只美丽的小蝴蝶翩翩起舞,小男孩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精彩的故事,大人们亲亲热热地拉起了家常。(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一双脚上的修养(12分)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一些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托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在恶作剧式的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的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剧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了,擦地女工也得以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但就在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选自《八小时以外》,有改动)
21、从第②段看,“我“愧怍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加点词“修养“各有什么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对送水工的描写文字不多,却令人回味,请赏析第⑤段中的划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第⑤段说“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请联系上下文揣摩女工此时的心理,把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不少于5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81731105ac0bbc1.jpg]
矮人的礼物 (10分)
金匠是个罗锅,他和其他驼背的人一样鲁莽,他首先进去,裁缝起初有些胆怯,往后退缩;后来,当他看到他们跳得那么欢畅时,他也鼓起勇气走了进去。矮人们又重新拉成圆圈,继续像狂欢一样唱歌跳舞。但是,老人从腰带上取下一个刀片,磨了起来,磨完之后,他回身看两个陌生人。他们感到害怕,可是不容他们多想,老人抓住金匠,转瞬间把他的头发和胡子剃了个净光;裁缝也落了个同样的结局。
老人剃完以后,亲切地拍了拍他们的肩膀,好像是说,他们不错,没有__,心甘情愿地让剃光了,这时,他们心里也不再感到害怕了。老人用指头指了一下旁边的一堆煤,示意他们把煤装到自己口袋里。他俩虽然不知道这些煤对他们有什么用处,他们还是照办了。然后他们继续赶路,去找住宿的地方。他们来到一个山谷时,附近的寺院的钟声打了十二点:歌声骤然停止,一切都消失了,只有冷清清的月光照着山丘。
两位流浪者找到了一个住处,铺上杂草,盖上外套,因为太累了,忘记了把煤从口袋里拿出来。正由于身上感到压力,所以比平常醒得要早一些。他们从口袋里往外掏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口袋里装的不是煤,而都是黄金。这时,头发和胡须也恢复了原样儿。他们一下子变成了富翁。但是,生性贪婪的金匠往口袋里装得多,得到的黄金比裁缝多一倍。对一个贪婪的人来说,钱越多,占有欲越强。金匠向裁缝建议再留一天,以便晚上再到山上老人那里去拿更多财富。裁缝不想去,说道:“我够了,已经满足了。我现在成了师傅,要与我心爱的对象(他这样称呼自己的情人)结婚,我便是一个幸福的人啦。”可是他为了照顾金匠,决定再留一天。
晚上,金匠肩上搭了几条口袋又到山丘上去了,他想装回来更多的东西。他发现,矮人们与前一天夜晚一样,正在唱歌跳舞,老人又给他剃光了头发和胡子,示意让他带煤走。他毫不迟疑地尽量往口袋里装,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去了,又用外套盖在身上。他说:“尽管黄金会压身子,我也要忍受着。”他终于带着甜甜的预感睡着了,他想着,明天醒来时他就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了。
他睁开眼了,马上起身去查看口袋,但是,他惊讶地发现,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全是黑煤。他想,前一天夜里得到的黄金还在吧,于是他取了过来,他惊奇地看到,黄金又重新变成了煤。他用沾满煤粉的手打自己的前额,感到头发和胡子全剃光了。但是,他的不幸还远远不止这些,他现在才注意到,除了背上的罗锅,前面长出了同样大的鸡胸。他认识到这是对他贪心不足的惩罚,便嚎啕大哭起来。
善良的裁缝被吵醒了,他尽力安慰这个不幸的人,并对他说:“你是我的旅伴,就和我一起过日子吧,你可以享受我的财富。”他恪守自己的诺言,但是,可怜的金匠不得不忍受前鸡胸后罗锅的折磨,光秃的脑袋只好用一顶帽子遮丑。(选自格林童话《矮人的礼物》)
16、概括本篇童话的故事情节。(2分)
情节
17、各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金匠、裁缝的性格。(2分)
金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裁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一次老人要金匠和裁缝装煤,让人莫名其妙,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金匠第二次再去,这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bbbf2a4eee11e91.jpg]
[f525d34e3a359eb9.jpg]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3~18题。(20分)
背叛
①在南极探险的途中,森和队伍失散了,伴随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怜的行囊和一条属于他的狗。他们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只有极少的干粮,渴了就吃两口雪。恶劣的环境已使他们筋疲力尽。他们艰难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冻僵的皮肤。他们已不知要走向哪里,只希望能看到人迹,或者被他们的队伍发现。但行囊里所剩无几的食物让森意识到也许他们挺不到救援的到来。因为威胁除了体力不支外,还有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雪橇犬。这两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夜间那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
②终于,所有的食粮已经用完,能够找到的任何食物都没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会从里到外冻成冰。这时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对着他两米左右的地方转身站住,摆出像狼一样的威胁的姿势。平日忠实的眼神已经被贪婪所吞没,往常亲昵地低吟这时已变成野兽般地咆哮。森知道,他和这只西伯利亚雪橇犬的争斗终于来了。森从包里抽出一把备用的砍刀。霎时间,人和犬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得异常的尴尬。两个都一动不动,也许谁都不愿先打破这个僵局,也许谁都在等待着最佳时机以攻击对方。
③对于一个体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条有着锋利牙齿但筋疲力尽的狗来说,也许人的胜算稍大些。森紧握着刀,脑海里浮现出与爱犬共度的日子:当他刚迷失于风雪的几个小时里,它可以凭着敏锐的嗅觉找回队伍,但它没有丝毫犹豫地跟随了主人;在诡异静谧的夜晚,虽然饥饿难耐,但它仍然选择了依偎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卫着主人。也许没有它的话,自己根本挺不到这个时候,可眼前的状况却让他不知所措。森突然感到了自然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于是境况立即扭转:一个手无寸铁而且体力不支的人和一条有锋利牙齿并且饥饿不堪的狗,优势显然。森的眼睛湿润了,凝视着往日与他忠诚相伴的爱犬。雪橇犬没有放过丝毫机会,起身将森扑倒。森立时感到了无比的绝望,他甚至能感到犬从喉咙里吐出的热气还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钻心的疼痛和喷涌的热血,却是爱犬用舌头舔着他的脖子,以温暖他冻僵的血管。就在一人一犬互相依偎的几小时后,救援队伍找到了他们。
④森在生死时刻抛弃了砍刀,雪橇犬最终没有选择背叛,两个生命都获得了拯救。如果故事的结局是相反的,雪橇犬背叛了它的主人,森背叛了他的本性,那么救援人员找到的将无疑是两具冒着热血的尸体。
⑤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像雪橇犬一样不得不背叛。当我们面对这种背叛时,是选择杀戮还是宽恕,一念之间也许天差地别,决定生死。关键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灵。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3.依据选文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空。(4分)
森陷入困境, 犬相助相伴——> ——> ——>犬回归忠诚与森依偎获救
14.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5.第③段中“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6.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7.第⑤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3分)
18.请你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读过本文后的启示。(3分)
13、(l)犬兽性大发,森拔刀相对(2)森抛刀放弃,犬起身相扑(大意正确可得分)14、写出了森意识到了雪橇犬因饥饿而表现出烦躁,为下文雪橇犬兽性大发、背叛主人的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15、森突然感到了自然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16、神态描写,写出了森在临死之际对往日忠诚爱犬的不舍、牵挂,以及在生死关头对爱犬背叛的心痛、失望之情,亦有在残酷自然面前的无力或无奈。(答出一点可得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17、议论,点明主旨或点明中心。
18、结合实例,谈出个人的感悟(感悟要围绕宽容、善念、善待他人等主题)。
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母亲是最后一个上桌的,她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桌。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
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好像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
话题是聊不完的。儿子在学校里的新鲜事,妻子单位里的同事哪个又结婚了,哪个又离了;妹妹的生意,永远象股市一样波澜壮阔;我的写作进度,还是象老驴拉磨……在所有人中,儿子抛出的话题,常常获得最高的关注;难得发言的是母亲,她端着饭碗,眼睛盯着讲话的人,似乎插不上一句嘴。
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缕缕香气,却没有汤勺。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大家继续吃饭。儿子突然一拍脑袋,给我们讲了一个班级里发生的笑话。笑话一点也不可笑,但我们大人们还是很配合地笑得前仰后合。
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小心,筷子被碰落到了地上,儿子弯腰捡起筷子,我正准备让他自已去厨房再换一双筷子,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了起来,去厨房又拿来了一双干净的筷子来,递给儿子。儿子接过筷子随口说了声,谢谢奶奶。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这孩子,跟奶奶客气啥啊!”
大家埋头吃饭,谁夹起一口菜,嘀咕了声:“好像有点凉了。”
母亲放下饭碗,站起身,“我去热一下。”说着,端起两盘儿菜,走进了厨房。从厨房里传来“兹拉”声。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两盘热气腾腾的菜,回到了了餐桌旁。大家都将筷子伸向那两盘热菜,真好吃……
“叮铃铃!”突然,家里的电话响起来了,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起来了,“你们快趁热吃饭,我去接电话”。
母亲的饭碗,搁在桌上,已经看不到一丝热气。突然意识到,仅仅这一顿饭工夫,母亲就已经放下饭碗,站起来三四次,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母亲一次次站起来,是想让我们其他人安安心心地吃顿饭啊。
其实在我们每个家庭的饭桌上,都有这样一个人:当厨房里的水烧开了,当菜凉了需要再热一下,当电话铃声响起,当谁需要餐具或调料……他(她)总是及时站起身来,去帮我们。
这个人,如果不是我们的母亲,就一定是我们的父亲。
17.你认为该文题目好不好?为什么?(3分)
18.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1)“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这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分)
(2)请你写出对全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3分)
19.结合修辞方法,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20.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21.“写小事抒真情”是我们在写作时老师反复强调的写法,请简要分析本文这种写法。(3分)
22.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做儿女的本分,读完全文,请你策划一次近期孝敬父母的行动打算,并做出决定那样做的理由。(3分)
17、该文题目用的好。 题目简洁,一语中的,点题,深化文章主旨; 设下悬念,吸引读者兴趣。18、(1)、语言描写、动作描写。(2)、“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是我们最亲的人,是她(他)用自己默默无私的爱呵护着我们、帮助着我们,使我们享受到家的温暖。该句揭示了文章主旨。19、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勤劳,时刻关爱着儿女的性格特点。 20、文中的母亲一位勤劳、善良、时刻关爱子女的伟大母亲。 21、本文通过描写一家人吃饭时母亲总是站起来忙里忙外的生活细节,揭示了世界上最伟大而无私的母爱、父爱这个主题,生动、感人。同时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戴之情。22、思路点拨:只要围绕“孝敬父母”来写即可。
背叛
①在南极探险的途中,森和队伍失散了,伴随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怜的行囊和一条属于他的狗。他们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只有极少的干粮,渴了就吃两口雪。恶劣的环境已使他们筋疲力尽。他们艰难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冻僵的皮肤。他们已不知要走向哪里,只希望能看到人迹,或者被他们的队伍发现。但行囊里所剩无几的食物让森意识到也许他们挺不到救援的到来。因为威胁除了体力不支外,还有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雪橇犬。这两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夜间那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
②终于,所有的食粮已经用完,能够找到的任何食物都没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会从里到外冻成冰。这时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对着他两米左右的地方转身站住,摆出像狼一样的威胁的姿势。平日忠实的眼神已经被贪婪所吞没,往常亲昵地低吟这时已变成野兽般地咆哮。森知道,他和这只西伯利亚雪橇犬的争斗终于来了。森从包里抽出一把备用的砍刀。霎时间,人和犬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得异常的尴尬。两个都一动不动,也许谁都不愿先打破这个僵局,也许谁都在等待着最佳时机以攻击对方。
③对于一个体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条有着锋利牙齿但筋疲力尽的狗来说,也许人的胜算稍大些。森紧握着刀,脑海里浮现出与爱犬共度的日子:当他刚迷失于风雪的几个小时里,它可以凭着敏锐的嗅觉找回队伍,但它没有丝毫犹豫地跟随了主人;在诡异静谧的夜晚,虽然饥饿难耐,但它仍然选择了依偎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卫着主人。也许没有它的话,自己根本挺不到这个时候,可眼前的状况却让他不知所措。森突然感到了自然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于是境况立即扭转:一个手无寸铁而且体力不支的人和一条有锋利牙齿并且饥饿不堪的狗,优势显然。森的眼睛湿润了,凝视着往日与他忠诚相伴的爱犬。雪橇犬没有放过丝毫机会,起身将森扑倒。森立时感到了无比的绝望,他甚至能感到犬从喉咙里吐出的热气还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钻心的疼痛和喷涌的热血,却是爱犬用舌头舔着他的脖子,以温暖他冻僵的血管。就在一人一犬互相依偎的几小时后,救援队伍找到了他们。
④森在生死时刻抛弃了砍刀,雪橇犬最终没有选择背叛,两个生命都获得了拯救。如果故事的结局是相反的,雪橇犬背叛了它的主人,森背叛了他的本性,那么救援人员找到的将无疑是两具冒着热血的尸体。
⑤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像雪橇犬一样不得不背叛。当我们面对这种背叛时,是选择杀戮还是宽恕,一念之间也许天差地别,决定生死。关键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灵。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7.依据选文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空。(4分)
森陷入困境 ,犬相助相伴——>
——> ——>犬回归忠诚与森依偎获救
18.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9.第③段中“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20.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1.第⑤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3分)
22.请你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读过本文后的启示。(3分)
17、(l)犬兽性大发,森拔刀相对(2)森抛刀放弃,犬起身相扑(大意正确可得分)18、写出了森意识到了雪撬犬因饥饿而表现出烦躁,为下文雪撬犬兽性大发、背叛主人的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19、森突然感到了自然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20、神态描写,写出了森在临死之际对往日忠诚爱犬的不舍、牵挂,以及在生死关头对爱犬背叛的心痛、失望之情,亦有在残酷自然面前的无力或无奈。(答出一点可得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21、议论,点明主旨或点明中心。
22、结合实例,谈出个人的感悟(感悟要围绕宽容、善念、善待他人等主题)。
(2013年泉州)
县城小书店
韩浩月
①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门口收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而柔顺的头发,面容清秀,露出温婉的气质,和我二十年前看到的那个书报亭的姑娘差不多,现在这个姑娘不会是过去那个姑娘的女儿吧?
②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但到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
③在去书报亭买杂志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图书馆阅读免费的报纸和杂志的。图书馆很小,报纸和杂志就那么多,通常只用一天的时间,感兴趣的报刊就读完了。没东西可读的日子,总是有点儿难过。想去买本杂志来读,可觉得它们的定价实在是贵呀。
④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⑤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次早来几天吧。
⑥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开了。
⑦所以,我常一直远远地望着书报亭。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⑧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有人来买杂志,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埋头在一本杂志或书里,仿佛阅读才是她的工作,看守书报亭是额外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她记不记得我。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家乡数年后,重新再看到她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想和我说句什么话,但最终什么都没说。
⑨作为我在家乡的牵绊之一,这个书报亭寄托着我的某些感情,这些感情和梦想有关,和未来有关。因此,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那个书报亭。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那儿看了一会儿。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
⑩在离开家乡的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后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在书店门口收钱的有时还是那个姑娘,有时则是一位老大爷。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
112012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星星诗刊》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离开书店的时候,心情仍然是平静的,曾经的一点点惆怅也消失了。书店在我心里,已经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过去式。
(选自《作文通讯·锦瑟》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3. 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6分)
2012年秋天,“我”带小侄子去买书→少年的时候, →离开县城的前一天, →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 →2012年秋天,带小侄子离开书店。
14.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⑴第②段划线句子中,作者“犹豫”的原因是什么?(4分)
⑵二十年的时光,人们对待文学阅读的态度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人们二十年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15.请结合描写的相关知识,品析第⑦段“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把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3分)
16.二十年,书报亭变成了书店。“我”对现在的书店和曾经的书报亭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分别简析。(3分)
17.“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我”的两个特点。(4分)
13.(6分)“我”读书买书的经历 简单告别书报亭和姑娘 每次春节回家都到小书店消磨一小段时光(每空2分)
14.(8分)⑴(4分)①觉得书报太贵。 ②觉得报亭的姑娘很有文化,而“我”是个杀猪的帮工,与她的世界相隔得太远(或“觉得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足以把‘我’与报亭姑娘远远隔开”)。(每点2分) ⑵(4分)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 《星星诗刊》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每句2分)
15.(3分)通过“洗”“换”“递”“接”“翻”等动作的细致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我”对阅读的虔诚和痴迷。(答“热爱”“如饥如渴”“急切”也可)(紧扣文句内容1分,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1分,“虔诚和痴迷”1分)
16.(3分)现在的书店,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我”的情感是平静的(1分);而书报亭成为了“永远而恒定的过去式”,“我”对其充满惆怅和眷念(答“热爱”也可)。(2分)(意思对即可)
17.(4分)示例:①“我”是个热爱读书的人,因为“我”在“没东西可读的日子”会觉得难过。②“我”是个情感细腻的人,因为“我”在书店“消磨”时,内心情感会静静流淌情感。(或“喜欢怀旧”“眷念家乡”“内心丰富”“勤劳懂事”也可)(每点2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特点概括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