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9题(10分)

①几年前,在荷兰一个渔村里,一个年轻男孩教会全世界懂得无私奉献的报偿。

②由于整个村庄都靠渔业维生,自愿紧急救援队成为重要的组织。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

上,海上的暴风吹翻了一条渔船,在紧要关头,船员们发出S.•O.•S.的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

到了警讯,村民们也都聚集在小镇广场上望着海港。当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时,村

民们也毫不懈怠地在海边举起灯笼,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③过了一个小时,当救援船穿过迷雾出现时,欢欣鼓舞的村民们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精疲力尽地抵达沙滩后,自愿救援队的队长说,救援船无法载走所有的人,留下了一个,要是再多装一个,救援船就会翻覆,所有的人都活不了。

④忙乱中,队长要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去搭救最后留下的那个人。16岁的汉斯也应声而出。

他的母亲抓着他的手臂说:“求求你不要去,你的父亲10年前在船难中丧生,你的哥哥保罗

3个礼拜前就出海了,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呀!”

⑤汉斯回答:“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这是我的责任。当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轮流扮演我们的角色。”汉斯吻了他的母亲,加入队伍,消失在__中。

⑥又过了一个小时,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久。最后,救援船驶过迷雾,汉斯正站在船头。队长把手围成筒状,向汉斯叫道:“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汉斯高兴地大声回答:“有!我们找到他了。告诉我妈,他是我哥保罗!”

15、第①段中“一个年轻男孩教会”的是 _______________(2分)

16、第②段中“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有:(2分)

17、第⑤段中“扮演我们的角色”中的“角色”是指____________(1分)

18、赏析下列两个句子。(4分)

(1)汉斯吻了他的母亲,加入队伍,消失在__中。

(2)他的母亲抓着他的手臂说:“求求你不要去,你的父亲10年前在船难中丧生,你的哥哥保罗3个礼拜前就出海了,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呀!”

19、 对汉斯的行为谈谈你的见解。(1分)

[5f60a5711bd12ab1.jpg]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12分)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有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0、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2分)

(1)面善: (2)熟习:

11、“仅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 (2分)

    

12、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什么特点? (2分)

13、为什么要召开“金满斗会”?(2分)

    

14、画线语句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4453f8dc2f5b802d.jpg]

阅读《一张忘取的汇款单》,完成16-20题。(20分)

①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

②那时,父亲从来没有一次给我寄过半年以上的花费。四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邮局的柜台上……而我那时取钱,也从不会让同学看到。偶尔他们瞥到,总会故意提高嗓门问:“这是你爸给你寄的生活费,还是打算请我们撮一顿的啊?”

③而今,我以同样的方式,每月给父亲寄钱。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工作这么忙,半年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如此繁琐地一次次填地址了。每一次,我只是笑笑,我想他们不会明白,这是我给予父亲的一个虚荣。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个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同时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程序。

④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去镇上邮局取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重要会议一样,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徒步走到镇上。

⑤一路上,总会有人问父亲,干什么去啊?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别人的每一次问话,都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而那足够他一月花费的500元钱,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⑥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里,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我曾经试图在上面写过一些话,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但每一次写完,我又撕掉了。邮局的女孩子总是笑着问我:写得这么好,你爸看到会开心的,为什么要去掉呢?我依然笑笑,不做解释。

⑦只有一次,邮局的女孩子特意提醒我说:建议你这一次在附言里至少写上一句话。我一怔。她继续说:等你父亲收到汇款的时候,差不多就到父亲节了,这句话,可是比你这500块钱重要多了。那一次,我没有拒绝。或许整个小镇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父亲节,这样一个略带矫情的节日,与情人节和圣诞节一样,只属于城市。但我很顺从地依照女孩子的话,在附言栏里一笔一画写下:祝父亲节快乐。

⑧但正是这张汇款单,父亲不知为何,竟忘了去取钱。两个月后,钱给退了回来。我打电话去问他。他说:忘了。我有些恼怒,因为自己写下了祝福,他不仅没有一句回话,竟是连钱也忘了取。去邮局补寄的时候,我气咻咻地讲给女孩子听。她托着腮,凝神听了一会儿,突然插话道:我觉得未必是你父亲忘了,说不定他是想要将这张有祝福的汇款单留做纪念呢。我愣住了,随即摆手,说,怎么可能呢,他从来都不是这样细心的人。

⑨但父亲,的确是这样细心的人。而且,这个秘密,他自始至终对谁都没有讲起过。那年春节,我无意中拉开父亲的抽屉,才看见了那张被他放入收藏盒中的汇款单。那句短短的祝福,原来父亲早已看到,且以这样的方式,藏进了心底。

16、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17、第④段说“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这句话的“焦虑”指什么?“幸福”又指什么?(4分)

(1)“焦虑”指

(2)“幸福”指

18、本文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紧紧抓住了细节进行描写,请找出一处加以赏析。(5分)

句子:

赏析:

19、选出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3分)

A.、文章的标题既是对内容的概括,还暗含儿子对父亲情感关照的遗忘。

B.、文中划线句子是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父亲内心的骄傲与自豪感。

C.、“我”坚持每月给父亲寄钱,是为了满足父亲的“虚荣心”——让父亲感觉到幸福。

D.、儿子很了解父亲,父亲不是细心的人,在汇款单附言栏里写问候的话不是父子间表达情感的习惯。

20、父亲是真的“忘了去取钱”吗?为什么?这件事启示我们应如何与长辈相处?(4分)

[e50af6ab4e781b40.jpg]

[f80e53a3aa305e4e.jpg]

阅读《高贵的生命不卑微》,回答下列问题。(21分)

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朱国勇

①他是黑人,196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②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父亲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一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两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父亲的目光真诚又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衣净,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阴干。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
③过了十多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二十美元?”怎么可能?这么一件旧衣服怎么能卖到二十美元,他最多只值两美元。“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儿,一个开车接少爷放学的管家为他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五美元的小费。二十五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④回到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他卖到两百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像一口老井幽幽地闪着光。这一回,他没有犹疑,他沉静地接过了衣服,开始了思索。
⑤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演拉佛西来到了纽约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个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①。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
⑥他笑了②,黝黑的面庞,洁白的牙齿:“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两百美元!”能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一千两百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这件运动衫。
⑦回到家里,他和父亲,还有一大家人陷入了狂欢。父亲感动得泪水横流,不断地亲吻着他的额头:“我原本打算,你要是卖不掉,我就派人买下这件衣服。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你真棒!我的孩子,你真的很棒……”父亲接着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一刹那间,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⑧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二十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丹!

16.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3分)

17.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8分)

(1)文中第⑤⑥有两处“笑了”,其内涵不同,请加以分析。(4分)

(2)理解“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8.父亲三次让儿子去卖衣服,其目的是什么?父亲的用意有何变化?(6分)

19.纵观全文,请你谈谈对题目 “高贵的生命不卑微”的理解。(4分)  

[54ee2437b72d06ca.jpg]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⑴“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⑵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⑶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⑷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⑸“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⑹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⑺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⑻“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⑼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⑽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⑾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 。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⑿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⒀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选自《读者》,有改动)

17.请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2分)

刚进包厢时, 忐忑 →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 A. →想给孩子零食时, B. →快到终点站时, C. →与小姑娘分手时, D. 。

18.结合文意,解释第⑾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

味道:

19.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⑽段画线句进行赏析。(3分)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答:

20.请说说本文开头段和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3分)

答:

21.请发挥想象,在第⑾段横线处补一段话,将包厢里大人小孩活动的场面生动地描写出来。(50字左右)(2分)

答:

    17.(2分)A.紧张  B.担心    C惆怅  D难受

    18.(2分)母亲身上特有的温情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19.(3分)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成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人自我设防、互相间缺乏信任的特点;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瓤”,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孩子纯洁、率真的特点。这里运用比喻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该句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孩子的真诚、单纯与成年人的缺乏信任、相互戒备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答出其  中一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即可)

    20.(3分)内容上:开头段用家人的叮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  景。结尾段用朋友短信的内容与包厢里人们的友好相处形成强  烈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主旨,  引入深思。

    结构上:开头段引出了下文的故事。结尾段与开头段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21.(2分)示例:小姑娘像只美丽的小蝴蝶翩翩起舞,小男孩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精彩的故事,大人们亲亲热热地拉起了家常。(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课内阅读。(13分)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1、写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2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2、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1分)

13、在横线上写出文段中插叙的语句。(1分)

14、“父亲”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其原因是( )。(1分)

A.、因为“我”不聪明B.、因为他有点“迂”

C.、因为他爱子情深D.、因为外人不可信

15、“甚是仔细”“颇踌躇了一会”两个加点字的含义分别是

。(2分)

16、文中两个“踌躇”,说明 ,又连用两个“终于”反映了 。(1分)

17、分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等句。(2分)

⑴“迂”解释为:

⑵这三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8、分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表达作用是什么。(2分)

19、对下面两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1分)

①“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A.指我说话漂亮,父亲太迂。 B.指父亲太迂,我完全能料理自己。

C.指父亲说话不漂亮,我聪明能干。D.反语,强调那时太不理解父亲,现在追悔莫及。

11、①时间: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 ②地点:南京旅馆到车站

③人物:父亲和我 ④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2分,每空0.5分)

12、(1分)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故一笔带过。

13、(1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14、C.(1分)

15、(2分)甚:很,写出父亲嘱咐茶房时认真仔细的程度。颇:很,相当地。写出父亲犹豫考虑的样子。

16、(1分)父亲还是不放心   父亲一片爱子深情

17、(1分)(1)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2)衬托出父亲始终把作者看作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

18、(1分)说明“我”那时还不能体会父亲疼爱儿子的心情。

19、(1分)D.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7、(2分)选文在内容上主要写“我”离开故乡时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害怕的原因是

8、(2分)“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中,“竟”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9、“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中的“偶像”指 ,“不也是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中的“偶像”指 ,这一句运用了 修辞方法。(2分)

10、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1分)

11、(2分)“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自成一段有何表达作用?

12、(2分)用文段中的三个四字短语概括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否定的三种人生,并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

13、(2分)第一段最后一句“清楚”和“模糊”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由。

14、(1分)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7、心理感受(1分),社会__希望无法实现,对__现实的不满(1分)。

8、不能(0.5分)。这句话是说我与闰土有旧交情,现在一见面好像旧情消尽,竟然隔绝到这地步了,很惊愕。如去掉“竟”字,一则取消了“惊愕”之意,二则取消了原有旧的交情之意,也削弱了作者谴责旧社会含义(1.5分)。

9、用木、石、泥等做成的神像(0.5分);让下一代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0.5分);比喻(0.5分)、反问(0.5分)。

10、描写、议论(1分)。

11、①叙述交待文中另两人状况;②隐含时间很晚,夜已深;③反衬“我”还没睡,在思考问题;④写我注意到母亲和宏儿,明白上有老下有小,肩上担子重;⑤提到宏儿,与下段写到宏儿他们的希望相呼应(2分,答到其中两点就可给2分)。

12、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1分);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1分)。

13、这里的“影像”代表了我对新生活的一种追求,本来对故乡有很美好的印象,但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使“我”对__社会以及故乡美好的未来感到渺茫,所以“模糊”。(2分)

14、我对新希望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1分)

进当铺的男孩

毕淑敏

①儿子有一天对我说,他们班同学有一枝派克笔要出让,开价人民币100元整。

②这笔是什么来路?不会是赃物吧?我说。

③儿子说笔的来路绝对正当。是那同学的亲戚送的,他因已有了一枝,故将这枝卖出,肯定是原装。

④我看出儿子的渴望,就说,我认为一个孩子现在就用派克笔,有点为时过早。

⑤儿子激烈地反驳说,派克笔也是少儿不宜吗?

⑥我被噎得没话回答,就说,这笔太贵了,没有那么多的钱。

⑦儿子转一下眼珠说,您的意思是只要我可以搞到钱,就可以买下这枝笔啦?

⑧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但一时也琢磨不出更好的理由回绝。想他一直是个守本分的孩子,手中并无积攒的闲钱。现在离春节还很远,也没压岁钱供他挥霍。只要实行经济封锁,他的梦想就是 A 。于是支吾着说,是啊,是啊。

⑨儿子说,买笔的事,咱们一言为定。我说,钱的来路需 B.

⑩儿子说,您就放心好了。

⑾过了两天,儿子把他的世佳游戏机妥妥贴贴地捆起来,结实得好像一个炸药包。我随口问了一句,又要借给哪个朋友玩啊?

⑿儿子龇牙笑着说,这一次不是借给人家,是放进当铺里换点现金。

⒀儿子说,为了买笔,我需要钱:我检点了一下我的财产,就数这台游戏机值钱了。我去当铺里问了一下,大约可当250元,可惜您把发票丢了,要不然还可以多当些。

⒁我说,天啊,你小小年纪就知道进当铺,长大了一定是个败家子。

⒂儿子奇怪地说,这和败家子有什么关系?反正从现在到暑假的日子,我都没有机会玩游戏机了,放在家里什么用也没有。进了当铺,我就可以用钱买到笔。

⒃我不客气地打断他的话,可是你拿什么来赎呢?医得眼前疮,剜去心头肉,到时候没有钱,你的游戏机就成了死当(我好不容易从以前读过的旧小说中记起了“死当”这个词,用得恰是地方)。

⒄儿子不慌不忙地说,以后我每个月都从伙食费里节省一些,到了暑假的时候就可以把游戏机赎回来了。当铺的库房很严密,还有空调,游戏机搁在那里,真是比家里还保险呢。

⒅我 C. 。面对着这种无懈可击的计划,只能自叹弗如。

⒆儿子说,要是等我慢慢地把钱攒够了,我们同学的派克笔早就拍卖出去了。我觉得当铺没有什么不好的,可以救人急难。

⒇我们的争论告一段落。

21——后来,儿子还是把同学的派克笔买了回来,用的是我贷给他的100元钱。我一再声明贷款是无息的,而且偿还期可以拖得很长,不必他短时间内压缩伙食还贷,以保障身体健康。

22儿子从此用派克笔流利地写作业,但提起此事,表情却是悻悻的。

23他说我给的钱有“嗟来之食”的味道,还是自己进当铺来得 D.

15、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⑴少儿不宜:

⑵自叹弗如:

16、请你将下边四个词语分别还原到文中划横线的A.、B.、C.、D.处。(2分)

理直气壮 瞠目结舌 镜中之花 正大光明

A B C D

17、“我吓得跳起来,抚着胸口说,请你把话再说一遍,我大概耳背了,实在听不明白。”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还原到文中第 段与第 段之间?(1分)

18、请你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儿子“无懈可击的计划”。(2分)

19、在“典当游戏机买派克笔”的问题上,“我”和儿子的主要分歧是什么?(2分)

20、查《现代汉语词典》,“悻悻”是“怨恨失意的样子”的意思。儿子已得到了派克笔,为什么“表情却是悻悻的?”(2分)

21、你喜欢这个进当铺的男孩吗?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2分)

15、(2分)不适合少年儿童。(2)自己感叹不如(别人,这里指儿子)。

16、(2分)A、镜中之花   B、正大光明   C、瞠目结舌   D、理直气壮(错一个扣一分,扣完为止。)

17、(1分)12与13段之间。

18、(2分)儿子的计划:先把游戏机放进当铺里换点现金,然后用钱买到派克笔;以后再从每个月的伙食费里节省一些,到了暑假的时候就把游戏机赎回来了。

19、(2分)儿子认为当铺没什么不好,它可以救人急难。“我”却认为进当铺当东西,是败家子。

20、(2分)他觉得“我”给的钱有“嗟来之食”的味道,不如自己进当铺来得理直气壮。

21、(2分)喜欢。因为他聪明,做事有条有理,有经济观念,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扣住人物特点,言之有理即可。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你说一说。(2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11、第④自然段中,作者写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3分)

12、作者调动了各种感官去描写无形的春风。请问,文中划线句子是从哪个角度去描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2分)

13、第⑥自然段中,作者除直接写雨外,还写了些什么?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

14、第⑧-⑩自然段,以三个句子并列结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分别赞美了春天哪些方面的特点?(3分)

10、(2分)“偷偷地”写出了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给人不知不觉的感受;“钻”字表现了春草破土而出的顽强生命力。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11、(3分)写蜜蜂蝴蝶其实是从侧面写出(1分)了春花的繁茂,鲜艳、香甜和种类多的特点。(1分)写蜜蜂蝴蝶的活动是动态描写,春花的特点是静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描写,更能反映出百花争春的美好景象。(1分)(意思相同即可)

12、(2分)从触觉角度去描写春风(1分),写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1分)

13、(2分)还写了傍晚时候的灯光;在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工作的农民;农民们的房屋。(1分,答“树叶”“小草”也应给分)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安静、和平、润泽、朦胧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雨夜图。(“安静、和平、润泽、朦胧”答出其中任何两点给0.5分,答出“雨夜图”给 0.5分)(1分)

14、(3分)修辞手法(1.5分):比喻、排比、拟人。

示例:把春天比喻为娃娃,赞美春天是崭新的,充满新的希望。(0.5分)把春天比喻为小姑娘,赞美春天是美丽的,活泼可爱。(0.5分)把春天比喻为青年,赞美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有着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0.5分)(注:只答关键词:新、美、力,给1分)

美国少年的精彩16秒

孙建勇

①2012年4月9日早晨7:25,13岁的杰瑞米和同龄的强尼与校车司机伍德叔叔打过招呼后,坐到了各自的位置上。杰瑞米是卡车司机的儿子,强尼是外科医生的儿子,他们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弥尔顿镇的同一条街上。两人同班,又是好友,每天结伴乘坐“大鼻子”校车上学。

②像往常一样,16名学生全部到齐坐好后,司机伍德缓缓启动校车,沿着马路开往学校。一路上,车上16名学生很守纪律,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在第二排的杰瑞米时不时扭头欣赏窗外的景色,坐在第五排的强尼则在听音乐。伍德开车很稳,43岁的他已经有25年的驾龄,技术娴熟。

③7:35,校车过了第三街区,前面不远处就是教堂,再转一个弯儿就该到学校了。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意想不到的危险突然降临。如果不是杰瑞米的机警和沉着,那么,车上的1名司机和16名年仅十二三岁的学生,都将被死神拉进黑名单。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④7:37,那时,杰瑞米不经意地瞟了一眼驾驶座,不禁大吃一惊。他看见伍德叔叔情况异常:头靠椅背,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双手完全离开方向盘。而校车则向左偏离方向,冲向教堂——这过程有5秒。见此情景,杰瑞米惊呼一声,跳起来冲向驾驶座,抓住方向盘——这过程有3秒。杰瑞米拼尽全力向右转动方向盘,一下,两下,三下……车回原路。刹车,车停下,钥匙——这过程有8秒。

⑤这一切,被车载录像机记录了下来。事后,人们发现,5秒、3秒、8秒,共计16秒,杰瑞米没有丝毫慌乱,也没有丝毫犹豫,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迅捷、熟练,他表现出来的沉稳与其年纪极不相称。

⑥千万别以为这是简单的16秒!前5秒,如果杰瑞米没有发现伍德异常,没有准确判断出校车已经失控,那么车上就没人意识到巨大的灾难即将来临,校车将以60公里的时速撞上前面的教堂。中间3秒,如果杰瑞米被吓呆了,或者只知大叫“救命”而不知如何处置,错失关键3秒,校车也会撞上教堂。后面8秒,如果杰瑞米不懂驾驶、手忙脚乱,那么校车是撞墙还是翻覆,只有天知道。幸运的是,这些假设都被杰瑞米的快速反应否定了。

⑦把时间再拉回到现场。校车停下后,车内其他学生没有慌乱,没有乱跑乱叫。杰瑞米迅速跑回自己的座位,拿出手机,拨通报警电话,报告完车上发生的情况后,又到驾驶座旁边查看伍德的情况。伍德非常槽糕,一直翻着白眼,嘴里不断发出粗重的喘气声。这时,杰瑞米的好友强尼过来说:“快给他做CPR!我懂这个,杰瑞米,你帮我。”CPR是心肺复苏术的缩写。在杰瑞米的协助下,强尼解开伍德的上衣,熟练地进行胸部按压,直到救援人员赶到。那时已经是7:51。经检查得知,伍德是心脏病突发。幸亏杰瑞米和强尼一直在做CPR,为后来的成功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

⑧人们不禁要问,两个年仅13岁的小孩儿,在紧急关头为什么能表现得如此冷静而专业呢?其实,这完全得益于他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⑨杰瑞米8岁时,他父亲就开始向他传授卡车驾驶技术和汽车堆修技术;9岁时,杰瑞米对他父亲的卡车已经非常了解,并学会了驾驶,只是因为法定年龄未到而没有去考驾照。至于强尼,也是很早就开始向父亲学习医护知识和技巧,CPR的动作要领他在10岁那年就已经完全掌握。美国中小学和幼儿园一直注重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关注死亡,体悟人生,珍惜生命,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他们把生命教育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和挫折教育之中,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也就是说,从幼儿园起,杰瑞米和强尼就开始接受生命教育,至于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知识,曾是他们接受健康教育时学的最基本的内容。

⑩对于杰瑞米和强尼的非凡举动,整个弥尔顿镇的居民都交口称赞,并联名要求华盛顿州政府嘉奖两位小英雄。比尔警官最有代表性,他自豪地说:“杰瑞米和强尼是整个弥尔顿的骄傲,是当今美国孩子的典范。

(选自《读者》2013年4月期,有删改)

19.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3分)

20.请说说第④段中一系列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4分)

21.第⑥段是在叙述过程中插入的一段议论,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4分)

2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杰瑞米是一个怎样的少年。(5分)

23.本文对你有何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5分)

19.(3分)文章记叙了美国少年杰瑞米和强尼,在校车司机突发急病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智慧、机警和技能,把握住了有效的16秒,化险为夷,避免了一场特大交通事故,保住了一车人的生命安全,并为挽救司机生命争取了机会。(答案要点:人物、事情主要经过、结果。)

20.(4分)当杰瑞米发现危急情况将要发生时,他“惊呼一声,跳起来冲向驾驶座,抓住方向盘”“拼尽全力向右转动方向盘”“踩刹车”“拔钥匙”,危险解除。(2分)作者通过一系列准确、具体的动词,简洁、连贯、生动,让读者如身临其境地看到杰瑞米处理突发事件的全过程,感受到了杰瑞米当时灵敏、机警的反应速度,沉着应对突发事件的神态,娴熟老练的驾车技能。几个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2分)(答案要点:抓住加点的几个动词,从作者语言简洁准确及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两方面回答。)

21.(4分)这一段对对表现人物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杰瑞米在紧要关头把握住了宝贵的16秒的行为进行解析,通过一组假设判断(或假设句)分析出如果没有杰瑞米这三个环节16秒的恰当处理,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本段紧承上段进一步说明杰瑞米的机灵、沉着、胆大、心细,并且有熟练的驾车技能的特征。

22.(5分)杰瑞米是—个聪明、机警的少年,他发现伍德异常后立即作出校车失控的准确判断;杰瑞米是一个胆大、心细、沉稳的少年,如他冲向驾驶座所采取的一系列动作有条不紊、不慌不乱;杰瑞米是一个受过良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少年,如他的驾驶技术正确而娴熟。(能从以上三个方面,紧扣文章内容谈即可。)

23.(5分)(答案提示:可以从杰瑞米或强尼在事发现场的表现谈;也可以从杰瑞米、强尼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面谈;还可以从美国的家庭、学校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等方面谈。所选角度与文章内容一致,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语言通畅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