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阎连科(14分)

(1)我每每想起我父亲,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

(2)我记得的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岁的当儿。那时候,每年的春节之前,父亲都会千方百计存下几块钱,换成一沓儿簇新的一角的毛票,放在他的苇席下,待到了初一那天,发给他的儿女和正月来走亲戚的孩娃们。可是那一年,父亲要给大家发钱时,那几十上百张一毛的票儿却没有几张了。那一年,我很早就发现那苇席下藏有新的毛票儿。每天上学时,我总是从那席下偷偷地抽走一张,在路上买一个烧饼吃。

(3)从初一到初五,父亲没有给我脸色看,更没有打我和骂我,他待我如往年无二,让我高高兴兴过完了一个春节。可到了初六,父亲问我偷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便厉声让我跪下了。反复问我偷没有,我都说没有,父亲便狠力地朝我脸上掴起耳光来。我的脸又热又痛,到了实在不能忍了,我才说那钱确是我偷的,全都买了烧饼吃掉了。然后,父亲就不再说啥儿,把他的头扭到一边去。不看我,可等他再扭头回来时,我看见他眼里含着的泪。【批注:一个“扭”,是父亲下意识的掩饰,但“眼里含着的泪”让我们窥见他严厉外表下的内心世界,那时对儿子的心疼,也有一个父亲无奈的辛酸。】

(4)第二次,仍是在我十岁之前,我和几个同学到人家地里偷黄瓜。仅仅因为偷黄瓜,父亲也许不会打我的。主要是因为我们其中还有人偷了人家那一季卖黄瓜的钱。那钱是人家一年的口粮,不把钱还给人家,人家一家就无法度过那年的日子。

(5)父亲知道后,也许认定那钱是我偷的,毕竟我有前科。他让我跪在院落的一块石板地上,先噼里啪啦把我痛打一顿后,才问我偷了人家的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就又噼里啪啦地朝我脸上打,直打得他没有力气了,才坐下直盯盯地望着我。那一次,我的脸肿了。因为心里委屈,夜饭没吃,我便早早地上了床去。睡到半夜父亲却把我摇醒,好像求我一样问:“你真的没拿人家的钱?”我朝父亲点了一下头。然后然后父亲就拿手去我脸上轻轻摸了摸,又把他的脸扭到一边,看着窗外的夜色和月光。一会儿他就出去了,坐在院落里,孤零零地坐在我跪过的石板地上的一张凳子上,望着天空,让夜露潮润着,直到我又睡了一觉起床小解,父亲还在那儿静静地坐着没有动。

(6)第三次,父亲是最最应该打我的,应该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的,可是父亲没打我。那时我已经十几岁。到乡公所里去玩耍,看见一个乡干部屋里的窗台上,放着一个精美铝盒的刮脸刀,我便把手从窗缝伸进去,把那刮脸刀盒偷出来,回去对我父亲说,我在路上拾了一个刮脸刀。

(7)父亲不是一个刨根问底的人,我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素洁的乡村孩子了。到后来,那个刮脸刀,父亲就长长久久地用将下来了。每隔三朝两日,我看见父亲对着刮脸刀里的小镜刮脸时,心里就特别温暖和舒展,好像那是我买给父亲的礼物一样。多年后,我当兵回家休假时,看见病中的父亲还在用着那个刮脸刀架在刮脸,心里才有一丝说不清的酸楚升上来。我对父亲说:“这刮脸刀你用了十多年,下次回来我给你捎一个新的吧。”父亲说:“不用,还好哩,结实呢,我死了这刀架也还用不坏。”

(8)听到这儿,我有些想掉泪,也和当年打我的父亲样,把脸扭到了一边去。【批注:

(9)两年后,我的父亲病故了。回家安葬完了父亲,收拾他用过的东西时,我看见那个铝盒刮脸刀静静地放在我家的窗台上,黄漆脱得一点都没了,铝盒的白色在锃光发亮地闪耀着。

(10)算到现在,父亲已经离开我二十四五年了。我不停地想念他。而每次想念父亲,又似乎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我没想到,活到今天,父亲对我的痛打,竟使我那样感到安慰和幸福。可惜的是,父亲最最该痛打、暴打我的那一次,却被我遮掩过去了。而且是时至今日,我都还没有为那次正本真切的偷盗而懊悔。只是觉得,父亲要是在那次我真正的偷盗之后,能再对我有一次痛打就好了。在父亲的一生中,要能再对我痛打十次八次就好了。觉得父亲如果今天还能如往日一样打我骂我,我该有何样的安慰、幸福啊。

(节选自《我与父辈》,有删改)

10.文中写了三次“打”,为什么作者说第三次是“最最该打我的”?(3分)

11.参考第(3)段的批注示例,对第(8)段的画线句加以品析,完成批注。(3分)

12.结合语境,说说第(9)段画线句详细描写刮脸刀的作用。(4分)

13.读书交流时,同学们对父亲的“打”有以下不同的认识。请你也发表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以及生活实际作适当的阐述。(4分)

同学A.:这个父亲有些粗暴,他教育孩子主要靠“打”。

同学B.:“打是亲,骂是爱”,父亲的“打”,其实就是爱的表现。

同学C.:只有经过多年,作者才能明白父亲的“打”是一种安慰和幸福。

我的看法和阐述:

10.这是一次正本真切的偷盗,而且“我”欺骗(隐瞒)了父亲。(3分,意思对即给分)

11.(3分)示例:这里的“扭”也是一种掩饰,“我”想掉泪,是因为父亲的话触动了“我”的内心,“我”为父亲的老去感伤,也为自己欺骗了父亲感到自责和愧疚。

12.睹物思人,传递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也表明父亲非常珍惜儿子送给他的刮脸刀。(4分,“睹物思人”2分,“怀念之情”1分,“珍惜刮胡刀”1分)

13.(4分,言之有理,表达完善即给分)

示例1:父亲的“打”,的确是爱的表现。父亲打“我”,都是也为“我”确实犯了错误。从“半夜把我摇醒”这一细节中可以读出,父亲是多么希望“我”没有偷窃;从父亲“眼里含着的泪”“轻摸我的脸”等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的怜爱和他的自责。所以,这是迫不得已的“打”,是让“我”好好反省的“打”,是充满父爱的“打”。

示例2:父亲的“打”对作者而言是一种安慰和幸福,但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懂得。年少的“我”并不能理解父亲的“打”,只有“活到今天”,“我”才明白这是对“我”的爱和教育,能消除“我”内心的不安和自责,能给“我”带来心灵的安慰,人生的幸福。所以,作者在文章末尾反复强调父亲能“再对我有一次痛打就好了”。

示例3:我认为“打在儿子的身上,痛在父亲的心里”。父亲痛打儿子后眼里的泪水,半夜里独自坐在院子里的身影,都表现了他对儿子的疼爱,作为父亲所承受的重压。所以,父亲打“我”,对他自己何尝不是一种残忍呢。

看火车 叶梓

  ①下午,我和狗子、保家、爱军四个人一起悄悄地溜出村子,然后一路小跑,直到我们经过另外一个村子霍家坪,才放慢脚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们不能让村子里的人发现,不能让任何一个同伴发现,因为这个下午对我们来说,是完全应该载入史册的一天——当我们走了整整两个小时弯曲的山路之后,我们在三阳川的渭南镇看到了我们向往以久的火车。

  ②第一次知道火车,是在一个深夜。那夜,我恰巧和祖母住在一起。可能是半夜两点多吧,叔父背着一个背篓,回来了。祖母急忙下炕,给叔父收拾吃的去了。而我,一个才六岁的孩子也被惊醒了。我一看久别两个月的叔父风尘仆仆地坐在炕沿边,就再睡不着了。叔父给我讲了出门的一些经历——其中让我最觉新鲜的,就是叔父花了三毛钱,从很远的地方坐着火车到了山脚下的渭南镇。从此,火车就像一个魔术师的手,弄得我心神不宁——其实我并没奢望自己能坐上火车,只要能看看它奔跑的样子,也就心满意足了。是啊,看一看火车,是我一个乡下少年对远方的向往。从生在杨家岘这个小村庄开始,我就没出过远门。最远的一次,也就是去了一次三阳川,一个比我的村子略微好一些的地方。于是,我就把看火车这个秘密的愿望告诉给了我的三个好朋友;于是,也就有了我们秘密出村的那个下午——当我们到了渭南车站,好像是下午四点多。

  ③小心翼翼地进了火车站,在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里坐下来,我们就等着有一列火车能够驶入我们的眼帘。可是,当我们苦苦地等了多半个小时,才有一趟货车驶来了,好像是拉煤的,脏兮兮的,一点也不好看,还有一路的灰尘跟着火车在飘飞。可以说,这无异于渴望已久的漂亮姑娘居然以很丑的样子出现在眼前,让人备感失落。我也就在那个下午突然明白,任何美好的事物在到达内心之前,其实都要走上一段很长很长的路,从而产生一种极为美丽的等待之苦。比如我们期待驶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列火车。但我们没有罢休,并且下了决心,宁可不回家也要看一趟坐人的火车,看一看究竟是穿什么衣服的人坐着火车来来去去地经过祖国的南北大地。

  ④终于,不到十分钟,来了一趟火车,确实如我们所愿的是一列客车。更让我们兴奋不已的是,它居然就停在我们的眼前,停在西北大地上这个小小的车站上。这也就是我后来所知道的列车在单行道上的会车。火车一停下来,我们就欢呼起来。我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怕,躲得远远地,我看见车里的人来回走动着,有喝水打牌的,有抽烟睡觉的。至今我还记得,那趟火车某个窗口边上的一个中年男子,他总是冲着我们几个笑。我知道他是笑我们的傻。傻,难道不是一种美吗?我现在真希望有人笑我傻,然而没有了。还得补充一句,火车启动时他打开窗户,朝我们挥了手。

  ⑤随着一声鸣笛,火车慢慢启动了,在我们内心的挽留下驶向了远方。热闹了几分钟的站台沉寂了下来。只留下我们四个人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孤零零地站着,回想着已经远去的火车。我不知道火车最终要去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沿途会有什么样的景色,但我可以相信,一路走去,肯定很美,肯定要比我所生长的这个小村子美得多。

  ⑥后来,在我的百般纠缠下——八岁的我被叔父带着坐了一次火车,但远远没有我所想像的那么美好。是啊,少年时代美好的秘密,如果要想一直保留它天真的面孔,就永远也不要揭开那层朦胧的面纱。

14.“我”萌生“看火车这个秘密的愿望”的原因是什么?

  

15.品味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赏析下面句子。

只留下我们四个人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孤零零地站着,回想着已经远去的火车。

(2)说说你对“他总是冲着我们几个笑”一句中“笑”的理解。

16.文章以“看火车”为题的作用是什么?

17.文章的题目是“看火车”,可是结尾为什么还要写“我”坐火车这件事?

    

13.A、等待火车  B、恭敬、失望  C、兴奋、胆怯  D、不舍、失落

14.叔父花三毛钱,能从很远的地方坐火车来到渭南镇的经历,让我对火车充满了美好的想象;渴望看到火车奔跑的样子;是一个乡下少年对远方的向往。

[fd5cc09bd60808c0.jpg]

《三袋米的故事》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__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表现的主题。

9. 请你对第①自然段画线的【A.】【B.】两处句子的表达效果加以品析。

(1)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

(2)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

10.第⑧自然段:校长为什么说这三袋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11.第⑨自然段:“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

12.“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父(母)爱的感受。要求情感真挚,不少于50字。

8.文章叙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母亲讨饭(米)供儿子读书的故事(2分),表现了母爱无疆的主题(2分)。

9.(1) “轻轻地、细细地”表现对儿子的呵护,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了深厚的母爱。(揣摩词语1分,细节描写1分,句意理解1分)(2)斑驳陆离:形容土墙已经百孔千疮破败不堪了。噌噌:形容长得很快。 本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儿子”家虽然十分贫穷,但儿子在母亲的呵护下健康地成长。((揣摩词语1分,比喻1分,句意理解1分)

10.因为这三袋米,凝聚着母亲的汗水和心血,是母爱的结晶(2分),母爱是无价的,金钱买得到粮食,但买不到母爱。(2分)

11.(4分)示例:天啊!那位靠乞讨大米供儿子上学的母亲竟是我的娘。娘啊!您拖着残疾的身躯乞讨供我读书,那漫长的乞讨路上却印下了您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和殷切希望。儿子不知怎样才能回报您的恩情。

12.示例一:每天早晨桌上的早餐,每次出门前那声亲切的叮咛,获得成功时给我肯定,遭遇失败时给我鼓励……我愿永远停靠母爱的港湾。(内容2分,情真2分)示例二:爸爸总是那么严厉,生活中让我独立、学习上让我自主,每次遇到风险总不让我退缩。其实,在他那威严的面孔下藏着一颗慈爱的心。(内容2分,情真2分,共4分)

父亲

①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喝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一点。”

②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③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好的腔调对父亲交待:“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④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⑤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⑥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⑦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待,又揣了回去。

⑧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⑨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门,他的手在门头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刹时百感交集。

⑩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的乞谅和深情致敬!

15.整体感知课文,体会父亲的性格特点,并举例说明。

16.请赏析文中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17.将“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中的“贴身”两个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

18.第⑦段中写“父亲笑了一笑”,联系上下文说明其具体含义。

19.第⑩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其作用是

15.父亲憨厚、诚实、慈爱。例如,第4段的局促表现父亲憨厚、诚实,第5、6段买东西表现慈爱。

[42f1b4d5d098feb2.jpg]17.原文表明父亲的钱来之不易,因而倍加珍惜,删去“贴身”这些深刻意义就表现不出。

18.给儿孙买了东西,辛苦积攒的钱也交给了儿子,父亲因了却心愿而“笑”,这一“笑”表现了他宽厚无私。

19.第⑩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和抒情,其作用是深化主题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完成下面题目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6.“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7.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

8.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9.“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10.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11.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6.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7.她终能为我做了一件别人不能做的事。

8.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9.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10.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11.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心生敬意  

《母亲的寻找》

通古斯小镇地处荒漠边缘,只有一家已经开了多年的小旅店。

  这天黄昏,旅店外面响起汽车喇叭声。老板米勒看到从车上下来一位满头白发的瘦小老妇,另一人则是个40岁左右的男子。米勒正准备上前寒暄几句,突然发现老妇是个盲人,手中的一根小锁链紧拴在男子的脖子上。老妇伤心地喃喃道:“鲁卡,别怪妈妈心狠,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男子连声应道:“妈妈,我不会再逃了……”

  米勒呆怔了一会儿,马上做了丰盛的晚餐,让伙计送到盲妇房间,自己则陪那个叫鲁卡的男子喝起酒来。“鲁卡先生,你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对你?”对方淡淡地笑了笑。

  “既然您不愿说,我也不多问了。”米勒倒上酒,“你们明天去哪里?需要我帮助吗?”

鲁卡说:“我想打听去吉斯西图的路。听说那里很偏僻,不然的话,我今天也不会走错方向,带着这位老妇来这里住宿了。”

“什么,这位老妇?”米勒的心像被什么猛击了一下,他紧紧盯着鲁卡,惊愕地追问,

“他不是你的母亲吗?”

“不是,我和她非亲非故。”鲁卡只好道出实情:几天前,他送一个朋友从公司出来,朋友离开时喊了他的名字,被一个拄着手杖的老妇听到了,她浑身触电般一震,冲他喊起来:“鲁卡!你真的是鲁卡么?”没等他回答,老妇扔下手杖扑了上来,紧紧抓住他,悲愤交加地说:“你这个孽种,今天我终于找到你了,快跟我回去……”“老太太,放开我,你认错人了!”“不,我儿子的声音还听不出来么?”鲁卡很生气,可是当他看到面前这个老妇是个盲人时,他怔住了,而老妇由于激动过度,突然昏倒,一只干瘦的手仍然紧拽着他的衣角。

“我赶紧把她送到医院。老人醒来后,一直紧紧抓着我。通过她伤心的责骂,我才知道,老人有个儿子也叫鲁卡,10年前以做生意为名,骗了很多人的钱后不知去向。债主们决定一起去警局报案,她得知后流着泪央求大家:‘我明天就去找这个孽种,哪怕他躲到天边,我也要把他找回来,让他把钱一分不少地还给大家。’”

“为了寻找儿子,整整十年,老人一个又一个城市地找,过着流浪者的生活,不知吃了多少苦,双眼也失明了!我也是有母亲的人,这事我怎能忍心不管呢?”鲁卡说到这里,不禁流下了泪。米勒被震撼了,半晌,喃喃道:“为了这位可怜的母亲,你承认自己就是他儿子,并随他一起回去?”

“米勒先生,我这么做绝不是出于怜悯。”看着垂下头的米勒,鲁卡一脸正色地说,“知道吗?这位母亲在我心中像乞力马扎罗山一样高大!她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母爱如山,什么叫信念和毅力。不找到孽子绝不回头,只为了做人最简单的道理,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

“先生,你是一个善良的人。”米勒唏嘘着用商量的口气说:“眼下正值风沙季节,到吉斯西图还有一段很远的路。要不这样,明天一早你就回去,留下这位老妇,我会好好照料她的。”鲁卡摇摇头:“我要亲自把老人送回去,了解一下她儿子的情况。希望能尽快找到。”

“都10年了,能找到吗?”“我想一定能!人心不是长不出绿草的荒漠,更不是冷酷的石头。”鲁卡笑笑,眼中充满自信,“如果他知道母亲为了他,背负着这笔道义之债,在这世上流浪了10年,他一定会为他的行为后悔!”“不错!”米勒哽咽起来,嗫嚅着说,“如果鲁卡那个混蛋知道,他一定会无地自容,也一定会自首的。”

第二天早上,鲁卡带着“母亲”继续上路,米勒也早早起来了,他没有再劝阻,只是在胸前画了个十字,目送着渐渐远去的车影。

就在鲁卡把“母亲”平安送到家的第三天,从当地警局传来消息,逃亡在外10年的真正的鲁卡带着一笔钱,主动投案自首了!他就是通古斯小镇的旅店老板米勒!

(选自2010年第15期《读者》,作者:吴作望,有删改)

12.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母亲寻找儿子的目的是什么,母亲最终又寻找到了什么。(4分)

13.通古斯小镇的旅店老板米勒竟然就是老妇的亲生儿子鲁卡,这一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说一说文章中哪些句子暗示了小说结尾是在“情理之中”的。(3分)

14.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3分)

15.“第二天早上,鲁卡带着‘母亲’继续上路,米勒也早早起来了,他没有再劝阻,只是在胸前画了个十字,目送着渐渐远去的车影。”此时的米勒肯定是百感交集,假如你就是文中的米勒,此时,你会想些什么?(3分)

16.本文主题积极,阅读完全文,你有哪些感悟?(3分)

12.母亲为了使儿子明白做人的最简单的道理:“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或:为了使儿子懂得做人要诚信的道理,为了使儿子懂得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意对即可。2分)母亲找到了儿子复苏的人性;母亲找到了回归到儿子身上的善良;母亲找到了陌生人对自己的关爱;母亲找到了母爱的巨大力量;母亲找到了信念和毅力的巨大作用。(答对一点给一分,只答母亲找到了儿子不给分。2分)(共4分)

13.米勒呆怔了一会儿;米勒的心像被什么猛击了一下;米勒被震撼了;留下这位老妇,我会好好照料她的;看着垂下头的米勒;“不错!”米勒哽咽起来,嗫嚅着说,“如果鲁卡那个混蛋知道,他一定会无地自容,也一定会自首的。”米勒也早早起来了,他没有再劝阻,只是在胸前画了个十字,目送着渐渐远去的车影。(写对三句即可,3分)

14.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好心人鲁卡的坚定信念:老妇的儿子在母亲爱心的召唤下,在母亲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必将幡然悔悟。(3分,意对即可)

15.答题要点:(1)采用第一人称。(1分)(2)羞愧、自责、懊悔以及对鲁卡的感激。(2分)(共3分。视想象的合理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程度按0、1、2、3四档给分)

16.(1)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永恒的爱。(2)母爱的力量是巨大,母爱往往能创造奇迹。(3)做人要严守道义,要敢于负责,否则就伤害了他人和自己的母亲。(4)陌生人的善举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5)信念和毅力的作用是巨大的。(共3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意对即可)

阅读短文《父亲》,完成13~17题。(21分)

①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喝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一点。”

②家里不宽敞,我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③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好的腔调对父亲交待:“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④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⑤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⑥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⑦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待,又揣了回去。

⑧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⑨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门,他的手在门头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刹时百感交集。

⑩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的乞谅和深情致敬!

13、整体感知课文,概括父亲的性格特点,并举例说明。(4分)

14、第④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加点词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

15、如果将第⑦段开头“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中的“贴身”两个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4分)

16、第⑦段中写“父亲笑了一笑”,联系上下文说明其具体含义。(4分)

17、读完全文,你有何感想?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5分)

13、父亲憨厚、诚实、慈爱。例如,第4段的局促表现父亲憨厚、诚实,第5、6段买东西表现其慈爱。  (4分)

14、外貌描写(1分); “湿漉漉”表明父亲冒雨去买东西,突出了父亲对儿孙无私的爱(1分);“皱纹堆砌”“松树皮”用比喻手法(1分) 表现了父亲的辛苦操劳、饱经风霜(1分)。  (4分)

15、原文表明父亲的钱来之不易,因而倍加珍惜,小心翼翼(2分);“贴身”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1分)。如果删去“贴身”,这些深刻意义就表现不出(1分)。 (4分)

16、①给儿孙买了东西,辛苦积攒的钱也交给了儿子,父亲因了却心愿而“笑”;②这一“笑”,表现了父亲的宽厚无私。(每点2分)   (4分)

17、评分要求:能结合生活实际,紧扣父亲关爱孩子,为孩子辛苦操劳,作为我们应当好好学习,要尽孝道,要有良知等即可。结合生活实际2分,感想3分。 (5分)

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回答9~12题。 (14分)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9、习字课上新的字帖都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体现了先生怎样的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文中韩麦尔先生在说了“我的朋友们啊”,“我——我——”之后就哽住了,他想说什么?试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写出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先生是想让学生牢牢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决不容许敌人侵占。(3分)

10、 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字帖比作国旗,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②这也是环境描写,烘托了教室里爱国的气氛。 (4分)

11、因为他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并为之感动,所以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3分)

12、扣住当时韩麦尔先生恨敌人、爱祖国的感情,言之成理即可。 (4分)

信任

那天,我坐在教室的讲台桌前,收学生学杂费,每生五百多元。大多数学生从家里带来的都是整钱。大量的找零工作,使我很紧张也很谨慎。接过钱,点两遍,找零,再点两遍,然后在花名册上作标记。学生们一个接一个走上讲台,很有秩序。

一会儿,桌上便出现了几摞厚厚的百元大钞。

这时,已经没有学生主动走上来交钱了,可是从花名册上可以看出,还有一个学生没有交。

“王晓梅”,我低着头,边看花名册,边叫着那个没交钱学生的名字。

没有人回应。我抬起头,朝向学生看了看。

我再叫了一遍。这时,一个瘦瘦的扎马尾辫的小女生从座位上慢慢站了起来。

“晓梅,你把钱带来了吗?如果带来了,就交上来,免得给弄丢了!”我的语气里甚至带着一丝责备。

她慢慢地从座位上挪开,朝我走过来,显得有几分迟疑和犹豫,头一直微微低着。快走近时,我才注意到,她手里紧紧攥着一个黑色塑料袋。

她走到讲台桌前,将塑料袋轻轻放在桌子上,解开捆住袋口的密密匝匝的麻绳,一圈又一圈。①随后,她缓缓从袋子里掏出打理得整整齐齐的纸币,一沓又一沓。看得出,那些纸币原本皱巴巴的,却被尽可能地抚平铺展。其中,面值最大的是十元,最小的是一角。每沓纸币上都捆着一个纸条,写有数额。她又从大塑料袋中拿出两个小塑料袋,分别装着面值五角和一元的硬币,塑料袋上贴着标签。

望着那堆打理得整齐有序的钱,我惊呆了,这完全是我始料未及的。这时,从讲台下也传来一片唏嘘声,几十双眼睛同时朝这边看着。

“老师,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本来,打算把这些零钱换成大票后再交给您,可是去晚了,银行关了门……您清点一下吧……”②她说话时声音很小,怯怯的,甚至有些发颤,一直低着头,垂着眼睛,手不由自主地搓着衣角

我猛然间很懊悔,不该在课堂上让孩子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交钱。她那么迟疑,也一定是打算到办公室里单独交给我。

钱,依然放在讲台桌上。我没有清点,尽可能地维护着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这钱不用点,我相信你!”说着,我将桌上所有的钱收了起来。

她有些诧异,抬起头来,睁大眼睛望着我。我拉住她的手,告诉她说,“孩子,记住,你拥有世界上最值得敬重的父母,他们为你交上了一份最最珍贵的学费!你一定要懂得珍惜!”

孩子的眼泪扑簌簌掉了下来,冲着我使劲点点头。

当年那个怯怯的小女生如今就读于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品学兼优,还当上了班长。踏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她给我发来一条短信……

(文/尉克冰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8月2日,有删改)

15.文章以“信任”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分)

16.围绕收取王晓梅学杂费这一主要事件,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3分)

→鼓励

17.文章开始写“我”“大量的找零工作,使我很紧张也很谨慎……名册上作标记”,后对王晓梅却说“孩子,这钱不用点,我相信你!”前后是不是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2分)

18.揣摩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简要分析第①处画线句子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2)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②处画线句子表现出人物的什么特点?

19.文章最后以王晓梅“踏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她给我发来一条短信……”结尾,请思考这条短信会写些什么呢?请你代王晓梅拟一条短信,包括下面三个关键词。(不超过60个字)。(3分)

信任 敬重 勇气

15.①点明文章中心事件与“信任”有关;②点明文章主题(“赞美信任带来的美好结果”)

16.责备  惊呆  懊悔

17.不是,这样写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用“我”前面的行为态度衬托后面对王晓梅的信任,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18.(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王晓梅家境的贫寒,也点明了“我”信任的前提,(2)从声音和神态描写的角度表现出王晓梅的内心的不安。

19.示例:老师,是您让我意识到自己拥有最值得敬重的父母;同时也是您的爱和信任,让我抛掉自卑,鼓足了前行的勇气!谢谢您!

阅读《母亲的眼泪》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4分)

母亲的眼泪

母亲很贤淑,且性格坚毅。她不像有的女人,动不动就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只流过三次眼泪。

一次是我正念小学四年级。那时我们家很穷,我一年四季都打赤脚,寒冷的冬天,我的脚背上裂开了一道道口子,一走动,殷红的血球就直往外滚。晚上围在冒着浓烟的火塘边,劳累了一天的母亲用热水帮我洗去脚上的污垢。然后就把我伤痕累累的双脚抱在怀里轻轻揉搓。干裂的冻口在母亲的揉搓下慢慢变软,母亲就用炭火把羊油烤化后滴进我脚背上殷红的裂口里,山里人都普遍用这种土办法来治疗手脚上的冻口。我疼得咝咝直吸凉气,母亲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与羊油一起滴在我布满裂口的脚背上。

见到母亲第二次流泪时,我已快念完高中。我莫名其妙地病倒了,病因无法确诊。一个星期,我都处于昏迷状态,滴水未进。医院下了病危通知。高烧的我迷迷糊糊感到有凉飕飕的东西一点一点滴落在我脸上,并慢慢溢开来,我艰难地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跪在我的身边,泪流满面地凝视着我。醒来后,我就再也没有昏迷,并奇迹般地一天天好起来了。

母亲第三次流泪是为我考取了大学,家里却无法为我准备像样的行李而发愁。开学的那天阴雨连绵,因为要步行六十多公里的山路到山外的一个小镇上乘车。母亲很早就起来给我做饭,她给我做的是糖水面条。她一边往碗里捞面,一边对我说:家里穷,你这虽是去念大学,却要受许多委屈,就多忍着点吧。说着,眼泪扑簌簌地掉进碗里。我吃面,母亲就帮我打点行李。她折叠着的毡条年纪比我还大,上面层层叠叠地印满了地图似的尿痕。母亲边折边流泪。我也鼻子酸酸的,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

书上说,眼泪是软弱的具体写照。我说,不!母亲的眼泪使我体味到,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

11、母亲的眼泪教“我”学会了坚强,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我”的母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用文中词语回答)(2分)

12、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流过的三次眼泪是按照 顺序叙述的,母亲的三次流泪表达了她内心怎样的情感?(3分)

13、选文写人,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请结合例句说一说。(3分)

14、“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中的“咸味”指什么?(3分)

15、如何理解“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3分)

11、(2分)母亲是一个很贤淑且性格坚毅的女人。(两点,每点1分。)

12、(3分)按时间顺序(1分)表达了她对“我”的呵护、疼爱和牵挂。(意思对即可)

13、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例句略。  (写出一点且有例句即得1分,共3分。)。

14、(3分)是“眼泪”,(1分)饱含着母亲的辛酸与无奈。(2分,意思接近即可。)

15、(3分)围绕穷与爱回答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