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幻想变成“机器猫”的中国母亲

从玉华

  ①郑潘燕并不觉得自己是“倒霉的”。在她看来,相比那些已经失去爱子的母亲,自己还有儿子豆豆陪伴,“要幸运得多了”。

  ②豆豆是“甲氨蝶呤”假药的200多例受害者之一。当药品注射进脊柱两个多月后,他出现了神志不清、下肢无力、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最严重时,他不能说话,不认识人,全身从脖子以下全部瘫痪。

  ③那个时候,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劝郑潘燕放弃治疗,“救活了也是瘫子、傻子”,可这个母亲却固执地相信,“孩子会好的”。

  ④从此,她辞去了工作,日日夜夜守护在孩子身边,“一节节地唤醒儿子被假药吞噬的身体”。

  ⑤最开始的几个月,儿子只能平躺在床上,母亲就每天和他一起平躺,把游戏机、图画书举在空中给他看。因为瘫痪,儿子的肚子憋着尿,鼓胀得像皮球一样大,郑潘燕就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帮他揉肚子。

  ⑥为了让豆豆的胳膊能举起来,她把儿子平躺的一只手和身体拉成一个小锐角,再让他用尽全力回到原位。儿子疼得直哭,病房的人都说“这妈妈太狠心了”,可在每天几百遍的练习下,只用了8天时间,儿子的胳膊就能举起来了,医生也承认,这是个“奇迹”。

  ⑦她想各种法子,让儿子僵硬的手指恢复正常。她在一旁玩变形金刚,让儿子“蠢蠢欲动”,她还买儿子最喜欢的水枪引诱他,鼓励他扣动扳机。为了让儿子的腿加快血液循环,她四处找薰衣草给他泡脚。

  ⑧后来,豆豆身体渐渐好些,能把床摇成45度躺着,郑潘燕就把他抱在走廊里,自己躺成45度的“床”,让儿子睡在身上,这样,儿子眼里的世界就不只是天花板了。

  ⑨4年来,这个男孩化疗了20多次,不化疗时,每天还坚持6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可这个身材瘦小的母亲没有在儿子面前流过一次泪,实在憋不住了,她就跑到卫生间把水龙头打开,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眼泪。

  ⑩这个在外人面前言语不多的妈妈,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哪怕一生都站不起来,也要“心理健康”。为了让孩子不自卑、不自闭,她总是推着儿童轮椅带孩子到人群中去,她鼓励豆豆:“你除了不会站起来,不会走,什么都能做。”

  ⑪和同龄人一样,这个母亲也有着80后的特质,她喜欢莫文蔚,喜欢漫画,喜欢机器猫。在狭小的客厅里,冰箱上贴着好几张蓝色的大肚皮机器猫贴画。

  ⑫这个年轻母亲总幻想着“自己能变成机器猫”。“它的肚子里藏有各种宝贝,能变出各种东西,如果我是机器猫,我就能把我儿子变好!”她微笑着说。

(摘自《社区》2011年第19期,有删改)

1.郑潘燕为什么并不觉得自己是“倒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亲情?请写出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⑧段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年轻母亲为什么总幻想着“自己能变成机器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位母亲的事迹一经报道,立刻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纷纷发表帖子予以支持,假如请你跟帖,你会怎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倒霉的”,根据文章第①段作答。

答案:在她看来,相比那些已经失去爱子的母亲,自己还有儿子豆豆陪伴,“要幸运得多了”。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紧扣母亲关爱孩子、不放弃孩子的行为,结合全文作答,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示例):她辞去了工作,日日夜夜守护在孩子身边,“一节节地唤醒儿子被假药吞噬的身体”。

想各种法子,让儿子僵硬的手指恢复正常。

为了让孩子不自卑、不自闭,她总是推着儿童轮椅带孩子到人群中去,她鼓励豆豆:“你除了不会站起来,不会走,什么都能做。”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理解。为了让孩子能看看外面的世界,自己躺成45度的“床”, 让儿子睡在身上,这是细节描写。为了孩子勇于牺牲一切,母爱的伟大正在于此。

答案:细节描写。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这位母亲一心为了孩子的心理。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结尾的理解。理解了机器猫“肚子里藏有各种宝贝,能变出各种东西”的特点,联系年轻母亲无限爱自己孩子的行为,紧扣结尾语句作答。

答案:因为机器猫的肚子里藏有各种宝贝,能变出各种东西,这位母亲想着如果她是机器猫,她就能把她儿子变好!

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母亲一心为孩子健康的心理,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

5.【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是支持这位年轻母亲、赞美母爱的话语,语句流畅生动即可。

答案(示例):这是广大平凡家庭的至情至性的母爱缩影!平凡却又那样伟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的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阅读下文

请小声对父母亲说话

崔鹤同

  ①一天我去小王家有事,正巧看到了让人五味杂陈的一幕:

  ②小王的母亲正站在水龙头前洗菜,盆里的水也快放满了,但那位头发花白、弯腰哈背的母亲却不知道如何关上水龙头。这时站在一旁的小王大声嚷道:“看你!教了多少遍了还不会!真是!”

  ③那老母亲一听到儿子的数落,心里一慌,水龙头开得更大了,水溅了她一身。

  ④显然,母亲来自偏僻的乡村,乍到城市里还用不惯自来水。儿子的大声叫嚷责备更让她心慌意乱,茫然不知所措。

  ⑤唉,原本年轻力壮的双亲,用他们的乳汁和血汗哺育我们长大成人,到了年老体衰之时,他们不仅需要我们从物质上赡养他们,更巴望我们从精神上抚慰他们。而和他们小声说话,使他们感到和蔼可亲,是最重要也是最简便易行的事。然而,因为父母年高龄迈,手脚不便,做事缓慢、笨拙,有时甚至显得碍手碍脚,这时年轻气盛的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对他们大声说着什么,尽管不是“兴师问罪”,但却可能在父母心中留下道道“划痕”,不经意间伤害了他们。

  ⑥一位朋友说起了这么一件事。

  ⑦那时他的女儿刚上一年级,六一那天孩子放假,由奶奶照看着,他们夫妇俩上班。那天下午,在小区的树林里,女孩看见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好不喜欢,拔腿就去追。奶奶紧跟在后面并大声地喊:“宝宝小心,别摔跤!”说时迟,那时快,女孩“扑通”一声摔倒了,嘴正好磕在石子路上,门牙磕掉了一颗,满嘴是血。奶奶好不惊慌,赶忙打的带孙女到医院进行了必要的治疗处理,又忐忑不安地带孩子回了家。

  ⑧晚上下班时,朋友见女儿的嘴唇肿得好高,门牙也掉了一颗,既心疼又好气,忍不住大声地对母亲说:“就半天时间,就出事了!”说罢牵着女儿的手就往家走,头也不回。这时可怜的母亲倚在门边,望着儿孙两辈远去的身影,说不出一句话来,任凭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⑨未料想,仅过数日,朋友的母亲便不幸患心梗过世。朋友捶胸顿足,号啕大哭。那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母亲没好好说话。可后悔有什么用呢,永远再也没有机会向母亲忏悔,请求母亲的谅解和宽恕了。女儿磕掉了一颗牙齿可以长出来,可母亲走了,却永远不可能再回来,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⑩想想小时父母是如何把我们当成宝贝的,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而当父母满头白发、举步维艰、垂垂老矣之时,他们多么渴望子女能帮他们一把,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作为子女,应该把父母当做宝,好好侍奉,尽为人之孝道;而笑容可掬、小声说话,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忽视的呀!

(《读者·乡土人文版》2012年第2期,有删改)

1.简要概括文中关于“母亲”的两件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结合第⑧段画线句子,揣摩可怜的母亲望着儿孙两辈远去的身影时的心理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朋友的母亲不幸患心梗过世时,朋友为什么“捶胸顿足,号啕大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的议论性的段落,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考查对事件的概括能力。其基本模式为:人物+事件+结果,紧扣文意,意合即可。

答案:小王的母亲不知道如何关上水龙头,被小王一阵大声数落。

朋友的母亲看护孙女时,孙女门牙磕掉了一颗,被朋友大声埋怨。

2.【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要从母亲的角度思考,分析母亲对儿子、孙女的不同情感,对儿子有点不满,对孙女更多的是怜惜。

答案(示例):儿子啊,妈妈不是故意的,你怎么能头也不回就走啊。孙女啊,是奶奶没看好你,让你受罪了。

3.【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行为的理解。结合语境作答,即文章第⑨段,分析朋友后悔的原因。

答案: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母亲没好好说话,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向母亲忏悔,请求母亲的谅解和宽恕了。

4.【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特点的理解。记叙文中,叙事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又深化了叙事的内容。

答案:第⑤⑩段。在叙事的基础上,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父母——小声说话、

孤独的范本

①当下,好多人都喜欢说自己太孤独,而真正让他们说出孤独的原因,却没有一个靠谱。在我看来,真正的孤独者是从不把“孤独”挂在嘴边的,只有当他们向世人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人生状态时,我们才能听见他们内心孤独的长啸,如旷野里的野兽,凌厉而又不乏唯美。这种深藏的、隐形的力量看似微弱,却极具感染力。

②真正的孤独者必然是经过岁月的磨砺,面对生活有着足够定力的人。

③有这样一位老先生,从八十四岁开始用毛笔小楷抄写《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花费了整整四年时间才大功告成。老先生的壮举被报纸报道,而这份报纸恰被淮北师范学院一位七十有余的退休教师老杜无意看到。同样喜欢写写画画的老杜看到这则报道无比吃惊,兴奋得想立即动身造访这位年长自己十几岁的老先生。他猜想,这位老先生必定拥有极为健康的身体和超强的毅力,否则不可能完成如此令人羡慕的伟绩。因为书法拼的不仅是笔力功底,更是意志和精神。对于如此年迈的先生,两部加起来达百余万字的长篇巨著,要用蝇头小楷抄写,单是“坐功”就已是巨大的考验。

④没有详细的地址,也没有电话,要找到老先生并不容易。倏忽之间,两年过去了。

⑤老杜托了很多人,最后他的一个学生辗转找到了我。虽然学生觉得老师的举动有点莫名和荒唐,但还是希望我能通过文化界的朋友打听老先生的下落,了却老师的心愿。几番周折后,我、老杜、老杜的学生一行终于来到了老先生所在的小区。

⑥“老先生……”老杜将旧报纸递到老先生眼前。老先生看了看报纸,点头,抬眼看他,两位老人四目相对。许久,老杜说:“我两年前看了这则报道,就一直想来见你。这次不远千里来打扰,最想看一眼您横抄的《三国演义》。”老先生一直默默地望着老杜,不说话。站在旁边的老先生的儿子倒着急起来,凑近父亲耳旁大声解释。

⑦老先生显得犹犹豫豫,低下头,慢吞吞地说:“你们走吧,没什么好看的,我写得太差,拿不出手。”

⑧老先生的拒绝让老杜有些尴尬,我急忙解释道:“老杜是真诚崇拜您的壮举才来的。找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有放弃,这次坐了两天火车,还没好好休息就朝您这儿赶来了。”老先生身边的老伴也做起老先生的工作来。老先生不再坚持,晃晃悠悠地转过身,从房间里抱出渔网兜装起来的两个印有古代青花纹的硬纸盒,二十卷竖写的《红楼梦》和八卷横写的《三国演义》终于展现在我们眼前。

⑨老杜躬下身子,专注的眼神里满是兴奋的光彩;不一会他抬起身,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抚摸线装手抄本,用手指一页页摊开散发着墨香的宣纸,不停地说:“太好了,太好了!”一番细看后,老杜才不舍地移开了目光。随后他微笑着拍着老先生的背,激动无语,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⑩我出神地看着他们,什么也没说。

⑪离开老先生家,我们默默地走了很长一段,谁也没有说话。快到三苏祠门外的毛笔批发店时,老杜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说:“不怕你笑话,我也想用中国书法抄一部长卷,但我不抄名著,我想抄我自己创作的一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写的是我周围朋友的经历,还加入了我自己的经历。”

⑫ “好啊!出版了吗?”我惊讶地看着他。

⑬ “没有出版,但我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它抄写完毕,这比出版更有意义。我真是太佩服那位老先生了,真担心我的身体吃不消呀。”

⑭我沉默良久,似乎悟到了些什么。老先生在抄写两本巨著时一定是孤独的,只有孤独才可能彻底地摈弃外物,沉浸其中。老杜是懂得老先生的孤独的,当他怀抱着抄写自己作品的憧憬时一定也是孤独的,但此刻他已经找到了孤独的范本。我猜想,现在老杜已经坐在淮北国槐摇曳的窗前,手挥紫山羊毫,开始他漫长的孤独之旅了。

⑮他们的孤独,还有伴随孤独岁月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在我眼里,都是孤独的范本,无比神圣。 (摘录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结合上文,说说“孤独的范本”中“范本”在文中的意思是 。

【小题2】第①节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

【小题3】细读文本,概括出文中老先生和老杜已经历或将经历的孤独之旅。

【小题4】文中的“我”也有着丰富的内心感受,例如第⑩节中“我出神地看着他们,什么也没说”,此时“我”可能在想:⑴ ;⑵ 。(请写出两点)

【小题5】根据上文,对“真正的孤独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孤独者是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却依然执着的人。

B.真正的孤独者是对自己的追求有着足够定力的人。

C.真正的孤独者是那些看似深藏不露却极具感染力的人。

D.真正的孤独者是沉浸在自我世界只和自己内心交流的人。

【小题6】请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话,说说你会如何面对孤独。

1

[6bea61d4d5af5118.jpg]

2

[c252389829e89ca3.jpg]情。从“如旷野里的野兽,凌厉而又不乏唯美。”可以看出是比喻的修辞,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深藏的、隐形的力量看似微弱,却极具感染力。”用这个比喻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孤独的赞美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a9b540b6fc2a05d1.jpg]

4

[4f55b14552a20784.jpg]

5

[7455b5120554022b.jpg]

6

【答案】只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即可,不可照搬文中内容。例如,不要害怕孤独,要学会享受孤[ee70381469117342.jpg]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小题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一下这段文字的内容。

【小题2】在走下悬崖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请用文中句子作答。

→ 我的信心大增 →

【小题3】“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句话中划线的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小题4】找出这段文字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5】孩子历险受惊,“我”的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我下来呢?如果是你的父亲,你觉得会怎么做呢?你觉得哪种做法更好?

1

[c58a3130e73e6070.jpg]

2

[4f1ab304425ee924.jpg]

3

【答案】表现了“我”在悬崖上时的害怕和恐惧,以及“我”爬下悬崖时的紧张谨慎,丝毫不敢疏忽(意思相似即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词语表达效果。学会结合语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准确表述出词语在这里的具体表达效果,表述意思合理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00623826099e5e04.jpg]

5

[29315b0c528b0512.jpg]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

传递

⑴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⑵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⑶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⑷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 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⑸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⑹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⑺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⑻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⑼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小题1】请将“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这个句子,正确工整美观地抄写在下面田字格中。(2分)

【小题2】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 ( ) —— 重拾希望——( ) —— 十分感激

【小题3】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4】第(6)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小题5】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⑺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小题6】分析结尾划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小题7】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1

【答案】抄写正确、工整美观才可得满分(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在课下,在平时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练习硬笔书法。做到书写认真,字体美观大方。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b296533e74cdea52.jpg]

3

[2eb7d51bb6a042d9.jpg]

4

[e8967ab5581264da.jpg]

5

[7c3d855f08cd571b.jpg]

6

[fcb7faa1df3f3c1f.jpg]

7

[7831e99018ad9267.jpg]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1分)

2.“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1分)

3.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1分)

4.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1分)

5“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1分)

1.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__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3.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4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5.“找”用了拟人手法,好像它们也懂得复仇似的,同时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意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选段中括号里应填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至发电时止”从新闻角度考虑,它的作用是什么?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4.文中画线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包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1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2.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

3.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4.充满了讽刺意味 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简要分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中国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了保卫朝鲜,冒着极大的风险,不惜与美国一战,并帮助朝鲜把美国侵略者赶到了38线以南。就在这个时候,周__接受了美国记者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周__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以下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你能读出他们的言外之意吗?

记者:__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7

__:提起这支笔啊,那话可就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①美国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②派克笔是战利品,证明美国只不过是中国人民的手下败将。

狭路相逢

[美]彼得·勃德威·邦勒郭

几年前,我随一个旅行团去珍珠港旅行。团中有一位牧师在事发当天——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并击毁我们太平洋舰队的那天,正在此地。他给团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天的种种__:大火,沉船,枪林弹雨,炮声轰轰。我也在听,眼角突然瞥见一个六七十岁的日本游客走进了纪念馆。

他打扮得很刻意而整齐——笔挺的领带,扣得一丝不苟的运动夹克,锃亮的棕色皮鞋。这身打扮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即使是白领人士,哪怕是电视新闻主持人,到了夏威夷也很少西装革履,大家都是穿一件敞领的夏威夷T.恤。

日本人的身旁有两个女人,年纪大一点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另一个可能是他的女儿。两个女人都衣着保守,穿着精致的鞋。日本人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花环很精美,直径足有18英寸,看上去价格不菲。

团里的老兵继续讲着他的经历——他被困在甲板底下,大水冲来,他辨不清方向,大火就在头顶上,浓烟使他窒息,战友就死在他的脚下,他在__中挣扎着逃命。所有的团员都听得聚精会神,只有我注意到了:那个日本人正朝我们走近。

我正看着他的时候,他停了下来,对他的妻女说了些什么。他们静静地站着,几乎有些庄严。然后,日本人紧了紧他的领带,又把夹克的褶子弄平。好像在做什么准备似的,他抖了抖肩,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又吐出来。接着,他独自一个人,面色郑重地走到这只沉舰的栏杆处。其他的人仍围在那位老兵身旁,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日本游客的存在。

我不认为他听得懂美国老兵的话,可是我看到他在栏杆旁,弯下腰去,鞠了一个90度的躬。他开始说话,我仔细听,但不能听懂。可是从他的表情和语气,我猜出了他话里的意思,那里面承载了太多的内容:认错,悲伤,尊严,同情和祝福。

他静静地祷告完后,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刚才那位美国老兵一直都在提到。日本游客看着花环随着海浪漂远,他努力要保持常态,可是眼泪泄漏了他的感情。

我猜他也是个老兵,当年曾驾着飞机投下枪药弹炮,炸毁了我们的军舰。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日本人又向后退了几步,缓缓地,深深地,鞠了个躬。然后他站直身子,回到家人身边。使命既已完成,他们似乎准备离开了。正当日本老兵准备离去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一直靠着墙的美国人移开了步子。他衣着随意,肚子微凸,头发稀少,手拿一顶帽子。我突然想,这个人大概也是个二战老兵。或许他也参加了太平洋海战。来这,也有他的使命吧。

当那家日本人经过他时,美国老兵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我紧张了,怕他们冲突起来。日本游客有几分迷惑,脸上露出惊讶和难过的神色。他的家人,眼睛盯着地上,也停下脚步,聚在他的身旁。

出人意料的是,美国老兵挺直腰来了个立正,他缓缓举起了他的右手,在额前硬硬地停下——他给他的宿敌敬了个军礼。日本老兵突然明白过来,立即回以军礼。

刚才聚着听故事的游客纷纷散去,两个老兵似乎遗世而存,联系他们的是共有的痛苦、荣耀和记忆。美国老兵放下了他的右手,仍保持着立正的姿势,向后退了一步;日本老兵,双手笔直地贴在脚两侧,向他面前的这个人鞠了个躬。出乎我意料的是,美国老兵回鞠了个躬。

两个人一个字也没说,也不需要说。那两张被泪水浸湿的严肃的脸,已经向彼此表达了任何语言都无可言及的感情。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瞥(   )见T.恤(   )

忏(   )悔 浸(   )湿

2.“我”“眼角”为什么能够“突然瞥见”日本游客?“刻意而整齐”的打扮从心理方面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解释“日本人的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作者为什么要说明这个花环“很精美”且“价格不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处表现了日本老人“几乎有些庄严”?他为什么要“深深地吸一口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在“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海水中”后强调地注释出——“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怎样理解文题“狭路相逢”和文章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piē xù chàn jìn

2.⑴他的打扮与众不同。⑵庄重的打扮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对完成此次使命的重视。

3.⑴日本是侵略者,在这个灾难的场所,每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都不应该无动于衷的。⑵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重视和真诚。

4.⑴整理领带与衣褶及深吸气等一系列动作。⑵表现了心情的沉重,他是负罪而来,是来还债的,不能不沉重。

5.眼前的海水曾是激烈的战场,多少年轻的生命就在此被无情地吞噬了,面对此海水不能不遥想当年。

6.他完全是个人行为,而且是军人对军人的方式,这样更有人情与人性。

7.⑴宿敌相遇可以说是冤家路窄狭路相逢。⑵本文叙述了美国老兵和日本老兵狭路相逢却未干戈相见,日本老兵真诚诲过,美国老兵彬彬有礼。既展示了当今世界和平之趋势,也展示了两位老兵的人格魅力,狭路之宽窄完全取决于走在路上的双方。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两家客店

都德

那小村落的边界上有两所大客店,静立在街的两旁彼此对望着。这两所客店极贴近,但其中却有一种奇怪的反衬。大道的那一边,是一所高大的新建筑,尽是热闹、生动的气象,门都敞着,门前停着驿车,汗气蒸腾的马已卸下了辔头,远客们在短狭的墙荫覆着大道旁酣饮。还有一种愉快的,清脆的歌声超出一切杂喧之上,唱得窗户都颤动。

对面的客店呢,静悄悄地好像是没有人住。大门前乱草丛生,百叶窗扇都已破碎。进门来一看,是一间狭长的房子,荒凉而惨淡。呵,苍蝇!好多的苍蝇,无处不是,我从没有见过这么许多,一团团地集在天花板上,爬在窗户上,藏在杯子里。我推开门时,只听见一阵嘤嘤嗡嗡的翅子声,好像是进了一个蜂房。在这房子尽头,窗户的凹处,有一个妇人紧靠窗子站着,眼睛茫然地向外边张望,我叫了她两声:“喂!女店主呵!”她才慢慢地转过身来,于是我眼前现出一个衰老的农妇,皱痕满面,容色灰暗,她戴着破的花边缝的长帽缘,和我们邻家的妇人所戴的一个样子。虽然她并不是一个老妇,但重重的悲哀使她完全萎败下来了。

“你要什么?”她擦了一擦眼睛说道。

“想在这里休息,还想喝一杯酒。”

她惊愕地注视着我,还是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

“这不是一所客店么?”

妇人长叹了一声。

“如果你以为不错,就算是一所店客罢。但是为什么你不和大家一样到对面去呢?那里才热闹呵。”

“我受不了这样的热闹,我愿意到这边来静憩一回。”

也不等她的答复,我就在一张桌子旁边坐下。看出了我说的是实话,于是这女店主才显出忙碌的样子。她来回走动,打开门,搬过酒瓶,擦净杯子,一面竭力想驱散那成群的苍蝇。今天来了一位客人,显然是一件郑重的事情。这忧伤的老女人不时停步,手摸着头,像是为难于供应周全,而觉得很失望的样子。她走进后面的屋里去,我听到她的大钥匙在摇动作响,听到她在摸索锁孔,在开面包箱,在洗拭盘子,时时传来沉痛的悲叹和掩抑的抽咽。这样经过了一刻钟,我面前有了一盘葡萄干,一块坡喀尔的干面包,和石块一般地硬,还有一瓶新制出来的酸酒。

“替你预备好了。”

 这古怪的老妇说,她立刻又回到窗口去了。我一面喝酒,一面就想些话来和她攀谈。

“可怜的女店主呵,不常有人到你这里来罢?”

“呵,不,从没有一个客人,先生,现在只有你我两个人在此相对,比起从前真差得远了。我们这里本是换马的处所,野鸭季里还要替打猎的人们预备晚餐,终年有牛马在这里停留往来。但是,自从我们邻人的铺子开张以后,就什么都完了。客人都跑到对面去,觉得这里太无趣味。实在呢,这屋子里确乎没有一点儿快乐处。我既长得不好看,一向又害着热病,我的两个小女孩也都死了。对面店里可大不同,他们终日地欢笑。有一个从阿莱那里来的女人——一个美貌的女人,衣上镶着好看的花边,三串金珠环挂在项上——在看管店房。驿车上的车夫就是她的情人;所以把车子赶到那边去。她又雇了几个轻贱的女孩做使女,怎能不得顾客的欢心?她把从彼酥斯,莱特桑,和约葛勒等处来的少年都勾引了去。车夫们不惜绕着远道在她的门前经过,但是我呢,终日看不见一个灵魂,只凄凉地在此在守着,心儿一片片地破碎。”

她迷惘地,冷冷地把这番情形述说,她的前额还紧紧地压着玻璃,显然是由于对面店里的事情能引她的注意。突然间,大道的那边起了一阵骚动,驿马车轧着尘灰向前移动了。我听得鞭声在空中爆裂,御者的角声鸣鸣,跑到门外的女孩们都喊道:“再会呵!再会!”那里又发出一种洪亮的歌声,压下了别的声音,就是我刚才所听见过的,她手提灿烂的银瓶,轻盈地来向井边,远处有三个兵士走近,这时她还没有看见。这歌声飘来,使女店主听了浑身颤抖。她回过身来对我说道:“你听见没有?那就是我的丈夫,唱得好么?”我茫然望着她。

“什么?你的丈夫?你说他也上那边去了么?”她脸上现出伤心的神情,但又柔声答道:“你怎能猜得着呢?男人都是这样的,他们不愿看人对他悲苦;我自从两个女孩死后朝夕只是悲泣。这所屋里充满了忧郁和苦痛,自然更没有人肯来了。他受不了这样的烦闷,我可怜的约瑟就跑过大道去喝酒了。为他有一口好嗓子,那阿莱的女人就教他唱歌,听啊!他又在那边唱了。”

她僵直地站着,神魂恍惚,抖着,两手伸张,泪珠颗颗地从颊上滚下,她越显得难看了。

——节选自《两家客店》,有删改。

【小题1】“我受不了这样的热闹,我愿意到这边来静憩一回。” 你认为“我”的目的达到了吗?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2】文中三次写到妇人透过窗户看向对面的客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她的这一行为表现了怎样的矛盾心理。

【小题3】对文中妇人的丈夫到对面客店唱歌这一行为,你赞同吗?并说明理由。

【小题4】阅读故事,离不开想象。请你以妇人的身份,把“她僵直地站着,神魂恍惚,抖着,两手伸张,泪珠颗颗地从颊上滚下,她越显得难看了”时内心所想的内容写出来。

【小题5】对比手法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请举两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1

【答案】示例一:目的达到了。因为这里没有对面客店的喧嚣热闹,没有人打扰(2分),女店主也没有过多地与他交谈,只是“我”主动地想些话来跟她攀谈,对于不喜欢热闹的“我”能够得到片刻的安静(3分)。

[1463400470321b93.jpg]

2

[ac00398de46d2c17.jpg]

3

[042ed0e89243c4f9.jpg]

4

[40310c3ea190a4e1.jpg]

5【答案】①妇人的客店萧条冷清、死气沉沉与对面客店的热闹快乐、充满活力形成鲜明对比;②丈夫

[c76fbb431f142459.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