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样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②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③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亲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④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⑤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
⑥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⑦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⑧“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⑨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园锦族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⑩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根据文意,解释文中词语。
①嗷嗷待哺: ②蹉跎:
2、作者为什么说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的苦孩是“一个自私的学子”?
答:
3、文章第⑧自然段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
4、文章第⑨自然段中,“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的含义是什么?
答:
1、①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②光阴白白地过去。
2、家境困难,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用母亲的鲜血灌溉求学的分分秒秒。
3、排比、比喻。强烈地表达了对“孝”的深刻理解
4、孝”是一种诚挚的精神付出,与物质的丰俭、贵贱并无关系。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
草绵软软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文段选自《 》,作者 ,现代著名的 家 家。
2.选文运用了 、 、 修辞手法,写出了
(请用4个字作答)的喜人景色。
3.第①段在写春草时,也写了人的行为,这样写的目的是( )
A.草地上有人在活动,所以要写。
B.说明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很愉快,通过这些动作行为就可以反映出来。
C.写人的动作行为,实际上是间接地写草地,突出草地的嫩绿可爱。
D.写了春草,又写了人的动作行为,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4.第④段描写的对象是( ) A.桃树、杏树、梨树 B.野花 C.春花
5.从第③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描写小草的质地:
描写小草的色泽:
描写小草的生长旺盛:
6.第⑤段写春风,作者抓住春风温暖、和煦的特点,分别从人的 、 、
等感觉上来写的。
7.第⑥段写春雨,文中“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这三个比喻句从不同的侧面依
此写出了春雨 、 、 的特点。
8.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出春雨滋润万物特点的句子是:
。
9.文章⑥段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
答:
10.请你写出两句有关春风的诗句来好吗?
⑴
⑵
⑶
1.《春》;朱自清;散文家、语文教育家。
2.比喻、拟人、排比;春意盎然
3.C
4.C
5.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6.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7.繁多、细密、柔软
8.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9.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0.例如: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孟浩然《咏柳》)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⑷“春风自绿江南岸”(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等。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有一些花朵是为你开的
李雪峰
①这个叫米家坪的小村庄的后面,是我曾经耕种过十多年的庄稼,农历四月时那毛绒绒青麦穗上一粒粒数也数不清的小麦花,五月时庭院里火焰一般的一朵朵石榴花,村巷里那歪歪斜斜一树一树一嘟噜一嘟噜的紫色或白色的槐树花……它们或许曾经把花瓣飘落在我的头发或衣襟上,也或许它们的花粉粘惹在我的鞋子或被露珠洇湿的裤角上,但我没有弯下腰来细细打量或关注过它们,甚至没有为它们稍稍地逗留过。
②我知道那些花儿不是为我绽开的,它们是属于村庄所有来来往往荷锄掮镐的人们和那些被花色惹得兴奋地跳来跳去的鸟儿以及那些嘤嘤嗡嗡的蜜蜂的。
③直到20岁那年秋天,我一个人到庄西山坳里打柴,傍晚返回的时候,似乎突然被什么绊了一下,双腿一软就仰面跌倒在那金黄的厚厚落叶上,我索性信马由缰,就仰躺在那弥漫着枯叶焦香和厚厚落叶层下那腐殖质腥香交织的谧凉林地上。
④在闭眼深深呼吸的时候,我忽然嗅到有一种淡淡的却又清新别致的暖暖馨香,那馨香比兰花清洌,比野梅甘饴,是我从未感知到的一种芬芳。循着花香,轻轻扒开厚厚的落叶,在蓬松的落叶下,我发现了一朵指甲大小的花朵。
⑤这朵花瓣沿呈粉红,由瓣沿向内过渡成褐紫,但花蕊周围却是一圈清爽的天蓝色。尤其是花蕊,那针尖般大小又细密的蕊柱,红蓝紫相间,像用彩线绒一根根小心翼翼地绣上去的,在轻轻的晚风中,那奇异的芬芳涟漪一般从中弥漫开来,就像一掬掬暖暖的香水,柔柔地彻底淹没了我的心魂。
⑥我远远地拢着手护着它,就像呵护着一只稍不留意就搧翅飞走的蝴蝶,就像呵护着一只汪着惊恐的鹿眼,就像呵护着一缕风轻轻一拂就会飘散的弱弱云岫。我静静地望着它,它也像温润的眼晴一样默默地望着我,直到夜幕从四周的涧谷深处不知不觉漫过来,我才用枯叶小心地覆遮住它,然后意犹未尽地荷柴离开了。
⑦第二天我又赶到那里,但翻尽了枯叶,寻遍了周遭所有的石缝,却再也寻不到那一朵花儿了。
⑧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个人也不能两次同一朵花相遇。而只为我们一个人绽放的那一朵花在哪儿呢?我思忖,它可能在你于田塍间踽踽独行的低眉间,也可能在台阶缝隙中一次不经意注视间,甚至在你匆匆忙忙来不及短暂驻足的旅途上。因为,真正的相遇是没有约期的,真正灵与灵的相逢是一种注定的却无法永恒的邂逅。
⑨你寻觅到那朵为你才静静绽开的花朵了吗? (摘自新浪博客,原文有改动)
【小题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①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内容:
作用:
【小题2】认真阅读第⑤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那朵小花的。
【小题3】研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赏析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我远远地拢着手护着它,就像呵护着一只稍不留意就搧翅飞走的蝴蝶,就像呵护着一只汪着惊恐的鹿眼,就像呵护着一缕风轻轻一拂就会飘散的弱弱云岫。
【小题4】请指出题目“有一些花朵是为你开的”的深刻含义。
【小题5】下文是《鼎湖山听泉》的选段,你认为作者谢大光在鼎湖山有没有寻觅到那朵为他绽开的“花朵”?为什么?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答案】
【小题1】写村子里各种花都在开放,可自己从没有关注过(2分)。为下文终于找到一朵为自己开的[452386955ca07bfd.jpg]
现代文阅读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11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12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13“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14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15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16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小题1】请阅读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 ①~③ | ④~⑥ | ⑦~15 | 16 |
|
主要内容 | A. | “我”与父亲摸黑赶路 | B. | “我”感念打马灯男人的帮助。 |
A.: B.:
【小题2】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小题4】请分析选文第⑩段中两个加点词“寂静”的含义。
第一个“寂静”:
第二个“寂静”:
【小题5】选文第12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小题6】选文第15段为什么要细致描写“打马灯男人的脸”?
【小题7】选文多次写“马灯的光亮”有什么作用?
[349018b5a759c593.jpg]
【解析】
【小题1】[f24aca845f856dbd.jpg]
美文品析
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美】凯瑟琳·比恩 洪帆译
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做饭,16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起头。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每次见面气氛都很紧张,争吵随时一触即发。这次他又会有什么问题?音乐?朋友?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为什么?”我搞不懂他的这种追星行为。
“妈妈,比利·寇根是‘碎南瓜’乐队的主唱。‘碎南瓜’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这些天来,我俩正为了这个“碎南瓜”乐队闹得不开心。
安东尼跟我说好话,央求我,我全都置若罔闻。看到我不为所动,他一屁股坐下来,把脸扭到了一边。
“你到哪儿去买?”我没好气地说,“可能全城都没有卖的。”
“那我就自己做,但你要借钱给我。”
“忘了它吧,儿子。这辈子你大概就只穿一次。”我断然拒绝。
但是,我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说:“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然而,我最终还是近乎顽固地拒绝了。
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下午安东尼提着一个白色的大包走进家门,看着他把那个大包扔到桌子上,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一米布6美元98美分,”他嘻嘻笑着说,“我向朋友借的钱。”原来,安东尼不但买了布料,连做衣服所需要的别针、纸样、衬布、拉链等也全都买齐了。“妈妈,现在,我该怎么做呢?”他迫不及待地问。
安东尼13岁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我教过他缝纫,那时,我还是他心中的偶像。学会缝纫后,他自己亲手缝制过一条当时流行的裤子。
“你只需要告诉我怎样开始就行了,妈妈。”他的眼睛盯着我。
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然后,我们一起摊开那几张纸样。
“我想把拉链露在外面,不要盖边。”他说。
“这个我可不会做。你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安东尼耸耸肩,自己就做起来了,而且速度还不慢。第二天中午,他就开始缝裤兜了。看着他低头忙碌的样子,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我不由自主地给他指导,参与缝制。安东尼抬起头,我们相视一笑。我讲起一些往事:有一天你玩得太累了,在饭桌上睡着了,一头把脸扎进了意大利面条里;3岁时,你卖了收集来的木瓦片赚了你的第一个一美元……安东尼听了大笑起来。
一针一线,把布料缝成了裤子,也把“碎南瓜”乐队的崇拜者和他爱管闲事的老妈的心重新连在了一起,把我们处于边缘的关系再次缝紧。四天时间,我们紧张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修复。
安东尼在周末前就穿上了那条银色的裤子,他没有只穿一次,而是经常穿。他的几个朋友也很喜欢这条裤子,纷纷拿钱给我,要我帮他们做。“那是安东尼自己做的。”我自豪地告诉他们。
以后的日子里,虽然安东尼还会惹我生气,但每当我想起和安东尼在旧餐桌上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心里很快就会原谅他。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1年第9期,有删改)
1.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找准表明人物态度的词句加以整合。
答案:拒绝(反对) 理解(支持) 自豪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中伏笔的把握。解答时要围绕“修复母子关系”来筛选暗示这一结果的语句。
答案:①“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表明母亲为是否答应儿子的要求而犹豫。
②“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输掉这场战争”,暗示母亲对儿子的固执感到无奈,产生了动摇。
③“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叹气和铺开布料,表明母亲在行动上已开始让步。
④“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悄悄地潜入”,表明母亲逐渐包容、理解安东尼。
3.【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结合事例以及文中议论性的词句来分析。
答案:安东尼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他自立、热情、冲动。他的自立和热情值得肯定。然而,他追星狂热,过于冲动、固执,不可取。
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美好时光”的具体含义。
答案: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暗示母子关系的修复;引起读者的想像,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
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
远 行
李森祥
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我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客人,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就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们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妹妹们的脸上瞟。
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在我枕头旁放上一套新衣,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的。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湿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
娘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后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
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亲母亲也就点点头。
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删改。李森祥,衢州籍作家)
1.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娘“一笑笑出满脸皱纹”,“我”“心里怦然一动”。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此刻“我”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多次写到“门”,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画线句中的“远”和“近”如何理解?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结合母亲的言行,如母亲给“我”做最爱吃的饭菜、杀鸡给“我”吃、给“我”钉扣子等分析母亲的形象。
答案:①母亲深明事理 ,虽不舍儿子远行,却默默支持儿子当兵;②母亲朴实细心,为不能给儿子办酒席感到歉疚,她做儿子最爱吃的菜,杀的鸡只想给儿子一人吃;③母亲勤俭能干,给儿子做新衣、钉扣子,天天忙碌;④母亲自尊要强,自己头发梳得光鲜,全家穿新衣,体面地送儿子去当兵。(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言之成理即可,但不得少于两点)
2.【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揣摩当时“我”感动的心理。
答案(示例):娘啊,您真的老了!您时时为儿子牵肠挂肚,怎能不老?您一心为儿子操劳忙碌,怎能不老?您满脸的皱纹让我揪心!(结合语境,合乎情理即可)
3.【解析】本题考查对写法的理解。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思考,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上寄托“我”的情感。
答案:结构上,有首尾照应的作用。内容上,作者借“门”来表达“我”与家之间的深厚感情。回家时的遥望,离家时的回望,都饱含着“我”对家的爱与眷恋。“门”开启时的等待,“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又寄寓着家对“我”的爱与不舍。
4.【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从距家的距离体会“远”的含义,从情感上体会“近”的含义。
答案:“远”的感觉来自于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离家参军,岂能不远?但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对家的牵挂,对父母的眷念,将萦绕心头,无论何时何地都将伴随着“我”,所以说,这份感情更真切、更贴近了。
一位幻想变成“机器猫”的中国母亲
从玉华
①郑潘燕并不觉得自己是“倒霉的”。在她看来,相比那些已经失去爱子的母亲,自己还有儿子豆豆陪伴,“要幸运得多了”。
②豆豆是“甲氨蝶呤”假药的200多例受害者之一。当药品注射进脊柱两个多月后,他出现了神志不清、下肢无力、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最严重时,他不能说话,不认识人,全身从脖子以下全部瘫痪。
③那个时候,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劝郑潘燕放弃治疗,“救活了也是瘫子、傻子”,可这个母亲却固执地相信,“孩子会好的”。
④从此,她辞去了工作,日日夜夜守护在孩子身边,“一节节地唤醒儿子被假药吞噬的身体”。
⑤最开始的几个月,儿子只能平躺在床上,母亲就每天和他一起平躺,把游戏机、图画书举在空中给他看。因为瘫痪,儿子的肚子憋着尿,鼓胀得像皮球一样大,郑潘燕就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帮他揉肚子。
⑥为了让豆豆的胳膊能举起来,她把儿子平躺的一只手和身体拉成一个小锐角,再让他用尽全力回到原位。儿子疼得直哭,病房的人都说“这妈妈太狠心了”,可在每天几百遍的练习下,只用了8天时间,儿子的胳膊就能举起来了,医生也承认,这是个“奇迹”。
⑦她想各种法子,让儿子僵硬的手指恢复正常。她在一旁玩变形金刚,让儿子“蠢蠢欲动”,她还买儿子最喜欢的水枪引诱他,鼓励他扣动扳机。为了让儿子的腿加快血液循环,她四处找薰衣草给他泡脚。
⑧后来,豆豆身体渐渐好些,能把床摇成45度躺着,郑潘燕就把他抱在走廊里,自己躺成45度的“床”,让儿子睡在身上,这样,儿子眼里的世界就不只是天花板了。
⑨4年来,这个男孩化疗了20多次,不化疗时,每天还坚持6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可这个身材瘦小的母亲没有在儿子面前流过一次泪,实在憋不住了,她就跑到卫生间把水龙头打开,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眼泪。
⑩这个在外人面前言语不多的妈妈,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哪怕一生都站不起来,也要“心理健康”。为了让孩子不自卑、不自闭,她总是推着儿童轮椅带孩子到人群中去,她鼓励豆豆:“你除了不会站起来,不会走,什么都能做。”
⑪和同龄人一样,这个母亲也有着80后的特质,她喜欢莫文蔚,喜欢漫画,喜欢机器猫。在狭小的客厅里,冰箱上贴着好几张蓝色的大肚皮机器猫贴画。
⑫这个年轻母亲总幻想着“自己能变成机器猫”。“它的肚子里藏有各种宝贝,能变出各种东西,如果我是机器猫,我就能把我儿子变好!”她微笑着说。
(摘自《社区》2011年第19期,有删改)
1.郑潘燕为什么并不觉得自己是“倒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亲情?请写出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⑧段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年轻母亲为什么总幻想着“自己能变成机器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位母亲的事迹一经报道,立刻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纷纷发表帖子予以支持,假如请你跟帖,你会怎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倒霉的”,根据文章第①段作答。
答案:在她看来,相比那些已经失去爱子的母亲,自己还有儿子豆豆陪伴,“要幸运得多了”。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紧扣母亲关爱孩子、不放弃孩子的行为,结合全文作答,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示例):她辞去了工作,日日夜夜守护在孩子身边,“一节节地唤醒儿子被假药吞噬的身体”。
想各种法子,让儿子僵硬的手指恢复正常。
为了让孩子不自卑、不自闭,她总是推着儿童轮椅带孩子到人群中去,她鼓励豆豆:“你除了不会站起来,不会走,什么都能做。”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理解。为了让孩子能看看外面的世界,自己躺成45度的“床”, 让儿子睡在身上,这是细节描写。为了孩子勇于牺牲一切,母爱的伟大正在于此。
答案:细节描写。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这位母亲一心为了孩子的心理。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结尾的理解。理解了机器猫“肚子里藏有各种宝贝,能变出各种东西”的特点,联系年轻母亲无限爱自己孩子的行为,紧扣结尾语句作答。
答案:因为机器猫的肚子里藏有各种宝贝,能变出各种东西,这位母亲想着如果她是机器猫,她就能把她儿子变好!
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母亲一心为孩子健康的心理,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
5.【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是支持这位年轻母亲、赞美母爱的话语,语句流畅生动即可。
答案(示例):这是广大平凡家庭的至情至性的母爱缩影!平凡却又那样伟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的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阅读下文
请小声对父母亲说话
崔鹤同
①一天我去小王家有事,正巧看到了让人五味杂陈的一幕:
②小王的母亲正站在水龙头前洗菜,盆里的水也快放满了,但那位头发花白、弯腰哈背的母亲却不知道如何关上水龙头。这时站在一旁的小王大声嚷道:“看你!教了多少遍了还不会!真是!”
③那老母亲一听到儿子的数落,心里一慌,水龙头开得更大了,水溅了她一身。
④显然,母亲来自偏僻的乡村,乍到城市里还用不惯自来水。儿子的大声叫嚷责备更让她心慌意乱,茫然不知所措。
⑤唉,原本年轻力壮的双亲,用他们的乳汁和血汗哺育我们长大成人,到了年老体衰之时,他们不仅需要我们从物质上赡养他们,更巴望我们从精神上抚慰他们。而和他们小声说话,使他们感到和蔼可亲,是最重要也是最简便易行的事。然而,因为父母年高龄迈,手脚不便,做事缓慢、笨拙,有时甚至显得碍手碍脚,这时年轻气盛的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对他们大声说着什么,尽管不是“兴师问罪”,但却可能在父母心中留下道道“划痕”,不经意间伤害了他们。
⑥一位朋友说起了这么一件事。
⑦那时他的女儿刚上一年级,六一那天孩子放假,由奶奶照看着,他们夫妇俩上班。那天下午,在小区的树林里,女孩看见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好不喜欢,拔腿就去追。奶奶紧跟在后面并大声地喊:“宝宝小心,别摔跤!”说时迟,那时快,女孩“扑通”一声摔倒了,嘴正好磕在石子路上,门牙磕掉了一颗,满嘴是血。奶奶好不惊慌,赶忙打的带孙女到医院进行了必要的治疗处理,又忐忑不安地带孩子回了家。
⑧晚上下班时,朋友见女儿的嘴唇肿得好高,门牙也掉了一颗,既心疼又好气,忍不住大声地对母亲说:“就半天时间,就出事了!”说罢牵着女儿的手就往家走,头也不回。这时可怜的母亲倚在门边,望着儿孙两辈远去的身影,说不出一句话来,任凭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⑨未料想,仅过数日,朋友的母亲便不幸患心梗过世。朋友捶胸顿足,号啕大哭。那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母亲没好好说话。可后悔有什么用呢,永远再也没有机会向母亲忏悔,请求母亲的谅解和宽恕了。女儿磕掉了一颗牙齿可以长出来,可母亲走了,却永远不可能再回来,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⑩想想小时父母是如何把我们当成宝贝的,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而当父母满头白发、举步维艰、垂垂老矣之时,他们多么渴望子女能帮他们一把,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作为子女,应该把父母当做宝,好好侍奉,尽为人之孝道;而笑容可掬、小声说话,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忽视的呀!
(《读者·乡土人文版》2012年第2期,有删改)
1.简要概括文中关于“母亲”的两件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结合第⑧段画线句子,揣摩可怜的母亲望着儿孙两辈远去的身影时的心理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朋友的母亲不幸患心梗过世时,朋友为什么“捶胸顿足,号啕大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的议论性的段落,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考查对事件的概括能力。其基本模式为:人物+事件+结果,紧扣文意,意合即可。
答案:小王的母亲不知道如何关上水龙头,被小王一阵大声数落。
朋友的母亲看护孙女时,孙女门牙磕掉了一颗,被朋友大声埋怨。
2.【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要从母亲的角度思考,分析母亲对儿子、孙女的不同情感,对儿子有点不满,对孙女更多的是怜惜。
答案(示例):儿子啊,妈妈不是故意的,你怎么能头也不回就走啊。孙女啊,是奶奶没看好你,让你受罪了。
3.【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行为的理解。结合语境作答,即文章第⑨段,分析朋友后悔的原因。
答案: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母亲没好好说话,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向母亲忏悔,请求母亲的谅解和宽恕了。
4.【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特点的理解。记叙文中,叙事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又深化了叙事的内容。
答案:第⑤⑩段。在叙事的基础上,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父母——小声说话、
孤独的范本
①当下,好多人都喜欢说自己太孤独,而真正让他们说出孤独的原因,却没有一个靠谱。在我看来,真正的孤独者是从不把“孤独”挂在嘴边的,只有当他们向世人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人生状态时,我们才能听见他们内心孤独的长啸,如旷野里的野兽,凌厉而又不乏唯美。这种深藏的、隐形的力量看似微弱,却极具感染力。
②真正的孤独者必然是经过岁月的磨砺,面对生活有着足够定力的人。
③有这样一位老先生,从八十四岁开始用毛笔小楷抄写《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花费了整整四年时间才大功告成。老先生的壮举被报纸报道,而这份报纸恰被淮北师范学院一位七十有余的退休教师老杜无意看到。同样喜欢写写画画的老杜看到这则报道无比吃惊,兴奋得想立即动身造访这位年长自己十几岁的老先生。他猜想,这位老先生必定拥有极为健康的身体和超强的毅力,否则不可能完成如此令人羡慕的伟绩。因为书法拼的不仅是笔力功底,更是意志和精神。对于如此年迈的先生,两部加起来达百余万字的长篇巨著,要用蝇头小楷抄写,单是“坐功”就已是巨大的考验。
④没有详细的地址,也没有电话,要找到老先生并不容易。倏忽之间,两年过去了。
⑤老杜托了很多人,最后他的一个学生辗转找到了我。虽然学生觉得老师的举动有点莫名和荒唐,但还是希望我能通过文化界的朋友打听老先生的下落,了却老师的心愿。几番周折后,我、老杜、老杜的学生一行终于来到了老先生所在的小区。
⑥“老先生……”老杜将旧报纸递到老先生眼前。老先生看了看报纸,点头,抬眼看他,两位老人四目相对。许久,老杜说:“我两年前看了这则报道,就一直想来见你。这次不远千里来打扰,最想看一眼您横抄的《三国演义》。”老先生一直默默地望着老杜,不说话。站在旁边的老先生的儿子倒着急起来,凑近父亲耳旁大声解释。
⑦老先生显得犹犹豫豫,低下头,慢吞吞地说:“你们走吧,没什么好看的,我写得太差,拿不出手。”
⑧老先生的拒绝让老杜有些尴尬,我急忙解释道:“老杜是真诚崇拜您的壮举才来的。找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有放弃,这次坐了两天火车,还没好好休息就朝您这儿赶来了。”老先生身边的老伴也做起老先生的工作来。老先生不再坚持,晃晃悠悠地转过身,从房间里抱出渔网兜装起来的两个印有古代青花纹的硬纸盒,二十卷竖写的《红楼梦》和八卷横写的《三国演义》终于展现在我们眼前。
⑨老杜躬下身子,专注的眼神里满是兴奋的光彩;不一会他抬起身,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抚摸线装手抄本,用手指一页页摊开散发着墨香的宣纸,不停地说:“太好了,太好了!”一番细看后,老杜才不舍地移开了目光。随后他微笑着拍着老先生的背,激动无语,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⑩我出神地看着他们,什么也没说。
⑪离开老先生家,我们默默地走了很长一段,谁也没有说话。快到三苏祠门外的毛笔批发店时,老杜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说:“不怕你笑话,我也想用中国书法抄一部长卷,但我不抄名著,我想抄我自己创作的一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写的是我周围朋友的经历,还加入了我自己的经历。”
⑫ “好啊!出版了吗?”我惊讶地看着他。
⑬ “没有出版,但我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它抄写完毕,这比出版更有意义。我真是太佩服那位老先生了,真担心我的身体吃不消呀。”
⑭我沉默良久,似乎悟到了些什么。老先生在抄写两本巨著时一定是孤独的,只有孤独才可能彻底地摈弃外物,沉浸其中。老杜是懂得老先生的孤独的,当他怀抱着抄写自己作品的憧憬时一定也是孤独的,但此刻他已经找到了孤独的范本。我猜想,现在老杜已经坐在淮北国槐摇曳的窗前,手挥紫山羊毫,开始他漫长的孤独之旅了。
⑮他们的孤独,还有伴随孤独岁月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在我眼里,都是孤独的范本,无比神圣。 (摘录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结合上文,说说“孤独的范本”中“范本”在文中的意思是 。
【小题2】第①节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 。
【小题3】细读文本,概括出文中老先生和老杜已经历或将经历的孤独之旅。
【小题4】文中的“我”也有着丰富的内心感受,例如第⑩节中“我出神地看着他们,什么也没说”,此时“我”可能在想:⑴ ;⑵ 。(请写出两点)
【小题5】根据上文,对“真正的孤独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孤独者是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却依然执着的人。
B.真正的孤独者是对自己的追求有着足够定力的人。
C.真正的孤独者是那些看似深藏不露却极具感染力的人。
D.真正的孤独者是沉浸在自我世界只和自己内心交流的人。
【小题6】请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话,说说你会如何面对孤独。
1
[6bea61d4d5af5118.jpg]
2
[c252389829e89ca3.jpg]情。从“如旷野里的野兽,凌厉而又不乏唯美。”可以看出是比喻的修辞,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深藏的、隐形的力量看似微弱,却极具感染力。”用这个比喻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孤独的赞美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a9b540b6fc2a05d1.jpg]
4
[4f55b14552a20784.jpg]
5
[7455b5120554022b.jpg]
6
【答案】只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即可,不可照搬文中内容。例如,不要害怕孤独,要学会享受孤[ee70381469117342.jpg]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小题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一下这段文字的内容。
【小题2】在走下悬崖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请用文中句子作答。
→ 我的信心大增 →
【小题3】“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句话中划线的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小题4】找出这段文字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5】孩子历险受惊,“我”的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我下来呢?如果是你的父亲,你觉得会怎么做呢?你觉得哪种做法更好?
1
[c58a3130e73e6070.jpg]
2
[4f1ab304425ee924.jpg]
3
【答案】表现了“我”在悬崖上时的害怕和恐惧,以及“我”爬下悬崖时的紧张谨慎,丝毫不敢疏忽(意思相似即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词语表达效果。学会结合语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准确表述出词语在这里的具体表达效果,表述意思合理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00623826099e5e04.jpg]
5
[29315b0c528b0512.jpg]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