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七八岁时,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搂住我嚷道:“巴迪,这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歌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地落在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地再次拥抱了我。

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情。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四行,可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望地痛苦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我因此还一直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评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许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对我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

1.“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在文章中代表了父母对子女的两种不同态度,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地方连用三个时间词语是为了表现巴迪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对“诗只有四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父亲会写剧本,但并不懂诗。

B.父亲读诗非常认真仔细。

C.我心情紧张,对时间产生了错觉。

D.我急于得到父亲的赞赏。

4.父母对巴迪同一首诗的评价截然不同,原因是( )

A.母亲比父亲更爱我。

B.父亲欣赏诗歌的水平比母亲高。

C.母亲希望我成为诗人,父亲不希望。

D.母亲鼓励我,父亲鞭策我。

5.“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这句话中,“幸运”指的是( )

A.我已经有了许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B.我能同时得到鼓励和警告。

C.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精彩极了!”

D.我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对我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6.“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这句话中,“刮倒”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中,“我”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几次起伏变化,从文中找出表现“我”心情的词语,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得意洋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醒悟

    1.鼓励孩子,严格要求孩子。    2.焦急等待

    3.C、D    4.D    5.B

    6.受到这两种态度中的任何一种的负面影响。

    7.满怀信心→紧张→失望→幸运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

安徒生

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豌豆粒越长越大,同时也越变得沉思起来,因为它们多少得做点事情呀。“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么?”它们问。“我只愿老这样坐下去,不要变得僵硬起来。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有一粒豌豆说。

忽然它们觉得豆荚震动了一下。它被摘下来了,落到A.的手上,跟许多别的丰满的豆荚在一起,溜到一件马甲的口袋里去。

“我们不久就要被打开了!”它们说。于是它们就等待这件事情的到来。

“我倒想要知道,我们之中谁会走得最远!”最小的一粒豆说。“是的,事情马上就要揭晓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最大的那一粒说。

“啪!”豆荚裂开来了。那五粒豆子全都滚到太阳光里来了。它们躺在一个孩子的手中。这个孩子紧紧地捏着它们,说它们正好可以当做豆枪的子弹用。他马上安一粒进去,把它射出来。“现在我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那么就请你来吧!”于是第一粒就飞走了。

“我,”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这才像一个豆荚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于是它也飞走了。

“我们到了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睡。”其余的两粒说。

“不过我们仍得向前滚。”因此它们在没有到达豆枪以前,就先在地上滚起来。但是它们终于被装进去了。“我们才会射得最远呢!”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最后的那一粒说。它射到空中去了。它射到顶楼窗子下面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霉菌的裂缝里去。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不见了,可是我们的上帝并没忘记它。“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它说。

在这个小小的顶楼里住着一个穷苦的女人。她白天到外面去擦炉子,锯木材,并且做许多类似的粗活。她很强壮,而且也很勤俭,不过她仍然是很穷。她有一个发育不全的独生女儿,躺在这顶楼上的家里。她的身体非常虚弱。她在床上躺了一整年;看样子既活不下去,也死不了。

“她快要到她亲爱的姐姐那儿去了!”女人说,“我只有两个孩子,但是养活她们两个人是够困难的。善良的上帝分担我的愁苦,已经接走一个了。我现在把留下的这一个养着。不过我想他不会让她们分开的;她也会到天上她的姐姐那儿去的。”

可是这个病孩子并没有离开。她安静地、耐心地整天在家里躺着,她的母亲到外面去挣点生活的费用。这正是春天。一大早,当母亲正要出去工作的时候,太阳温和地、愉快地从

那个小窗子射进来,一直射到地上。这个病孩子望着最低的那块窗玻璃。

“从窗玻璃旁边探出头来的那个绿东西是什么呢?它在风里摆动!”

母亲走到窗子那儿去,把窗打开一半。“啊!”她说,“我的天,这原来是一粒小豌豆。它还长出小叶子来了。它怎样钻进这个隙缝里去的?你现在可以有一个小花园来供你欣赏了!”

病孩子的床搬得更挨近窗子,好让她看到这粒正在生长着的豌豆。于是母亲便出去做她的工作了。

“妈妈,我觉得我好了一些!”这个小姑娘在晚间说,“太阳今天在我身上照得怪温暖的。这粒豆子长得好极了,我也会长得好的;我将爬起床来;走到温暖的太阳光中去。”

“愿上帝准我们这样!”母亲说,但是她不相信事情就会这样。不过她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好使它不致被风吹断,因为它使她的女儿对生命起了愉快的想像。她

从窗台上牵了一根线到窗框的上端去,使这粒豆可以盘绕着它向上长,它的确在向上长,人们每天可以看到它在生长。

“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女人有一天早晨说。她现在开始希望和相信,她的病孩子会好起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自己也能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高兴的眼光望着这一颗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这个病孩子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它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粉红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把它柔嫩的叶子轻轻地吻了一下。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我幸福的孩子,上帝亲自种下这颗豌豆,叫它长得枝叶茂盛,成为你我的希望和快乐!”高兴的母亲说。她对这花儿微笑,好像它就是上帝送下来的一位善良的安琪儿。

但是其余的几粒豌豆呢?嗯,那一粒曾经飞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并且还说过“如果你能捉住我,那么就请你来吧!”

它落到屋顶的水笕里去了,在一个鸽子的嗉囊里躺下来。那两粒懒惰的豆子也不过只走了这么远,因为它们也被鸽子吃掉了。总之,它们总还算有些实际的用途。可是那本来想飞进太阳里去的,但是却落到水沟里去了,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胀大得相当可观。

“我胖得够关了!”这粒豌豆说。“我胖得要爆裂开来。我想,任何豆子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达到这种地步的。我是豆荚里五粒豆子中最了不起的一粒。”

可是顶楼窗子旁那个年轻的女孩子——她脸上射出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在豌豆花上面交叉着一双小手,感谢上帝。

(选自《安徒生童话选》)

1.五粒豆子飞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根据表中的提示,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空格里。

最初的愿望

最后的结局

第一粒豆子

第二粒豆子

我将直接飞进太阳

落到水沟里去了,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胀大得相当可观。

第三、四粒豆子

第五粒豆子

2.“想飞进太阳里”,最后“却落到水沟里去了”的那颗豆子自己认为是最了不起的一粒,其性格特点是( )

A.随遇而安,性情乐观B.充满自信,理想远大

C.重视荣誉,不甘落后D.妄自尊大,自高自傲

3.文中画线句“你现在可以有一个小花园来供你欣赏了”,句中的“你”指的是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1)善良的上帝分担我的愁苦,已经接走一个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就是上帝送下来的一位善良的安琪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节日里总是鲜花盛开,现在豌豆花开了,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B.孩子在节日里总是快乐的。小姑娘在那一天特别高兴,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C.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D.豌豆从落到窗台到发芽,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它终于开花了,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6.在五颗豆子中,你觉得最值得称赞的是哪一颗?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最初的愿望

最后的结局

第一粒豆子

我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了

它落在屋顶的水笕里去了,在一个鸽子的嗉囊里躺下来。

第二粒豆子

我将直接飞进太阳

落到水沟里去了,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胀大得相当可观。

第三、四粒豆子

我们到了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睡

它们也被鸽子吃掉了

第五粒豆子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它长得枝叶茂盛

    2.D    3.小姑娘  

    4.(1)小姑娘的姐姐已经死了。  (2)豌豆发芽开花给小姑娘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5.C

    6.第五颗豆子虽然飞进了长满青苔和霉菌的裂缝里,但它顽强的生命力给一个生重病的小姑娘带来了生机,这是最值得称赞的。

①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②他______不关心他的军队,_________不喜欢去看戏,________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_______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③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④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上面的语段出自________(填国别)作家——的作品《_________》。

2.在第一段横线上填人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虽 但也 也 偶尔B.既 也 还 除非

C.既 也 也 除非D.革 也 也除非

3.第一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是( )

A.对比B.排比C.反衬D.夸张

4.第一段共有四句,是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来写的。属正面写的是_______句,属侧面描写的是_________句。

5.第二段中对皇帝的描写是( )

A.间接心理描写B.直接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D.行动描写

6.从第二段皇帝的行为中可见他怎样的本性?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贪婪 自私B.愚蠢 虚伪

C.腐化 骄傲D.虚伪 自私

7.第二段末句反映出内臣的本性是( )

A.贪婪 自欺欺人B.愚蠢 自欺欺人

C.虚荣 爱说假话D.自私 善于逢迎

8.这个童话故事中既不骗人又不受骗的人是( )

A.皇帝B.大臣C.群众D.小孩

9.分析皇帝受骗出丑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皇帝一心想穿漂亮的新衣来显耀自己。

B.骗子摸透了皇帝的心理,巧妙地编造谎言,使皇帝受了骗。

C.皇帝不懂得衣料是怎样织成的,衣服是怎样做成的,所以受了骗。

D.皇帝愚蠢、虚伪、爱慕虚荣,加上大臣的阿谀奉承,无耻献媚。

10.作者写骗子设骗局的目的是( )

A.教训一下皇帝,让他丑态百出,丧失尊严。

B.显示织工超人的技、艺,让织工赚些钱。

C.表现骗子行骗的巧妙,编造引人入胜的故事。

D.揭露以皇帝为代表的腐朽统治者的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揭露那个社会中互相欺诈、随声附和的恶习。

1.丹麦  安徒生  皇帝的新装    2.C    3.D   4.正面写的是第1—3句,侧面写第4句。    5.B    6.B   7.B   8.D   9.C     10.D

(2006·山东济宁)阅读《家园落日》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云海落日则很飘忽柔曼,宛若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它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分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球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一说起它想到庄稼和家园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

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

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

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

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

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了,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里走进了太阳。马驮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我不禁热泪出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这个起伏田野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

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

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

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它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代替不了家园。

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

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

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了几种情况下的落日?请简要概括各自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开头作者写道:“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述“家园落日”时,就“落日”本身着笔很少,而更多地描绘了丘陵、树木、农舍、人物等。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说“家园就是家园”,而文章最后又说“那才是我的太阳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本文以“落日”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2.答案:文章写了五种情况下的落日,各自的特点是:①戈壁落日,一身鬼气;②云海落日,飘忽柔曼;③平原落日,一成不变,④大海落日,生分不遂意;⑤家园(田野、丘陵)落日,亲切温暖(温和、柔软)。

3:答案: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爱。

4:答案:要点:从全文看“落日”只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爱“家园落日”的根本用意在于爱“家园”,因而把描写重点放在了那些最能体现家园特色的景物上,这些景物更具体地体现了作者爱家园的情怀。

5.答案:答案要点:对家园的热爱、依恋是一种与生俱来、生死如一、永难割舍的情感,是无法也不需要用生硬的道理说清楚的。家园就是“我”心中的太阳,这更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热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阅读《寻找贝多芬》

那是一个时而晴朗,时而飘着雪花的三月,我在维也纳默默地寻找贝多芬。即使在维也纳,贝多芬也是很难找到的,虽然他从1793年11月就到了“德意志音乐的首都”维也纳;在那里生活了35年,乔迁过30个寓所,而且,几乎他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是在维也纳完成的。1827年3月26日,“他在大风雨中,在大风雪中,在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罗曼·罗兰《贝多芬传》)。那所宅第就□落在黑色西班牙街上,一百多年来,一直保留为贝多芬纪念馆。但我在黑色西班牙街听到的是最后一个低沉的音符,看到的是一个凝固了一百多年的悲剧的终场。却没有看到贝多芬,没有!

在贝多芬的忌日那天,我走进维也纳森林的海伦娜山谷,过了一座湍急溪流上的小桥,就是人们说的“贝多芬小路”了。路两旁堆积着去年的黄叶……树枝上刚刚有些绿意,小路旁边竖有一块绿色的牌子,上面写了一段贝多芬1815年的日记:“恍惚大地上的每一棵绿树都在向我述说。神圣啊!神圣!森林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谁能把这一切用语言来表达?森林里的甜蜜和静谧……”罗曼·罗兰证实:他的“耳朵完全聋了。从1815年秋天起,他和人们只有笔上的往来”。可他竟然还能听见大自然和自己的对话!多么神奇啊!我相信,他一定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是神明的语言。否则,人类的损失就太大、太大了!在离开地面约两米的粗糙的峭壁上,雕刻着青年贝多芬的半身像。路旁有一块贝多芬经常歇息的岩石。这时,我真正找到了贝多芬!听到和看到了他!我悄悄地坐在贝多芬的身边。他的右手轻轻地敲击了一下岩石,神秘的LA—MI的和声从天而降。在他整个灵魂的领域里,轰然出现一个D.小调的动机.,这个动机带着他回顾了自己痛苦的一生。我看见,阳光落在他那样饱满的前额上,很快就移去了,留下的是淡淡的愁云。雪花落在他的眼窝里,很快就□化了,留下的是浅浅的泪痕。接着,林中一只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鸣起来,引出一段春天的牧歌。之后,热切的和平祈求与无奈的人生惆怅交替出现,号角声像是渐近,又像是渐远。最后,美妙的合唱在大提琴的带领下升起。唱的是什么?他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是席勒的《欢乐颂》!对!是的!“拥抱吧,千万生民!把吻送给全球。”欢乐和爱是一体,是分裂着的人类的永恒的渴望。但在器乐和声中,不是理想地体现了人类的融合么!——贝多芬一跃而起,一路看着、听着、欣赏着,携带着他所创造的美丽欢乐的新世界,回到自己的住所。当晚他在谱纸上绘出了海伦娜山谷里的一个辉煌的白日梦——那就是伟大的《第九交响乐》。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上( ) (2)急( ) (3)静( ) (4)粗( )

2.文中“□”处应填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 )

(1)那所宅第就□落在黑色西班牙街上。

(2)雪花落在他的眼窝里,很快就□化了。

(3)林中一只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鸣起来。

A.座 溶 啭 B.坐 融 转

C.座 溶 转 D.坐 融 啭

3.(1)贝多芬耳聋之后,仍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清问:文中大自然向贝多芬述说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贝多芬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几处用反复修辞,如“却没有看到贝多芬,没有!”试体会其表达的感情。

(1)“却没有看到贝多芬,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圣啊!神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否则,人类的损失就太大、太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贝多芬在海伦娜山谷里所做的“辉煌的白日梦”,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文中分阶段地揭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旋律的含义,共分为三个阶段,将其具体内容按要求写在空格内。

第一阶段的内容是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第二阶段的内容是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第三阶段的内容是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7.促使作者真正找到贝多芬的因素,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两项是 ( )

A.在贝多芬逝世纪念日那天去寻找贝多芬 B.维也纳森林的风光

C.峭壁上贝多芬的半身雕像 D.一段春天的牧歌

E.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

1.答案:(1)hé  (2)tuān (3)mì (4)cāo

2.答案:D

3.答案:(1)森林里的甜蜜和静谧。(2)因为大自然给人心灵的启迪。

4.答案:(1)强调遗憾之情。(2)突出贝多芬对森林的钟爱和相知,表达出欣喜、赞美之情。  (3)从反面强调听取大自然语言的重要。

5.答案:“欢乐和爱”或“人类的融合”。

6.答案:春天的牧歌  热切的和平祈求与无奈的人生惆怅欢乐和爱

7.答案:A  D  (A中“纪念日”仅仅点明作者寻找贝多芬的日期,D中“一段春天的牧歌”只是作者回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一点)

特殊的听众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锯带到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________。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________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饶了她吧。虽然站着拉琴腿又酸又痛,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

④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________________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________、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⑤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里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她怎么会是聋子?”

⑥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我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轻轻调好琴弦,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用心感受着,仿佛听到了老人在她的心演奏着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⑦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1.根据文章,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括号内

( )

A.幽静B.坚持不懈

C.平静D.信心十足

2.本文记叙顺序是下列中的( )

A.顺叙B.倒叙C.插叙

3.本文所写事情的起因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

4.本文第③段具体写了“我”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我”比以前________和________了。(用两个词语概括作答)

5.结合文意,解释两个“特殊”的含义。

第②段中加粗的“特殊”:________,

第⑦段中加粗的“特殊”:________。

6.本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第④段中加粗的“总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1.A C B D

2.A

3.我不敢在家练琴  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

4.自信  刻苦

5.这里指在我沮丧和灰心时,尽管耳聋却愿意听我拉琴,给我勇气。

这里指为给我鼓励而不聋装聋,使我坚持练琴,终于成才。

6.比喻。  将老人的话比作诗,生动形象地写出老人的话入耳动听,意味深长,唤起我的自信,给了我美好的感受。

7.“总是”是“一直是”、“一向是”的意思,这里是说老人每天都来看我拉琴,从不间断,表现了老人对我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殷切期望。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7年3月广播) 在山西文水县,一个叫云周西村的村子里,上个月12日,有一个17岁的女__员__,被阎锡山军队杀害了。

在当众审讯的时候,阎军问她:“是不是__?”她说:“是!”阎军又问她:“为什么参加__?”她回答:“__为老百姓做事。”阎军又问:“今后你还要给__办事?”她说:“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这时候,阎军抬出了铡刀,在她面前铡死了70多岁的老人杨桂子等几个人,又威胁她说:“只要今后不给八路军办事,就不杀你。”这位青年女英雄坚决地回答:“那是办不到的事!”阎军又问:“你真的愿意死?”英勇坚强的__,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17岁,也是这个样子。”这位17岁的女英雄就慷慨就义了。

全村的父老,都记下了这个血海深仇。他们决定立一块碑,来永远纪念这位人民的好女儿。

(选自《自读课本》)

1.这是一篇通讯,如果改为消息,哪些可以保留?哪些可以删去?

2.这篇通讯的第一段交代了哪几项新闻要素?

A.事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事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事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事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通讯的第二部分全是对话实录,而且很少用带感__彩的词语。这正符合新闻一大特点,即:________。

4.这篇通讯采用________结构,开头概括事件结果,然后叙述过程。

5.这篇通讯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__怎样的精神品质?

6.给这篇通讯拟一个标题:________。

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可保留,语言描写(对话)都可删去。

2.A  地点: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

B  时间:上个月12日。

C  人物:__。

D  结果:__被阎军杀害。

3.让事实说话

4.倒叙式

5.表现了__对党的忠贞不渝的信念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6.__的慷慨就义

“和平”号成功坠毁

中央电视台3月23日消息 ①莫斯科时间今天9时0分12秒(北京时间14时0分12秒),俄罗斯地面控制中心 A. (宣布、宣告),“和平”号所有残片已成功、安全地坠入预定的南太平洋海域。至此,坠毁“和平”号的工作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②莫斯科时间8时44分04秒(北京时间________),“和平”号进入稠密大气层。在与大气层猛烈摩擦的过程中,“和平”号燃起熊熊大火。莫斯科时间8时59分49秒(北京时间13时59分49秒),“和平”号第一批碎块安全坠入南纬44.4度、西经150.0度的南太平洋海域,位于新西兰与南美洲之间。23秒后,莫斯科时间9时0分12秒(北京时间14时0分12秒),“和平”号的1500多块残片坠入了指定海域。

③“和平”号的坠毁过程都是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从莫斯科时间今天凌晨3时31分59秒(北京时间8时31分59秒)开始,控制中心分别向“和平”号发出三次制动信号。从俄罗斯地面控制中心向“和平”号发出第一次制动信息到“和平”号 B. (坠毁、坠落),前后不到6个小时。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平”号最后以这种干净利索的方式结束了它光辉的C.(一生、一身)。

④“和平”号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第九座空间站,也是迄今体积最大、应用技术最先进、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⑤在太空飞行的15年间,“和平”号共接纳了28个长期基本考察组和30个国际考察组,共108名来自12个国家及欧洲航天局的宇航员。这些宇航员共完成了20多个科研计划和2.2万项科学实验。通过这些计划和 D. (实验、试验),人类熟练掌握了太空舱建造、发射和对接技术、太空行走技术、太空生命保障技术,更加深入地研究了航天医学、生物工程学、天体物理学和天文学。

⑥人类在“和平”号上所获得的丰厚知识财富将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未来的星际载人航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平”号的15年风雨历程将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和平”号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1.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主体部分。

2.这则消息的第②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3.结合课文,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入的时间是________。

4.在序号处填入适当的词语。

A.处:________B.处:________

C.处:________D.处:________

5.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平”号最后以这种干净利索的方式结束了它光辉的________。

课文是如何说明“和平”号“光辉的________”的?

1.导语第①段,主体是第②~⑥段。

2.时间顺序。

3.13时44分04秒

4.宣布  坠毁  一生  实验

5.概括第④~⑥段。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中华白海豚

李湘涛

中华白海豚被选为香港的生物名片并不出人意料,因为早在1997年,这就是香港回归庆祝活动的吉祥物。中华白海豚又叫华白豚、白牛、海湾豚,体形较大,体长为220~250厘米,体重为250~235千克。身体浑圆,呈现优美的流线型体态;眼睛乌黑发亮;吻部狭、尖而长,长度不到体长的十分之一;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有的腹部略带粉红色。

中华白海豚是热带、亚热带靠近海岸生活的种类,也游弋于内海的港湾及河口一带,分布区从非洲的好望角附近沿非洲东岸向北,到红海、苏伊士运河口、阿拉伯湾、波斯湾以及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几内亚等地的沿海海域。在我国分布的范围也比较大,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和香港的沿海海域。不过,中华白海豚出没最为频繁的地区只有香港(以及澳门)附近海域,在香港西面水域,尤其是龙鼓洲及沙洲一带,经常可见到三五成群的中华白海豚出没。

中华白海豚不集成大群,常常3~5只在一起,或者单独活动。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它们常在水面跳跃嬉戏,有时甚至将全身跃出水面近1米高。游泳的速度也极快。它们主要以鱼类为食,包括鲻科和石首鱼科鱼类的幼体,也吃小黄鲷和小鲳鱼等。它的食量很大,胃中的食物的重量可达7千克以上。

中华白海豚每年主要在6~7月间在水中交配,雌兽的怀孕期为10个月左右,产仔于翌年3~4月份。刚出生的幼仔的体长大约为100厘米,2~3年达到性成熟。寿命一般为25~35岁。中华白海豚雄兽对幼仔的爱护非常周到,当幼仔在渔网附近,因贪食已上网的小鱼而被缠住时,雄兽会在网边急骤地徘徊,寻求营救幼仔的方法,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冲击渔网来拯救幼仔,其亲情令人感动。

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香港政府在龙鼓洲水域首先建立了海岸公园保护区。就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同时,由一些环保团体发起组织的、以拯救中华白海豚为目的的“中华白海豚资源中心”在香港成立。据调查,香港水域现在大约有60~80只中华白海豚,近年来因受水质变化的影响,每年约有10多只死亡。这个组织成立以后,采取各种措施,在中华白海豚生存的区域净化水质,平衡生态环境,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条件。现在,中华白海豚被选为生物名片,这对于香港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必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选自2010年第1期《百科知识》)

1.中华白海豚被选为香港的生物名片,其原因有哪些呢?请从文中概括出三条理由来。                                              

2.阅读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细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中华白海豚的几个特点。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有的腹部略带粉红色。

                                              

  (2)它们主要以鱼类为食,包括鲻科和石首鱼科鱼类的幼体,也吃小黄鲷和小鲳鱼等。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中华白海豚资源中心”主要采取的了怎样的措施来保护中华白海豚的?

                                              

6.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有“水上大熊猫”之称。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这一濒临物种,请你结合本文容,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0字以内。

                                              

1. 1997年香港回归庆祝活动时中华白海豚被选为吉祥物;中华白海豚在香港附近海域出没最为频繁;香港水域现在大约有60~80只中华白海豚,近年来因受水质变化的影响,每年约有10多只死亡。

2.体形较大,体长体重,身体浑圆;不集成大群,常3~5只在一起,或者单独活动;游泳的速度也极快;主要以鱼类为食,食量很大;白海豚雄兽非常有爱心。

3.(1)不能去掉,“有的”强调了只有部分中华白海豚腹部略带粉红色,并不是所有的中华白海豚腹部略带粉红色,去掉与事实不符。 (2)“主要”不能去掉,“主要”说明中华白海豚的食物除了鱼类还有其他,如果去掉则表明中华白海豚的食物来源只有鱼类。

4.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表明了中华白海豚的体形和体重,使人有具体的认识。

5.在中华白海豚生存的区域净化水质,平衡生态环境,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条件。

6.示例:让“海上国宝”成为永远的“宝”。

阅读《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①相传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俄国剧作家克里雅日宁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② ( )不行,( )不够,读了而又能创造才是读书的真谛。许多人读书只满足于简单的求知欲,没有把读书作为提高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过程。他们的创造力被闲置了。托尔斯泰曾经告诫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是多么严重的结局。

③所以,要真正学会读书,必须培养创造力。

④创造力,就是能提出新见解、解决前人和自己不曾解决过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会另辟途径的能力。

⑤创造是怎样开始的?独立见解便是创造的萌芽。

⑥读书时人们重复着著书者走过的道路。如果读时产生的想法,仅仅就是书上所告诉

你的,那你的思想只起到替别人录音的作用,没有产生自己的东西,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血肉,然后(1)“站到巨人的肩人”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⑦请珍视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其中不乏虚谬的花影,但创造的花蕾也孕育其中。宋

朝的欧阳修,对韩愈的文采章法十分钦服,反复研读韩愈的著作,开始模仿着写作,进而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结果,他学韩愈的文章,而写出的文章并不像韩愈,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学韩愈的诗,写的诗却很象韩诗,终于不能独成一家。清朝的学者袁枚总结了欧阳修的治学经验说:“平居有古人,学而力方深,(2)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即学习时要尽可能吸收前人的知识,但创造却必须超过古人。独立见解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在读书中深刻理解,见识高人一筹;二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励下,潜心钻研。两者往往互相作用。爱因斯坦谈到自己是如何创造时说过:“我自己侥幸发现了一些东西,例如相对论的建立,这我可以解释为由于我多少保存了一些感到诧异的能力,(3)当绝大多数的物理学家从学校出发继续前进,完全不加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我却尝试着对它不信任,重新来考虑全部问题。”可见,凡是不满足于现成结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

1.根据第①段有关内容,在第②段空格处应依次填入的词语是(各4个字)____________

2.第③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划线句(1)“站在巨人的肩上”一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写欧阳修写文写诗有成有败。写文成功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写诗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中,划线句(2)“落笔无古人”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中划线句(3)的意思,在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它意思相同的一项:

A.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B.书非借不能读也

C.尽信书不如无书D.思而不学则殆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亚克敦、欧阳修、爱因斯坦的事例,分别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 比。

8.选出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启示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培养创造精神就要认真读书。

B.本文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模仿,更要创新,要培养创造力。

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说理清楚,逻辑性强。

D.作者在议论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使论述更深刻。

1.读而不懂          既读也懂 

2.总结上文,统领下文 

3.在学习前人知识的基础上

4.敢于创新          只是模仿 

5.写作时不拘泥于古人。 

6.C 

7.亚克敦只读书不创造,一事无成;欧阳修既模仿又创造,有所成就;爱因斯坦能怀疑且创造,贡献巨大。 

8.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