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季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没有权利逃避,上苍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也给予我责任。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每天,我怀着希望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像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来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花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花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可那是怎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自己检点!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苦又酸的快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在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我有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感动过、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不,我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里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安心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1.文章把生命比作四季,并以之为序写出了“我”奋斗的一生。请模仿下面对春天的概括,再各用一句话对另外三季加以简要概括(答案不超过方格限定的字数)。

春天 怀 着 希 望 艰 难 开 拓

夏天

秋天

冬天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2)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3.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本文作者对材料中的人物会持什么态度,请说明理由。

中华第一蛙——石蛙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非常高,但人工养殖石蛙无一成功的先例。有位捉石蛙的山民偏偏不信这个“邪”,他经过多年的尝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花费了他十几年的积蓄,还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债务,终于养活了几十只石蛙。许多人都认为他活得太累、太不值得了,简直是个傻子。

4.透过文中的比喻,说说现实中的“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人生?

5.作者在文中说“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1.夏日:历尽艰辛经受磨练;秋天:酸苦交加收获人生;冬日:冷静反思检点自我。

2.(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有谁来帮你走完,不管着条路多么艰难,都要靠自己去开拓。(2)想通过脱离实际的幻想去谋求事业的成功是完全不可能的。

3.作者对材料中的人物持肯定(赞成、赞赏、赞同)的态度。因为作者认为“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4.不设统一答案。要点:充满艰辛,付出巨大,收获不多,充实无悔

5.开放题。

有趣的“三”

①数字中最神秘、最受青睐的大概要算“三”了。在我国,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淮南子·天文训》,历来注家对此都有解释。其中,较为权威的解释是:“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是两性合和的成果,是万物生殖繁衍的体现。

②如中国古代建筑,王城的营建制度是九里见方,城的每一面各开三个城门;城内南北道路、东西道路各九条,路宽72 尺。这些数字都是三或三的倍数。为何要这样修建呢?一是帝王都自称“受命于天”,表示其统治人民的权力是上苍赋予的,于是干什么都打着“行天之道”的旗号;二是因为“三生万物”,王朝要兴盛发达,就得行“三”之法。

③再如历史上的“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共计120 个官。这说明王朝设官也是以“三”为法的,其用意仍然是为了表明王者法天,即所谓“顺天成道”。

④在社会和民俗方面,“三”这个数字也是无所不在的。“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体现了事物的开始、过程和结果。“三羊开泰”中的“三”在民俗中有“吉祥”之意。“三教九流”中的“三”和“九”概括了社会各行业的方方面面。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通过对中国古代礼节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情,古代的礼节也多与“三”这个数字有关。古时候,中国人待客,往往要客人熏三次香,洗三个澡,叫做“三衅”、“三浴”,表示极高的尊重。古有“退避三舍”之说,也是起源于一种礼节。晋重耳为报楚王之恩,在两国交兵时,后退三次,以表示感谢和敬畏之心。

⑥古代,臣民们拜见帝王都得行三叩九拜之礼,同时还得三呼万岁。如遇家中长辈死丧,晚辈人还有守孝三年之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高卧隆中,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请他出山,帮自己打天下,演出了一部思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剧目,诸葛亮在三请之下如再不出山,恐怕就有失礼之嫌了。

⑦古代的许多礼节对于现代人来讲是很繁琐的,没有必要去讲究了,但是有的礼节我们还仍然保留着,如去吊唁时,面对死者,哀悼者要三鞠躬;去别人家里作客,需得敲门而进,而敲门三下,则是比较礼貌的行为;现在还有一种礼貌与“三”的联系比较密切,就是我们常见到汽车的厢板上往往写着“礼让三先”。

⑧“三”这个数字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时空和算数。凡极言时间之长、空间之大、数量之多,古时多用三或三的倍数来表示。如“三思而行”、 “九天”、“十八层地狱”、 “三人行必有吾师”、“三百六十行”等等。

⑨可见,“三”这个数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被广泛运用到各个方面。

1.阅读全文,根据下表中已填内容的所属类别,在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古代建筑

“王城九里见方”等

古代设官

表示顺天成道

“三衅”“三浴”等

表示时间之长

2.第⑤段中把“熏三次香”叫做“三衅”,“熏”和“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请运用你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推测其中的原因。

3.运用文中有关知识,分别指出下面语句中 “三”的文化含义。

①率子孙荷担三夫。 ②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③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4.第⑧段介绍了“三”在时空和算数方面的表达功能,而下面几个成语中的“三”却恰与之相反。请以这几个成语为例,在该段后面再补写一段话。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寸金莲 三言两语 三三两两

1. 表示行天之道和行三之法;“三公”“九卿”等;古代礼仪;表示尊重;时空算数;“三思而行”

2.不设统一答案。古代汉语中长用音同或音近字代替另一个字,可能是通假字。又“衅”古有“祭祀仪式”意,可从“仪式”上推测。还可从校对印刷传抄上考虑。

3.句①是在算数中的运用,表数量多;句②表“行天之道”或数量多;句③表“行三之法”,用于营建制度。

4.择生与择死;生与死选择;生的(得)伟大,死的(得)光荣;两种生死观……

最后一课

(1)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2)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教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3)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4)“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刻将学校关闭结束。”

(5)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6)“但我们这门功课还要照常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7)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讲下去。学生们照常记着笔记,默默无声。

(8)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便觉得格外留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分外的白、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画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呢!

(9)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10)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信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11)远远的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以听到。

(12)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扬着。

(13)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14)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15)“现在下课!”

(16)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17)没有一个学生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个个都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

(18)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19)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定过,从校长到工役。

(20)这样,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21)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地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方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啜泣( ) 彷徨( ) 暨南大学( )

2.在第(8)段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3.第(13)段与上文的哪句话是照应的?

4.作者特意记下了“上午10时30分”,表达了何种心情?

5.第(17)段中“个个都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你认为“他们向哪个方向走”?

1.chuò  páng  jì

2.比如“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表现对教室的留恋,以及对敌人的憎恨

3.“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的嗒嗒的走着。”

4.表现了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憎恨的感情。

5.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方向走。

(一)梦话

你睡着了你不知道

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

妈妈小时候也讲梦话

你在梦中呼唤我呼唤我

孩子你是要我和你一起到公园去

我守候你从滑梯一次一次摔下

一次次摔下你一次一次长高

如果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

而呼唤一个陌生的名字

啊那是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

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

1.这首诗展现了怎样的一个生活细节。

2.从诗的二、三两节来看,“守候你的梦话”是什么意思?

3.划横线的句子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句中各有什么作用?

4.诗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什么样的生活哲理?

5.“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为什么说“不再呼唤妈妈”了。

6.怎样理解“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

7.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一个主题思想。

8.下面是一些有关诗歌的常识,说法正确的是( )

A.诗歌在形式上是以句子为单位的,而不是以行为单位。

B.鸦片战争爆发以前所创作的中国古典诗歌都被称为古体诗。

C.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首尾两联可不对仗,但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前者代表人物以苏轼、辛弃疾为主,后者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1.妈妈守候儿女的梦话。

2.守候儿女的成长。

3.反复。前一句突出了儿女在孩童时期对母爱的渴求,后一句强调了“妈妈”强烈的心愿。

4.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

5.因为儿女成长后对母爱的渴求会减弱。

6.儿女成长是母亲的强烈期待,但对母爱的渴求会减弱,使得母亲在这期待到来之际会出现惊喜与忧伤的复杂情怀。

7.赞美了人世间无私、伟大而细腻的母爱。

8.CD

你在伞里吗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桔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发紧,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地用力。“你在伞里吗?”“在!”

②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会考,她语文、数学得了两个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每当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就与我的脊背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始终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九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麦当劳,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

⑤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省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一些小小的愿望有时都难以实现……

⑥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更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你在伞里吗?”“在!”

⑦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把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⑧泪水和着雨水,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1请用3个四字词语概括文中“我”的生活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足女儿吃肯德基的心愿,应该是件高兴的事情,为什么“我”到家时却流泪了呢?

3.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顺叙的方式,主要讲述了我与女儿在风雨中同行的事情。

B.文章第四、五小节有一处插叙,讲述了自己到城市创业的艰难。

C.文章第二节也有一处插叙,交代了为女儿买肯德基食品的原因。

D.文中的几处插叙丰富了故事内容,也使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情趣。

4.如果你爸爸也像文中的爸爸那样,有一次带回来肯德基,当你吃着喷香的肯德基食品,你会对爸爸说些什么?

5.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1)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

(2)一些小小的愿望有时都难以满足。

6.假如文章的标题不用“你在伞里吗”,而改用下面提供的标题中的一种,你同意吗?为什么?(下面之题任选一题)

(1)我不同意更改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同意更改题目我愿意选择________________(A.风雨也多情B.女儿的心愿C.浓浓父女情D.寒雨暖意)为作标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我同意更改题目,但供选的题目却不能令我满意,我愿意为此文取名为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假如你是肯德基某分店的经理,读了上文后,你将采取怎样的新举措来满足那些家境困难而又渴望到肯德基用餐的孩子呢?

8.假如你是肯德基的服务员,当顾客购买套餐时,提出不要饮料时,你该怎么回答?(3分)

1.生活艰难  囊中羞涩  捉襟见肘  压力较大

2.因女儿受我所累,很少满足她的愿望,在雨中为我打伞,所以流下了感激的泪。

3.B

4.参考:爸爸肯德基真好吃,你也尝一尝吧。

5.(1)表现女儿难得品尝麦当劳食品的那种谨慎,生怕有浪费。

(2)语言准确,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

6.略 

7.略

8.你可以说“饮料是赠送给你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七八岁时,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搂住我嚷道:“巴迪,这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歌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地落在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地再次拥抱了我。

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情。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四行,可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望地痛苦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我因此还一直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评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许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对我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

1.“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在文章中代表了父母对子女的两种不同态度,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地方连用三个时间词语是为了表现巴迪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对“诗只有四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父亲会写剧本,但并不懂诗。

B.父亲读诗非常认真仔细。

C.我心情紧张,对时间产生了错觉。

D.我急于得到父亲的赞赏。

4.父母对巴迪同一首诗的评价截然不同,原因是( )

A.母亲比父亲更爱我。

B.父亲欣赏诗歌的水平比母亲高。

C.母亲希望我成为诗人,父亲不希望。

D.母亲鼓励我,父亲鞭策我。

5.“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这句话中,“幸运”指的是( )

A.我已经有了许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B.我能同时得到鼓励和警告。

C.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精彩极了!”

D.我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对我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6.“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这句话中,“刮倒”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中,“我”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几次起伏变化,从文中找出表现“我”心情的词语,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得意洋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醒悟

    1.鼓励孩子,严格要求孩子。    2.焦急等待

    3.C、D    4.D    5.B

    6.受到这两种态度中的任何一种的负面影响。

    7.满怀信心→紧张→失望→幸运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

安徒生

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豌豆粒越长越大,同时也越变得沉思起来,因为它们多少得做点事情呀。“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么?”它们问。“我只愿老这样坐下去,不要变得僵硬起来。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有一粒豌豆说。

忽然它们觉得豆荚震动了一下。它被摘下来了,落到A.的手上,跟许多别的丰满的豆荚在一起,溜到一件马甲的口袋里去。

“我们不久就要被打开了!”它们说。于是它们就等待这件事情的到来。

“我倒想要知道,我们之中谁会走得最远!”最小的一粒豆说。“是的,事情马上就要揭晓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最大的那一粒说。

“啪!”豆荚裂开来了。那五粒豆子全都滚到太阳光里来了。它们躺在一个孩子的手中。这个孩子紧紧地捏着它们,说它们正好可以当做豆枪的子弹用。他马上安一粒进去,把它射出来。“现在我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那么就请你来吧!”于是第一粒就飞走了。

“我,”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这才像一个豆荚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于是它也飞走了。

“我们到了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睡。”其余的两粒说。

“不过我们仍得向前滚。”因此它们在没有到达豆枪以前,就先在地上滚起来。但是它们终于被装进去了。“我们才会射得最远呢!”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最后的那一粒说。它射到空中去了。它射到顶楼窗子下面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霉菌的裂缝里去。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不见了,可是我们的上帝并没忘记它。“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它说。

在这个小小的顶楼里住着一个穷苦的女人。她白天到外面去擦炉子,锯木材,并且做许多类似的粗活。她很强壮,而且也很勤俭,不过她仍然是很穷。她有一个发育不全的独生女儿,躺在这顶楼上的家里。她的身体非常虚弱。她在床上躺了一整年;看样子既活不下去,也死不了。

“她快要到她亲爱的姐姐那儿去了!”女人说,“我只有两个孩子,但是养活她们两个人是够困难的。善良的上帝分担我的愁苦,已经接走一个了。我现在把留下的这一个养着。不过我想他不会让她们分开的;她也会到天上她的姐姐那儿去的。”

可是这个病孩子并没有离开。她安静地、耐心地整天在家里躺着,她的母亲到外面去挣点生活的费用。这正是春天。一大早,当母亲正要出去工作的时候,太阳温和地、愉快地从

那个小窗子射进来,一直射到地上。这个病孩子望着最低的那块窗玻璃。

“从窗玻璃旁边探出头来的那个绿东西是什么呢?它在风里摆动!”

母亲走到窗子那儿去,把窗打开一半。“啊!”她说,“我的天,这原来是一粒小豌豆。它还长出小叶子来了。它怎样钻进这个隙缝里去的?你现在可以有一个小花园来供你欣赏了!”

病孩子的床搬得更挨近窗子,好让她看到这粒正在生长着的豌豆。于是母亲便出去做她的工作了。

“妈妈,我觉得我好了一些!”这个小姑娘在晚间说,“太阳今天在我身上照得怪温暖的。这粒豆子长得好极了,我也会长得好的;我将爬起床来;走到温暖的太阳光中去。”

“愿上帝准我们这样!”母亲说,但是她不相信事情就会这样。不过她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好使它不致被风吹断,因为它使她的女儿对生命起了愉快的想像。她

从窗台上牵了一根线到窗框的上端去,使这粒豆可以盘绕着它向上长,它的确在向上长,人们每天可以看到它在生长。

“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女人有一天早晨说。她现在开始希望和相信,她的病孩子会好起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自己也能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高兴的眼光望着这一颗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这个病孩子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它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粉红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把它柔嫩的叶子轻轻地吻了一下。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我幸福的孩子,上帝亲自种下这颗豌豆,叫它长得枝叶茂盛,成为你我的希望和快乐!”高兴的母亲说。她对这花儿微笑,好像它就是上帝送下来的一位善良的安琪儿。

但是其余的几粒豌豆呢?嗯,那一粒曾经飞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并且还说过“如果你能捉住我,那么就请你来吧!”

它落到屋顶的水笕里去了,在一个鸽子的嗉囊里躺下来。那两粒懒惰的豆子也不过只走了这么远,因为它们也被鸽子吃掉了。总之,它们总还算有些实际的用途。可是那本来想飞进太阳里去的,但是却落到水沟里去了,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胀大得相当可观。

“我胖得够关了!”这粒豌豆说。“我胖得要爆裂开来。我想,任何豆子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达到这种地步的。我是豆荚里五粒豆子中最了不起的一粒。”

可是顶楼窗子旁那个年轻的女孩子——她脸上射出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在豌豆花上面交叉着一双小手,感谢上帝。

(选自《安徒生童话选》)

1.五粒豆子飞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根据表中的提示,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空格里。

最初的愿望

最后的结局

第一粒豆子

第二粒豆子

我将直接飞进太阳

落到水沟里去了,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胀大得相当可观。

第三、四粒豆子

第五粒豆子

2.“想飞进太阳里”,最后“却落到水沟里去了”的那颗豆子自己认为是最了不起的一粒,其性格特点是( )

A.随遇而安,性情乐观B.充满自信,理想远大

C.重视荣誉,不甘落后D.妄自尊大,自高自傲

3.文中画线句“你现在可以有一个小花园来供你欣赏了”,句中的“你”指的是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1)善良的上帝分担我的愁苦,已经接走一个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就是上帝送下来的一位善良的安琪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节日里总是鲜花盛开,现在豌豆花开了,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B.孩子在节日里总是快乐的。小姑娘在那一天特别高兴,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C.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D.豌豆从落到窗台到发芽,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它终于开花了,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6.在五颗豆子中,你觉得最值得称赞的是哪一颗?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最初的愿望

最后的结局

第一粒豆子

我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了

它落在屋顶的水笕里去了,在一个鸽子的嗉囊里躺下来。

第二粒豆子

我将直接飞进太阳

落到水沟里去了,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胀大得相当可观。

第三、四粒豆子

我们到了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睡

它们也被鸽子吃掉了

第五粒豆子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它长得枝叶茂盛

    2.D    3.小姑娘  

    4.(1)小姑娘的姐姐已经死了。  (2)豌豆发芽开花给小姑娘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5.C

    6.第五颗豆子虽然飞进了长满青苔和霉菌的裂缝里,但它顽强的生命力给一个生重病的小姑娘带来了生机,这是最值得称赞的。

①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②他______不关心他的军队,_________不喜欢去看戏,________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_______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③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④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上面的语段出自________(填国别)作家——的作品《_________》。

2.在第一段横线上填人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虽 但也 也 偶尔B.既 也 还 除非

C.既 也 也 除非D.革 也 也除非

3.第一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是( )

A.对比B.排比C.反衬D.夸张

4.第一段共有四句,是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来写的。属正面写的是_______句,属侧面描写的是_________句。

5.第二段中对皇帝的描写是( )

A.间接心理描写B.直接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D.行动描写

6.从第二段皇帝的行为中可见他怎样的本性?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贪婪 自私B.愚蠢 虚伪

C.腐化 骄傲D.虚伪 自私

7.第二段末句反映出内臣的本性是( )

A.贪婪 自欺欺人B.愚蠢 自欺欺人

C.虚荣 爱说假话D.自私 善于逢迎

8.这个童话故事中既不骗人又不受骗的人是( )

A.皇帝B.大臣C.群众D.小孩

9.分析皇帝受骗出丑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皇帝一心想穿漂亮的新衣来显耀自己。

B.骗子摸透了皇帝的心理,巧妙地编造谎言,使皇帝受了骗。

C.皇帝不懂得衣料是怎样织成的,衣服是怎样做成的,所以受了骗。

D.皇帝愚蠢、虚伪、爱慕虚荣,加上大臣的阿谀奉承,无耻献媚。

10.作者写骗子设骗局的目的是( )

A.教训一下皇帝,让他丑态百出,丧失尊严。

B.显示织工超人的技、艺,让织工赚些钱。

C.表现骗子行骗的巧妙,编造引人入胜的故事。

D.揭露以皇帝为代表的腐朽统治者的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揭露那个社会中互相欺诈、随声附和的恶习。

1.丹麦  安徒生  皇帝的新装    2.C    3.D   4.正面写的是第1—3句,侧面写第4句。    5.B    6.B   7.B   8.D   9.C     10.D

(2006·山东济宁)阅读《家园落日》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云海落日则很飘忽柔曼,宛若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它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分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球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一说起它想到庄稼和家园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

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

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

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

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

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了,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里走进了太阳。马驮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我不禁热泪出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这个起伏田野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

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

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

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它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代替不了家园。

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

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

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了几种情况下的落日?请简要概括各自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开头作者写道:“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述“家园落日”时,就“落日”本身着笔很少,而更多地描绘了丘陵、树木、农舍、人物等。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说“家园就是家园”,而文章最后又说“那才是我的太阳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本文以“落日”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2.答案:文章写了五种情况下的落日,各自的特点是:①戈壁落日,一身鬼气;②云海落日,飘忽柔曼;③平原落日,一成不变,④大海落日,生分不遂意;⑤家园(田野、丘陵)落日,亲切温暖(温和、柔软)。

3:答案: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爱。

4:答案:要点:从全文看“落日”只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爱“家园落日”的根本用意在于爱“家园”,因而把描写重点放在了那些最能体现家园特色的景物上,这些景物更具体地体现了作者爱家园的情怀。

5.答案:答案要点:对家园的热爱、依恋是一种与生俱来、生死如一、永难割舍的情感,是无法也不需要用生硬的道理说清楚的。家园就是“我”心中的太阳,这更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热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阅读《寻找贝多芬》

那是一个时而晴朗,时而飘着雪花的三月,我在维也纳默默地寻找贝多芬。即使在维也纳,贝多芬也是很难找到的,虽然他从1793年11月就到了“德意志音乐的首都”维也纳;在那里生活了35年,乔迁过30个寓所,而且,几乎他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是在维也纳完成的。1827年3月26日,“他在大风雨中,在大风雪中,在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罗曼·罗兰《贝多芬传》)。那所宅第就□落在黑色西班牙街上,一百多年来,一直保留为贝多芬纪念馆。但我在黑色西班牙街听到的是最后一个低沉的音符,看到的是一个凝固了一百多年的悲剧的终场。却没有看到贝多芬,没有!

在贝多芬的忌日那天,我走进维也纳森林的海伦娜山谷,过了一座湍急溪流上的小桥,就是人们说的“贝多芬小路”了。路两旁堆积着去年的黄叶……树枝上刚刚有些绿意,小路旁边竖有一块绿色的牌子,上面写了一段贝多芬1815年的日记:“恍惚大地上的每一棵绿树都在向我述说。神圣啊!神圣!森林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谁能把这一切用语言来表达?森林里的甜蜜和静谧……”罗曼·罗兰证实:他的“耳朵完全聋了。从1815年秋天起,他和人们只有笔上的往来”。可他竟然还能听见大自然和自己的对话!多么神奇啊!我相信,他一定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是神明的语言。否则,人类的损失就太大、太大了!在离开地面约两米的粗糙的峭壁上,雕刻着青年贝多芬的半身像。路旁有一块贝多芬经常歇息的岩石。这时,我真正找到了贝多芬!听到和看到了他!我悄悄地坐在贝多芬的身边。他的右手轻轻地敲击了一下岩石,神秘的LA—MI的和声从天而降。在他整个灵魂的领域里,轰然出现一个D.小调的动机.,这个动机带着他回顾了自己痛苦的一生。我看见,阳光落在他那样饱满的前额上,很快就移去了,留下的是淡淡的愁云。雪花落在他的眼窝里,很快就□化了,留下的是浅浅的泪痕。接着,林中一只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鸣起来,引出一段春天的牧歌。之后,热切的和平祈求与无奈的人生惆怅交替出现,号角声像是渐近,又像是渐远。最后,美妙的合唱在大提琴的带领下升起。唱的是什么?他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是席勒的《欢乐颂》!对!是的!“拥抱吧,千万生民!把吻送给全球。”欢乐和爱是一体,是分裂着的人类的永恒的渴望。但在器乐和声中,不是理想地体现了人类的融合么!——贝多芬一跃而起,一路看着、听着、欣赏着,携带着他所创造的美丽欢乐的新世界,回到自己的住所。当晚他在谱纸上绘出了海伦娜山谷里的一个辉煌的白日梦——那就是伟大的《第九交响乐》。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上( ) (2)急( ) (3)静( ) (4)粗( )

2.文中“□”处应填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 )

(1)那所宅第就□落在黑色西班牙街上。

(2)雪花落在他的眼窝里,很快就□化了。

(3)林中一只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鸣起来。

A.座 溶 啭 B.坐 融 转

C.座 溶 转 D.坐 融 啭

3.(1)贝多芬耳聋之后,仍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清问:文中大自然向贝多芬述说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贝多芬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几处用反复修辞,如“却没有看到贝多芬,没有!”试体会其表达的感情。

(1)“却没有看到贝多芬,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圣啊!神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否则,人类的损失就太大、太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贝多芬在海伦娜山谷里所做的“辉煌的白日梦”,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文中分阶段地揭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旋律的含义,共分为三个阶段,将其具体内容按要求写在空格内。

第一阶段的内容是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第二阶段的内容是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第三阶段的内容是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7.促使作者真正找到贝多芬的因素,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两项是 ( )

A.在贝多芬逝世纪念日那天去寻找贝多芬 B.维也纳森林的风光

C.峭壁上贝多芬的半身雕像 D.一段春天的牧歌

E.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

1.答案:(1)hé  (2)tuān (3)mì (4)cāo

2.答案:D

3.答案:(1)森林里的甜蜜和静谧。(2)因为大自然给人心灵的启迪。

4.答案:(1)强调遗憾之情。(2)突出贝多芬对森林的钟爱和相知,表达出欣喜、赞美之情。  (3)从反面强调听取大自然语言的重要。

5.答案:“欢乐和爱”或“人类的融合”。

6.答案:春天的牧歌  热切的和平祈求与无奈的人生惆怅欢乐和爱

7.答案:A  D  (A中“纪念日”仅仅点明作者寻找贝多芬的日期,D中“一段春天的牧歌”只是作者回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一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