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树
这是一棵普通的石榴树,①已经很老了。②如勤奋了一生累弯了腰的老人,却仍然刚毅。犹如胳膊粗壮的枝,虬龙般错杂交织,每一枝都是那样坚实有力。密集的小叶像涂上了浓绿的颜料那样青翠欲滴,使人觉得其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
到春天,被寒冷禁锢了的土地开始苏醒。老石榴树被众花争俏的喧闹吵嚷终于在恼怒中爆发了蓄积一个冬季的沉默,绽开了朵朵火红的鲜花,在枝头迎风微笑,却毫无百花争艳之俗态。
③争妍一时的百花万般无奈的凋零了,而石榴花却一直盛开到十月。经春历夏,由夏而秋。好坚韧!好有恒心!
④如臂的枝头挂满了沉甸甸、黄澄澄的石榴果,高兴地涨红了脸。石榴树下,一位老教师正在那里练起了鹤翔桩。如血的残阳照射在老树、老人身上,花朵越发红亮,老人鹤发童颜更显得精神矍铄。此时,我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曹操的两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下面的两个句子是从文中摘出来的,放回原处,各在①~④的哪个序号位置上。 (注意上下文的连贯性)
A.弯弯曲曲的躯干 B.金秋时节
A.在( )B.在( )处
2.辨析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区分常用修辞手法)
(1)被寒冷禁锢了的土地开始苏醒。( )
(2)争妍一时的百花万般无奈的凋零了,而石榴花却一直盛开到十月。( )
(3)如臂的枝头挂满了沉甸甸、黄澄澄的石榴果,高兴地涨红了脸。( )
(4)如血的残阳照射在老树、老人身上。( )
3.不能概括老石榴树精神品格的是
A.勤劳一生 B.倔强刚毅 C.在恼怒中爆发了蓄积了一个冬天的沉默
D.好有韧性 E.好有恒心 F.高兴 G.精神矍铄
4.这篇短文写老石榴树的目的是_____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写作目的)
1A在②处 B在④处
2.(1)拟人 (2)对比 (3)拟人 (4)比喻
3.FG
4.赞美老石榴树的精神品质,激励人们学习老石榴树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li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1.文段所在的课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四川乐山人,著名作家、历史学家。 (要能熟记文学常识)
2.解释加点词。
(1)丰腴_____
(2)潜溢_____
3.根据文段理解句子含义。 (注意喜欢夏天是一种衬笔)
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
4.昆明的石榴有什么特点?
① ② ③
5.选择正确的一项
A.作者描绘石榴,意在赞美夏天,热爱自然。
B.文段中,既生动地描绘了石榴的外形,也叙写了自己的感受。
1.丁东草 郭沫若
2.(1)丰盛饱满 (2)暗暗流出来
3.赞美夏天是一个成长的季节,也是一个轻松的季节,让人全身心发展的季节。
4.①体大②子粒丰腴③有酸甜两种
5.B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富予人们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但是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丁东,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偕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最好的图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1.这段话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1)错别字: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
(2)错别字: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
2.在这段话中有一个病句,请在文中用“——”画出,并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在下面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富”改为“赋”;(2)“偕”改为“谐”。
2.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改为:听到的只是声音,看到的只是颜色。
3.示例:青山绿水,在他读来是大自然抒写的美妙绝伦的山水诗。
4.做人要心胸豁达,心平气和。(或:做人不要心存猜忌、煞费苦心。)
提示:此题要读懂文段大意,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起“爱”这个字的意思。①当时认识的字还不很多,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我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让别人吻我。那时候,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
“爱是什么?”我问。
②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
我第一次感到了心脏的跳动,但对老师的话和动作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
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一半儿用文字,一半儿用手势问道:③“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不是。”莎莉文老师说。
我又想了想。太阳正温暖地照耀着我们。
④“爱是不是大阳?”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吗?”
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但莎莉文小姐却连连摇头,我真是又困惑又失望,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呢?
一两天过后,我正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串起来,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这样的次序。结果老是弄错,莎莉文小姐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弄到最后,我发现有一大段串错了,于是,我用心想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串好。莎莉文老师碰碰我的额头,使劲地拼写出了“想”这个字。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⑤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1.文中②处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④两处海伦的发问表明了她对“爱”的理解已达到怎样的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③④处看,莎莉文小姐对海伦关于“爱”的理解予以否认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⑤处莎莉文小姐对“爱”的解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语段,简要谈谈莎莉文小姐的教育特点和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让“我”感受到爱,表明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
提示:此题可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理解其用意及含意。
2.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提示:此题可结合后文分析语句所揭示的含意及发展层次。
3.为了引导海伦获得思维的提升,从而开发海伦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提示: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文意揣摩人物心理意图的能力。
4.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5.莎莉文热爱海伦,讲求教育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智慧和情感。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1、 (中、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中、情)品读江南的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一特点?你能看出在这些句子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吗?
3、 (中、过)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
4、 (中、情)作者是怎样描写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是什么样的感情?
5、 (中、过)鲁迅从来写文章都惜墨如金,而这篇散文诗他却用较多的笔墨描写塑雪罗汉的形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6、 (能、情)揣摩“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含义。
1、 文章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在对比中表现了对江南雪的喜爱和对北方雪的赞美。
2、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涵着生命,透露着生机。 江南的雪,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3、 表现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遗憾和引起下文对朔方雪的描写和赞美。
4、 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这些描写倾注了作者对北方雪不畏严寒,在孤独中抗争、奋斗的赞美之情。
5、 雪罗汉是江南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是美的象征。但是它却很快消融,让作者感到江南雪的美好是值得留恋的。这样的描写还自然引出对下文对朔方的雪的壮美的描述和歌颂。
6、 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它的不屈和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坚强和不屈的精魂。
①“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
②“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③“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
④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⑤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⑥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哭,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⑦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借!
⑧东家跑,西家串,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了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⑨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医好娘的脚。由于没钱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还没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地,我看见娘了——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长长的大路上,夕阳的余辉将娘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每走一步,娘都要咬一下嘴唇——娘分明疼啊!但娘为了省那五角钱车费,硬是咬着牙从十几里外的亲戚家一步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作伙食费啊!
⑩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掏出两张10元钞票,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堂吧!”
11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
12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__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
13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了为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1.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②段画线句子表现母亲____________品质;她将这句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____________。
3.第⑧段画线部分的“那个誓言”指____________。
4.文章三次写“我”的流泪,请用简练准确的词语分别写出三次流泪的不同:第一次流的是____________的泪;第二次流的是____________的泪;第三次流的是____________的泪。
5.下面两题任选做一题:
①第11段“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联系上文,揣摩此时“我”的心理活动。
②第12段“娘收到我在__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联系全文,试揣摩母亲灯下看照片时的心理活动。
1.文章主要记叙了母亲借钱供孩子读书的艰辛历程。
2.刚强 希望儿子也要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挫折
3.指“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4.离别 感恩 思念
5.①答案从表现“我”对母亲的“感恩”或发誓报答母亲深恩上组织即可。 ②写出表现娘的喜悦和以儿子为骄傲的内容即可。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上三段的主要内容。
2.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
3.在做人方面,母亲又是怎样训导我的?
4.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5.体会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①“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②“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6.试用你的眼光评价一下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
1.主要写母亲对我的管教,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的训导。
2.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是非常严格的,每天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3.在做人方面,母亲对我的管教则近乎严厉了,“每天天刚亮,把我叫醒”,反思头天的错误,认错。“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但行罚时,不许“哭出声音来”。因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重重的责罚。
4.此题可概括叙述,也可答具体事例。如: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后,重重地责罚我;“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充分表现了“我的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5.这些语句质朴、真切,饱醮感情,表现出母亲对“我”的挚爱,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
6.评价可见仁见智,积极面消极面均可。可正面肯定母亲的教之严,简述理由;也可以辩证地看待母亲教子过于严厉,尤其是体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1.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本书”的样子的?
3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
4.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试发表你的看法。
5.通过读“第一本书”的故事,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1.写了“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2凄惨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3.父亲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4.父亲温和善良、知书识礼、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5.“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 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大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烂熳:____________________
模胡:____________________
精通时事: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段短文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哪些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在出场时(即B.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从文段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颜色鲜明而美丽。文中指马虎、不讲究。文中是讽刺的说法,实指关心散播那些无聊的事。
提示: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和作者的情感来分析。
2.本句运用了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提示:此题应抓住句中关键词,从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感__彩人手,分析作者的感情。
3.赏樱花(行动)、盘辫子(外貌) 、学跳舞(行动)等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提示:此题要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分析描写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4.从长相(“黑瘦”、“八字须”)、语声(“缓慢而很有顿挫”)、穿着等方面描写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
提示:此题要抓住重点信息(关键词语)分析。
5.写清国留学生,既是作者去仙台的直接原因(对这些留学生的厌恶),又是在暗示作者的与众不同,是一个寻求救国良策的爱国青年。
提示:此题要抓住全文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加扣人心弦;今天,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好像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1.“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2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
3.作者用哪两个字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
4.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1.B(原文无“永世长存、人格的崇高”之意)
2.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3.朴素
4.因为是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