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人
肖复兴
今年冬天,北京下了场大雪。雪一下子堆得老厚,白皑皑的,路上像铺了一层绒绒的地毯,这真是北京城难得见到的美景。
那天清早,我看见路旁一家小餐馆前堆起了一个雪人,是在这家餐馆打工的几个外地年轻人冒着严寒堆起来的,他们冻得满脸通红却堆得兴致勃勃。雪人挺漂亮,胡萝卜插成的鼻子,彩纸做成的眼睛,用花花绿绿的挂历叠成的贝雷帽,手臂里还夹着一根长长的树枝,枝头上挂着几个彩色的气球和几片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子……雪人融入了几个外地年轻人尽情的想象,是冬天和他们彼此赠予的最好的礼物了。那时,天上的雪花正在飘飘洒洒,街头一片冰清玉洁,宛若童话的世界。那个漂亮的雪人仿佛活了一样,在这飘飞的雪花中轻盈地舞动……
这个漂亮的雪人引来了不少过往行人的注目——它确实堆得挺别致可爱的。有的人还跳下自行车跑过来看看它,开心地一笑。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在雪小些的时候,许多家长回家拿来照相机,领着孩子和这个漂亮的雪人合影留念。这个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诞生的雪人,给这条街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雪停之后,因为气温依然出奇的冷,雪许多天不化。缺少了雪花的陪伴,这个漂亮的雪人显得有些寂寞。人们渐渐失去开始见到它时的兴致,走过它的身边,连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便显得越发孤零零。因为缺乏飘落的雪花的装点,又因为来来往往汽车排放的废气和附近工厂烟囱冒出的烟尘的污染,仅仅几天,雪人就变得灰蒙蒙、黑黢黢的了,仿佛是一个受冷遇又受气的灰姑娘了。
接着,没过两天,雪人手臂中夹着的枝条上的气球破了,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被人随手扯下来扔在一旁;然后,雪人的胡萝卜鼻子被拔下来狠狠地插在肚子上,漂亮的贝雷帽被撕成碎片撒满一地;雪人已经无可奈何地残疾,但还有人不放过它,路过它的身旁的时候,狠狠地朝它的身上踩几脚,雪块坍塌下来,雪人的头、胳膊……随着就掉落在地上。雪人再不是雪人,成了一堆脏兮兮的垃圾了。
一个漂亮可爱的雪人,就这样在人们的手中被创造、被破坏了。
让我多少感到痛心的是破坏它的人大多是可爱的孩子。我亲眼看见好几个孩子路过它的身旁,毫无缘由地踩它,把它当成靶子,拿雪块、石头砸它。而这些孩子里有不少恰恰在前几天还围绕在它身旁,欢乐地打雪仗,或者脸上绽开酒窝和它合影留念。
我更无法理解的是参与破坏的还有当初创造它的人们。小餐馆里的那几个外地年轻人出来倒脏水就那样毫无顾忌地倒在雪人身上,尤其当雪人坍塌,剩下的半拉身子更成为他们倒脏水倒污物的垃圾桶了。
看来,雪人最好的命运,是在雪天里诞生,然后立刻消融在雪后的阳光下,消融得没有一点影子。这样,它只会看见我们人类欢乐的前一半,不会看我们随心所欲破坏的后一半。
(选自《无缘无故的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年版,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阶段表现 | 雪停前 | 雪停后 |
小餐馆年轻人的行为 | ① 雪人 | ② 雪人 |
小餐馆年轻人的情感 | ③ 雪人 | ④ 雪人 |
(2)“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这里的“溅”能换成“飘”吗?为什么?
答:
(3)“漂亮的雪人”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有什么好处?
答:
(4)联系文章,说说雪人的命运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
答:
(1)①创造(装扮) ②破坏(污损) ③喜爱 ④嫌弃
(2)不能。因为“溅”字化无形为有形,比“飘”更能表现孩子们笑声的清脆响亮,热闹欢快的场面,表现了雪人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能。因为“飘”字写出了孩子们的笑声的轻盈悠扬,不仅表现了雪人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而且与上文“雪花飞扬”相照应,比“溅”更能表现笑声传播得广远。)
(3)“漂亮的雪人”象征了美好事物,它前后的遭遇构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和痛惜之性,还起到点题和充当线索的作用。
(4)要教育孩子们学会珍惜和爱护美好的事物;要尊重创造性的劳动;要唤醒人们珍爱美好生活的良知;要重视保护环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故 乡 红 叶
凸 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草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着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折回。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
答:
(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
①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②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答:
(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
(4)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做赏析。
答:
(1)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做铺垫。
(2)①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为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漠视和遗忘。②父亲虽在美景和福地之中,但因艰辛劳作而无暇赏景,且要天天衰老。
(3)象征意义:“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结构作用:“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
(4)“父亲”形象: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坛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我”的情感:因父亲辛勤劳作、不断衰老而忧伤、内疚和思念;因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关爱而感激。
不吃早餐到底有多伤身
范志红
①说到吃早餐,很多人都会用“没时间”来搪塞,也有人会说“食欲不好,吃不下”。无论说什么,归根到底都是一个原因——早餐不重要。
②俗话说“早餐如进补”,无论中外,营养学家都提倡好好吃早餐。人们早就知道,不吃早餐可能增加胆结石的危险,容易患上胃肠疾病,容易发生低血糖等问题。在小学生中进行的研究发现,一些儿童学习能力较差,与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差有关。这可能是因为到了三、四节课时,孩子血糖水平下降,引起大脑思考能力和注意力下降,从而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③国外也有很多调查研究证明,不吃早餐会增加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风险。一项2012年发表的研究对29206名没有糖尿病的健康男性跟踪调查16年发现,和每天规律吃三餐的人相比,每天不吃早餐而只吃1~2餐的男性患糖尿病风险会升高25%。另一项2013年发表的研究则对26902名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和每天规律吃早餐的男性相比,不吃早餐的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会上升27%。
④还有一项对3598人跟踪调查18年的研究发现,每周吃不到三次早餐的人,和每周吃三次以上早餐的人相比,平均体重要高1.9千克。每天规律吃早餐者,腹部肥胖的危险下降22%,体重超标风险下降20%,患糖尿病风险下降19%,患代谢综合征风险下降18%,高血压风险下降16%。
⑤这些研究证明,不吃早饭的人,会更容易患上肥胖、糖尿病和冠心病。
⑥既然早餐如此重要,可是,如果早上实在没有什么食欲,又该怎么办呢?
⑦首先,一般来说,如果睡眠不足,早上非常困倦,身体还没有醒来,是不太可能产生正常食欲的。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就是不要熬夜,提前上床,让早上精力更加充沛,同时早起半小时。这样,胃肠自然就会进食的动力。
⑧其次,如果你早上长期不吃早饭,胃肠没有在这个时间分泌消化液的习惯。这时不必强迫吃下大量食物,而应当循序渐进。先从喝水、吃流食开始,比如喝一小碗粥,吃一小碗汤面,喝点酸奶、豆浆等,慢慢培养胃肠早晨对食物的兴趣。只要坚持一段时间,胃肠就能逐渐养成定时分泌消化液的习惯,食欲也就逐渐旺盛了,可以增加食量直到正常状态。
⑨另外,早餐的质量也很重要。有淀粉类主食,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蔬菜水果,吃起来感觉舒服,这就是完整健康的早餐了。想在早餐时吃到优质蛋白质其实很简单,鸡蛋、豆浆、牛奶、熟肉、豆腐、等都可以。早餐吃蔬菜也不难,比如吃个茴香鸡蛋馅的包子,吃碗加了一把青菜的汤面。
⑩吃到丰富又舒服的早餐,不仅能让人整个上午都精力充足,而且会让人感觉一整天都舒心、幸福,还能远离糖尿病和冠心病,何乐而不为呢?
(1)对于早餐没有食欲这一问题,作者给出的建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
(2)第③段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3)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4)同学小勇总是不吃早餐,他的理由是“没时间”,也“没食欲”。结合文章内容,请你劝说他按时吃早餐。
答:
(1)①不要熬夜,提前上床,让早上精力更加充沛,同时早起半小时。②先从喝水、吃流食开始,慢慢培养胃肠早晨对食物的兴趣。③早餐的质量也很重要。
(2)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运用具体的数据,突出准确地说明了不吃早餐会增加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风险。
(3)“可能”表示作者的推测,推测儿童导致学习能力差的原因是到了三、四节课时,孩子血糖水平下降,引起大脑思考能力和注意力下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例如:小勇,不吃早餐对人是十分有害的,不吃早餐可能增加胆结石的危险,容易患上胃肠疾病,容易发生低血糖等问题。学习能力较差,与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差有关。不吃早餐会增加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风险。小勇,为了身体的健康,赶紧按时吃早餐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横田少佐
⑩医保卡、银行卡、公交卡、会员卡这些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的卡,也让现代人以“卡奴”自居。有了4G手机,一切尽在“掌”握中,能使那些卡统统消失,人类将迎来“无卡”时代。它甚至可以和你家里的电器互联,让你在下班路上就打开微波炉、空调,进门就有可口的饭菜、舒适的环境温度。如果有一天,智能机器人推出,你的4G手机将可以操控机器人。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选自《知识窗》2013年第8期,有删改)
(1)从文中看,4G技术比起3G技术有哪些进步之处?(请分点概括)
答:
(2)第②段“它将彻底改变传统观念中对固定宽带、手机网络的划分界限”一句中,加点的“彻底”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何作用?
答:
(4)依据上文的说明,想来你已经对4G手机怦然心动。如果你是手机经销商,请为4G手机的推销设计一则广告语。
答:
(1)①上网速度神速;②可以方便清晰地实现对大范围无人值守或危险区域的监控;③设计和操作更加智能化;④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
(2)不能,“彻底”表示完全,程度深,表现了4G的到来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之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去,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3)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写出4G的远程无线监控相对有线监控的优越性:成本低,监控范围广,视频画质清晰,不易受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的特点。
(4)举例:4G手机,一生选择;让笔记本变得多余;带着4G流浪……
阅读《两棵金银花》,完成后面的题目。
两棵金银花
赵元波
①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有的含苞欲放,羞答答的细小的白色花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淡淡香味;有正在盛开,一蔟簇的小花在它们洁白的椭圆形细碎花瓣中伸出小小的心蕊,悠悠的清香,白黄两种颜色既不失单调,又高雅清洁,小雨滴沾在上面,为金银花增添几分姿色,就像邻家的小女孩活泼可爱;有一些花朵开的时间长了,白色的花朵已经变成金黄色,就像姑娘头上戴着的黄色发髻,一枝数朵,给人一种惊喜,一缕清爽,实在是标致极了。这些开放着的花朵在雨中默默地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把芳香送给从这里经过的每一个人,微风吹来,花枝花朵摇摆起伏,袭人香气简直可迷醉万人。想不到两年的时间,这棵金银花就由纤弱的一棵小苗长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主干已经有两米来高了,足有大拇指那么粗,在主干上还发出了一些枝桠,这些枝桠柔柔的、嫩嫰的,伸着毛绒绒的头,吐出一丝绿意,左摆右摆地在风中摇着摇着就攀附在了桃树上,一个劲地噌噌直往上长,密密麻麻的卵形的绿叶非常茂盛,以白色的围墙做背景,配合着粉红色的桃花,桃树下一盆盆茉莉、竹子、山茶、文竹、玫瑰、水仙,姹紫嫣红,绿叶红花,色彩鲜丽,显得格外的娇艳动人,特别逗人喜爱,是入画的一景。
②看着金银花长得那么盛,花开得那么多,我心里有些后悔。其实朋友把金银花送给我之后,我就把只它栽在院子的一角,想起的话,就给它浇点水,有时连水都忘了浇,更不用说施肥了。超强的生命也让金银花显得不起眼,平凡的花,平凡的花香,甚至常被人忽略,就好象人们总是想得到天山雪莲的高洁,却忘记了山脚下狗尾巴草的万般风情。
③钟情于金银花的叶子绿,花儿的美,那淡淡的香味儿,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准备长大后放在客厅里。我希望这棵金银花能够带给我一片葱茏的绿色,淡淡的花香。曾经,我为我的这个设计充满了赏心悦目的憧憬和希冀。为此,我选用了树林里的基土,埋入了最好的基肥,随时不忘给它浇水,精心呵护,一如母亲精心照料刚出生的婴儿。甚至冬天还把他从院子里搬到房子里,白天又从房子里搬到院子里,让它充分享受阳光,乐此不疲。但很遗憾,一年来,它只是窝在花盆里,不长高出,也不长粗,它所报答于我的便只是若干枝条和绿叶,看来连花都不会开。
④然而,我对它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因为我就知道:它已经尽力了。就是说,它所能够报答于我的,也就是这些了。是的,它有着充足得过分的肥料供应,充足得过分的水的供应,充足得过分的主人的关怀……但没有足够的风,没有足够的地气,更是没有足够的成长的自由,没有足够让根自由伸张的空间!而那些自由,作为主人的我,竟然在很长的时间里茫然无知——居然不知道它还要自由!
⑤两棵金银花,一棵在院子里无拘无束自由生长,越长越高,绿树成荫,盘虬卧龙,花香四溢;一棵长在花盆里,虽然受到精心呵护,却似一棵长不高长不大的小草。我们应该知道: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
(选自《新华副刊》,略有改动)
(1)“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我心里有些后悔”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散文作品描写景物时,常通过精当的用词或恰当的修辞,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化的描写。下面是《紫藤萝瀑布》中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请你对此句作出自己的赏析,并从本文中再找出一个相似写法的句子作赏析。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还写了“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人的成长谈一谈你对“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花期早;②开得多(盛);③花朵美;④花味香;⑤叶子绿;⑥生长快。
(2)①一开始并未重视,随意栽在院子一角,毫不关心。②经常忽略具有超强生命力却显得不起眼的平凡的花和平凡的花香。
(3)①示例:在作者笔下,紫藤萝花开得极为繁盛,色调上深深浅浅、错落有致,在阳光下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不停流动、不停生长的感觉,所以作者将一株静静盛开着的紫藤萝比作一条不停流淌着人的瀑布,栩栩如生地表现其辉煌灿烂、气势非凡,而“欢笑”等词语又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紫藤萝以人的情感、性格,表现其勃勃生机,表达出由衷的喜爱之情。(“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紫藤萝花的繁盛,“瀑布”的气势,以及生生不息的蓬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示例:如“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一句,运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以“迫不及待”表现金银花花期较早、生机盎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形象地、动态化地表现了花儿争先恐后、竞相绽放的情态,这些拟人化了的词句赋予金银花以人的情感、性格,深化了景物描写的内涵,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也表达了作者的惊喜、欣赏之情。(选择文中其他相关语句赏析亦可)
(4)作者此处运用了对比(衬托、反衬)的写法,有意把院中的金银花和室内花盆里的金银花这两个寓意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着写(或:以室内花盆里的金银花衬托院中的金银花),以突出“自由的空间对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这一主旨,给人以极鲜明的感受和极深刻的启示,增强了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5)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自由的成长环境、自由的发展空间。过分的呵护,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反而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雪 人
肖复兴
今年冬天,北京下了场大雪。雪一下子堆得老厚,白皑皑的,路上像铺了一层绒绒的地毯,这真是北京城难得见到的美景。
那天清早,我看见路旁一家小餐馆前堆起了一个雪人,是在这家餐馆打工的几个外地年轻人冒着严寒堆起来的,他们冻得满脸通红却堆得兴致勃勃。雪人挺漂亮,胡萝卜插成的鼻子,彩纸做成的眼睛,用花花绿绿的挂历叠成的蓓蕾帽,手臂里还夹着一根长长的树枝,枝头上挂着几个彩色的气球和几片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子……雪人融入了几个外地年轻人尽情的想像,是冬天和他们彼此赠予的最好的礼物了。那时,天上的雪花正在飘飘洒洒,街头一片冰清玉洁,宛若童话的世界。那个漂亮的雪人仿佛活了一样,在这飘飞的雪花中轻盈地舞动……
这个漂亮的雪人引来了不少过往行人的注目——它确实堆得挺别致可爱的。有的人还跳下自行车跑过来看看它,开心地一笑。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在雪小些的时候,许多家长回家拿来照相机,领着孩子和这个漂亮的雪人合影留念。这个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诞生的雪人,给这条街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雪停之后,因为气温依然出奇地冷,雪许多天不化。缺少了雪花的陪伴,这个漂亮的雪人显得有些寂寞。人们渐渐失去开始见到它时的兴致,走过它的身边,连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便显得越发孤零零。因为缺乏飘落的雪花的装点,又因为来来往往汽车排放的废气和附近工厂烟囱冒出的烟尘的污染,仅仅几天,雪人就变得灰蒙蒙、黑黢黢的了,仿佛是一个受冷遇又受气的灰姑娘了。
接着,没过两天,雪人手臂中夹着的枝条上的气球破了,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被人随手扯下来扔在一旁;然后,雪人的胡萝卜鼻子被拔下来狠狠地插在肚子上,漂亮的蓓蕾帽被撕成碎片撒满一地;雪人已经无可奈何地残疾,但还有人不放过它,路过它的身旁的时候,狠狠地朝它的身上踩几脚,雪块坍塌下来,雪人的头、胳膊……随着就掉落在地上。雪人再不是雪人,成了一堆脏兮兮的垃圾了。
一个漂亮可爱的雪人,就这样在人们的手中被创造、被破坏了。
让我多少感到痛心的是破坏它的人大多是可爱的孩子。我亲眼看见好几个孩子路过它的身旁,毫无缘由地踩它,把它当成靶子,拿雪块、石头砸它。而这些孩子里有不少恰恰在前几天还围绕在它身旁,欢乐地打雪仗,或者脸上绽开酒窝和它合影留念。
我更无法理解的是参与破坏的还有当初创造它的人们。小餐馆里的那几个外地年轻人出来倒脏水就那样毫无顾忌地倒在雪人身上,尤其当雪人坍塌,剩下的半拉身子更成为他们倒脏水倒污物的垃圾桶了。
看来,雪人最好的命运,是在雪天里诞生,然后立刻消融在雪后的阳光下,消融得没有一点影子。这样,它只会看见我们人类欢乐的前一半,不会看我们随心所欲破坏的后一半。
(选自《无缘无故的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年版,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 雪停前 | 雪停后 |
小餐馆年轻人的行为 | ① 雪人 | ② 雪人 |
小餐馆年轻人的情感 | ③ 雪人 | ④ 雪人 |
(2)“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这里的“溅”能换成“飘”吗?为什么?
答:
(3)“漂亮的雪人”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有什么好处?
答:
(4)联系文章,说说雪人的命运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
答:
(1)①创造(装扮)②破坏(污损)③喜爱④嫌弃
(2)不能,因为“溅”字化无形为有形,比“飘”更能表现孩子们笑声的清脆响亮,它描绘了热闹欢快的场面,表现了雪人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能,因为“飘”字写出了孩子们笑声的轻盈悠扬,不仅表现了雪人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而且与上文“雪花飞扬”相照应,比“溅”更能表现笑声传播的广远。)
(3)“漂亮的雪人”象征了美好的事物,它前后的遭遇构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和痛惜之情,还起到点题和充当线索的作用。
(4)要教育孩子们学会珍惜和爱护美好的事物;要尊重创造性的劳动;要唤醒人们珍爱美好生活的良知;要重视保护环境。
文段一
无论在东方或者西方的社会里,“左撇子”总是被质疑和轻蔑的对象。一般人总是认为用左手的人在心智能力上一定比常人低,有一些科学家把用左手的成因说成是人类遗传基因的变态。其实根据目前所知道的科学研究资料,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例如,在14个比较左手者、右手者阅读能力的研究里,13个研究报告发现左右手者没有差异,一个发现左手者比右手者优异;在8个智力测验的比较研究中,7个发现没有差异,只有一个在操作部分上,左手者稍有较差的迹象。
那么,左手者与右手者在脑部的功能上有何差异呢?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它们有不同的功能。右半球长于图形、空间关系的辨识,左半球则长于逻辑推理和语言的处理。左手者的脑部功能是否也如此区分的呢?就现在的资料看来,答案是模棱两可的,决定的因素似乎在左手者的家庭背景。假如父母两方面的亲属中,从来没有左手者,则这个左手者的脑部左右两个半球的功能和一般右手的人没什么差别。假如在他的亲属中,有很强的左手者倾向,那么他的脑部功能很可能形成“双偏向”,就是左右两个半球并司语言、图形辨识等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当这一类的左手者脑部某处受伤时,非但对他们的一般能力少有影响,而且即使有,他们恢复的速度也比一般同样受到伤害的人快得多。至于“双偏向”的成因,仍是一个学术上的谜。
文段二
“左撇子”似乎是一个盛产天才的群体,从拿破仑到克林顿,从牛顿、爱因斯坦到比尔·盖茨,他们都是左撇子。“左撇子”是不是更聪明?科学家对左手者和右手者的智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者没有显著差异。除了左撇子名人外,更多的名人还都是右撇子。
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分工不同,左半球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球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左撇子”多用左肢,右脑接受的刺激相对多一些,带有右脑思维的倾向。人的右脑具备空间和形象认识能力,即形象思维能力,所以左撇子更富于形象思维。爱因斯坦就把他的许多科学创意归功于他的想象游戏。据说,有一年夏天,他在一个小山上昏昏入睡,梦见自己骑着光束到达了宇宙遥远的极端,发现自己“不合逻辑”地回到太阳表面时,他忽然意识到宇宙本来就是弯曲的。爱因斯坦把这个图景转化为语言,写下的数字、公式和词句,就成了“相对论”。这样的例子在文艺界更不少见。著名画家毕加索、达·芬奇,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全是左撇子,近代电子游戏制作大师宫本茂也是左撇子。
这些著名的“左撇子”的成功,与其说是和他们惯用左手有一定关系的话,还不如说他们更善于也更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
1. 阅读文段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符合文意。符合的画“√”,不符合的画“X.”。
(1)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一般各司其职。
(2)左手者的脑部功能都是“双偏向”。
(3)同样受伤,左手者的恢复速度比右手者快。
2.阅读文段二,“左撇子”的“特长”指的是什么?
答:
3.两个文段共同提到:科学研究表明左手者和右手者 。
1.答案:(1)√ (2)× (3)×
2. 答案:更富于形象思维。
3. 答案示例:在智力上没有显著差别
开窍的日子
舒乙①
开窍,对小孩来说,是个大事。
北京人,形容小孩处于懵懂状态,全然糊里糊涂,叫作“没开窍”。突然间,到了一定岁数,不知何故,小孩开了窍,前后判若两人,一下子变聪明了许多。大人对他的变化有明显感觉,于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孩子开窍了。
我上过幼儿园,在今日北京帝王庙的东小跨院里,当时,这大概属于香山慈幼院的什么附属机构。妈妈后来说:舒乙小时候上幼儿园完全是走形式,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最后,毕业时,幼儿园很不好意思地也发给他发了一份结业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
上小学也是如此。当时为了掩盖我们的身份,不被日本人注意,我们都改了名随母姓。我改名“胡小逸”。有一天,老师发考卷,按考卷上学生自己填写的名字一一唱点。念到我这儿,一声“胡小兔”,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狂笑不止。我竟然在写“逸”时,忘了写“走之旁”,变成了“小兔”。
抗战后期,我到了重庆北碚,在北碚朝阳小学念了4年,直至小学毕业。
我入校之后,依然愚钝,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父亲昵称我为“傻小子”,以为一起正常,不必担忧。他经常仔细地观察我,在我的日常行为中找出许多有趣而可爱的细节,还仔细地讲给他的朋友听。妈妈则不然,常常在课余费劲地辅导我,练习用注音符号拼音,一遍一遍地叫我读“b”“p”“m”“f”,我却一会“b”“p”“f”,一会“b”“p”“m”,且全然不知这四个音为何物。妈妈一脸苦笑,频频摇头,以为此子 ① (贻笑大方/不可救药)。
这样,熬到了四年级,我的名次居然一点一点地前进,进入了前几名,还当了班长,得来全不费工夫,好像什么特别的事也没有发生似的。
那个时候,学校里已经有了学生会,实行学生自治,即使是小学也要实行。一来二去,我竟然当上了全校的学生会__,是选上的。
父亲认为这一切都极有趣,他买了一只鸭子,叫我送给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字。他可能觉得这个学校气氛不错,又自然,又活泼,傻小子竟然当上了学生会__,好玩好玩。
我们学生会自己制定一些规矩,上课不准迟到,每天轮流打扫教室,定期实行大扫除等等。对违规者要实行惩罚。
有一次,我自己违了规,倒了霉。北碚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自然博物馆,尤以生物学科的标本丰富多彩而著称。里面有一位科学家,叫施白南,是鱼类科学家。他是妈妈的老同学,常来我家走动,很爱孩子。有一天,他盛情邀请我们几个孩子去他家做客,说要做好吃的给我们吃,还要给我们看他的各种标本。这一吃,一看,就费了工夫。中午返校时便迟到了。按我们自己定下的规矩,迟到要罚跪。没办法,下了课,跪在黑板前示众,时间不长,三五分钟而已,丢了大脸,这叫 ② (自投罗网/自食其果)吧,害得差不多整个学校的学生都跑来“参观”。
轻松愉快,各种爱好完全顺其自然的发展,这便是我那时的生活状态。
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这个观点相反的则是“拔苗助长”,愣是把大人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其实,不管多笨多傻的孩子,自有他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这几乎是天生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顺着这些与生俱来的专长和爱好,不逆着它,让它自然发展,走到哪儿算哪儿。
父亲不过问我的功课如何,也不要求考100分,更不要求门门都得100分。相反,他一旦发现我对什么有了点兴趣,便马上跑过来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
比如说画画。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对齐白石有了兴趣。原因是妈妈由北平带了两张齐白石老人的画到重庆北碚。一张画的是小雏鸡,顶上面是一只鸡笼,一群小鸡,足有十几二十只,由笼中飞奔而下,非常活泼。这是一张齐白石的精品,父亲极喜爱,挂在屋中,常常一个人对着它默默地欣赏,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来了客人,他会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这张画的好处。还有一张是由两小幅斗方裱在一起的,一方蟹,一方虾,也是齐白石的拿手之作。
在旁听父亲对朋友们讲解中,不知不觉我爱上了画小鸡画虾蟹,完全是模仿,居然还有点像。父亲大为得意。来了客人,他会大叫“傻小子,把你的小鸡拿来看看。”他本来十分反对来了客人让小孩子当众背唐诗的那些庸俗做法,可是,傻小子自己画小鸡,在他看来,这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是天性的流露,非常可贵,值得鼓励。
我坐在东边的小山坡上写生,样子大概很认真,父亲立刻走过来看。看了一会,他居然也坐下来,拿过我的画笔,说“我教你”。他手臂伸直,左手指着握铅笔的右手说:“看,前面的电线杆,反映在笔上是这么长,你把这段长度画在纸上,再把臂伸长,看前面那栋房子的高度在笔上是多长,再画下来,这就叫做比例;比例对了,画在纸上,就有了远近。”据我所知,父亲对美术是一笔都不会画的,可是他很懂美术,因为他上过师范,理论上很有一套,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想到,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竟然是自己的不擅画只擅写的父亲。
同样的,父亲教过我集邮。他常常带我上四川那种老百姓的茶馆,一坐就是一下午。他还带我去看他的朋友。丰子恺先生来到北碚,父亲带我去看他,是在一间山坡上特别黑的房间里。夏天父亲晚上乘凉时,给我们全家讲过美国小说,大概是白天他念英文,晚上再用他自己的方式给我们转述。父亲带我上过公共澡堂子,一口大池,热气腾腾,男人们在里面边泡边聊,非常热闹。我常常跟在父亲后面走路,看着他的皮鞋后跟,那双磨得歪了的皮鞋后跟。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
就这样,我在父亲不是教育的教育下,渐渐开了窍。由倒数第一变成正数第一,这就是我开窍的日子。
小学毕业了,我考上了重庆南开中学。
(有删改)
①〔舒乙〕老舍之子。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近年多次举办画展。
1.结合文意,在横线①和②处选择恰当的词语,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
答:
2.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没开窍”?请简要概括。
答:
3.作者说“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父亲是怎样“顺其自然”的?请结合文中“画画”的事例简要说明。
答:
4.作者为什么说“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1.①不可救药 ②自食其果
2.①在幼儿园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毕业排名倒数第一。
②写错自己的名字。
③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
④即使妈妈费劲地辅导,也学不懂拼音。
3. 父亲发现我对画画产生了兴趣,就及时鼓励我,让我在客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还在画画的技巧上对我进行具体的指导。
4.①父亲让我感到轻松愉快没有压力。
②父亲引领我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③我对父亲充满了喜爱和钦佩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
和“宵”字形相近的有“霄”。只要把握住它们形与义之间的关系,识记和区分这两个字就不是难事。
1. 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怒发冲冠(ɡuān) “上”字的笔顺是: 丨 —
B.怒发冲冠(ɡuān) “上”字的笔顺是: — 丨
C.怒发冲冠(ɡuàn) “上”字的笔顺是: — 丨
D.怒发冲冠(ɡuàn) “上”字的笔顺是: 丨 —
2. 下列词语书写的一项是
A.气冲霄汉 通霄达旦 九宵云外
B.气冲霄汉 通宵达旦 九霄云外
C. 气冲宵汉 通宵达旦 九霄云外
D.气冲宵汉 通霄达旦 九霄云外
3.把下列三个词语填写在文中的横线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传统 ②中华民族 ③重要的
A. ③②① B. 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4. 下面是一副描绘元宵节的对联,根据上联,下联对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灯月千家晓 下联:
A. 山野万里香 B. 秋高半月明 C. 笙歌万户春 D. 一街太平歌
5. 文中谈到了汉字的谐音,谐音指的是词语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形、意思不同的词。歇后语常利用汉字的谐音特点,例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取的就是“青”和“清”的谐音。下列歇后语,属于利用汉字谐音的一项是
A. 二郎神的慧眼——有远见 B.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C. 孔夫子的背包——书呆子 D. 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1A 2B 3D 4C 5C
森林中的“环保卫士” 孙铭
在原始森林中,如果没有土壤生物充当“清道夫”将森林产生的废物,如枯枝残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消化、分解掉,森林很快会被残留物所充塞,新鲜的水分和空气达不到植物的根系,森林的更新就会停止,最终会导致森林的死亡。
直接以残留物为食的土壤动物是蚯蚓和白蚁。在土壤中不断蠕动的蚯蚓吸取植物碎叶,经消化排出体外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白蚁大多数聚居在森林中,靠吃死去树木的组织为生,因为白蚁胃中的原生物可以消化木材的纤维。
其他土壤动物,如千足虫、螨、跳虫、土鳖等,咀嚼、磨碎那些被土壤微生物软化后的枯枝落叶,使细枝碎叶覆盖的面积扩大,又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细菌又以碎粒为食,吸收其中的糖分和淀粉,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土壤回到空气中,被植物吸收去完成光和合作。
凡土壤动物吃剩的或细菌不能分解的物质都由真菌来完成最后的“清理”。真菌的菌丝分泌酶和酸能消化、分解残留物,最后吸收这些被预先消化和分解的物质。真菌数量庞大,涉及面积较广,是森林里最重要的“清道夫”。
科学家曾计算过,在一茶匙森林土壤中有亿个细菌,几百万真菌、原生物和藻类等。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环保卫士”,对森林的生长、死亡、再生长,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1.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在原始森林中,如果没有土壤生物充当“清道夫”,最终会导致森林的死亡。
B.蚯引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
C.白蚁胃中的原生质可以消化木材的纤维。
D.真菌是森林里最重要的“清道夫”。
2.土壤生物被称为森林中的“环保卫士”其根本原因是:
3.森林中的“环保卫士”分工协作,形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请把缺失的环节补充出来。
蚯蚓在土壤中吸取植物碎叶——白蚁在森林中啃食死去的树木一一①——千足虫、螨、跳虫、土鳖咀嚼,磨碎被软化后的枯枝落叶形成碎粒——②一一真菌来完成最后的“清理”。
1. C
2.消化、分解了森林中产生的废物。
3.①土壤微生物软化枯枝落叶 ②细菌又以碎粒为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