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 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里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连用几个
动词有什么妙处?
3、第一段文字写了春草的哪些特征?
4、选文第二段利用人的哪几种感觉来写春花的?请举例说明。
5、选文第二段是一幅“春花图”,写到“蜜蜂”和“蝴蝶”,其作用是什么?
1、“偷偷地”和“钻”,写出了小草出土的情状,那破土而出的挤劲——“钻”表现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春草出现的惊喜之情。接着从它的质地和色彩——“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的“新”
2、连用六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3、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4、视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味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听 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幻觉:“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5、衬托出春花开的繁茂,浓郁。
月光晒谷
①有句话叫“月光晒谷”,其实月光是晒不了谷的,可是却能够晾晒人的灵魂。在现代社会里,我们需要钢铁般的意志,求得生存发展;同时,也需要温柔的月光,去爱、去体恤……
②不久前我去宁德采访,在车站附近碰见一个农妇,正挎着一篮子草莓叫卖。我忍不住多看了一眼,那是一篮鲜红欲滴的草莓。
③我只是匆匆一瞥,农妇就追上来了,跟在我身边不断地说:“很好的,一篮只卖10元,要不要?”我和善地摇摇头——不可能带一篮草莓长途旅行吧。可是,她紧跟不舍,斗笠被风吹掉了也无心去捡。
④夕阳在远处,天快暗了,她一定很想卖掉,然后拿着钞票回家。家里有饥饿的孩子在等着她吗?或者还有刚下班正等着晚饭的老公?
⑤但我只能说:“对不起!”她步伐不停,脸上的雀斑被晶亮的汗水洗得更加明显,沮丧极了。我想,干脆给她10元?但是她又不是乞丐!
⑥我突然想起在我们单位门口卖菜的男子,他的菜比市场上便宜,而且新鲜。一次,我给他一元钱,他给我一条黄瓜、一捆空心菜、三根葱,完了还要找我一毛钱。我说不用了,你客人多,招呼他们吧。可是他居然扔下菜摊和其他顾客,追了我10多米远,把一毛钱给我。他呵呵地笑着说:不是我的,一分钱都不能要。
⑦奇怪的是,他黑红的脸,和此刻眼前农妇的脸,居然都让我莫名地感动。他们过得都不宽余,他们流汗的脸,他们奔跑的姿势,让我还有些隐隐不安。
⑧最终,我掏钱买下了这篮草莓,并且把它送给了附近玩耍的小孩。
⑨非洲之父史怀哲曾说:“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我不是这个世界的富人,解决温饱而已,但是我同样对穷苦的处境感到酸楚,对此曾有过切肤之痛。从儿时起,我就有大侠梦,幻想自己可以飞檐走壁,做个佐罗式的英雄,出没在月光下,消失在晨曦里。
⑩我有一个朋友,同样有过佐罗梦。法律专业毕业后,他改行做了策划人,后来成为职业策划大师,搞了一个又一个大型活动,让那些富翁、新贵之流,很高兴地解囊掏钱,他再把这些钱,用于救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11)他有一个24K真金的头脑,也有一颗24K真金的心。他经手过一笔又一笔的善款,但他的手一直非常干净。他仍然生活清贫,但他无比快乐满足。不用剑,不用枪,甚至不用拳腿,他用智慧成就善良,真当了一回英雄。
(12)我没有如此能耐,但也以自己的方式圆梦。装修房子时,买材料我会斤斤计较,一块砖便宜两毛,就能节省好几百元;但在请民工搬运时,我从不讨价还价。给自己添置衣物我很抠门儿,但是每逢开学我都会给失学儿童寄点学费。
(13)写下这些,我不怕有人见笑。虽然通常只有阳光能晒谷,月光是晒不了谷的,我所做的,如此微不足道,但毕竟我在接近自己的理想。每一天,我都有心去做诸如此类的小事,也许最终无法改变什么,但如果人人都有“月光晒谷”的心肠,那么爱心造就的和谐的美,就会如同花香,盈满我们的世界。
1.本文围绕“月光晒谷”,详写了哪两件事?又略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章第⑦段中,“我”看到卖菜男子与卖草莓农妇的流汗的脸、奔跑的姿势,为什么会有些隐隐不安?
3.从全文看,作者知道“其实月光是晒不了谷的”,却呼唤“月光晒谷”,为什么?
4.你看到过或经历过“月光晒谷”的事吗?请详细陈述事件并谈谈感受。
1详写①“我”掏钱买农妇的草莓 ②朋友策划活动救助人
略写①“我”不与搬运工讨价还价 ②“我”给失学儿童寄学费
(每点1分。若答“卖菜男子追‘我’还钱”,未扣住“月光晒谷”,该空不得分。)
2示例:卖菜男子与农妇生活穷苦,为生计奔波,他们虽需要钱,却取之有道。“我”同情他们的境遇,很想接济他们,但我的力量有限,不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因而隐隐不安。(意思对即可)
3示例:①月光虽然晒不了谷,却能够晾晒人的灵魂。②温柔的月光虽不如阳光热烈,但也能给需要的人以爱和体恤。同样道理,给予别人微小的帮助也能给人带去温暖和关爱。(意思对即可)
4.事例略,感受围绕“给予他人微小的帮助,能给人带去温暖和关爱”。
《秋天的怀念》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是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句中加点的词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请用具体语句表述。
3.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4“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请说说“好好儿活”的具体含义。
1.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从而展现了一位细心呵护儿子的母亲形象。
2.对母亲的病况感到意外和不安,为自己只顾自己的痛苦而没有想到母亲的身体状况而深深自责。(意思对即可)
3.①儿子双腿瘫痪,需要时时照顾和开导。②女儿还未成年。③ 自己身患重病,一直忍受病痛的折磨。
4.要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坚强地活下去——这是母亲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心愿,更是对母亲的最深切的怀念。
(二)
①明媚的三月三日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日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 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亮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锃亮的刀,节奏分明 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抵御冰雪的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 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是有的,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 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 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看似残 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 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其字母依次填入横线上。
A.虔诚B. 侥幸C.真诚D.庆幸
2、第⑦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第⑧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根据语境,解释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似无情的刀,却能够为树酝酿养料,使收获的果实更加甜美。
B.如果爱一个人就应该“砍掉”他骄狂傲慢的枝条。
C.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1D、 A
2、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的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态的优美。
3、谜:三月三奶奶砍枣树 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酝酿
5 C
( 一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七八岁时,我写了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的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 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地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在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 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 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1、从下列词语中选出能反映“我”思想感情变化全过程的三个词,依次填在下面的括号中。
得意 信任 醒悟 悔恨 失望
思想感情变化过程是______ → ______ → ______?
2、“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
母亲对“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父亲对“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选取文中原句回答。
4、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请做简要分析。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述。
1、得意 失望 醒悟
2、 母亲:热情鼓励
父亲: 严格要求
3、 .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4、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 透了"而颠覆。
5虽然母亲的评论和父亲的评论是截然不同的,但都是一个出发点———爱。 为了让作者不被胜利冲昏了脑子,父亲以和母亲恰恰相反的评价评论作者的诗,让作者从中找到不足之处,加以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
命题人心语:当心情蒙上阴霾,心灵迷失方向,请叩响灵魂深处的琴弦,用爱拂去沉重与忧伤,用阳光晾晒阴冷与无奈。因为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拔掉那颗蛀牙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8期,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2.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地位尴尬, 滋生仇恨→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回报亲情,收获快乐
3.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2)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第⑾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5.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1、“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2、拼命读书(孤独求读),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
3(1)褒义贬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一种否定意思;这种成长是一种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长。
(2)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
4.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或告诉我们亲情是医治伤口的一剂良药);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5.文章通过写“她”对家人由恨而爱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或当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文章告诫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①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A.)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②为什么呢?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④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⑤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⑥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⑦孔子说:(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C.)“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1、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③-⑥句阐述的共同道理是_______(填写原文语句序号)
3、选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为本段的观点提供一个事实论据。
4、文中说“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作为一名初中生,你认为该怎样学习才是最有价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首先应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2、A;
3、道理论证; 可举居里夫人等忘我工作的事例
4、略
活得像凡•高的向日葵
◆庄庆鸿
①刚进大学时,经历过“中国式教育”的我,只希望以后能赚钱,越多越好。我知道怎么分析段意,怎么写历史主观问答题能拿高分,却不知道未来的生活在哪里。直到我真正遇到凡•高先生。
②大二的一个晚上,在清华老图书馆鲜有人到的顶楼,放映了一部凡•高的传记影片。
③那是一个魔法时刻。片中都是景物——凡•高眼中的欧洲街道、乡村原野。全片都没有出现凡•高本人,只是在画外音中念着他写给弟弟的几百封信。坐在银幕前,那是我第一次听这个画家说话:“亲爱的提奥,从我的窗口看造船所的景象,真是漂亮极了。白杨林中有一条小径,白杨的苗条树身带着纤细的枝蔓,以优美的姿势,出现于灰色的傍晚天空之上。水中间是一座古老的仓库,寂静得好像以赛亚书里‘古老池塘中不流动的水’……”看完影片,当我走出老图书馆,迈下石头阶梯时,夜空中飘起点点小雨。忽然间,图书馆周围的所有树木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我能听见了。世界顿时变大了。凡•高就在空气中,他问我:“你知道自己这辈子想做什么吗?你知道怎样才是不辜负生命吗?”
④我骑车到学校超市的花摊,那里没有向日葵,却有4种颜色的非洲菊,金黄、肉桂红、粉红和大红。我带回寝室去,送给室友每人一朵。它们都被插在书桌前,怒放了好一阵子。
⑤后来我看了凡•高的书信集,才知道,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原来也可以平凡地挣钱度过一生。他出生于荷兰乡村,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传教士。但这个艺术门外汉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拼命练粗糙的笔,练眼睛,练某种忠诚。到最后他越来越依赖艺术对艰难生活的净化,所以越来越多地采用纯粹的明黄。那是最丰盛、最纯净、最透亮的阳光,好像可以净化所有的苦。
⑥大学毕业时,我放弃了一个离家近且多金的工作,留在了北方。同寝室的婧婍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一句瑞典语也不会的她,孤身到瑞典念大学。不是斯德哥尔摩,那个地名我们之前谁都没听过,叫乌普萨拉。
⑦那年后,“毕业后旅行一年”、“辞职去旅行”的同龄人越来越多了,新名词“间隔年”也慢慢被社会接受。网络上一些年轻人讨论的未来也不再是升官发财,更多的是怎么“趁年轻追点梦”,让自己不后悔。
⑧我们愿意过一种火焰燃烧般的生活。我想,没有凡•高,我们不会这么勇敢,爱生活,爱尝试。
⑨之后一晃两年,我不时收到寄自法兰克福、柏林、马德里的明信片。我知道婧婍背着包几乎走遍了欧洲,甚至,她还到了北极圈内。利用“沙发冲浪”的社交网络预约,她凭诚信睡过很多陌生人的沙发,和不同语言、肤色的朋友们萍水相逢,把酒言欢。在马德里参加项目时,宿舍窗外就是湛蓝的海,她可以跳下去游一圈再上来吃早饭。我也没落后于她。我独自去过了国内20多个省的44个市,不少是农村和山区。每到一个城市,我不会去名胜景点,而是会在寻常人家的巷子里遛遛弯,抬头望炊烟,低头看落花。安徽的田埂、台州的公路、贵州的山沟,我都在“摩的”后座上风驰电掣地经过。2011年夜进云南发生矿难的山村,紧张地把黑车的车号发短信给主编。穿越寒风和暗夜的旅途,是令生命满意的活法。
⑩凡•高在信里说:“如果生活中没有某些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就不会留恋生活。”1890年,当凡•高离开这个世界时,他37岁。生命虽然短暂,但他做到的事如此伟大。请容我引用一句泛滥的泰戈尔诗句,“生如夏花”。
而当年手拿非洲菊的4个姑娘,已经分散到四大洲。我在北京,时常奔波赶往一些匪夷所思的地方。婧婍在瑞典,刚换了新工作。和我的床相连的何婧飞去了世界另一端的巴西利亚高原,睡对角线的曼桐还在繁华的纽约奋斗。
2011年11月17日,东京东乡青儿美术馆,我在《怒放的向日葵》真迹面前静静地望了30分钟,直到微笑的白发馆员用日语招呼我离开。本以为见到真迹会激动得流泪,但我最后只是回头笑了一笑。
我想,我们都在燃烧生命呢。向日葵丛中的凡•高叔叔,你满意吗?
1、从作者的求学经历来看,进大学以前,她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是没有深入思考的,然而“大二的一个晚上”观看“凡•高传记影片”事件却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份经历容易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在日本求学时的类似经历。请用一句话简述鲁迅先生的这份经历。
2、阅读第⑤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划线句“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的理解。
3、通读全文,找出关键词或短语(至少四个),说一说本文的记叙顺序。
4、阅读第 段,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本以为见到真迹会激动得流泪”,但为什么“最后只是回头笑了一笑”?
5、阅读第 段,作者以“向日葵丛中的凡•高叔叔,你满意吗?”收结全文,手法独特。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6、【积累链接】“与自己苦斗”目的在于以追梦的姿态找到真正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苦斗”中不计个人得失、不顾环境险恶、不惧困难重重,真可谓“ , ”呀!(请用于谦《石灰吟》中的相应诗句填空)
1.鲁迅看日俄影片被触动,而弃医从文。(意近即可)
2.答:苦斗,本意为“艰苦地奋斗(或斗争)”,本句表明凡•高不甘心做一个平庸的人,不屈服于过普通人的生活而让生命涅槃的坚决,展现了他从艺术门外汉向画家过渡的艰难之状,以及他用艺术来净化艰难生活、化解苦楚的独特个性。
3.关键词或短语有:刚进大学时、大二的一个晚上、大学毕业时、那年后、之后一晃两年、2011年11月17日(1分,依次写出4个即可)
记叙顺序:顺叙(注意“叙”字,1分)
4.答:作者见到真迹时,并没有激动得流泪,这表明她凡•高的崇拜已从最初的物象崇拜(或买花)走向了对他生命选择的心理认同。这里的“笑”是会心地笑,是感谢式的“笑”,是在领悟隐藏在真迹之后的人生真谛并在生活中践行之后的幸福的笑。(本题两个得分点,意近即可)
5.答:以问收尾,与第③段末尾内容相呼应,言未尽而意无穷。此问无需被问之人回答,因为作者“燃烧生命”的行为已从行动上做出的回答。看似在问凡•高,实则在问作者自己,是对自己的“勇敢、爱生活、爱尝试”生命选择的肯定,是对自己的生命这样绽放而给人生带来丰富内涵的幸福感叹。(本题答题两个得分点,意近即可)
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成都人喝茶
◆麦家
①我非蜀人,入得蜀来,要学习适应的习俗着实不少,甚至连基本的吃、喝之道也要从头学起。吃的学问主要在于对麻辣的麻木,这跟我有些为难,至今要领不得,感受平平。相比之下,喝的功夫是练到家了,有感情了,若是隔三差五地不去泡泡茶馆,心头是欠欠的。
②成都的茶馆之多,绝对没有哪个城市敢来一比高低的。哪个茶馆生意都好,都人满为患。
③有人说,在这个城市里,每天都有三十万大军泡在茶馆里。成都人喝茶不象北方人,喝的是(A.),咕咕下肚,以解渴为目的;也不象福建人,喝的是B.,一口一口地品,品得陶醉,品得专心致志;也不象广东人,喝的是(C.),边喝边吃,喝茶的目的其实是填饱肚子,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为了节省时间?成都人喝茶,喝的是(D.),喝的是一种气氛,喝的是滴嗒滴嗒的时间。
④有人说,成都的茶馆就是一个社会。在这里,卖报看报的,吆喝擦鞋的,说书唱戏的,谈生意的,做买卖的,看相算命的,按摩掏耳朵屎的,访亲会友的,恩恩爱爱的,形形式式,无所不有。所以,说它是个社会,实在是一点不过分的,起码是个反应社会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张三把他的人生折射给了李四,李四又把他的意气传染给了孙二麻子。就这样,从这个舞台里出来的人,有点悠闲,有点懒散,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⑤个性是城市的驱动器。成都人的个性在喝茶中可以窥知一二,并且由此精彩了这个城市,也演绎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如果说,鲜花象征着古典的诗意,那么成都人文、成都文化就是以这样的精神而显示出它的可贵,和这个城市的价值。坦率说,我喜欢这个城市,又害怕。我总觉得,或者总担心,在这个“腐化”的好地方,我的精神深处也会跟着“腐朽”起来。
1、“早晚茶”、“大碗茶”、“雅茶”、“功夫茶”四个词语是从第③段A.、B.、C.、D.处摘取的,请你依据前后文将其还原。
答:A.、B.、C.、D.、
2、通读全文,作者从喝茶中窥知的成都人的个性是什么?请你做简要概括。
3、阅读第⑤段,结合语境,赏析“精彩”这一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第④段中“有人说,成都的茶馆就是一个社会”,作者认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5、第⑤段作者说“我喜欢这个城市,又害怕”。结合全文,说说“我”“喜欢”和“害怕”的分别是什么?
“我”喜欢的是: 害怕的是:
6、【积累链接】其实,不仅成都人爱喝茶,宋代词人苏轼于《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一词中也记录了他在初夏乡间口渴想喝茶的经历,请写出此句。
1.A、大碗茶,B、功夫茶,C、早晚茶,D、雅茶。
2.成都人的个性有点悠闲,有点懒散,有点雅(或有点“古典的诗意”)。
3.精彩,本为形容词,意为出色,绝妙,在此活用为动词,写出了喝茶在成都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精彩纷呈的盛状,突出地展现了喝茶在成都的地位及风貌。
4.认同。理由一,各色人等,同聚茶馆,茶馆是个反应社会的舞台。
理由二,人在茶馆,相互影响,成就了喝茶人的性格。
5作者喜欢的是泡茶馆,沐浴在成都人文、文化里,享受悠闲而雅致的生活。害怕的是在这个“腐化”的好地方,我的精神深处也会跟着“腐朽”起来或者说安于享乐不思进取(意近即可)。
6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月 夜
喧嚣的校园在晚休的铃声中渐渐沉睡了,宿舍里同学们的欢闹声,已经听不见了;偶尔听到的只是远处池塘里的几声蛙鸣。在这幽微的月光里,毕业离校的幽苦又萦上心头,我鬼使神差地走到校园后面的林荫小道上。
曲曲折折的小径,蔓草横生。不知名的白色野花挨挨挤挤地开着,像是一地银白的精灵,在月光里摇曳婆娑。两旁的玉兰树,是我们来时栽下的,现在已蓊蓊郁郁,两人多高了。月华如洗,透过扶疏的叶隙,撒下一地的斑驳。
我想起了第一学期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那个中秋月夜。马鞍山上,芝山亭中,在满月的光里,大家欢聚一堂,品茗、吃月饼,畅谈理想、人生,遐想着月的传说。月光皎洁,马鞍山披着一层银辉 。风儿带着秋的凉意,沙沙地响过了竹林,响过了芝山亭。记得苏子有言:“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易成色,取之无 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那时我想,我们真是一群幸运的人儿,搭在世纪末人才的班车上,享受着太平盛世的风光霁月,展望着未来岁月。
又是一个月夜。因白天一位同学病了,我带他去看病,一时没请假,旷了半天课。班主任周老师叫我去她家一趟。我想,坏了,要挨批了。我忐忑不安地蹭进了老师的家。“以后有事要记得先请个假。他身体好些了吗?”接着,周老师又说,“他家挺困难的,这些钱你捎给他,就说是他家里寄的。你们是同乡,他不会怀疑,我明天上完课再过去看他……我买了几帖中药……”
我无言,捏着这张带有体温的50元钱,望着老师纤弱秀丽的背影,我平生头一回体味到了一种山的威严。走出老师的家,我蓦地发现,今晚的月好圆好圆……
重温往事,同学情使我感到甜蜜,师生情更使我感到温暖。在这离别的时刻,双眸不由湿湿的。在微微的泪光中,我又看到了窗口那盏熟悉的灯还亮着,那是老师在辛勤地工作吗?这样想着,不觉已回到宿舍。均匀的鼻息声微微响着,舍友们已睡熟好久了。
1.文中引用“苏子”的话的用意是什么?
2.“我忐忑不安地蹭进了老师的家。”“蹭”字能改为“踱”吗?为什么?
3“我平生头一回体味到了一种山的威严”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4本文回忆部分选取了两个月夜,这两个月夜表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请概括出第二个月夜所写的一件事。
6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那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 表现清风明月之美妙,烘托同学们欢聚一堂的愉快心情。
2. 不能。“蹭”是慢慢地走,表现了“我”怕被老师批评而欲进不敢进的心理;“踱”有“悠闲的走”之意,与当时“忐忑不安”的心情不一致。
3. 指“我”受到老师行为的强烈感染,第一次感受到老师形象的无比高大
4. 第一个月夜写的是学生生活,侧重表现同学情谊;第二个月夜写的是老师对同学的关心,侧重表现师生情谊
5一天,“我”没请假带一位同学去看病,事后,班主任不但没有批评“我”,还托“我”捎给那位同学50元钱。
6心理描写,生动地表达出我因没请假而怕老师批评的紧张害怕的心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