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间打败的故乡

王波

  ①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故乡无路可走,但眼前的事实几乎就是这样。通往老房子的三条路,有两条已完全被草木封锁,仅剩的暂且可绕行的路,竟也荒草丛生。

  ②实际上,五年前情况就已经这样了。只是今年,有个女人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棍儿站在山坡上,当她远远地有气无力地喊我的小名时,我才认出她是当年村里公认最壮实的女人。看到比我母亲略年长的她,刚刚年届六十已衰老至此,我忍不住一阵心酸,随即无可奈何地意识到,我的故乡彻底被时间打败了。

  ③时间先是打败了老房子。

  ④在倚山而居的自然村落里,我们家位于最靠近山脚的一条居住线上。1984年夏秋之际,开始有人家搬进城,这条线上前前后后住过的12户人家,如今空无一人。除了有两三处房子勉强可以住人,剩下的老房子,或摇摇欲坠,或已坍塌,或早已变为菜地、麦田和橘园。在植物恣意生长的土地上,外人丝毫不会看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的痕迹。

  ⑤时间随后打败了老房子的主人。

  ⑥在回乡上坟的车上,父亲一路讲的是村里村外同龄人的死讯,大都因癌症而不治。我对这些人的记忆,还停留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而能被记住的,大多是方圆几十里呼风唤雨或性格突出的“人物”。他们有些人进了城,有些人依旧留在农村,但他们的结局大致相似——当年的狂放不羁乃至霸气,先后都被时间抹去,归拢于山坡上一座座小小的坟头里。

  ⑦时间也打败了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

  ⑧这些曾经在乡间田头为了一棵树、一厘地而寸步不让的男人女人,先后成了“城里人”。置身于陌生而广阔的城市空间,他们觉得天地顿然开阔。再回望与自己几无利益瓜葛而草木依旧的乡村时,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看到的不再是残酷的丛林法则,而是温情的丛林记忆。那些当年抄起铁锹在房前或垄间打得头破血流的人,在城市街头偶遇或回乡祭祖重逢时,已然能微笑致意;他们的后代则继续在城市里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嘲笑父辈们的目光短浅和不识时务。

  ⑨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的人家,反倒一如既往,偶尔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不肯在村里村外丢面子,有时会找到城里的旧人来求证论理、主持公道。“城里人”自然知道,农村没有一些城里人想象中那般诗意、淳朴和美好,甚至更多的是丛林法则下的愚昧、狭隘和残暴,但他们仍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导执拗不化的乡亲,今天所有的斤斤计较,将来都会云散烟消,被时间一一打败。

  ⑩的确,在他们成群结队决定告别农村生活的那一刻起,故乡就注定要被时间打败了。

  ⑪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后,村里再也组织不起护渠、引水、修路、挖井的队伍。半山腰处,夏有蛙鸣、冬有薄冰的池塘最终干涸,山脚下的溪边再也不见用棒槌捶打衣物的女人,通往田地的道路逐年垮塌荒废,村头洼地的水井渐渐被淤泥石块填埋。

  ⑫时间打败了这些属于农村的公共设施,也就从根基上瓦解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便是村里最强势的男人和最壮实的女人,也只能自生自灭。被扼住咽喉的故乡,只能苟延残喘。

  ⑬春节前不久,舅舅给人帮忙,把他们村的一位邻居送上山。根据老家的习俗,须成年男性为逝者抬棺。原本就不大的自然村里,即使从邻村请人,也很难找够八位成年男性,于是六十多岁的舅舅就成了“壮劳力”。三十年前,抬棺的是他和他年轻力壮的同龄人;三十年后,他没想到村中会无人,自己还不得不“搞这事”。

  ⑭“村上死个人,眼瞅着就抬不上山了。”在他们这茬人嘴里,这是形容故乡衰落的最有力道的话;而在心里,这句话也时时让步入晚年的他们不安和恐惧。

  ⑮时间就这样打败了他们这代人,也打败了故乡吐故纳新的能力。我一度以为,逃离农村的人们会摆脱被打败的命运。

  ⑯只是现在我才发现,告别乡村进入城市的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被时间打得溃不成军。不满三岁的女儿,不知祖坟为何物,站在坟前喜笑颜开,徒留我和父亲神情凝重;望着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峰,她随口而出的是“小乌龟爬山坡”;望着那个喊我乳名的老奶奶,她一脸茫然。眼前的一切对她来说,全是陌生的,倒是邻居养的一只踱步的公鸡和几只母鸡以及拴在树下的山羊令她兴奋,那是她在电视和手机视频里认识已久的“朋友”。

  ⑰她不知道,在故乡被时间打败之后,我和她都将成为回不去故乡的人。

1.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内容。

  时间打败了老房子→

→时间打败了“舅舅”这一代→

2.文章第①~②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解释第①段中加点的“封锁”的含义。

 通往老房子的三条路,有两条已完全被草木封锁

4.结合上文,说说第⑮段中加点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时间就这样打败了他们这代人,也打败了故乡吐故纳新的能力。

5.如何理解文章标题“被时间打败的故乡”的内涵?

6.文章结尾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感伤与失落。请你说说你对画线句的理解。

1.时间打败了老房子的主人;时间打败了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时间打败了离开了故乡的我们。

2.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覆盖、阻断。形象地写出故乡老房子前草木繁茂、密集,完全阻断道路的凄凉景象。

4.“这样”指“先打败了老房子——随后打败了老房子的主人——接着打败了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

5.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故乡越来越多的人家搬进城,故乡的房屋、故乡的人、故乡的传统都日渐消逝与老去,故乡变得越来越萧条,越来越没有生气。

6.示例:在故乡变得越来越萧条与凄凉之后,“我”作为一个从故乡走出来的农村人很遗憾再也找不到往日乡村的美好,而“我”的女儿则永远都感受不到故乡的美好,因为故乡的美好已经被时间掩埋了。

刷脸,你敢吗?

赵展慧

  ①最近,上海一商家推出了脸谱支付系统,通过对人脸的扫描确定支付人,从而划走其账户资金,完成支付。其实,人脸支付不是头一回听闻。指纹、掌纹、声音、人脸等这些人体生物特征作为密码,“随身携带”更便捷,“量身定制”更可靠。然而,这也让很多人忧心:“身体密码”如果被盗取、复制或者需要更换时怎么办?“身体支付”相对于传统支付是否更安全?

  ②其实,最新推出的人脸支付系统,为了增强识别精度,除扫描人脸之外,还需要支付者“按个手印”,通过与指纹数据比对配合,才能最终完成支付确认。所以,换个发型、戴了眼镜,高质量设备照样能认出你。“目前,在受控条件下,指纹、人脸、虹膜等主流生物特征模态识别精度和速度,都能满足金融支付应用的要求。”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孙哲南介绍。

  ③可是如果将人脸作为支付密码,万一在支付过程中人脸数据被黑客截走,难道需要“挂失”现在的模样,换一张脸吗?这当然只是个可怕的想象。在支付及密码数据接收的中间和终端环节中,专家通过对生物模板的脱敏和加密保护来实现对用户生物特征的保护。简单来说,就是让人脸或者其他生物特征变得可撤销、可变更。就像给生物特征穿上一件变化的外套,比如,将人脸图像数据与一个动态参数绑定,如果人脸图像数据被窃,只要挂失这个动态参数,就等于挂失了你的生物特征,下次注册,人脸图像数据会绑定新的参数。绑定的数据是不可逆的,即使在支付过程中被拦截,也不能还原成原始图像。

④目前还有一种生物模板加密的研究方向,被称为“模糊保管箱”。就是由把用户的生物特征作为密码来保护的服务商提供一组密钥,用户在支付时,使用自己的生物特征对这组预先分配的密钥进行解锁,然后传输给服务商进行身份验证。这样一来,网上传输及服务商保存的只是这组密钥,即使被盗取了危害也不大。

  ⑤针对采集设备、活体检测、识别精度、通路加密、服务终端每一个支付环节受到的不同攻击,专家都有有效招数来阻击风险。而每一个招数背后,都是一个深邃、极富挑战性的技术领域。支付安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脸支付系统为什么是安全可靠的。

2.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这”指什么?

3.阅读第④段,为“模糊保管箱”下个定义。(不超过80字)

4.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1.①将人脸扫描与指纹数据相配合,增强识别精度;②通过对生物模板的脱敏和加密,来保护用户的生物特征;③针针对从采集设备到服务终端每一个支付环节的不同攻击,专家都有有效招数来阻击风险。

2.指的是“如果将人脸作为支付密码,万一在支付过程中人脸数据被黑客截走,需要‘挂失’现在的模样。换一张脸才行”的想法。

3.“模糊保管箱”是指用户使用自己的生物特征,对服务商预先分配的一组密钥进行解锁,然后传输给服务商进行身份验证完成支付的一种生物模板加密的保护方式。

4.①点明说明对象——“刷脸”,即人脸支付系统;②仿照“刷卡”的构词方式,把新兴的

人脸识别、支付技术形象生动地称为“刷脸”,设置悬念,新颖有趣,吸引读者阅读。

学 费

马 德

初秋的天,有些热。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

“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作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一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

“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父亲又叮嘱了他一遍,然后扭头蹒跚地往回走。父亲年轻的时候开山炸石,一块石头砸在了他的脚背上,留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

望着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这次去大学报到,本来,父亲说好了要去送他的。然而,临行的时候,父亲还是变了卦。也许,父亲太在意他的跛足,怕他的形象给上大学的儿子丢了人。

“小二,你等等。”没走出多远,父亲在背后喊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又转身回来了,看上去很着急,走路的姿势摇摆得像一架风车。

“爹还是不放心你的学费哩。”他下意识地摸了摸缝在衬衣口袋里的钱,鼓鼓的,也硬硬的。这些学费,都是父亲东挪西借筹来的。就为了这几千块钱,跛足的父亲,走村串乡,不知道跑了多少山路,说了多少好话。

“这钱,装在口袋里,爹还是不放心,要不,咱换个地方?”父亲像是和他商量,又像在自言自语。“那……放在哪儿好呢?”他有些迷惑。因为在他想来,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地方能妥善dì zàng 了这比命还重要的钱。

“要不,把钱塞进袜子里,这样,穿在脚底下,是不是更安全?”父亲眼中跳跃着兴奋和喜悦,仿佛一颗忐忑的心,就要藏在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了。

父子俩坐在山路上,小心翼翼地拆开缝在衬衣上密密麻麻的针脚,把钱分成两堆,极认真地塞进袜底,然后,再慢慢地穿上鞋,系紧鞋带。父亲看了一眼他的鞋,说:“这回,该没事了。”也许,父亲是真的放心了,额上的皱纹一道一道舒展开来,蓄积在其中的汗水,没遮拦地滑了下来。

与父亲再次分别之后没走多长时间,他便觉得脚底疙疙瘩瘩的,不舒服。这段山路虽然只有12里,但他不知道是不是能坚持到镇里的车站。因为,他觉得脚底下又滑又湿 钱大概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找了一个山头,他坐下来,慢慢脱下鞋,又小心地褪下袜子,他吓了一跳:由于汗水浸泡,再加上脚底的磨蹭,上面几张钞票已严重变形,而且,图案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他慌了,赶紧脱下另一只鞋,迅速扯下袜子,抽出里边的钱。也许,那一刻,他吓坏了,慌得有些手忙脚乱,这时,一阵风刮来,一沓钞票,像平地里惊起的一群蝴蝶,飘飘扬扬,四散飞了起来 他脑袋里“轰”的一声,一刹那,天塌地陷。

一张张的钱,就像四散了的魂魄。

他赶紧四下里寻找。石头下、草丛间、树坑里,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他都找遍了。他一边找,一边哭,不敢回去告诉父亲,怕父亲承受不住这个打击。一直找到下午,仍然有500元钱不见下落。放弃寻找后,他果断地把剩余的钱重新装进那个衬衣口袋里,然后,抱得紧紧的,奔向镇里的车站 也许,他能做的,他该做的,只剩下这些了。

一直到学校,他都紧紧地抱着那件衬衣,以及衬衣口袋里的钱。交了学费,他已经没有一分钱过生活了。他没把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学校,只是说,自己家庭困难,需要勤工俭学。系里很爽快,除了在餐厅给他找了份工作,还减免了他的部分学费。

开学典礼后,他给父亲写了封信,信里说,一路上,乘汽车,换火车,都很顺利。大学不错,系里的老师对他也不错,一切都好,希望家里不要挂念他。

信寄出去不久,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他说,前些日子,有人谣传说,一个学生的钱被风刮跑了,还有人说是你,爹没相信。这事不会发生在咱身上,爹对你放心着哩。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只歪歪扭扭回了这么几行字,信的最后,是这样一句话:儿子,你长大了!”

霎时,他泪流满面

1.请按给出的语言形式概括出文章的其他情节。

千叮万嘱,深情送子 , 一阵风来,学费丢失 , .

2.文章末尾以“他泪流满面”收束,这泪水里包含了“他”怎样复杂的感情?

3.本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刻画人物?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独特个性?

4.结合文章内容,以“成长”为话题写几句话,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1.内心忐忑,转移学费           勤工俭学,自食其力   

2.包含了他对丢失学费的担忧,对父亲回信内容的感动,对自己“长大”后能独自承担生活压力的欣慰。(意对即可)   

3.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通过叙写“他”坚强、自立的成长过程,表现他体谅父亲、临危不乱、自主自立的独特个性(意对即可)。   

4.示例:成长的道路布满荆棘,只有凭着无畏的信念坦然面对,才能一路斩荆除棘,抵达目标。

②因为我对此深有体会。我阅读了上千封咨询邮件,能够看到书写格式正确,分段清楚,没有错别字,叙事有条理的邮件只有寥寥几封,大多都是一段到底,标点混乱,表达不清,短短三行就有两个错字……常常让我看了头晕脑胀。因为混乱的邮件看多了,偶尔看到一封格式正确、表达清楚的邮件,我都激动得想流泪,赶紧想着怎么回复对方。

③很多人一直以为自己与他人拼的是吃苦,是天赋,什么刻苦奋斗,什么拼命学霸……其实,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拼的只是一点点认真、一点点细节,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在你的世界里,大多数都是盲人,你只要有一只眼睛,就有资格称王。

④我收到非常多的抱怨的邮件。他们有的抱怨工作待遇太低.有的抱怨工作内容琐碎,有的抱怨社会不公,有的抱怨家庭环境不好,有的抱怨自己学历不够高,有的抱怨自己干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这些人中,有多少人是做了自已应该做的事情,并把它们做好的呢?一个人可以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但要安分于现状。简单来说,就是要守好自己的本分,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而不是连最基本的努力都没有做到,却用那些虚化的平等、华丽的梦想、社会的不公、自已没有天赋等为自己不能成功找借口。

⑤一个人如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实非常简单,他要做的事情大多都是一些小事情,甚至是一些非常本分的事情。做学生时,做到准时上下课,按时完成作业。毕业面试时,穿不起名牌衣服,就把自己打扮得干净清爽,做到准时赴约。求职写邮件时,注意书写格式,分段清楚,意思表达明白。上班的时候,少打游戏,少逛淘宝,多琢磨怎么把事情做好。下班的时候,少看几集连续剧,少睡一点觉,多看几本书。周末大家都在吃吃喝喝和睡懒觉时,你到公园里跑跑步,锻炼锻炼身体……做到这些,你的机会自然就会多起来,命运也会慢慢地改变。

⑥如果更进一步,你除了做好自己的本分,还能将每一件小事情做到极致,像庖丁解牛,会怎样呢?

⑦《士兵突击》中有句台词:他每做一件小事的时候,都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到最后你才发现,他抱住的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了。

1.请仔细阅读全文,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文中提到“大多数人都还没有轮到拼天赋”。在作者看来,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依靠的是什么呢?

4.请依据文章内容,为本文第⑥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使论证更严密完整。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其实,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拼的只是一点点认真、一点点细节,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

2、举例论证。列举了种种人们抱怨自己现状的生活小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大多数人只喜欢找借口,忽略了自己不够努力,不守本分的事实。(意对即可)

3、其实非常简单,他要做的事情大多都是一些小事情,甚至是一些非常本分的事情。

4、如海尔集团不放过任何一件存在质量问题的电器,成就了世界名牌。

孝心无价

毕淑敏

①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一个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②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③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④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⑤“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⑦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作者对无视家庭困境,一心追求高学历的“苦孩”;不顾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赤诚忠厚,打算功成名就再“从容尽孝”的孩子;各持什么态度?

2、就“尽孝”而言,作者的主张是什么

3、作者说:“‘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谈谈看法。

4、结合文章第⑥段,谈谈你对文题“孝心无价”的理解。

5、时下有些孩子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不如意还要发点小脾气。其实拥有父母之爱,应该常怀感恩之心。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你打算用什么具体行动来报答父母,力尽孝心?

1、作者对“苦孩”和“游子”持反对、谴责的态度,对“从容尽孝”的孩子持不赞成、提醒的态度。

2、作者的主张是:趁父母健在的光阴,抓紧时间,赶快尽孝。

3、“孝心”是子女报答父母生养之恩、维系血缘亲情的纽带,一旦没有“孝心”,血缘亲情将被割断,父母子女就可能形同路人。

4、“孝心”是人最可贵的基本品性之一,是无法用金钱、物质来衡量的,因此,“孝心”并不因给予长辈金钱和物质享受的多寡而价值不同,一个人只要心中随时念着长辈,真诚关心、尊敬长辈,力所能及地孝敬长辈,就是尽孝了。

5、略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是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是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顷,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望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拳拳深情,请你任选一句作简单的分析

答:

2、请你结合文章说说“我”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3、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答:

4、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4分)

据报载:有这样一位母亲,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一天晚上儿子向她要几千元钱,母亲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儿子恼羞成怒向她连砍六刀后逃离现场。这位母亲忍着巨痛,追看她儿子逃离的背影喊:赶快穿上毛衣,小心着凉。

答:

1、略。(需要答案的老师请参照教参,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意思对就可)

2、开始时不理解甚至反感:“再三劝他不必去”,当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又“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时“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等,后来看到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终于为父爱所感动如“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和“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请抓住加点的关键字进行评分,句子的分析说到一句就可)

3、言之成理即可(例:赞成。因为在父母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他,是父爱的表现;反对。虽然父亲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亲子之爱,但却无助于“我”的成长,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削弱我“我”独立生活的能力。)

4、略

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1.本文为了刻画差不多先生写了哪些事,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例概括出来。

2.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3. 细读全文,你认为作者对“差不多”先生持何种态度?为什么要给他立传?

4.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差不多就行,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5. 读了本文以后,你一定觉得好笑,笑过之后你也一定会有所感慨和启发,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1.①把糖买错;    ②把省份搞错;    ③记账不分十、千;

④搭火车迟到;  ⑤请牛医生治病;  ⑥认为活与死差不多。

2.因为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

3.批判、讽刺的态度,是想告诫后人“差不多”是有危害的,我们必须认真做

事诚实做人。  

4.“何必太认真”或者“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5.略

父亲的信
胡智慧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一般不超过一页纸,有时只有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是很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反面才载有几句嘱托。而且家中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色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们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很少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似乎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是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费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不禁一怔,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 到__后,

(选自《时文阅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
1.“到__后”,“我”会怎样做?请发挥想象,用一两句叙述性语言补写在上面的方格中。(不得超过50字)(3分)

2.本文第3节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4节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2分)

3.第4节划线句子中的“像”字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请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2分)

4.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很感人。写出你最受感动的一处,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5.本文与朱自清写的《背影》从语言到写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填写下列表格。 (6分)

相同点

不同点

篇 名

《背影》、《父亲的信》

篇 名

《背影》

《父亲的信》

主 题

记叙线索

语 言

描写父亲的方法

   1、①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父亲的名字。  ②我将会经常给父亲写信,

③告诉他我在__的一切都好(或答“我也像父亲那样……)该题有三个

得分点。     

2、不矛盾。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

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

的。角度不同,所以不矛盾。   
 3、“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

一样。”或“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

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

 4、找到自己认为最受感动的一处
5、

相同点

不同点

    篇名

《背影》

《父亲的信》

      篇名

《背影》

《父亲的信》

主题

父爱

记叙线索

背影

语言

平实(朴实)

描写父亲的方法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阅读《敬畏自然》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的智慧却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因此,人对自然的种种误解,也许是自然对她自己的误解吧。

这样看来,我就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1.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_______的修辞,改为陈述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死”的含义。

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4.这部分主要运用了_________表达方式。首先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再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得出一个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反问、拟人 你一定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2死气沉沉,不能运动

3(1)用了拟人的手法,意思是说宇宙是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在于高级和低级之分,而高级生命形态正是从低级生命中产生的。所以低级生命形态,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 (2)宇宙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只不过是存在的方式不同。所以人类与其他事物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兄弟关系。

4议论 宇宙是有生命的 宇宙的一切物质都是有生命的在宇宙中处处是人类的弟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1)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2.(1)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3.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

4.“何尝”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5.“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6.(2)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7.从(1)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1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在匿名信事件后,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歧视中国人的行为表现出愤激的感情。

2 “那”是指示代词,指的是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弃医学文。

3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和“不”连用,表示看枪毙犯人的人无一例外地喝采,表现这些人精神麻木,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悲哀。

5这些中国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觉悟,作者感到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6在仙台医学院讲堂里看电影,电影中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周围还有许多中国人围观。

7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 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 然是文艺了,所以弃医从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