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A. 无奔走之矣B. 凡所宜有书皆集于此

无案牍之形(《陋室铭》)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核舟记》)

C. 言和而夷C. 余故为学之难以告之

于是宾客无不变离席(《口技》) 策之不以其(《马说》)

7.下面哪一句的语气与其他几项不相同?(2分)

A.岂他人之过哉?B.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C.何陋之有?(《陋室铭》)D.齐人固善盗乎?(《晏子使楚》)

8.根据文意,说说东阳马生学有所成的原因。(1分)

9.选文如何表现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强调他们学习条件的优越有什么用意?(3分)

[96c8bb1b21654089.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生气)B.不习乎(传授)

C.学而不思则(感到迷茫)D.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 昂首观B.仁以己任 以丛草

C.择其善者从之 人不知不愠D.松柏后凋也 诲女知

15.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语录体的散文,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C.《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D.《论语十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5、7、9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3、4、5、6、7、8、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两章。

16、将下列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将原文段中横线处填入相应的句子。(5分)

1.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

2. ,思而不学则殆。

3.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士不可以不弘毅,

13.B14.B15.D

16.复习旧知识后,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啊。

17.略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25—29题。(14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

“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

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次: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

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25.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益其所不能: (2)人恒

(3)喟然而叹曰: (4)述往事:

2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27.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于 是 卒 述 陶 唐 以 来 至 于 麟 止 自 黄 帝 始。

28.(1)【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2)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29.【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2分)


25.(1)通“增”,增加 (2)犯错误 (3)于是,就 (4)因此,所以

26.(1)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2分)。 (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2分)。 

27.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每断对一处得1分)。

28.(1)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1分);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1分)。  (2)C  

29.生于忧患(或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2分)。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7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益其所不能( ) ⑵人过,然后能改( )

⑶吴既越( ) ⑷与百姓同其。( )21世纪教育网

8.翻译下面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9.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3分)

7、①略②略③ 赦免 ④ 劳动  

8、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9、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甲)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乙)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0.两段中划线的两处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各有什么用意?(3分)

11.纵观全文,孟子所说的“贤者”有哪些值得称道之处?(3分)

9. 见了高位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0.甲处将贤者和常人横向对比,突出了保持“舍生取义”之心的难得;乙处运用今昔纵比,突出“失其本心”的巨大危害。

11.思想上,能透彻地理解“生”、各种过分的名利享受与“义”不可兼得的道理;行动上,为了坚守“本心”,能经受各种艰难困苦乃至死亡的考验。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闭户益读书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9.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

7.答案:①得到。  ②更加(发奋)。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8.答案: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9.答案: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评分:共6分。第一问4分,异、同各2分;第二问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进行分析。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土寇:土匪。 ③角:战斗。 ④洫(xù):沟渠。 ⑤甫:刚。

2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自谓可将兵十万

2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送之 走:

(2)自谓可兵十万 将:

(3)有土寇 会:

2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24.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 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 。(2分)

25.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21.自谓/可将兵十万  

22.(1)跑  (2)率领(或“带领”)  (3)适逢,正赶上

23.(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 

24.借书  抄书   打仗失败    治水失败

25.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3题(13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矣。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B.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 义:意思、意义

C.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遗:给予

D.亲贤臣,小人 远:疏远

10.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是(2分)

昭陛下平明之理 ②高祖因之成帝业

③受任败军之际 ④每假借藏书之家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益/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分)

②陟罚藏否,不宜异同。(3分)

13.简要概括选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几条建议。(2分)

9.B

10.A

11.C

[eef8a2c11636ddf0.jpg]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解释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与朋友交而不乎( ) ②不知为不知,是也( )

③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 ④人不知而不 (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 请从原文中分别找出一句谈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句子(2分)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12.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2分)

9、①真诚,诚实    ②通“智” 智慧    ③凋谢  ④生气,发怒(每空1分,共4分)

10、①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2分)

②看见贤人就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2分)

11、(2分)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分)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分)(共2分)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1分)联系实际(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边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舜发于亩之中 B.益其所不能

C.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D.入则无法家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傅说举于版筑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焉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逐之
C. 必先苦其心 便扶向路,处处之D.益其所不能, 不能损魁父之丘

8.翻译句子。(6分)

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在今天,你是否认同孟子的观点?请再举一例加以阐述。(3分)

6.(3分)A   7.(3分)B

8.(6分。每句3分)(1)用(这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尚未具备的才干。(其中“动”、“忍”各占0.5分)(2)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其中 “入”、“出”各占0.5分)

9.(3分)示例一:认同孟子的观点。如张海迪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获得“当代保尔”的称号。     示例二:不认同孟子的观点,顺境也能取得成功。如阿姆斯特朗在妈妈的鼓励下实现小时候的梦想,成了登陆月球的第一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