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第12-14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引喻失义 义:
(2)陟罚臧否 陟:
(3)悉以咨之 悉: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翻译:
14.下面是关于《出师表》的重点内容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后两个空必须用原文回答)(4分)
选文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诸葛亮出师前在纳谏、法治和 ① 方面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②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在文章的最后,明确了几方面的责任:以“ ③ ”为自己的责任,以进谏“ ④ ”为贤臣的责任,而希望陛下能“深追先帝遗诏”,以尽早实现“汉室之隆”的大任。
12.(1)适宜、恰当 (2)奖励 (3)全,都 (3分,每个1分)
13.因此先帝选拔(他们)来给予陛下。(2分。错一处扣1分)
14.①用人 ②亲贤远佞(亲贤远小) ③讨贼兴复 ④兴德之言(4分。每个1分)
虽有嘉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8、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虽有佳肴(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3)教学相长( )(4)教然后知困( )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0、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1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1、说一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2分)
18、即使 因此 增长 不通 ,理解不了
19、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20、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1、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30题。(17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
【乙】子夏①问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为绚⑤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⑥。”曰:“礼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⑨矣。”(选自《论语·八佾》)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②倩:笑得好看。③兮:啊。④盼:眼睛黑白分明。⑤素以为绚:素粉来打扮。⑥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⑦后:后起,在仁德之后产生。⑧起:发,启发。⑨诗:指《诗经》。
26.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分)
(1)然 后 能 自 强 也 (2)起 予 者 商 也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不知其旨也( ) (2)故曰教学相长也( )
(3)何谓也( ) (4)子曰:“绘事后素。”( )
28.把下边两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9.用文中语句填空。(4分)
甲文中的句子“ ”运用生活事例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乙文所述之事印证了甲文中的句子“ ”。
30.读过甲乙两文,你在学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发?(3分)
26.(1)然后/能自强也(2)起予者/商也 27.(1)甘美(2)所以(3)什么(4)先生,即孔子 28.( 1)感到理解不了,然后才能反省自己。(或: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2)启发我的人是卜商,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2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教学相长也(每空2分) 30.提示:围绕“重视实践(或学以致用)”“不懂就问(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博览群书(或多读书,读好书)”之一来谈即可。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当的一项是
A.、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B.、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从前。)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到)D.、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辞别)
11、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蹴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乡为身死而不受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义不杀少而杀众
D.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12、对【甲】【乙】两段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段【甲】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其作用是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B.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用文段【甲】中的语句回答就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C.【乙】段文字可以作为道理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一句朗读停顿不正确。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14、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10、C(应为“感激”) 11、D 12、C
13、(1)、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14、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回答问题(12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9.解释加点的字(4分)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11.“吾日三省吾身”从 、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
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4分)
9.解释加点的字(4分)
(1)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4)不逾矩:越过,超过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11.“吾日三省吾身”从 忠 、 信 、 习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品德 的修养。(4分)
阅读《 论语》 十二章,完成8--10题。
8.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快乐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好)
C.吾日三省吾身。(反省)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忠实 )
9.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0.对下列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这句话是说做人要有志气。
C.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现,就是“兼爱,非攻”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告诫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8.D
9.B
10.C
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阅读训练】
1. 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 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 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
③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进 ③虽,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
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答: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1.①提出疑难 ②也许,或许 ③增加知识 ④判断,解决 2.C. 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
《青霞先生文集》序(节选)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①。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箭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耳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界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②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篇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诗歌文章又多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俞君,于是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
【注】①宰执:宰相,此指严嵩。 ②菅刈:杀人如割草似的。
7.下列句中的“之”与“父之哭其子”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前人之述备矣 B. 怅恨久之
C.悍吏之来吾乡 D. 辍耕之垄上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沈先生以锦衣卫经历官的身份上书皇帝历数奸相严嵩的罪状,是一位敢于直谏的忠臣。
B.沈先生敢于直谏的名声天下知闻时,他却带着妻子迁居塞外了,可见其不为功名所累。
C.边防日益松懈,沈先生感到痛恨,壮士们随意杀戮百姓,沈先生感到痛心,足见其忧国忧民。
D.沈先生所写诗文时常对时政加以讽刺,最后导致杀身之祸,可见他的刚正不阿。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宰执深疾之 疾: ②特薄其谴 薄:
③会北敌数内犯 会: ④寻且坐罪罢去 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箭以相抗。(2分)
译:
⑵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2分)
译:
7.(2分)C(用在主谓间,无实义)
8.(2分)B(“妻子”指妻子儿女,并且他是被皇帝流放到边塞的,与功名无关)
9.(4分)①痛恨 ②减轻 ③适逢,正赶上 ④不久(每个1分)
10.(4分)⑴任凭敌寇任意进出侵扰,连放一箭抵御入侵者都做不到。(2分)
⑵沈先生本来就因为敢于直谏被当时的人们所敬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