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马宝山的《绝活》(有删改)
①小镇里有不少是手艺人,手艺人靠的是手里有绝活儿。有绝活儿的吃香喝辣的,做人也鲜亮有派头儿。
②苏门耀是个手里有绝活儿的人,苏门耀做豆腐,卖豆腐。苏门耀做豆腐他要自己选料,自己淘洗,自己碾磨,最后还要自己点卤水,他一手做出来的豆腐鲜、香,嫩、爽口,多少年了就没有人在小镇上开第二家豆腐坊。苏门耀的绝活还不在这上头,最绝的是一刀准。有人买他豆腐,人家买的斤数一出口,他一刀子就切下一块,一边报数一边往秤盘上放,提起秤杆,秤杆那头微微一翘,秤盘里的豆腐就滑进买主的盆里,买主高高兴兴地走了。
③苏门耀卖的豆腐刀刀准,一次都不会有差错的,可是他每一次都要过秤,为什么?就是让买主心里踏实。苏门耀就靠这个绝技在小镇里活得鲜亮着哪。
④小镇里还有一个叫窦辰亮的人,他卖枣糕,靠的也是刀上的功夫。窦辰亮卖枣糕也是一刀准,不同的是窦辰亮卖出的枣糕一概不过秤,谁买多少,窦辰亮一刀下去,然后用荷叶一包扔进买主的篮子走人,谁嫌他卖的枣糕斤两不足,自己找杆秤过去。错了回来,缺一补十,小镇人没有一个来找后账的。
⑤鸟比鸣,花比艳,人就喜欢比个高低。卖豆腐的苏一刀和卖枣糕的窦一刀就在暗中较劲许多年,总想着压对方一头。俩人也在镇街上常见面,见面话里常常挟棒带棍。“哟,苏师傅啊,您的豆腐真白啊,刀怎么就这样黑哪?”窦辰亮不怀好意嘻嘻笑着说。苏门耀也嘻嘻笑着反唇相讥:“我的豆腐是白的,刀是黑的,黑白分明,可是不知道窦师傅的枣糕是让人吃了甜掉牙呢,还是酸掉牙呢?”
⑥一天,苏一刀和窦一刀撞在一条小巷里。小巷很窄,只能容一辆小车过去。他们中必须有一人退出小巷,不然就堵在巷里谁也甭想走出去。窦一刀把枣糕车停在小巷里,从腰间摸出烟袋,坐在车帮子上抽开烟了。苏一刀一见这个架势就知道,这是窦辰亮叫板了,他也把车停下来,高声叫卖:豆腐,卖豆腐……
⑦这正是晌午时分,小巷里人来人往,人们一看这架势,这两个人要“斗鸡”。小镇人爱看热闹,渐渐就聚拢起一群人来。
⑧窦一刀一连抽了三袋烟,看了一眼吆喝叫卖豆腐的苏一刀,收起烟袋,拿起切刀闭住眼睛,“啪啪”几刀,切出五块枣糕,然后用切刀扒拉一块:这块八两,这块一斤一两,这块一斤九两……谁买拿去,信不着的,那边老苏豆腐车上有秤,过一过,秤杆挑不起头来,就算我的错,您把这车连同车上面的枣糕一起拉回您家去。
⑨就有人买窦一刀的枣糕,拎了就走。偏有一位买了窦师傅的枣糕,还走到苏一刀的豆腐车上去想过一过秤,却见苏门耀收起家什推起豆腐车一步一步退出小巷。窦辰亮笑了,也收起家什,一步一步向前推着小车走,高叫:枣糕,枣糕,卖枣糕……声音异常的高昂嘹亮。
⑩十年过去了,苏门耀头发白了。窦辰亮也是一头灰白。俩人虽然不像以前那样较劲,可是话里话外还是有讥意,听着不舒服。那年元宵节,小镇组织舞龙赛会,引来四乡八村看热闹的人,小镇主街上人头攒动。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天苏门耀的豆腐车和窦辰亮的枣糕车间隔三米排列在一起。那时候舞龙还没有开始,两个“一刀”就表演开了。
先是窦一刀,他用一条毛巾蒙住眼睛,举起刀,“啪啪”几刀,一连切出十块枣糕,每一块不多不少,都是一斤,眨眼之间都被人们买走。窦一刀再蒙住眼睛,又举起刀,“啪啪”几刀,还是切出十块枣糕,每一块不多不少,都是一斤半,又眨眼之间被买走。窦一刀再一次蒙住眼睛,高高地举起切刀……
这时,旁边的苏门耀也开始了,他慢慢掀开麻布,一板雪白的豆腐展现在众人面前,苏一刀把豆腐的四角切开,板上留下四四方方的一大块豆腐,他在这四方大块豆腐上横切三刀,又竖切三刀,一大块豆腐被匀匀的切割成十六块小豆腐。每一块不多不少,都是一斤半。人们不禁叫绝。在人们叫绝声中,苏门耀说话了:“窦师傅,腾出地方了没有,兄弟送您一板鲜豆腐。”说着,苏一刀用切刀轻轻铲起一小块豆腐,抛向窦辰亮三米外的枣糕车上,一块,两块,三块……苏一刀的豆腐一块一块在空中飞如羽,落在板上轻如絮,一块不散,一块不破,十六块豆腐整整齐齐,方方正正地码在窦辰亮空出来的枣糕板子上。
围观者,掌声如潮,大赞:绝活儿,真正的绝活儿啊!
多少年后,苏门耀、窦辰亮都老了,两个人一同溜街,晒太阳,却很少说起当年他们较劲的事情。
一天,窦辰亮的孙子忽然跑来喊:“苏爷爷,我爷爷不行了,他请您过去一趟……”
苏门耀拎起拐棍就往窦家走,一进门只见窦辰亮躺在炕上,一口一口艰难地喘气。他看见苏门耀就伸出手,示意近前来。苏门耀上前抓住窦一刀的手:“窦师傅,有啥话要说,您就开口,咱们老兄弟千万不要客气呀。”
窦辰亮一字一字往外吐:“苏师傅啊,您、您那个绝活是怎么练出来的?有师傅教您吗?那可是小镇千古一绝呀!”
苏门耀趴在窦辰亮的耳朵边,轻轻说:“
。”
窦辰亮听了张了张,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就咽气了。
苏门耀说的不是客气话,也不是安慰人的话,更不是气人的话,他说的是真话。凡是世上的绝活儿,没一个是学来的,学来的就不叫绝活儿。自己苦思冥想,硬琢磨,逼出来的,那才是绝活儿呢。
1.鸟比鸣,花比艳,苏门耀和窦辰亮多处比高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两处。
①镇街上常见面,见面话里挟棒带棍;
② ;
③ 。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说说这两句中加点字 “拎”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第⑨段:就有人买窦一刀的枣糕,拎了就走。
第
段:苏门耀拎起拐棍就往窦家走,一进门只见窦辰亮躺在炕上,一口一口艰难地喘气。
(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上下文,为第
段补全对话。
4.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各有特点,苏门耀、窦辰亮两人都有一刀准的绝活,但苏门耀每一次都过秤,而窦辰亮一刀下去,用荷叶一包扔进买主的篮子,可见苏门耀忠厚老实,窦辰亮刻薄不厚道。
B.第
段,写窦一刀“用一条毛巾蒙住眼睛”“再蒙住眼睛”“再一次蒙住眼睛”,放慢叙述的节奏,写出窦一刀在炫耀自己的绝活,同时也为苏门耀的绝活蓄势。
C.第
段,作者连用“铲” “抛” “飞” “落” “码”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苏一刀的绝活之绝。
D.第
段,“您、您那个绝活是怎么练出来的?”中“您、您”更好地突出了窦辰亮临死前一字一字往外吐的艰难。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选自《社戏》
链接材料和本文最后一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作用?表达的主题又有什么不同?
相同之处(结构):
不同之处(主题):
题库:教案备课库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0-12-31 00:37:30
免费下载:《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试卷
阅读马宝山的《绝活》(有删改)
①小镇里有不少是手艺人,手艺人靠的是手里有绝活儿。有绝活儿的吃香喝辣的,做人也鲜亮有派头儿。
②苏门耀是个手里有绝活儿的人,苏门耀做豆腐,卖豆腐。苏门耀做豆腐他要自己选料,自己淘洗,自己碾磨,最后还要自己点卤水,他一手做出来的豆腐鲜、香,嫩、爽口,多少年了就没有人在小镇上开第二家豆腐坊。苏门耀的绝活还不在这上头,最绝的是一刀准。有人买他豆腐,人家买的斤数一出口,他一刀子就切下一块,一边报数一边往秤盘上放,提起秤杆,秤杆那头微微一翘,秤盘里的豆腐就滑进买主的盆里,买主高高兴兴地走了。
③苏门耀卖的豆腐刀刀准,一次都不会有差错的,可是他每一次都要过秤,为什么?就是让买主心里踏实。苏门耀就靠这个绝技在小镇里活得鲜亮着哪。
④小镇里还有一个叫窦辰亮的人,他卖枣糕,靠的也是刀上的功夫。窦辰亮卖枣糕也是一刀准,不同的是窦辰亮卖出的枣糕一概不过秤,谁买多少,窦辰亮一刀下去,然后用荷叶一包扔进买主的篮子走人,谁嫌他卖的枣糕斤两不足,自己找杆秤过去。错了回来,缺一补十,小镇人没有一个来找后账的。
⑤鸟比鸣,花比艳,人就喜欢比个高低。卖豆腐的苏一刀和卖枣糕的窦一刀就在暗中较劲许多年,总想着压对方一头。俩人也在镇街上常见面,见面话里常常挟棒带棍。“哟,苏师傅啊,您的豆腐真白啊,刀怎么就这样黑哪?”窦辰亮不怀好意嘻嘻笑着说。苏门耀也嘻嘻笑着反唇相讥:“我的豆腐是白的,刀是黑的,黑白分明,可是不知道窦师傅的枣糕是让人吃了甜掉牙呢,还是酸掉牙呢?”
⑥一天,苏一刀和窦一刀撞在一条小巷里。小巷很窄,只能容一辆小车过去。他们中必须有一人退出小巷,不然就堵在巷里谁也甭想走出去。窦一刀把枣糕车停在小巷里,从腰间摸出烟袋,坐在车帮子上抽开烟了。苏一刀一见这个架势就知道,这是窦辰亮叫板了,他也把车停下来,高声叫卖:豆腐,卖豆腐……
⑦这正是晌午时分,小巷里人来人往,人们一看这架势,这两个人要“斗鸡”。小镇人爱看热闹,渐渐就聚拢起一群人来。
⑧窦一刀一连抽了三袋烟,看了一眼吆喝叫卖豆腐的苏一刀,收起烟袋,拿起切刀闭住眼睛,“啪啪”几刀,切出五块枣糕,然后用切刀扒拉一块:这块八两,这块一斤一两,这块一斤九两……谁买拿去,信不着的,那边老苏豆腐车上有秤,过一过,秤杆挑不起头来,就算我的错,您把这车连同车上面的枣糕一起拉回您家去。
⑨就有人买窦一刀的枣糕,拎了就走。偏有一位买了窦师傅的枣糕,还走到苏一刀的豆腐车上去想过一过秤,却见苏门耀收起家什推起豆腐车一步一步退出小巷。窦辰亮笑了,也收起家什,一步一步向前推着小车走,高叫:枣糕,枣糕,卖枣糕……声音异常的高昂嘹亮。
⑩十年过去了,苏门耀头发白了。窦辰亮也是一头灰白。俩人虽然不像以前那样较劲,可是话里话外还是有讥意,听着不舒服。那年元宵节,小镇组织舞龙赛会,引来四乡八村看热闹的人,小镇主街上人头攒动。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天苏门耀的豆腐车和窦辰亮的枣糕车间隔三米排列在一起。那时候舞龙还没有开始,两个“一刀”就表演开了。
先是窦一刀,他用一条毛巾蒙住眼睛,举起刀,“啪啪”几刀,一连切出十块枣糕,每一块不多不少,都是一斤,眨眼之间都被人们买走。窦一刀再蒙住眼睛,又举起刀,“啪啪”几刀,还是切出十块枣糕,每一块不多不少,都是一斤半,又眨眼之间被买走。窦一刀再一次蒙住眼睛,高高地举起切刀……
这时,旁边的苏门耀也开始了,他慢慢掀开麻布,一板雪白的豆腐展现在众人面前,苏一刀把豆腐的四角切开,板上留下四四方方的一大块豆腐,他在这四方大块豆腐上横切三刀,又竖切三刀,一大块豆腐被匀匀的切割成十六块小豆腐。每一块不多不少,都是一斤半。人们不禁叫绝。在人们叫绝声中,苏门耀说话了:“窦师傅,腾出地方了没有,兄弟送您一板鲜豆腐。”说着,苏一刀用切刀轻轻铲起一小块豆腐,抛向窦辰亮三米外的枣糕车上,一块,两块,三块……苏一刀的豆腐一块一块在空中飞如羽,落在板上轻如絮,一块不散,一块不破,十六块豆腐整整齐齐,方方正正地码在窦辰亮空出来的枣糕板子上。
围观者,掌声如潮,大赞:绝活儿,真正的绝活儿啊!
多少年后,苏门耀、窦辰亮都老了,两个人一同溜街,晒太阳,却很少说起当年他们较劲的事情。
一天,窦辰亮的孙子忽然跑来喊:“苏爷爷,我爷爷不行了,他请您过去一趟……”
苏门耀拎起拐棍就往窦家走,一进门只见窦辰亮躺在炕上,一口一口艰难地喘气。他看见苏门耀就伸出手,示意近前来。苏门耀上前抓住窦一刀的手:“窦师傅,有啥话要说,您就开口,咱们老兄弟千万不要客气呀。”
窦辰亮一字一字往外吐:“苏师傅啊,您、您那个绝活是怎么练出来的?有师傅教您吗?那可是小镇千古一绝呀!”
苏门耀趴在窦辰亮的耳朵边,轻轻说:“
。”
窦辰亮听了张了张,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就咽气了。
苏门耀说的不是客气话,也不是安慰人的话,更不是气人的话,他说的是真话。凡是世上的绝活儿,没一个是学来的,学来的就不叫绝活儿。自己苦思冥想,硬琢磨,逼出来的,那才是绝活儿呢。
1.鸟比鸣,花比艳,苏门耀和窦辰亮多处比高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两处。
①镇街上常见面,见面话里挟棒带棍;
② ;
③ 。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说说这两句中加点字 “拎”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第⑨段:就有人买窦一刀的枣糕,拎了就走。
第
段:苏门耀拎起拐棍就往窦家走,一进门只见窦辰亮躺在炕上,一口一口艰难地喘气。
(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上下文,为第
段补全对话。
4.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各有特点,苏门耀、窦辰亮两人都有一刀准的绝活,但苏门耀每一次都过秤,而窦辰亮一刀下去,用荷叶一包扔进买主的篮子,可见苏门耀忠厚老实,窦辰亮刻薄不厚道。
B.第
段,写窦一刀“用一条毛巾蒙住眼睛”“再蒙住眼睛”“再一次蒙住眼睛”,放慢叙述的节奏,写出窦一刀在炫耀自己的绝活,同时也为苏门耀的绝活蓄势。
C.第
段,作者连用“铲” “抛” “飞” “落” “码”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苏一刀的绝活之绝。
D.第
段,“您、您那个绝活是怎么练出来的?”中“您、您”更好地突出了窦辰亮临死前一字一字往外吐的艰难。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选自《社戏》
链接材料和本文最后一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作用?表达的主题又有什么不同?
相同之处(结构):
不同之处(主题):
本题关键词:有氧活动,有机绝热材料,绝育手术禁忌证,小儿手术,乳房手术活检,手指精细活动,有机绝缘耐火类电缆,小儿心理活动,小儿腭裂手术,恶露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