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以咨善道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 分)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1.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9.(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询问;10. [09957c904f4ac73b.gif]译文:在兵败之时接受重任,在危难之际奉旨执行使命。[ba0bb2335f9dd514.gif]译文:深深追思先帝的遗照,我受恩感激不尽了;

11. 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宁静淡泊,知恩图报,谨慎细致;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意思相近即可给分,答出三点给3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文章选自“四书”之一的《 》。

2.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则 凡 可 以 辟 患 者 何 不 为 也

3.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辟: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③贤者能勿丧耳 丧: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7.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9.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哪两种不同的人?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

10.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

1.孟子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 ①辟通“避”,躲避。②益处 ③丢掉④天性,天良 5. ①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②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6.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7.文章用比喻开头,开头以人们熟悉的生活常理为喻,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易于被读者接受;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趣味性。8.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9.一种重义轻生、舍生取义,一种苟且偷生、见利忘义。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作者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观点。10. 示例: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

2.在横线上填写空缺的句子。

,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

②衡于虑,而后作 作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本文主要谈论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7.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8.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9. 文中强调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10.请你举出能证明本文论点的一个道理论据。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 ①通“增”,增加②奋起,指有所作为。4.①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②(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 讲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7.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8. 举例论证,论证了磨难造就人才,从而论证了论点。9.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0.答案不唯一,举对即可。示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幸是最好的大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七里之郭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委而去之

④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翻译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

6.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7. 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这篇文章表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8.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1.战国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①外城②泛指兵器③离开④极点4. 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7. “道”是指“仁政”,这篇文章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8.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第12-14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引喻失义 义:

 (2)陟罚臧否 陟:

 (3)悉以咨之 悉: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翻译:

14.下面是关于《出师表》的重点内容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后两个空必须用原文回答)(4分)

  选文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诸葛亮出师前在纳谏、法治和 ① 方面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②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在文章的最后,明确了几方面的责任:以“ ③ ”为自己的责任,以进谏“ ④ ”为贤臣的责任,而希望陛下能“深追先帝遗诏”,以尽早实现“汉室之隆”的大任。

  12.(1)适宜、恰当   (2)奖励   (3)全,都  (3分,每个1分)

  13.因此先帝选拔(他们)来给予陛下。(2分。错一处扣1分)

  14.①用人  ②亲贤远佞(亲贤远小)    ③讨贼兴复  ④兴德之言(4分。每个1分)

虽有嘉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8、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有佳肴(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3)教学相( )(4)教然后知( )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0、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1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1、说一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2分)

18、即使  因此 增长 不通 ,理解不了   

19、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20、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1、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30题。(17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

【乙】子夏①问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为绚⑤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⑥。”曰:“礼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⑨矣。”(选自《论语·八佾》)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②倩:笑得好看。③兮:啊。④盼:眼睛黑白分明。⑤素以为绚:素粉来打扮。⑥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⑦后:后起,在仁德之后产生。⑧起:发,启发。⑨诗:指《诗经》。

26.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分)

(1)然 后 能 自 强 也 (2)起 予 者 商 也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不知其也( ) (2)曰教学相长也( )

(3)谓也( ) (4)曰:“绘事后素。”( )

28.把下边两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9.用文中语句填空。(4分)

甲文中的句子“ ”运用生活事例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乙文所述之事印证了甲文中的句子“ ”。

30.读过甲乙两文,你在学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发?(3分)

26.(1)然后/能自强也(2)起予者/商也 27.(1)甘美(2)所以(3)什么(4)先生,即孔子 28.( 1)感到理解不了,然后才能反省自己。(或: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2)启发我的人是卜商,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2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教学相长也(每空2分) 30.提示:围绕“重视实践(或学以致用)”“不懂就问(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博览群书(或多读书,读好书)”之一来谈即可。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当的一项是

A.、尔而与之(用脚踢 )B.、为身死而不受(同“向”,从前。)

C.、所识穷乏者我与(得到)D.、令弟子趣驾,而行(辞别)

11、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蹴尔与之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B.乡为身死不受 令弟子趣驾,辞行。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 义不杀少杀众

D.景公未之以行赐之廪丘 夫环而攻之不胜

12、对【甲】【乙】两段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段【甲】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其作用是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B.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用文段【甲】中的语句回答就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C.【乙】段文字可以作为道理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一句朗读停顿不正确。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14、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10、C(应为“感激”) 11、D  12、C

13、(1)、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14、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回答问题(12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9.解释加点的字(4分)

(1)不亦乎 (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吾身 (4)不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11.“吾日三省吾身”从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

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4分)

9.解释加点的字(4分)

(1)不亦乎:通“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生气,发怒  

(3)吾日三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4)不矩:越过,超过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11.“吾日三省吾身”从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品德      的修养。(4分)

阅读《 论语》 十二章,完成8--10题。

8.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快乐 )B.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好)

C.吾日三吾身。(反省)D.博学而志,切问而近思 ( 忠实 )

9.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0.对下列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这句话是说做人要有志气。

C.博学而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现,就是“兼爱,非攻”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告诫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8.D

9.B

10.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