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9.选文作者是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3分)
A.选文中作者回顾了先帝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三件往事:不以其卑鄙、三顾茅庐和临崩寄大事。
B.从选文分析,先帝临崩所寄大事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C.选文表达了作者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要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选文包含了作者希望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来激励后主刘禅的情感。
9.三国 诸葛亮(2分)
10.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3分)
11.A (3分)
【解析:“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应属于一件事,所以文中涉及两件事:三顾茅庐和临崩寄大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有甚于生者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9分
7、文段中空白处应填 1分
8、解释下面划横线的词的意思. 3分
(1) 故不为苟得也 (2) 有甚于死者
(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9、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 而山不加增B.大方之家 君之病在肠胃
C.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D.驰然而卧 富而可求
10、本文深刻论述了孟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________________(用一个成语概括),它和孔子的 共同构成了儒家的“仁义”学说。文中的“有甚于生者”指 ;“有甚于死者”指 。4分
11、作者为了引出自己的观点,先以鱼和熊掌作 (论证方法)1分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 所欲有甚于生者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4、本文的观点广为后人赞同,在历史和现实中,也流传着许多成全“仁义”的佳话,请举出一个例子,或写出与观点一致的两句诗。 2分
7、舍生而取义者也;8、①苟且,为了生而不择手段;②比;③如果,假使; 9、B;10、舍生取义;杀身以成仁;义;不义;11、比喻论证;12、①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却不使用。
13、①所欲/;②非独/;14、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三)15、散文(记叙文);人格化或托物言志;16、①、(绿色)用自己积极蓬勃的生命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7分)。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选自《出师表》)
5.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2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伤先帝之明
A.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故五月渡泸
C. C.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6.翻译句子。(3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在横线上写出(甲)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3分)
8.(乙)段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3分)
9.作者在这两段文字中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哪三件往事(概括回答)?(3分)你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体会到诸葛亮对刘备的什么情感?(3分)
答:三件往事:
情感:
1(b)(2分)2.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大官。(3分)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分)
4,。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分))
5.三件大事:(1)三顾茅庐(2)临危受命(3)白帝城托孤(临崩寄大事)(3分)
表达诸葛亮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6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5.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4分)
16. 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6分)
15 4 “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或: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本题解释意思接近即可,“大同”没有“儒家”二字亦可】
16 6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或者:全社会亲如一家,人人都能得到保障)(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本题的表述符合文意即可,不必死抠字眼,参见教师参考书,每点2 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以咨诹善道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 分)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1.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9.(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询问;10. [09957c904f4ac73b.gif]译文:在兵败之时接受重任,在危难之际奉旨执行使命。[ba0bb2335f9dd514.gif]译文:深深追思先帝的遗照,我受恩感激不尽了;
11. 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宁静淡泊,知恩图报,谨慎细致;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意思相近即可给分,答出三点给3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文章选自“四书”之一的《 》。
2.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则 凡 可 以 辟 患 者 何 不 为 也
3.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辟: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③贤者能勿丧耳 丧: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7.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9.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哪两种不同的人?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
10.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
1.孟子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 ①辟通“避”,躲避。②益处 ③丢掉④天性,天良 5. ①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②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6.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7.文章用比喻开头,开头以人们熟悉的生活常理为喻,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易于被读者接受;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趣味性。8.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9.一种重义轻生、舍生取义,一种苟且偷生、见利忘义。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作者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观点。10. 示例: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
2.在横线上填写空缺的句子。
,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
②衡于虑,而后作 作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本文主要谈论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7.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8.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9. 文中强调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10.请你举出能证明本文论点的一个道理论据。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 ①通“增”,增加②奋起,指有所作为。4.①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②(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 讲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7.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8. 举例论证,论证了磨难造就人才,从而论证了论点。9.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0.答案不唯一,举对即可。示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幸是最好的大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七里之郭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委而去之
④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翻译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
6.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7. 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这篇文章表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8.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1.战国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①外城②泛指兵器③离开④极点4. 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7. “道”是指“仁政”,这篇文章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8.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第12-14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引喻失义 义:
(2)陟罚臧否 陟:
(3)悉以咨之 悉: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翻译:
14.下面是关于《出师表》的重点内容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后两个空必须用原文回答)(4分)
选文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诸葛亮出师前在纳谏、法治和 ① 方面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②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在文章的最后,明确了几方面的责任:以“ ③ ”为自己的责任,以进谏“ ④ ”为贤臣的责任,而希望陛下能“深追先帝遗诏”,以尽早实现“汉室之隆”的大任。
12.(1)适宜、恰当 (2)奖励 (3)全,都 (3分,每个1分)
13.因此先帝选拔(他们)来给予陛下。(2分。错一处扣1分)
14.①用人 ②亲贤远佞(亲贤远小) ③讨贼兴复 ④兴德之言(4分。每个1分)
虽有嘉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8、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虽有佳肴(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3)教学相长( )(4)教然后知困( )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0、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1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1、说一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2分)
18、即使 因此 增长 不通 ,理解不了
19、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20、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1、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