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 ( )( )(2分)
|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
|
|
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遂至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
|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13.以下四句话中的加点词,哪一项与“腰白玉之环”中的“腰”的用法不同?( )(2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B.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C.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D.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14.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此”具体指的是哪些事情?(3分)
12.B、D;(2分)13.A;(2分)
14.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也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2分)
15.借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艰难。(3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13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6.“吾日三省吾身”从 、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品德的修养。(3分)
17.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2分)
14.(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 (4)越过,超过
15.(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16.忠 信 习
17.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2~15题。(16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何故( )
(4)万事莫贵于义也(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14.【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来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4分)
15.【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4分)
答案:12.(1)祸患,灾难 (2)这、这样 (3)缘故、原因 (4)没有
13.(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14.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15.“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人民(国家)的利益都高于一切,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7~11题。(17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2)困于心衡于虑( )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选自《孟子》的这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然重要,但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分)
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7.D 解析:A项的朗读节奏应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B项的朗读节奏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项的朗读节奏应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1)为了 (2)通“横”,阻塞,不顺
9.(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得以生存,而沉迷安乐会让人衰亡。
10.人的尊严(骨气) 逆境造就人才
11.示例: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即与之化矣(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8.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19.为了证明观点,甲、乙两文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2分)
20.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2分)
答案:16.(1)通“避 ”,躲避 (2)同化
17.(1)假如人所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或“求得生存手段的”),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2)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18.解析:甲文开篇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就是为了说明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以此引出“舍生取义”的道理。乙文最后一句“是以……”明显是总结观点的句子。注意根据题目要求写出原文句子。
答案:甲文观点: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观点: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9.比喻论证。使深刻的道理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20.解析: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先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并仿照其句式特点写句子,观点要明确,积极向上。
答案示例: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答谢中书书百度知道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语言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本文是作者 ,有作品集《 》。(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晓雾将歇( ) ②夕日欲颓( )
③沉鳞竞跃( )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11、《答谢中书书》一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丽的山水图景,其美错落跌宕,让人心动不已。请从晨昏变化的角度,简要赏析作者笔下的山水之美。(2分)
12、文章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作者用笔俭省却意蕴丰富。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山川之美的一句话,并作简要分析。(2分)
13、如何理解作者在文末所说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9.陶弘景《陶隐居集》(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消散②坠落③潜游在水中的鱼④参与,这里指欣赏
(共2分,每小题0.5 分)
11.作者以一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从清
晨的薄雾、猿鸟的鸣叫到夕阳落山、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晨景与暮景结合,有热烈
欢快,又有清静幽寂,的确让人心动。(共2 分,意思对即可)
12.最能概括山川之美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即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作者
称之为人间的仙境,是对山川景致的最高概括。(共2 分,原文1 分,分析1 分)
13.作者这句话即是说,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这句话
既表现了他把自己与谢灵运并提的自豪之感,又流露出他身居美景中的愉悦与自
在之情,表现作者热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共3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 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3.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硕师名人( ) (2)或遇其叱咄( )
14.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
15. 你怎样评价文中的这种师生关系?(3分)
13.答案示例:大 有时 共2分。
14.答案示例:(我)抄写完毕,跑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共2分。
15.答案示例:师爱生,诲人不倦,生尊师,勤学好问,这样才能教学相长。师道尊严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也有可取之处。共3分
送东阳马生序
宋谦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履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7.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既 加 冠 益 慕 圣 贤 之 道 又 患 无 硕 师 名 人 与 游 尝 趋 百 里 外 从 乡 之 先 达 执 经 叩 问。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录毕,走送之( ) (2) 俟其欣悦( )
(3)同舍生皆被锦绣( ) (4)腰白玉之环(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10.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4分)
(1)作者幼时人们乐于借书给他的原因是:
(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
11.作者说自己的求学经历艰难,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写出其中三点。(3分)
(1)_____________ (2)______ __ (3)
7.(2分)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8.(4分)(1)跑 (2)等待 (3)通“披”,穿 (4)腰佩
9.(1)(2分)(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2)(2分)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10.(1)(2分)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2分)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中有足乐者)
11.(3分)幼时抄书之艰,成年求师之难,从师奔走之辛,住读生活之苦。
(写出其中三点,意思对即可)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5分)
(1)老夫聊发少年狂 聊: (2)会挽雕弓如满月 会:
(3)先帝知臣谨慎 谨慎: (4)夙夜忧叹 夙:
(5)庶竭驽钝 驽钝: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正确停顿(每句只标一处)。(2分)
(1)酒 酣 胸 胆 尚 开 张 (2)故 临 崩 寄 臣 以 大 事 也
18.【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诸葛亮的理想与追求是“ ”,表现了他 的思想感情;苏轼的理想与追求是“ ”,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4分)
14. (每小题1分,共5分)
(1)姑且 (2)定将 (3)小心认真 (4)早 (5)比喻才能平庸
15. (每题2分,共4分)
(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了重任,在危急患难期间奉命出使。
(2)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16. (每题1分,共2分)
(1)酒酣/胸胆尚开张。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7.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知恩图报、效忠汉室;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第一、第三空每空1分,第二空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14分)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穆,优劣得所。
[乙]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6.解释下列短语。(4分,任选4个作答)
(1)简拔:________________
(2)裨补阙漏:__________________
(3)优劣得所:________________
(4)意气扬扬:__________________
(5)名显诸侯:______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8.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意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9.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3分)
答案:6.解析:从中选择4个自己有把握的解释,注意对“简”“裨”“所”“显”重点字的理解。
参考答案:(1)选拔。(2)补救缺失疏漏。(3)人才与实力的高低强弱都能安排得当。(4)趾高气扬,得意忘形。(5)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7.(1)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公正,全面了解军事方面的事情。(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8.D 解析:D项有误,作者的意图在文中体现得虽较含蓄,但观点是相当明确的。
9.解析:诸葛亮的用人标准可从“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提炼;晏子选用人才的标准要从整个文段所要说明的道理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