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9-12题。(15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持汤沃灌: 皆被绮绣:
腰白玉之环 : 容臭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1、文章从哪四个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4分)
12、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3分)
[7c0ec901bd744bfc.jpg]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勤且艰若此。
9.解释加点的字。(4分)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乡之先达___________
(2)媵人持汤沃灌。 汤________ ___
(3)腰白玉之环。 腰______ ___
(4)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__________ _
10.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1.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3分)
12.联系生活实际,请从宋濂的求学经历中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4分)
[284c7609e24857bd.jpg]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上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 , (朝代)思想家。(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10.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做任何事都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B.君王的大智慧应是专心听取正确意见。
C.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三心二意。 D.君王不智是因不能专心听取贤者言论。
课内文言文(8分)
8.轲、战国(一空1分)9.其中一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听弈秋的话。(3分)(其、惟解释要准确,整个句子要通顺完整)10.C(3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三里之城 之: (2)委而去之 去:
(3)亲戚畔之 畔: (4)多助之至 至: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
(2)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翻译:
10.文章中哪个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用文中句子作答)(2分)
答:
8.答案:(1)之:的 (2)去:离开 (3)畔:通“叛” (4)至:到了极点
(共4分。每个1分)
9.答案:(1)这(是)天时不如地利。 (2)巩固国防,不依靠山河的险要。
(共4分。每个2分)
10.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共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 ( )( )(2分)
|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
|
|
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遂至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
|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13.以下四句话中的加点词,哪一项与“腰白玉之环”中的“腰”的用法不同?( )(2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B.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C.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D.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14.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此”具体指的是哪些事情?(3分)
12.B、D;(2分)13.A;(2分)
14.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也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2分)
15.借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艰难。(3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13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6.“吾日三省吾身”从 、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品德的修养。(3分)
17.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2分)
14.(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 (4)越过,超过
15.(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16.忠 信 习
17.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2~15题。(16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何故( )
(4)万事莫贵于义也(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14.【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来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4分)
15.【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4分)
答案:12.(1)祸患,灾难 (2)这、这样 (3)缘故、原因 (4)没有
13.(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14.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15.“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人民(国家)的利益都高于一切,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7~11题。(17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2)困于心衡于虑( )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选自《孟子》的这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然重要,但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分)
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7.D 解析:A项的朗读节奏应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B项的朗读节奏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项的朗读节奏应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1)为了 (2)通“横”,阻塞,不顺
9.(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得以生存,而沉迷安乐会让人衰亡。
10.人的尊严(骨气) 逆境造就人才
11.示例: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即与之化矣(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8.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19.为了证明观点,甲、乙两文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2分)
20.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2分)
答案:16.(1)通“避 ”,躲避 (2)同化
17.(1)假如人所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或“求得生存手段的”),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2)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18.解析:甲文开篇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就是为了说明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以此引出“舍生取义”的道理。乙文最后一句“是以……”明显是总结观点的句子。注意根据题目要求写出原文句子。
答案:甲文观点: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观点: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9.比喻论证。使深刻的道理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20.解析: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先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并仿照其句式特点写句子,观点要明确,积极向上。
答案示例: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答谢中书书百度知道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语言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本文是作者 ,有作品集《 》。(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晓雾将歇( ) ②夕日欲颓( )
③沉鳞竞跃( )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11、《答谢中书书》一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丽的山水图景,其美错落跌宕,让人心动不已。请从晨昏变化的角度,简要赏析作者笔下的山水之美。(2分)
12、文章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作者用笔俭省却意蕴丰富。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山川之美的一句话,并作简要分析。(2分)
13、如何理解作者在文末所说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9.陶弘景《陶隐居集》(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消散②坠落③潜游在水中的鱼④参与,这里指欣赏
(共2分,每小题0.5 分)
11.作者以一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从清
晨的薄雾、猿鸟的鸣叫到夕阳落山、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晨景与暮景结合,有热烈
欢快,又有清静幽寂,的确让人心动。(共2 分,意思对即可)
12.最能概括山川之美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即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作者
称之为人间的仙境,是对山川景致的最高概括。(共2 分,原文1 分,分析1 分)
13.作者这句话即是说,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这句话
既表现了他把自己与谢灵运并提的自豪之感,又流露出他身居美景中的愉悦与自
在之情,表现作者热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共3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