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峡》,完成9-14题。(共1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不见月(  )     (2)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 属引凄异 () (4)王命急宣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2]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2分)

12.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印证了本文中那些句子?(2分)

答: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14、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3分)

9. 阳光、即使、接连不断、有时12.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3. 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得1 分)    原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0.5分)0.5分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均可得1分)原句: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0.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蕃: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 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0.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21.本文赞扬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则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3分)

18.① 多;② 亲近而不庄重。

19.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②喜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20.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作答,写出一点给1 分,写出两点即给满分。示例: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21.针对某一种观点或两种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要点: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自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2-26题。(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 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香远益清()②亭亭净植()

③陶后鲜有闻()④可爱者甚蕃()

23.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世风的鄙弃。(2分)

24. 翻译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5.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6. 古人以“出淤泥而不染”来形容某人的高贵品质,今天又有人以“入淤泥而不染”来表示某人的高洁。请谈谈您对此的理解。(3分)

22①更,更加②立,竖立③少④多23世人甚爱牡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24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25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扬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2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2分)

(1)渔人甚异之()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老人引杨氏入山()

(4)迫暮,与老人同出()

2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忘路之远近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以塞忠谏之路也

C.杨氏谢而从之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生于忧患

23. 解释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24. 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为线索,甲文段按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2分)

25. 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2分)

21(1)觉得奇怪(2)类(3)拉,带领(4)接近22C

23(1)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和悦快乐。(2)(在这儿)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一点也不缺少。

24行踪空间人物对话

25第一问: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第二问:不真实。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__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8~21题。(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__浪狂。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杨炯《巫峡》)

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沿溯阻绝: 沿溯:

(2)良多趣味 良: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从[甲]文中摘录出与[乙]文“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意思相同的句子。说说这一诗句突出了三峡怎样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句子描绘了三峡怎样的自然景观,请赏析其精妙之处。注意加点的字。(2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沿溯: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2)实在,确实(每小题1分,共2分) 19.(1)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夜半,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长风也不认为快啊。(每小题2分,共4分) 20.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突出三峡秋天悲凉的特点。(每点1分,共2分) 21.春冬之时,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态。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奇丽。(意思对即可,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0—23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挐,撑船)一小舟,拥毳衣(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雾凇,云、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无与为乐者 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相与步中庭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中人鸟声俱绝。

2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4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景物特征: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景物特征:

23.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 文

时 间

甲 文

月景

闲情

乙 文

更定

三(40分+3分书写)

20.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1.略  22.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23.夜(晚上、夜晚)  雪景  痴情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赤壁赋》选段,完成15~18题。

(共12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注释】 ①既望:农历十六日。 ②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 ④冯(píng)虚御风:在天空中驾风遨游。冯虚,凭空、凌空。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或短语。(4分)

①念无与为者 ) ②遂至承天寺( )

③水波不 ( ) ④遗世独立 (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7.甲段中“闲人”指不贪恋名利而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闲人”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样体现的。(2分)

18.下列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闲人如吾两人者”和“羽化而登仙”透露出作者悲观消极、企图逃避的情绪。

B.乙段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与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相类似。

C.张怀民与苏轼一样,都是投身自然、不争名利之人,这从“怀民亦未寝”可以看出。

D.甲、乙两段中都写到月光的皎洁,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追求。

15.①没有与我一起快乐的人;     ②于是来到;

③起,作;                   ④超越尘世,独自存在。

(共4分,每个1分)

16.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②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共4分。每句2分,重点字词翻译要到位)

17. (1)清风明月,泛舟江上,悠闲自在;(2)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共2分)

18.A(共2分)

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完成9~13题。(15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

①心之( ) ②神寒骨(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④俶尔远逝(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3分)

A.、其境过清, /吾欲辱之,何也?(《晏子使楚》)

B.、闻水声,鸣佩环 /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

C.、相与步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往来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D.、潭中鱼百许头, /必如是而后事举也。(《治水必躬亲》)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2、小石潭“水尤清洌”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2分)

13、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①以……为乐,意为“对……感到(觉得)快乐”  ②使……凄楚(使……感到凄凉)  ③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④忽然   

10、C  

11、译文:①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②小石潭的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2、一是可见石底;二是鱼若空游。(抽取文中原句回答亦可)     

13、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而“心乐之”;从作者当时政治处境来看,柳宗元被贬此处,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官场失意之情的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 后来写鱼“似与游者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寂静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自然地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4.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

15、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3分)

16.《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14.(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   15、《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16.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17.(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8——21题。(10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月色入( ) (2)无与为乐者( )

(3)至承天寺 ( )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9.翻译下列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0.文章“记”的要素是(2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1.这篇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欣赏到的优美夜景,主要表达了作者 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2分)

22.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2分)

18.(1)门   (2)考虑,想到  (3)于是,就 (4)只是

 19.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栢的影子啊。

 20.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夜游承天寺

21.乐观、豁达     壮志难酬。

22.一是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即“赏月的闲人”,二是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即“被贬的闲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