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陶渊明《桃花源记》选段,完成完成9-16题。(16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无论魏晋(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遂与外人间隔(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的一项( )(2分)
A. 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佛印绝类弥勒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D.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以上选文,请写出两个出自本文的成语(2分)
1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请用简洁的文字回答。(3分)
9.①交错相通 ②更不用说 ③妻子儿子 ④隔绝
10.①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②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11.C
12 ①讲社会的动乱,__和秦以后的变迁。②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③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13、(略)。14、(略)。
15、1.贞洁操守 虚心 贫贱不移 柔中有刚 默默奉献 含辛茹苦。
16.红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题(共15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3、、给黑体字注音(3分)
参差披拂 ( ) 悄怆幽邃( ) 往来翕忽( )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3分)
(1)俶尔远逝 俶尔:
(2)悄怆幽邃 怆:
(3)佁然不动 佁然:
15、翻译句子(4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3分)
13、fú suì xī 14、俶尔:忽然 怆:悲伤 怡然:愣住的样子 15、A、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悬空游动,又有什么凭借。B、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摇动,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16、17、发现-周围景物-源流-感受的顺序来写。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给人的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自非亭午夜分 自:如果
B.至于夏水襄陵 襄:漫上
C.良多趣味 良:好
D.每至晴初霜旦 旦:早晨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哀转久绝 以为妙绝
B.自三峡七百里中 有朋自远方来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D.不以疾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B.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C.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150字,就把700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象,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D.文章先写水,后写山,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C )(3分)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6.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0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隐天蔽日 隐: ②、沿溯阻绝 溯:
③、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 ④、略无阙处 阙: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12、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2分)
13、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2分)
理由1:
原句1:
理由2:
原句2:
10、(2分)隐:遮蔽 溯:逆流而上 自非:如果不是 阙:通“缺”,空缺 这里是中断。
11、(4分)(1)即使乘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船快。(2)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12、(2分)引用的诗句表现了渔人漂泊不定的悲伤,衬托了秋的凄凉。
13、(2分)理由:即使在春冬时节,也有丰富的水资源可以用于发电。
原句: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理由:海拔落差大,有利于建电站。
原句: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15.请利用《新华字典》查阅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豁然开朗( ) (2)俨然( )
(3)处处志之( ) (4)问君何能尔(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7.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4分)
18.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请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3分)
15.(1)敞亮(2)整齐有序的样子(3)标明(4)罢了 16.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②这中间非常微妙的情境,我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意思对即可。) 17.示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情境要合理,描述要生动,否则应酌情扣分。) 18.陶渊明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人人自得其乐、和谐美好的社会。(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而名之不可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3)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译文:
(4)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译文:
11.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12.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2分)
13.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兰花,请你说说赞成它的理由。(2分)
9.(1)沾染;污染(2)我(3)听说 (4)命名
10、(1)莲,是花中的君子。
(2)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3)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
(4)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像。
1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13.(2分)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 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__ (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
(3)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卷石底以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一犬坐于前
D.乃记之而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2)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9.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写出了小石潭环境什么样的特点?衬托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分)
答:
6.(4分,每答对一个得1分)(1) 大约(表数目不确定) (2) 像蛇一样 (3) 使……寒 (4) 凄清。
7. (2分)C
8. (4分)(1) 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2分。句式句意译不对或不顺要扣1分。) (2) 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大意对即可,2分。句式不顺不对要扣1分。)
9. (2分,每问1分,大意对即可)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 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__ (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
(3)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卷石底以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一犬坐于前
D.乃记之而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2)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9.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写出了小石潭环境什么样的特点?衬托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分)
答:
6.(4分,每答对一个得1分)(1) 大约(表数目不确定) (2) 像蛇一样 (3) 使……寒 (4) 凄清。
7.(2分)C
8. (4分)(1) 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2分。句式句意译不对或不顺要扣1分。) (2) 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大意对即可,2分。句式不顺不对要扣1分。)
9. (2分,每问1分,大意对即可)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而名之不可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3)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译文:
(4)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译文:
11.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12.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2分)
13.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兰花,请你说说赞成它的理由。(2分)
9.(1)沾染;污染(2)我(3)听说 (4)命名
10、(1)莲,是花中的君子。
(2)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3)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
(4)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像。
1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13.(2分)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20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 ②余以为妙绝( )
1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19.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
20.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17.(2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①洗涤。
②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
18.(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①句: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②句: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19.(2分)要点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每处1分。
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20.(3分)要点与评分:观点明确,联系文段内容,有理有据,2分;表达1分。
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