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⒈解释加点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便要还家( )

⒉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翻译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www.xkb1.com
译文:       

1类  通“邀”邀请     2、c 3村里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得分 评卷人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欣然起行( ) (2)相与步于中庭( )

8.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画一处)(1分)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3分)

(1)高兴的样子      (2)一起,共同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8.念/无 与 为 乐 者 
评分意见:本题共1分。
9.照在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每个分句占1分,要求翻译准确且流畅。
10.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欢喜、寻求解脱的旷达。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每个点占1分,意思对即可。

爱莲说(19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可爱者甚蕃( ) ②晋陶渊明独( )爱菊

③陶后鲜( )有闻 ④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1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态度。(2分)

19、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文章通过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性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莲花对比描述,突出了它们各自的德性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20.有人说“近墨者黑”,你想反驳他,可以使用《爱莲说》中的“ , ”来进行。(3分)

21. 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3分)

答:

16、①多  ②仅 、只  ③少  ④当然  

17、可以从远处观赏而不可以接近去玩弄啊!2对于莲的喜爱和我一样的又有什么人呢?

1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9、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正直(言之成理即可)

20、A

2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阳楼之大观 观:景观

B.、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都

C.、沙鸥翔集 集:栖息

D.、连月不开 开:打开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山间之四时也 ②夫战,勇气也

B.①云归而岩穴暝 ②人不知而不愠

C.①负者歌于途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D.①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辍耕之垄上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C.、选文第3、4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览物而喜”和“览物而悲”的情感。

D.、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虽处逆境仍不计个人得失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在朝廷做官就为他们的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为他们的君主忧虑。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4.D5. A 6.C

7.(1)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2)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蜀鸡与乌鸦》

【原文】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有群雓周围鸣。忽晨风过其上,鸡遽翼诸雓,晨风不得捕,去。已而有乌来,与雓同啄。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上下,甚驯。乌忽衔其雓飞去。鸡仰视怅然,似悔为其所卖也。

选自宋濂《燕书》

【注释】】⑴豚泽:地名。⑵雓:读音yú,小鸡。⑶晨风:鸟名,属鹞类。

【译文】豚泽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养了一只蜀地的鸡,身上有花纹而且头颈上的羽毛是红的,它鸣叫着,带领看护着一群雏鸟。忽然上方有一只鹰飞过,大鸡赶快用翅膀护着小鸟,鹰没办法抓到小鸡,就飞走了。过了一会,一只乌鸦过来,和那些小鸟一起啄食。小鸡们把它当成了兄弟,和它一起玩闹,它也表现得十分驯服。一会儿乌鸦衔着小鸟飞走。蜀鸡望着它十分惆怅,好像在后悔因为太轻信乌鸦,自己觉得像而被它出卖了。

【阅读提示】

祸患往往发生在疏忽之中。对待问题只要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去办,不心存侥幸,认真对待就不会像“蜀鸡”一样后悔了。

【阅读训练】

1、试比较下列词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①文   古义(  ) 今义() ②翁   古义( ) 今义()

③去   古义(  )  今义( ) ④翼  古义(  )  今义( )

2、找出并翻译文中蜀鸡对待“晨风”和“乌鸦”不同态度的句子。

3、读了本则寓言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

1、①文:古义:花纹,文字 今义:文化,文科,文章②翁:古义:鸟类头颈上的羽毛今义:老者③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④翼:古义:翅膀,用翼遮护,辅佐 今义:翅膀

2、对待晨风:蜀鸡急忙用自己的翅膀把小鸡都遮护起来。对待乌鸦:蜀鸡把把乌鸦当作兄弟一样对待,同它一起飞上跳下。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鹦鹉救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选自刘义庆《宣验记》

注释:①集:栖息。②辄:总是。③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④濡羽:沾湿羽毛。⑤侨居:寄居,寄住。⑥善行:行为善良。⑦嘉感:赞扬并受感动。

译文:一只鹦鹉从别处来到这座山,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鹦鹉自己想:此处虽好,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鹦鹉便离开了。

不久,这座山发生火灾。在远处的鹦鹉看见后,将身子钻进水里,要用羽毛上的水珠浇灭火山。天神说:“你虽然有志气,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力量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们曾待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遭遇火灾,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粗的字。

①鹦鹉自念   ( )

②然尝侨居是山  ( )

③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

②天神嘉感,即为雨灭火。

 3、你认为天神被鹦鹉的什么所感动?

 

4、读后此文你有何感想?请要说说。

 1、 ①思 ②曾经 这 ③ 离开2、①鹦鹉远远看见了,就飞入水中,弄湿自己的羽毛。②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3、天神被鹦鹉的这种重情义的行为所感动。4、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帮助的。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欣然起行( ) (2)相与步于中庭( )

8.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画一处)(1分)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3分)

(1)高兴的样子      (2)一起,共同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8.念 /无 与 为 乐 者 

评分意见:本题共1分。新课标第一网

9.照在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每个分句占1分,要求翻译准确且流畅。

10.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每个点占1分,意思对即可。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拍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句子只加点的词。(4分)
(1)无与为乐者( ) (2)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
(3)竹拍影也( ) (4)月色入(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1、请写出文中写中庭月色美景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做点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分)。
13、“寻张怀民”一句中将“寻”改为“访”好不好?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 )想到  (2)于是  (3)表示猜测(原来是) (4)门
10.(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两人就一起到院子中散步。
     (3)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澄净,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闲静旷达又悲凉感伤
13.不好。“寻”有一种急欲找到失物似的迫切感,确切写出作者渴望与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访”则无此意。

马 说(19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2.本文的作者是 代的 。(2分)

2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一食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 见:

(3)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等:

(4)马也 是: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5.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26.本文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寄托了作者

之情 。(3分)

2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3分)

22.唐  韩愈

23.⑴有时   ⑵ 同“现”,显现   ⑶等同,一样 ⑷ 这,这样

24.

⑴ 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⑵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它的意愿。

25. 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呜之通其意

26.托物寓意(或寓理于物)  怀才不遇的愤懑(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7.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6.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项为之( ) (2)虫草为林( )

(3)鹤云端( ) (4)数十(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8.读了此文,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2分)

16.①通“僵”,僵硬;②把;③鸟鸣;④用鞭子打。
17. 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我)想

象在那里遨游,心情愉快而满足。

    [b72cb85f6a4752c4.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