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6~21题。(20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3)谈笑有鸿儒 鸿: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

1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山/楚水/凄凉地

B.二十三年/弃置身

C.苔痕/上阶绿

D.何/陋之有

18.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诗是应和之作,刘禹锡与李白在扬州相遇时,李白有赠诗在先,刘禹锡用此诗相酬答。

B.甲诗虽有沉郁感伤,但也并不消极颓唐,结尾明显表露了豁达的襟怀和昂扬的意趣。

C.乙文以“惟吾德馨”统领全篇,通过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人的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

D.乙文手法多样,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引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

20.作者以“山”“水”为对象,写下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请你采用这样的句式,以“居室”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受限制,但句意必须符合《陋室铭》的文意。)(3分)

21.唐宋时期,不少文人遭遇政治纷争,沦为“贬官”,贬官特有的身份和经历使他们的作品带上了特殊的文学印记,这在柳宗元、苏轼等名家的诗文中都有迹可寻。刘禹锡写此诗此文时也是贬官,试从甲诗乙文和其他贬官诗文中探寻“贬官文学”的特点,得出一二结论。(3分)

16.(1)增长,振作。  (2)出名,闻名。  (3)大。  (4)弹奏。

17.D

18.(I)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2)没有管弦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翻译宜宽松记分)

19.A

20.例句一:居室不在宽敞华美,有君子居之则高雅别致。例句二:居室不在高大宏

  伟,有高尚之士居住则不会简陋。

21.要点:内容上,喜欢抒发政治牢骚,叙写清冷生活,表达苦闷情绪;形式上,喜

    欢用曲笔(含蓄委婉的写作方式方法)叙事写景抒情。(能从写作内容或写作方法

    上总结出一个方面的特点即可记3分)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2-14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2)未果,病终 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

1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

12.答案:(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13.答案:(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14.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  ③百姓生活和乐

阅读下文,完成6-9题。(15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 哀转久B.日更定矣 问今何世

C.问姓氏 望旗靡D.强饮三大白别 乃记之

7.解释加点词。(4分)

①余一小舟 ②见余 下船

8.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5分)

9.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15分)

6.(3分)B

7.(4分)①通“桡”(携,带.拿)  非常,十分  等到  客居,寓居

8.(5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

  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意思对,略有文采满

  分;其余答案酌情扣分)

9.(3分)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渔人甚之( ) 屋舍俨然( )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阡陌交通( )

10.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1世纪教育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__,战乱频繁,可是作者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请想一想并写出作者写作的意图。(4分)

答: ___

[5c663b5d038e27f3.jpg]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仿佛若有光 无论魏晋

9.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不足外人道也 B.欲穷林 余人各复延至

C.忘路远近 具答 D. 问今何世 非独贤者有心也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1. 从村中人的“叹惋”中,你体会到他们怎样的感情?(2分)

8. 隐隐约约    更不要说

评分意见:本题2分,每空1分。

9.A.评分意见:本题2分。

10. 土地平坦宽广,屋舍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评分意见:本题共 2分。重点词“平旷”“俨然”“属””翻译正确且语句[eab5f1a61d141099.gif]通顺得2分。重点词语的解释错一个扣1分,扣完2分为止。

11.对外面朝代更迭、战乱频繁的感叹,对桃源外人民遭受苦难、没有和平安定生活的惋惜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两个要点,每个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3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夜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尽兴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①猷:读yǒu ②山阴:今浙江绍兴。③皎然:洁白的样子。④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⑤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⑥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⑦就:拜访,访问。⑧京宿:一整夜。⑨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欣然起行 欣然:___________无与为了者 念:_____________

(3)相与于中庭 步:___________ (4)经宿至 方:_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门不前而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两段文字都写了“明亮”的夜晚,请说说二者的区别。(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两段文字都是写深夜寻友,请比较两人的异同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高兴(喜悦)的样子;(2)想;(3)散步(走);(4)才;刚。(每词1分)

11.(1)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2)到了(戴安道)家的门口,没有进去就回来了。(每句2分)

12.甲文写的是月夜;乙文写的是雪夜。

13.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的好友。(2分)不同的是:甲文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而且最终见到了。(1分)乙文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见到。(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18分)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选自《雪涛小说·蛛蚕》)

【注释】 ①经纬:织物直线叫经,横线叫纬。 ②厥:义同“其”。 ③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④衮(ɡǔn)龙:古时帝王的礼服。 ⑤绂(fú)绣:祭祀时穿的礼服。 ⑥枵(xiāo)腹:空腹。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第一句标两处,第二处标一处)。(2分)

(1)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 (2)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蛛蚕曰 (2)蚕妇操汝入于沸

(3)我自杀 (4)我所吐者,为文章

10.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2分) ( )

例句: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自饱。

A.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B.……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C.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D.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

译文:

(2)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译文:

12.这则寓言故事中,蚕和蛛各指哪种人?作者提倡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6分)

8. (1)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2)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

9.(1)告诉(2)热水9(3)本来(4)最终,终于

10. C

11.(1)(如果)为别人着想就做你,(如果)为自己着想就宁可做我!(2)唉,世上做像蚕这样的人而不做像蜘蛛这样的人很少啊!

12. 蚕是指利世不利己,舍身为人的人;蛛是指利己不利世,自私自利的人。作者所提倡的是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阅读文言文,回答14—16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练。⑦名行:名节操行。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竹本固:

(2)夫如是 如是: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16.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分)

  14.(1)稳固 (2)像这样 (2分)

  15.因此君子大多种植竹子,作为庭院中的观赏物。(3分)

  16.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如同君子的美德。(2分)

阅读《小石潭记》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全石以为底,近岸,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9.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 冽:凉

B.石底以出 卷:弯曲

C.潭中鱼百许头 可:可以

D.乃记之而。 去:离开

10.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

C.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9.C 10.A 11.D

 

观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尽奔腾分合五阵势 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B.争先勇,溯迎而上 一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吴儿泅者数百 战,吾请无攻宋矣

D.皆披发身 与儿女讲论

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观。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还有骑在马上在水面舞旗、举枪、挥刀的,就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只有“敌船”被火焚烧,随波飘去。

D.虽席地不容间也——即使是一席之地也没有空下来的。

9.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C.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D.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10.文中所写的“京尹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两部分内容似乎偏离了文题“观潮”,针对这种说法,清谈谈你的见解。(3分)

7.A  8.B  9.C  (6、7、8题各2分,9题3分)

10.反对的观点:衬托“潮”的壮观,丰富“观”的内容(扣住“衬托”来解说即可)

  赞成的观点:偏离描写重点“潮”,有离题之嫌(扣住“离题”来解说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