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山市》选文,回答文后11-14题。(17分)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11、作者是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 ,字留仙,世称“ ”。(4.5分)
1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通假字: 通 释义: 。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通假字: 通 释义: 。
13、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相顾惊疑: 。
(2)历历在目: 。
14、选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请找出相应的词语来。(4.5分)
答:以 为线索,相关的词语依次是: 。
11、清代 蒲松龄 聊斋先生
12、 (1)乌通无,没 (2)裁通才,仅仅
13、 (1)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 (2)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14、时间 忽见→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时间词一个0.5分)
山 市(12分)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6. 选出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 )(3分)
A. 然数年恒不一见/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B. 或凭或立 /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 相顾惊疑 / 自顾不暇 D. 始悟为山市 / 恍然大悟
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译文:
8. 文中仔细描述了孙公子禹年所见到的一次山市全过程的三个阶段: 、再现宏大的城郭、 。突出了山市
的特点。(3分)
9. 请选择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 文章先后运用了“忽”“既而”“倏忽”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突出山市变化的迅速。
B. 孙禹年公子与同人们“相顾惊疑”,一是因为孤塔禅院突然耸起,二是因为此处并无此建筑。文中借观者的反应侧面表现山市的神奇。
C. 虽然文章山市的情景惟妙惟肖,但作者并没有亲眼见到,只是听他人的描述,再加上自己的丰富想象写成的。
D. 最后一段略写早行者看到的“鬼市”,是因为它与本文的中心没有关系,主要是为了增强全文的神秘气氛,更具有可读性。
6、D(醒悟) 【A(几,多 / 计数)B(有的人 / 有时) C(看 / 顾及)】
(误选、多选都不得分。)
7不一会儿,只见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
(关键词“未几”“连亘”“居然”每处0.5分,语句通顺、完整1.5分。)8初现孤塔宫殿(1分) 又看危楼出现(1分) 神奇(或:变幻、变化多端)、壮丽(或:美丽)(1分)
9D(最后一段再次印证了山市的特点,紧扣了中心。)
(误选、多选都不得分。)
阅读文言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摘自《童趣》)
7、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项为之强 ( ) (2)又留蚊于素帐中 ( )
(3)徐喷以烟 ( ) (4)鹤唳云端 ( )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作青云白鹤观。
译文:
(2)为之怡然称快。
译文:
9、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3分)
答:
7、(1)脖颈 (2)白 (3)慢慢 (4)鸟鸣 (4分)
8、(1)译文: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2)译文:(我)为此感到高兴快乐。(4分)
9、三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地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或曰: 疑不然也: 尝昼过县:
此不具纪: 大略相类:
2、本文描述了几种海市蜃楼现象?(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3、本文与《山市》中都用到的一种说明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此外,本文还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答:
4、翻译。
蛟蜃之气所为。
答:
1、 有人 这样 曾经,白天 详尽,记录 像,似
2、 (1)登州海中的海市蜃楼;(2)欧阳修出使河朔所见到的夜间的海市蜃楼;(3)河朔父老所说的海市蜃楼。
3、 打比方。本文如宫室、台观……。《山市》中的“中有楼若者……”。举例子:欧阳修曾出使河朔。引用:或曰:“蛟蜃之气所为。”问本地父老云:“二十年前……”。
4、 这是蛟龙吐出的云气结成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8、上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 。(2分)
9、山市的特点是什么?显示这一特点的关键语句有哪些?(3分)
答:
10、山市蜃景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3分)
答:
11、作者对山市的描述以什么为序?显示这一顺序的词语有哪些?(3分)
答:
12、文中的“相顾惊疑”的指的是谁人?他们“相顾惊疑”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描写他们这一神情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8、聊斋志异 蒲松龄
9、虚幻缥缈,变化莫测。忽见“孤塔耸起,高插青云”,“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未几,高垣睥睨……居然城郭”;既而,“危楼一座,直接霄汉”,“逾时,渐如高楼,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10、(1)初起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2)发展阶段:城郭出现;(3)高潮阶段:危楼出现;(4)结局:危楼消失。
11、以时间为顺序。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12、指公子孙禹年和朋友,因为此前这儿没有寺院,却突然间出现一座故塔。其作用是以人的惊奇、迷惑的神情烘托山市蜃景初起时的神奇特点。
13、(1)可是经常好几年不能看到一次。
(2)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清。
兔起鹘落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①,买一凫②而去。原③上兔起,掷④之使击。凫不能飞,投⑤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⑥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⑦,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⑨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⑩得他兔否?”
【注释】①鹘:隼的旧称,一种凶猛的鸟。②凫:野鸭子。③原:原野。④掷之使击:掷,把。把凫投放出让它袭击兔子。 ⑤投:掉落 ⑥人语:像人那样讲话。人,名词做状语。 ⑦其分:是我的本分职责。其,指代鸭。 ⑧奈何:怎么。 ⑨谓尔:以为你。 ⑩搦:持握,捕捉。
21、成语“兔起鹘落”的本意是 ,常用来比喻 。而这则寓言反其意而用之,发人深省。(4分)
22、这则寓言运用拟人手法,通过鸭子与猎人的一番对话,说明了
的道理。(3分)
21、兔子才跃起,鹘鸟已经搏击下去 比喻动作敏捷。
22、物(或者人)有所异,我们应该各用其长。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醉翁亭记(选段)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野芳发而幽香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1分)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5.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分)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分)
16.选文第②节描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13.(1)香花。 (2)以……为快乐。(2分)
14。C(1分)
15.(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2分)
(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2分)
16。描写了众人游宴之乐,揭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4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7.解释加点的词。(3分)
胜: 涯: 备:
28.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9.上文的作者是 朝的 ,他认为“迁客骚人”的做法不可取,联系全文,说说他认为古代圣贤的做法是 , ,从而表明了他的伟大抱负是 。(5分)
27.胜:美丽。 涯:边。 备:详尽。 28.(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2)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9.北宋 范仲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20—23题(11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馑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②,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③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蚜,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④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⑤,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选自《梦溪笔谈•范文正荒政》)
{注}①殍馑(piǎo jǐn):饿死的人。②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③条:分列项目、条目。④仰:依赖、依靠。⑤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则有去国怀乡 ( ) (2)至若春和景明 ( )
(3)而或长烟一空 ( ) (4)太守日出宴于湖上( )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22.范仲淹被贬后不计较个人得失,仍把天下黎民的忧乐记挂心间。这样的抱负可以从【甲】文中他说的“ ”这句话看出,也可以从【乙】文中他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织修建仓库和官员宿舍这三件事看出。(3分)
20.(4分)①国都,都城 ②日光 ③全,都 ④每天
21 .(4分)①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②百姓没有流动迁移的,(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
22.(3分)【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须答全)
【乙】鼓励百姓出游(如答“纵民竞渡”或“鼓励百姓赛龙舟”也可,如答“吴人喜竞渡”或“喜欢赛龙舟”不得分),让佛寺大兴土木(修建工程)(如答“诸寺工作鼎兴”或“兴修寺院”不得分)。(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 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路上,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主管浙西,他调发国家粮食并募集民间所有钱物(来赈济灾民),方法很是完备。吴州百姓喜欢比赛划船,喜欢做佛事。范仲淹就鼓励百姓比赛划船,自己也每天在湖上宴饮。从春天到夏天,当地的百姓全部外出游玩。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灾荒年 间工钱最低廉,寺院可以大兴土木。”于是各寺庙修建工程都很兴盛。范仲淹又组织兴建谷仓及官员宿舍,每天动用工匠一千多人。掌监察的官员上奏弹劾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嬉戏游乐无节制,还有官府私家大修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分条陈述:“宴饮游乐以及兴修房舍的原因,都是调出民间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困的人。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和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过活的,每天不愁有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灾区只有杭州平静无事,百姓没有流动迁移的,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
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