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5题。(18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异二者之为 (2)斯人,吾谁与归

(3)游人而禽鸟乐也 (4)太守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选段中的句子作答。(3分)

(1)甲段中的“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

(2)乙段中与“佳木秀而繁阴”相对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甲、乙两段中作者的“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许 没有 离开 为(是)

3、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游人知道跟着有识之士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树林阴翳

5、答案要点

相同点:都是为国为民而乐

不同点:甲段的乐是先忧后乐;乙段的乐是与民同乐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圩-,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4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注释】。渴(he)地名,指袁家渴.。箭小竹。3麻(xiu),竹荫.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 )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

(3)北堕小谭( ) (4)卷石底以出(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B.

A.

有泉幽幽然 其侧皆诡石怪木

然胡不已乎 安陵君其许寡人

D.

C.

然卒入于渴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20.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17搭桥,架桥    越过,经过    落入   弯曲,翻卷    18   C

19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20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详细解析】此题为文言文的考查,涉及到词语和句子的解释,文言虚词和文章内容理解。

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共11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委:抛弃、丢掉。②手版: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④媚:取悦、巴结。

11.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花 敦颐独与辩 B.有久不决 小大之 (《曹刿论战》)

C.濯清涟不妖 吾恂恂起(《捕蛇者说》) D.可爱甚番 负歌于途(《醉翁亭记》)

12.翻译下列语句。(2分)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13.用“/”画出【乙】段画线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敦 颐 至 一 讯 立 辨

14.【甲】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 (3分)

1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结合【甲】文,谈谈【乙】文中的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11.B

[6eaed8f8ddafe93c.jpg]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7-31题。(12分,30题4分每小题2分,其他每题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煎墨≤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若见而不收养

2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9.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31.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的主旨。

27.C(均为转折连词,但是。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

28.A(都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BCD项加点词都活用为动词)

29.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30.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②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

31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关爱动物,善有善报

【详细解析】此题为课内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涉及到词语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句子的节奏划分,文章的写法和主旨等多方面内容。提示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复习要全面,不可偏颇任一考点。其中的29小题要大概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划出两处”的要求即可。

阅读文言文《三峡》,完成12—16题。(17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重岩叠嶂( ) (2)飞漱其间( )

(3)良多趣味( ) (4)属引凄异( )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而忘操之 拔山倒树而来B.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C.项为之强 以丛草为林D.物外之趣 春冬之时

14.翻译下列各句。(6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分)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分)

15.文中的画线句,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6.你能写出有关“三峡”的两句诗吗?(2分)

12.(1)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2)冲荡   (3)的确,实在  (4)连续(各1分)

13.D(3分)

14.(1)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3分)

(2)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3分)

15.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1分)

描写了三峡秋天凄清的特点,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1分)。(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16.如: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__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杜甫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2分)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8.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恒不一见( ) (2)始悟为山市( )

(3)惟危楼一座( ) (4)窗扉皆洞口( )

(5)高插青冥( ) (6)裁如行点( )

(7)尘气莽莽然( ) (8)居然城郭( )

19.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或短语。(4分)

(1)一切都变得没有( ) (2)高高低低的城墙( )

(3)昏暗得看不分明( ) (4)大风停止,天空晴明( )

20.翻译句子。(6分)

(1) 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21.些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B.一行/有/五点明处。

C.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D.。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22.读完此文,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给你的印象。(2分)

23. 你还了解哪些“聊斋”故事,请列举一个,并简述之(2分)

18.略     19.一切乌有  高垣睥睨  黯然缥缈   风定天清      20.略    21.D      22.瞬息万变/变幻莫测     23. 示例:《商三官》中十六岁的商三官,为了给父亲报仇,女拌男装,终于亲手杀死了仇人。再如《侠女》,侠女为报顾生照看老母之恩,以身相许,为顾家留下血脉,然后绝尘而去。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文后的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潭中鱼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2)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

(3)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4)不可久_________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闻水声,如鸣佩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3)因为(4)停留

15、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16、作者刚开始是无忧无虑、欣然而往的,但在环境的刺激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苦闷。作者因为当时谪居永州,满腹宏图大志不得施展,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17、因为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所以水与各种形状的石头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阅读《小石潭记》,然后完成下列各题。(15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潭中鱼百许头( ) (2)悄怆幽( )

(3)不可久( ) (4)而从者( )

10、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_____________ _ 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3分)

(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3分)

1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3分)

9(1)大约 (2)深 (3)停留(4)跟随

10(1)如鸣佩环 (2)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1.(1)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2)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12.移步换景;定点特写;比喻

13.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有删节)

【乙】道洲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②木异竹,垂阴相荫③。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元结《右溪记》,有删节)

【注释】①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②休:美好。③阴:树荫。荫:遮蔽。④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⑤裨(bǐ):使。

1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凄神寒骨( ) ⑵从小丘西行( )

⑶不可名状( ) ⑷悄怆幽邃( )

14.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潭西南而望 而子敬先亡 B. 为之怅然 心乐之

C. 为之怅然 为坻,为屿 D. 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15.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⑵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2分)

16.

【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

① ② ③

13.(4分)⑴使……凄凉   使……感到凄凉(凄清)  ⑵向西   ⑶说出   ⑷深

14

(3分)B 都是代词

15

(4分)⑴(2分)(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⑵(2分)这条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地方。(得分点:若,如果,1分;宜,适合,适宜,1分。意思对即可。)

16.

(3分)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

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

③景色都很优美。(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

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每写出1点得1分,无需举出相应的语句。得满3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20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虎与刺猬①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②,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③,乃侧身语云:“旦来遭④见贤尊⑤,愿郎君且避道!”

注解:①本篇选自隋代侯白撰写的笑话集《启颜录》。②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这里指肉丸子。③橡斗:带壳的橡实。④遭:偶然碰见。⑤贤尊:尊称对方之父。

6.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两项。(4分)( )( )

A. 驴不怒 B. 以为

高处不以为且噬己也

C. 稍近狎 D. 跳踉大㘎

香远清 虎

E. 放山下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7.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②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

8.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噫!形之磨也类①有德②,声之宏也类有能。向③不出④其技,虎虽猛,疑畏卒⑤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黔之驴》原文结尾删节部分)

注释:①类,似。②德,修养。③向,当初。④出,显示。⑤卒,始终。

①说说《黔之驴》中是以哪些句子分别表现虎的“疑”、“畏”和“取”?(6分)

②有人说,《黔之驴》中的老虎连驴都害怕,是只“胆小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2分)

9.联系上文,比较两则甲乙两文中虎的形象并且结合文章寓意说说你的感悟。(4分)

6、A   C

7、①略

   ②刚才遇见了您的父亲,愿意为您让路!

8、略    9、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