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1.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之”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或异二者之为

22.在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

喜——   民——

进——   忧——

23.文段中“进”照应 ,“退”照应 。(2分)

24.文段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2分)

2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26.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具备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3分)

21.D  22. 悲   君   退   乐    23.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24.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26.先忧后乐

回忆文言文《童趣》,完成8—13题。(17分)

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的意思(3分,每题0.5分)

(1)项为之(2)鹤云端

(3)夏蚊成雷,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4)喷以烟。( )

(5)数十,驱之别院。( ) (6)虫蚊为兽。( )

9.写出两个出自本文成语并解释(2分)

(1) :

(2) :

10.请你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

11.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12.第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 (3分)

13.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从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答:

8-10题 (略,参照教参与课本)

11.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12. 癞蛤蟆   土砾凸者    草

13. 

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热爱生活,要学会观察和想象,还要有爱心。

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填空(4分)

(1)《童趣》一文中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观虫斗,驱赶__________三件事,全文紧紧围绕“______________”一词,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4分)

(1)心所向( ) (2)项为之( )

(3)数十( ) (4)之别院( )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所写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569c2693370bf7.jpg]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10分)

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滁皆山也 环:( )

  (2)醉翁之不在酒 意:( )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0.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12.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2分)

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指《醉翁亨记》。 ②商人。 ③查税征税。

8.(1)围绕(环绕)   (2)情趣(意趣、兴趣)   

9.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10.琅琊(山)    酿泉

11.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12.《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 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6-9题(10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倍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2分)

A. 一百里 B. 猛浪

潭中鱼可百为佣耕

C. 争高直 D. 猿则百叫无

目陈胜 天下独

7、下面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将军被坚执锐B.其岸势犬牙差互

C.戴朱缨饰之帽(《送东阳马生序》)D.尉果广(《陈涉世家》)

8、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9、有同学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主要是描绘富春江的“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2分)

[aef3e0c6a874e3e5.gif]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2、解释下列词语。(2分)

名____ _ __ 案牍_______________

23、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每句只画一处)(2分)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不 在 深

24、“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本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2分)

22、(2分,每个 1分)著名、出名   官府的公文 

23、(2分,每个一分)①无 /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 不 在 深

24、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分)    高洁傲伟  安贫乐道(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作青云白鹤 ②项为之

9.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选文作者围绕“物外之趣”写了童年的三件趣事:①

。③ (3分)

1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分)

8.(1)景观,景象;(2)通“僵”,僵硬

9.(1)夏夜的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2)等到神志恢复,捉住癞蛤蟆,抽打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10.将蚊子看成群鹤在空中飞舞鸣叫;在土墙和杂草中神游;看癞蛤蟆吞食二虫。

11.认真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善于联想与想象;大胆实践。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 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 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沈复《幼时记趣》)

【乙】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细绢做的单上衣)来,温《缁衣》(《诗经郑风》中的一篇)一章。适先生奓户(开门)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同“喷啧”,赞叹声)。

(清 袁枚《祭妹文》节选)

6.哪一组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2分) ( )

A.驱别院 是吾剑所从坠(《刻舟求剑》)B.项之强 以丛草

C.怡然自 遂不履(《郑人买履》)D.忽有庞大物 两童子音琅琅

7.下面四个句子都是省略句,哪一个句子的省略部分补充得不准确?(2分) ( )

A.徐喷以(之)烟B.使(之)与台齐

C.见二虫斗(于)草间D.驱之(于)别院

8.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中“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两位作家回忆童年生活,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请各举一例子以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D

7.A

8.①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②天冷时蟋蟀冻僵了,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

9.既反映了小孩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

10.《幼时记趣》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表现观赏群鹤舞空的专注、入迷;“徐喷以烟”“作青云白鹤观”“怡然称快”表现想象的奇特,孩童的率性;“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同情弱小、驱除强暴的急切心理。

《祭妹文》“汝奋臂出其间”表现捉蟋蟀时的急切;“岁寒虫僵,同临其穴”表现孩子的善良。

爱莲说(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

(1)可爱者甚( ) (2)不不枝 ( ) (3)乎众矣(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9.从下面的句子中选出“之”字用法及意义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相同的一项。( )(2分)

A. 花之隐逸者也 B. 何陋之有 C. 两狼之并驱如故 D. 渔人甚异之

2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3分)

17、(1)多(2)生长枝蔓(3)应当 (3分)

18、对于菊花的喜爱,从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的喜爱,和我一样的人有谁呢?(2分)

19、C (2分) 

20、世人盛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的思想感情。。(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习题(14分)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湍:

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轩邈:

③梅花为寒所 勒:

④山岚色之妙 设: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①负势竞,互相轩邈 B. ①猿则百叫无

②横柯蔽,在昼犹昏 ②月景尤为清

C. ①夹岸高山,生寒树 D. ①梅花寒所勒

在朝日始出 ②歌吹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1、③勒:约束,阻止。④设:着,涂。             2、C

3、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4、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