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6分)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增其旧制( ) (2)乐民之乐者( )
(3)然而不王者( ) (4)见孟子于雪宫( )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或异二者之为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B.、悍吏之来吾乡 后天下之乐而乐
C.、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何时而乐耶
D.、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其真无马耶
1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15.《孟子 ·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你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3分)
12、(1)规模 (2)以……为乐 (3)做王 (4)接见
13、B
14、(2)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责怪)国君,是不对的
15、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继承和发展”,1 分,“忧国忧民”2 分, 3分。)
(乙)文翻译: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却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不曾有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15分)
(甲)暖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③不可具状 ④公退之暇,被鹤氅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B.、
C. D.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2分)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2分)
16.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4分)
答:
13、.①尝:曾经。②庙堂:宗庙和殿堂,指朝廷。,③具:全,都。④被:通“披”,披着。
14. B A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②助词,与“已”组合成“而已”,罢了,表语气。B连词,因为。C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代竹子。D①代词,这样;②助词,表状态)
15.①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②焚香__,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意思对即可)
16.范仲淹优国优民;王禹偁随遇而安、自得其乐。(意思对即可)
17.指抗坏血酸。抗坏血酸就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它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保护体内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12分)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
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晚岚①;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注释】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独于碧不甚了然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
斗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3分)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明白。(清楚)。(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19、青溪的溪水像跳跃的珍珠,飞溅的雪花,这种景色也和别的泉水没什么不同,只有它的水色是最奇特的。
20、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
21、语段(一)用潭中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烘托。
语段(二)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笙”等比喻水色。
(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笙”和水进行比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2——14题 (10分)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 )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
(3)北堕小潭( ) (4)卷石底以出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1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甲文:
乙文:
12(1)民桥其上(搭桥,架桥) (2)逾石而往有石泓 (越过,经过)
(3)北堕小谭(落入) (4)卷石底以出(弯曲,翻卷)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答案】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2分)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答案】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2分)
1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2、解释加点词语 (3分)
虎求百兽而食之〔 〕 天帝使我长百兽〔 〕
兽见之皆走〔 〕
13、翻译句子 。(4分)
2、天帝使我长百兽。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14、下列关于“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3分)
A.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兽见之皆走D.择其善者而从之
15、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 (1分)
12吃,掌管,全都 13天帝派我来掌管百兽,老虎认为它说的对,所以就和它一同行走。
14 A 15狐假虎威
【甲】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沈复 《幼时记趣》节选)
【乙】林子夜对客,有物粉羽①,飞绕烛上,以扇驱之,既去复来,如是者七八,终于焦首烂额,犹扑扑必期以死,人莫不笑其愚也。予谓声色利欲,何啻②膏③!今蹈④之而不疑,灭其身而不悔者,亦宁免为此虫笑哉?噫! (林昉 《赴火虫》)
【注释】①有物粉羽:一种翅膀有粉的虫子。 ②啻(chì):只。 ③膏:油脂。④蹈:投入。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 ) ②项为之强( )
③以扇驱之 ( ) ④亦宁免为此虫笑哉 ( )
14.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今蹈之而不疑
B.又留蚊于素帐中。 终于焦首烂额。
C.徐喷以烟。 犹扑扑必期以死。
D.使其冲烟飞鸣。 有物粉羽,飞绕烛上。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莫不笑其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乙】两文都与昆虫有关,但内容和表达主题均不一样,请概括说明。(6分)
【甲】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3.①比 ②同“僵”僵硬 ③驱赶 ④难道
14.D
15.①(我)心中想像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②人没有不笑它愚蠢的。
16.(6分)
【甲】内容:观蚊如鹤 主题:表现童真童趣。
【乙】内容:飞虫扑火 主题:讽刺那些为追逐名利而不顾一切、毁灭性命的愚蠢之人。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划线字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悉如外人
(3)寻病终
(4)欣然规往
1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翻译:
(2)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
11.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好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参考示例,给下面两句话写批注。(2分)
示例:渔人甚异之。
批注:写出渔人发现桃源时的惊喜、诧异之情。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批注: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批注:
12.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请你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个理想社会?(2分)
9、略10、略
11、(2分)A.生动地写出了桃花源和平宁静的生活环境。
B.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12、(2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1)物外之趣 (2) 果如鹤唳云端
(3)鞭数十 (4)项为之强
10、翻译句子。(2分)
(1)又留蚊于素帐中。
(2)以丛草为林。
11、简述作者回忆了童年哪几件趣事?(3分)
12、 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13、请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 (2分)
9. (1)超出事物本身 (2) 鸟鸣 (3)用鞭子打 (4)“强”通僵,僵硬的意思(共4分,每空1分)
10.(1)又把蚊子留在无色的蚊帐中。(2)把草丛当作树林。(2分)
11.①将夏蚊“私拟作群鹤舞”。②神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③观二虫斗草间,鞭虾蟆。(3分)(意思对即可)
1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2分) 13.庞然大物、怡然自得等。(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 题。 ( 12 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屋舍俨然 俨然:( ) ②阡陌交通 交通:( )
③宠辱偕忘 偕: ( ) 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
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各用一句话说说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从乙文括号中的句子里任选一处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的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①整齐的样子 ②互相通达 ③ 一起 ④ 探求 (4分)
6. ①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气,逍遥自在。
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4分)
7. 甲:进得桃花源中,一片祥和景色映入眼帘。
乙:尽览岳阳楼的美景,不由想到自己的远大抱负,由衷感叹。 (意对即可,2分)
8. 例:【沙鸥翔集,锦麟游泳】 水波之上,有鸥在飞翔,成群结队,翱翔于天际之间。水面之下,波光粼粼,斑斓的鱼儿也在日光的映照下闪着光彩。
水之上,水之下皆有美景,相映成趣。飞鸟,游鱼尽得之,何谈不美? (2分)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17--21题。(16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7.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①必细察其纹理( )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
③徐喷以烟( )
④怡然自得( )
18、找出文中的成语(至少找两个)(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 _。
19.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0.课文写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依次概括三件在下面横线上。(3分)
① ② ③
21.说说作者幼时为什么“时有物外之趣”? 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3分)
17、(1)花纹 (2) 比 (3)慢慢地 (4) 喜悦的样子(2分,意对即可)
18.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
19、(略)
20.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3分,填对任意3个即可得满分)
21.一问:①他有很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 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③能大胆联想和想象。
二问: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2分,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