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4分)
(1)略无阙处: (2)沿溯阻绝:
(3)良多趣味: (4)哀转久绝:
18、翻译下列句子(2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9、填空:文中用“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 .
20、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结合文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2分)
17、(1)通“缺”,缺口 (2)顺流而下
(3)实在,确实,真 (4)停止,消失
18、即使(就算)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不觉得)快。(加点词必须翻译准确)
19、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分,每处1分)
20、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桃花源记(节选) (11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
答:
20.“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分)
答:
[e6fe3d83fb06c415.gif]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选文,回答7-10题。(10分)
7.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 ) (2)妻子不觌( )
8.翻译下面句子(2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9.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 ,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
”来表达。
10.通读【乙】文,说一说你如何看待陆游?(2分)
7.(2分每题1分)(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8.(4分,每题1分)(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9.(4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分) 信乎其似巢也(1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
10.略。(有道理即可)
译文:我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我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窝啊!”
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3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7、解释加点词的词义。(2分)
①晓雾将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分)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
10、简答。(5分)
(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2分)
(2)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 _____”和 “_ 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 ”。(3分)
7、(共2分)(1)消散(或“消歇”“散去”) ②院子(或“庭院”)③ 只是(或“只”)④ 参与,这里指欣赏
8、(共2分)B
9、(共4分)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
10、(共5分)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 ②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0.解释下列加线词(4分)
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咸来问讯:
2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村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①_________ _______ ②__________ ______
24、渔人偶遇桃花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47ad5aa480b4f6ef.gif]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童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2分)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项为之强( ) 项为之强( )
以丛草为林( ) 方出神( )
10. 翻译句子。(4分)
(1)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鞭数十,驱之别院。
11.文中写了哪三件趣事?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4分)
8、沈复 、《浮生六记》
9.颈,脖颈;通“僵”,僵硬;把;正。
10.(1)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得不停地拍手叫好。(2)抽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园子去。
11.观蚊成鹤,视草为林,鞭逐虾蟆;有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阅读《童趣》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项为之强( ) (2)徐喷以烟( )
(3)鹤唳云端( ) (4)鞭数十(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2分)
14、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一件童年趣事。(2分)
11、(1)通僵,僵硬;(2)慢慢;(3)鸟鸣;(4)用鞭子打。(4分)
12、(1)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2分)
(2)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2分)
13、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2分)
阅读《幼时记趣》,回答13-16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3、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明察秋毫: 怡然称快:
盖一癞蛤蟆也: 项为之强:
14、翻译文中画线句。(4分)
(1)
(2)
15、文章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3分)
答:
16、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3.眼力 喜悦的样子 原来是 同“僵”,僵硬
14.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15.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仔细观察、富有想象力、有专注的精神、热爱生活、有童心、有生活经验。
16. 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11分)
童趣
15.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项为之强: (2)作青云白鹤观:
(3)兴正浓: (4)鞭数十:
1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17文中出现了几个成语,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18.细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能够体会到如此多的乐趣?(3分)
15、(4分)(1)通“僵”,僵硬 (2)景象、景观 (3)兴致 (4)用鞭子打
16、(2分)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17、(2分)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夏蚊成雷 怡然称快(写出两个即可,字写错不给分)
18. (3分)观察细致,想象力丰富,热爱自然(答出前两点也可得满分)
对比阅读(17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7、解释下面句中黑体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 ) ②陶后鲜有闻 ( )
③而名之不可( ) ④莫能肖也 ( )
18、《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19、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 纯以情韵胜 能以径寸之木
C.花之富贵者也 何陋之有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1、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2、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
23、(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2分)
17、①立,树立 ②少 ③说,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像”亦可)
18、B 19、A
20、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1、B
22、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3、洁身自好 高洁,品德高尚
译文: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靠情韵取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她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像。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