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 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 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
(3)请已之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9.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而子敬先亡 B.拔山倒树而来
C.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D.远者小而近者大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1.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8、(1)季节 (2)想要 (3)停止 (4)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2分)B
10、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11、(3分)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1分);竭尽家财买水仙花(1分)。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1分)。(意对即可)
读《童趣》回答9—11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下面选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物外:超出事物本身。B.、兴正浓:兴,高兴。兴正浓,指作者正在高兴的时候。
C.、秋毫:比喻最细微的事物。D.、强:通“僵”,僵硬的意思。读音“jiāng”。
10、下面对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节选自自传体散文集《浮生六记》。
B.、本文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C.、本文主要用了想象和联想来写童年趣事。
D.、本文通过“观蚊成鹤”“鞭蛤蟆”两件事写出了童年趣味,体现出作者是一个十分善于观察并且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11、下面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藐小之物 B.、昂首观之 C.、项为之强 D.、驱之别院
9B10D
11A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⑷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俶尔远逝(忽然) B.凄神寒骨(使……凄凉)
C.隶而从者(随从) D.犬牙差互(狗的牙齿)
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的写作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都是从正面来描写水清澈。
C.选文中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D.选文在第⑶段透露出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的感情。
3.翻译(2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1.D 2.D 3.(略)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5分)
⑴明察( )秋毫 ⑵项为之强( ) ⑶徐( )喷以烟
(4)青云白鹤观 ( ) (5)盖( )一癞蛤蟆(6) 鞭( )数十
(7)果( )如鹤唳云端( ) (8)以丛草为林( )
1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驱之别院C.为之怡然称快D.使之冲烟飞鸣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
15.请你写出本文中的成语(不少于两个)。(2分)
16、本文描写了童年时代的哪三件“物外之趣”,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3分)
17、第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___________,所拔的“山”指的是:____________所倒之“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8、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3分)
12.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13.拟人。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将山人格化、具象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心中的感受,表现“我”内心极度的失望。
14.对于“海”,我是怀着隐秘的想望去追求的,这里的“海”是一种光明、自由、理想境界的象征。而“山”,却“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敲碎了“我”的美梦,让“我”的理想落空。这里的“山”,是通向理想的道路,是重重的困难、道道的难关。
15. 我七岁的时侯,看一张照片时妈妈告诉我的。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⑷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选文的作者是 ,唐代的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⑴俶尔远逝( ) ⑵水尤清冽( )
⑶往来翕忽( ) ⑷以其境过清( )
3.选文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写游鱼的句子是: , ; , ,
。(用原文内容填空)(1分)
4.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表现这种情感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分)
答: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⑵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
1.柳宗元 文学家 2.⑴忽然 ⑵清凉 ⑶轻快 ⑷因为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孤凄;侧面烘托
5.⑴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⑵潭中游鱼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⑷每至晴处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2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⑴略无阙处( ) ⑵良多趣味( )
⑶属引凄异( ) ⑷或王命急宣( )
3.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B.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C.其间千二百里 飞漱其间 D.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4.文段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 、 的特点;
后写水,则描绘不同 的不同景象。(2分)
5.第⑶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
6.从全文看,第⑷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2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
1.《水经注》、郦道元
2.⑴通“缺”;断缺 ⑵确实,实在 ⑶连续不断 ⑷宣布,传达
3.C
4.连绵不断、隐天蔽日;季节
5.“素湍绿谭,回清倒影。”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7.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或月亮的。
⑴至于夏水襄陵,治溯组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⑶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第⑴段写三峡什么景色,特点如何?(2分)
答:
2.用“ ”在第⑴段中划出最能体现三峡水势之险的句子。(1分)
3.“素湍绿潭”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可见怎样的景观?(2分)
答:
4.“良多趣味”一句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1分)
5.作者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用意何在?(2分)
答:
6.翻译下列语句。(4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1.三峡的水 急
2.“朝发白帝……不以疾也。”
3.俯视;写出了春冬之时三峡壮丽的景观。
4.热爱三峡景物,热爱大自然
5.以声衬静,渲染山谷的清幽,凄清
6.翻译(略)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6—10题。(共16分)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用斜线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故 时 有 物 外 之 趣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明察秋毫 ( ) ②鹤唳云端 ( )
③鞭数十 ( ) ④徐喷以烟 (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9.第③段中具体表现“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 ”(1分)
“我”能得到这种“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2分)
10.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分)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阅读下面的选段,
6. 故∕时有∕物外之趣
7.(1)眼力 (2)高亢地鸣叫 (3)用鞭子打(鞭打)(4)用
8. (1)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2)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只(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9.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观察细致(1分) 想象奇特(1分)
10.连用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9—1 3题。(18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念无与乐者。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 ②凄神寒骨( ▲ )
③念无与乐者( ▲ ) ④怀民亦未寝 ( ▲ )
11.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乃记之而去
B.其实味不同 其岸势犬牙参互
C.乃记之而去 而子敬先亡
D.缚者何为者也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13.《小石潭记》中小石潭的景色优美,却很少有人欣赏;《记承天寺夜游》中承天寺月色怡人,却只有苏轼和张怀民两人流连。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作者的经历,分析两位作者当时的心境。(4分)
▲
9.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念/无与乐者。
10.许:①表约数,上下或左右 ②凄:使……凄 ③ 想、思考 ④睡
11、C 12、(略)
13.柳宗元被贬永州,苏轼被贬黄州,都担任有职无权的闲职,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柳宗元寻幽探秘,发现小石潭如此之美,却无人欣赏,不由触景生情,生发出孤独、寂寞的情怀,苏轼在皎洁的月光下慨叹“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流露出他在被贬过程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徐喷以烟
(2)盖一癞蛤蟆也
1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 明察秋毫: (2) 故时有物外之趣:
(3) 私拟作群鹤舞空: (4) 方出神: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2.这篇散文追记了作者童年极有情趣的童年生活,主要讲述了三个“物外之趣”。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3分)
9.(1)徐喷/以烟
(2)盖/一癞蛤蟆也
10. (1) 眼力 (2) 所以 (3) 私下 (4) 方正
11.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12.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