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7-9题(11分)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解释下面加点字(4分)

连月不 ) 长烟空( )

酒临风 ( ) 国怀乡( )

8、翻译画线的句子。(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三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放晴    全     端、持(执)    离开

8、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9、抒发作者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亭止息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8.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2分)

6.(4分)(1)睡觉  (2)只,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

7.(4分)

  (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空明”1分,“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由是”1分,整旬的意思大体正确1分。)

8.(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5~8题。(18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醉翁之不在酒 意 (2)得之心而之酒也 寓:

(3)树林阴 翳: (4)太守之其乐也 乐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4分)

8.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5.(4分)(1)情趣 (2)寄托(3)遮盖(4) 以……为乐(每小题1分)

6.(6分)(1)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熏熏的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2)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

7.(4分)①读出了太守的“醉”是表象,而“乐”才是实质,②写“醉”正

是为了写“乐”。③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每答对一个点,得一分,答全3点得满分。表述不清,酌情扣分。)

8.(4分)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评分标准:生活态度2分,联系实际谈看法2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至于夏水陵( ) ②沿溯阻 ( )

王命急宣 ( ) ④虽乘御风( )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0.作者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张弛相间,可称妙笔生花。请从文中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2分)

11. 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凸显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

8.①上②断③有时④飞奔的马。每空0.5分,共2分。

9.①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2分)。②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2分)。要求关键词语准确,共4分。

10.参考答案:比如从全文看,写山为静,写出了山的高峻连绵,写夏水为动,写出了夏水的宏大、流速快,激烈紧张。又如写春冬景色静中有动:“绿潭”、“倒影”是静,“素湍”、“回清”是动;写萧瑟秋景,则以动衬静,用“高猿长啸”写“空谷”的凄静,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2分)。答出一处即可。

11. 一方面凸显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1分);另一方面凸显了三峡山高、峡长、峡连的地形特点(1分)。意对即可,共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4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

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亭午夜分( ) ⑵沿阻绝( )

⑶不可见( ) ⑷四无纤翳( )

1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渔者歌曰/ 而两狼之并驱如 B.屠惧,投骨/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C.则湍绿潭/ 又留蚊于帐中 D.春冬时/ 久不散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15、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两文中的“山”都体现出 的特点,甲文中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乙文中体现出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3分)

12.⑴正午  ⑵逆流而上 ⑶都,全部  ⑷看   

13.C

14.⑴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呀。

⑵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15.高峻   甲文原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或: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乙文原句: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6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cù)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①数(cù):密。②《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之者谁 ( ) ⑵云归而岩穴( )

⑶愈以为有 ( ) ⑷自西山道口北(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而泻出两峰之间者 太守与客来饮

B. 投小石 太医王命聚之

C. 良久不知有汉

D. 环可上 辍耕垄上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6分)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⑶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15.文段理解。(4分)

(1)两篇文章都是借景抒情的散文,试从思想感情的角度比较它们的不同。(2分)

(2)小石城山与柳宗元有什么相似点,你能够结合文章说说吗?(2分)

12.(每字1分,共4分)

⑴命名       ⑵昏暗       ⑶确实(答“果真”算对)       ⑷直往,径直

13.B(2分)

14.(每题2 分,共6分)

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⑵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好像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偃” “类”译对一个得1分。)

⑶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或”“夫” 译对一个得1分。)

15.(每题2分,共4分)

(1)①甲文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乙文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苦闷的思想感情。(各1分,共2分)

(2)小石城山处偏僻荒远之地,不被人赏识这与柳宗元被贬永州,不被重用相似;②小石城山自然质朴而不矫揉造作,坚毅、刚强而能坚守孤独这与柳宗元正直、执著,坚持操守的美德相似。(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乙】文译文: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沿路寻求没有发现胜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之处,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它的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好像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哦!我怀疑创造万物的上帝有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没有上帝吗?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这两种说法,我是都不相信的。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10-13题。(17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①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②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③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④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⑤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 亦不复谈, 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选自《游虎丘小记》)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无与乐者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秋夜坐钓月矶 ④时风铎

11.下面各选项中加点的“于”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一句中的“ 于”字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生淮北则为枳 B.泥掌故

C.其剑自舟中坠水D.至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不复饮酒, 亦不复谈, 以静意对之。

13.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甲文中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②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10.①想,思考  ②只是,不过  ③曾经  ④听到

11.A

12.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②月色如积水自上而下充满整个院落,水中的水藻和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

③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

13.①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

②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文段一】

〖甲〗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小石潭记(节选)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予尝古仁人之心 ②斯人 ③以其境过      ④乃记之

A.探求 稍微 冷清 离开  B.探求 没有   冷清 离开

C.请教 没有 清白 走了  D.请求 一点点  冷清 离开

9、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不可久

B.是  进亦忧,退亦忧    问今何世

C.去  乃记之而       则有国怀乡,忧谗畏讥

D.异  或二者之为      陟罚臧否,不宜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写于范仲淹罢相的第二年。他虽然仕途坎坷,却并不因此而悲观消极。

B.甲文节选片段借助虚拟的“古仁人”形象,寄托自己的思想和抱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现在要发扬的所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也是这种思想的表现。

D.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的是朝廷做官。“退”指的是退隐山林。

 8、B   9 、A    10、D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账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8、解释加点的词。(4分)

(1)项为之 ( ) (2)徐喷烟 ( )

(3)见藐小物 ( ) (4)果如鹤云端 ( )

9、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段写了哪些“物外之趣”?(2分)

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愿作一个富于情趣的人吧!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下面的几个词营造出一份物外之趣!(3分)

湖水 斜阳 流云

8、(1)同“僵”,僵硬    (2)用    (3)的    (4)鸟鸣

9、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党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10、将蚊子冲烟飞鸣看作是鹤唳云端的景象。

11、略

阅读《童趣》,完成8 – 11题。(11分)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账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8、解释加点的词。(4分)

(1)项为之 ( )(2)徐喷烟 ( )

(3)见藐小物 ( )(4)果如鹤云端 ( )

9、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段写了哪些“物外之趣”?(2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愿作一个富于情趣的人吧!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下面的几个词营造出一份物外之趣!(3分)

湖水 斜阳 流云

11、略

12、心仪,喜欢,担心,雀跃(仅参考)

13、(1)运用拟人的修辞,既表现了茑萝的纤弱,也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担心和无比的怜爱。

(2)运用了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茑萝花在微风中摇曳多姿的情状。(仅参考)

14、为了强调。示例:星星点点的阳光从密密匝匝的竹叶间泻下,洒在翠润如玉的小草上,流在一路欢歌的溪水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