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4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

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亭午夜分( ) ⑵沿阻绝( )

⑶不可见( ) ⑷四无纤翳( )

1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渔者歌曰/ 而两狼之并驱如 B.屠惧,投骨/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C.则湍绿潭/ 又留蚊于帐中 D.春冬时/ 久不散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15、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两文中的“山”都体现出 的特点,甲文中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乙文中体现出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3分)

12.⑴正午  ⑵逆流而上 ⑶都,全部  ⑷看   

13.C

14.⑴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呀。

⑵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15.高峻   甲文原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或: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乙文原句: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二)古文阅读,完成题目(14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②忆年少时( )

乎众矣 ( ) ④余以为妙 ( )

10、下列句中与“湖中荷花尽作飘摇态”中的“之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莲出淤泥而不染B.、何陋

C.、水陆草木花D.、渔人甚异

1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12.读文赏荷:(4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519d4bdeeb8695cb.jpg]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4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选自《岳阳楼记》)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与朱元思书》)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 势竞上: (2) 猿则百叫无

(3) 春和明:________ (4)而长烟一空: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语句。(4分)

(1)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10.【甲】文中作者用“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八字表达自己的览物之情,【乙】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请找出来。 (2分)

11.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句子,试加以赏析。(4分)

8.(1)依凭  凭借 (2)停止(3)日光(4)有时

9.⑴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

⑵横斜着的枝条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

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10.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或: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1. 答案要点:运用手法,表达内容,表达效果

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1--16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1、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作青云白鹤 (2) 数十

12、请你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

13、第三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2分)

14、第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 (3分)

15、文中出现了几个成语,请写出两个来

(2分)

16、《童趣》一文的作者是 (1分),选自《 》(1分)。作者在童年时对着蚊子“徐喷以烟”,让蚊子“冲烟而飞鸣”。从这些物外之趣中,你感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3分)

答:

11、(1)景象、景观  (2) 鞭打

12、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私底下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13、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14、癞虾蟆    土砾凸者      草 (或丛草)

15、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夏蚊成雷(任写两个)

16、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写趣》

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应该富有观察力和想像力,要有一颗童心,还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3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10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沿溯阻王命急宣

③不以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答:

14.[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2分)

答:

12.①绝:断    ② 或: 有时  ③ 疾:快    ④悉:全,都   (4分)

13.①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俊,山上草木茂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4分)

14.[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2分)

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7-9题(11分)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解释下面加点字(4分)

连月不 ) 长烟空( )

酒临风 ( ) 国怀乡( )

8、翻译画线的句子。(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三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放晴    全     端、持(执)    离开

8、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9、抒发作者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亭止息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8.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2分)

6.(4分)(1)睡觉  (2)只,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

7.(4分)

  (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空明”1分,“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由是”1分,整旬的意思大体正确1分。)

8.(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5~8题。(18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醉翁之不在酒 意 (2)得之心而之酒也 寓:

(3)树林阴 翳: (4)太守之其乐也 乐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4分)

8.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5.(4分)(1)情趣 (2)寄托(3)遮盖(4) 以……为乐(每小题1分)

6.(6分)(1)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熏熏的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2)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

7.(4分)①读出了太守的“醉”是表象,而“乐”才是实质,②写“醉”正

是为了写“乐”。③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每答对一个点,得一分,答全3点得满分。表述不清,酌情扣分。)

8.(4分)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评分标准:生活态度2分,联系实际谈看法2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至于夏水陵( ) ②沿溯阻 ( )

王命急宣 ( ) ④虽乘御风( )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0.作者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张弛相间,可称妙笔生花。请从文中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2分)

11. 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凸显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

8.①上②断③有时④飞奔的马。每空0.5分,共2分。

9.①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2分)。②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2分)。要求关键词语准确,共4分。

10.参考答案:比如从全文看,写山为静,写出了山的高峻连绵,写夏水为动,写出了夏水的宏大、流速快,激烈紧张。又如写春冬景色静中有动:“绿潭”、“倒影”是静,“素湍”、“回清”是动;写萧瑟秋景,则以动衬静,用“高猿长啸”写“空谷”的凄静,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2分)。答出一处即可。

11. 一方面凸显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1分);另一方面凸显了三峡山高、峡长、峡连的地形特点(1分)。意对即可,共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