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定。④浣:洗衣。

28、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2分)

(1)黄发垂( ) (2)行数里( )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阡陌交通( ) (2)如外人( )

(3)其丈夫担粪灌园 ( ) (3)自不如远甚也( )

3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恨不如远甚也!

3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译文:

3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tiáo    fǔ   29、(1)交错相通   (2)全、都(3)正、正在(4)遗憾

30、(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自恨不如/远甚也!31、略 32 、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阅读刘禹锡《陋室铭》完成13-15题 (6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 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4.翻译句子。(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3、(2分)名:出名(或著名)      (2)  德馨:品德高尚

14、(2分)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15、(2分)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 ) (2)未复有能其奇者( )

(3)怀民亦未( )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略   

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和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19~23题(16分)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皎然: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2分)

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19、(2分)(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

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A )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段描写的粗略些。(注:这题是我根据以往经验杜撰的,(B)段中我从四望皎然猜测是描写月光的。没有去查资料考证,请谅解。)

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总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阅读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选段,完成17—18题。(共4分)

得西山后八日,寻(沿着)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高耸仰卧),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qīn 高耸) 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17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18.这段文字在描绘景物方面很有特色,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就这方面作一些点评。(2分)

17 写小丘所处位置及小丘的形貌。(2分,意思对即可。)

18文中描绘景物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则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丘的奇特风光,展现了永州一带山水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传神。(2分。)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文后问题。(18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潭西南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消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

 12.用课文原句在横线处填空。(2分)

 13.解释文中加点字意思。(2分)(1)许:_________________ (2)去:________________

 14.按要求符号画出限定句子。(2分)

  (1)用“~~~”画出第①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2)用“(  )”标出描写少游鱼动态的句子。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大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并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及被贬后凄苦心情的句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 每空1分,共2分。(1)似与游者相乐  (2)不可知其源

       13.每个1分,共2分。 (1)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2)离开

       14.每方面1分,共2分,多画、少画不给分。 (1)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 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

       15.译出“以”和“清”二个词1分,句子大意大正确1分,共2分。因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过于冷清(凄清)

       16每句1分,共2分。凄神寒骨  消怆幽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8—13(14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啁啾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草节盘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则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与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雏无有。闻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为世路为甚宽也哉!

——戴名世《鸟说》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死于槽枥之间 ( ) ⑵.一食尽粟一石( )

9.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 人手能之 觅二鸟雏无有

B. 主人戏手撼其巢 媵人持汤沃灌,衾拥覆

C. 不知何鸟也 真无马邪

D. 则二鸟于其枝干之间 主人戏以手撼其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⑵.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

1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雄者往取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12. 用原文回答,小鸟的“娟皎可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3.两文在体裁和写法上相似,而在写作内容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马说》借马喻人,告诉我们人才的发展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 。《鸟说》借鸟喻人,提醒我们有识之士的发展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8.⑴两马并驾 ⑵有时   9.B  10.⑴ ⑵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  11. 雄者往取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12.羽毛洁(或:色明洁) 音鸣好(或鸣好)  13.伯乐的发现(或伯乐);适合自己的环境。

附译文:

我读书的房屋,它旁边有桂树一棵。桂树上有一天有关关叫的声音,便看它,是两只鸟在枝干之间做巢,离地不到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巢像小杯子一样大小,精密完整而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毛色明亮而洁净,美好洁白可爱,不知它们是什么鸟。

  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房屋的主人 玩笑地用手摇它的巢,它们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就停。 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鸟卵,没有了。问它们的去向,是屋主的童仆抓走了。

  唉!因为这鸟的羽毛洁白而且鸣叫声音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居住在茂密的树林栖息呢,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才被奴仆屈辱而死。那人生上的路就很宽吗?!

阅读《童稚》,完成7~9题(6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8.文段中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 (2分)

9.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2分)

7、(1)   (2)          8、物外之趣

9、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9、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6分)

(1)项为之强( ) (2)果如鹤唳云端( )

(3)以丛草为林( ) (4)兴正浓( )

(5)方出神( ) (6)驱之别院( )

20、指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其: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蹲其身,使与台齐
B.为:以丛草为林 二虫尽为所吞
C.以:徐喷以烟 以虫蚁为兽
D.于:又留蚊于素帐中 于土墙凹凸处
2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蹲其身,使与台齐。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2、.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的哪几件趣事?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3分)答:

23、作者从平常的景物中获得了“物外之趣”,可谓情趣盎然,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呢?(2分)答:

19、僵硬  果然 把 兴致 正 驱赶  20、D  21、略22、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23、略

阅读文言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1)物外之趣 (2) 果如鹤云端
(3)数十 (4)项为之
11、翻译句子。(4分)
(1)又留蚊于素帐中。
(2)以丛草为林。
12、简述作者回忆了童年哪几件趣事?(3分)

13、 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14、请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2分)

10. (1)超出事物本身 (2) 鸟鸣 (3)用鞭子打  (4)“强”通僵,僵硬的意思(共4分,每空1分)

11.(1)又把蚊子留在无色的蚊帐中。(2)把草丛当作树林。(4分)

12.①将夏蚊“私拟作群鹤舞”。②神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③观二虫斗草间,鞭虾蟆。(3分)(意思对即可)

13.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2分)

 14.庞然大物、怡然自得等。(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