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7--9题(7分)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7.上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________(2分)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翻译) (2分)

然往来视,觉无异能者。

9.文中说“技止此耳”,黔之驴的“技”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各用文中一个字概括);作者借黔之驴讽刺了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分)

7.柳宗元(1分)   《小石潭记》(1分)

8.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驴子),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关键词:视、异)   (2分)

9.鸣(1分)  蹄(1分)    外强中干(或:貌似强大,实则无能) (1分)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2分)

渡一遭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 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注释】①更:再,重复。②当:担当,承担。③炽火:把炉火烧的很旺。④百沸:(水)沸腾。⑤筱:细竹子。⑥爬沙:本指蟹行,这里指鳖行。意思是艰难地爬行。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欲烹而之( ) (2)乃炽火使釜水百沸( )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鳖知主人以计取之

11.文中主人在说:“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这句话时的真实心理是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是个 的人。(3分)

12.这个寓言故事告诫我们 。(3分)

9. ⑴ 吃 (2分)       ⑵ 让(2分)

10.鳖明知道主人用计谋夺取它的生命。(2分,其中“计”和“之”的解释各1分)

11.我就不信你掉不到锅里,我吃不到你。(意思对即可)(1分)

    言而无信、虚伪、装腔作势的伪君子(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12.要识破那些伪君子的真面目,看清他们的真实用心。(3分)

阅读下文,完成5--8题(8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矣!

5.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人名)。(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1)香远清 ( ) (2)宜乎矣( )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一句道出了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意思就是说像作者一样具有莲般品质的人太多了。

5.《爱莲说》(1分) 周敦颐(1分)

6.(1)更加 (1分)     (2) 众多(1分)

7.(莲花)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观赏(它),却不可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2分)

8.  D(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注】跻:来到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沿溯阻(绝妙)B.虽乘御风(飞奔的马)

C.猿鸣清(到)D.目所履历(个人简历)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三峡七百里中 黄牛滩东入西陵界

B.王命急宣 绝壁千许丈

C.至峡口百里 高可二黍

D.曾无称有山水美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22. 两个语段所写的三峡山水有什么相同点?简要回答。(4分)

19.B(3分)      20. A C(4分,各2分) 

21.①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相同点有:三峡江水曲折,水势浩大;两岸重峦叠嶂,绝壁陡峻;林木郁郁葱葱,泉水泠泠;猿声长啸,气氛凄清。(4分,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游万柳堂记

清 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①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qú)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②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juān)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别馆:别墅。 ②訾:zǐ,诽谤,诋毁,非议。

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穷极土木之(精妙)B.亦无可(称意)

C.其堂曰“万柳之堂” (题名)D.其土以成山(堆积)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不得久居其中 治臣之罪

B.其洼以为池 高祖之以成帝业

C.宜不外慕乎富贵 安陵君许寡人

D.又何必朘民之膏以苑囿也哉 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夫贤公卿勤劳王事 ,固将不暇于此。

②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

22.作者在本文中借万柳堂的兴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46386a0ee90b88ce.gif]

阅读阅读《<世说新语>两则》,完成10-13题。(11分)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凹者为(    )    ②去后至(    )

一癞虾蟆(    ) ④与人行(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②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12.两个语段的主人公都是古代儿童,请你分别说说这两个孩子的主要特点。(2分)

13.有许多成语故事也反映了古代少年儿童的优秀品质,请你列举一个成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3分)

10.①山沟②才③原来是④约会、约定(2分,每空0、5分)

11.(1)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2分)

(2)(元方)回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2分)

12.文中的孩子是一个富有童心,喜欢游戏,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的孩子;(1分)

文中的孩子是一个天资聪明、知书识礼、善于言辞的孩子。 (1分)

13.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临池学书等,故事概括要求语言简洁,表述清楚。(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12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则湍绿潭 B. 清荣峻茂 多趣味

可以调琴,阅金经。 家富马,其子好骑。

C. 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 D. 空谷传响,哀转久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夜久语声,如闻泣幽咽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一千二百里长的三峡两岸,高山对峙,怪石嶙峋,峭壁重叠,群山绵延不断。

B.每逢到了春冬之季,三峡江水变得缓慢安详,青翠群山静静倒映在碧绿清澈的潭面上。

C.夏天的三峡有许多险滩,过往的船只不论是顺行还是逆行,其航道大都被阻隔断绝。

D.在雨后初晴或秋霜初降的早晨,三峡的山林水涧又展现出清凉热闹的另外一番景象。

[81b8d90213486f53.gif]

阅读《三峡》,完成6至9题。(16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沿阻绝 ( ) (2)多趣味 ( )

  (3)引凄异 ( ) (4)乘御风 ( )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 .《三峡》一文中描写夏天水流湍急的景象,但描写角度与众不同。试举例加以说明。(4分)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4分)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4分)

①略无 (     ) 沿 (       )

多趣味 (     ) 巘多生怪柏(      )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王命急宣 以钱币丐之

B.不疾也 我酌油知之  

C.间千二百里 见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D.睨,久而不去。 康肃笑而遣

10.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2分)

                                    

12.文中末尾引用“渔者歌”有什么目的?(2分)

                                     

8.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4分)

①略无    ( 通“缺”,缺口 )       沿    ( 顺流而下  )           

多趣味    ( 确实、实在)       巘多生怪柏( 极  )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王命急宣             以钱币丐之

B.不疾也               我酌油知之  

C.间千二百里          见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D.睨,久而不去。      康肃笑而遣

10.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11.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2分)

  三峡最大的特点是水势的险、急。而这个特点在夏天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先写夏天。                                              

12.文中末尾引用“渔者歌”有什么目的?(2分)

  用“渔者歌”从侧面衬托了三峡冷清萧瑟的秋色,使三峡显得更加悲凉萧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