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6-9题。(10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2分) ( )
A. 贻以金钗B. 而动如初
岁以大穰(《以虫治虫》) 温故而知新(《论语》)
C. 故如此D. 盖钉板上下弥束
故渔者歌曰(《三峡》) 盖以诱敌(《狼》)
7.试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作用。(2分)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8.①用自己的话概括:喻皓和匠师分析塔动的不同原因。②用原句同答:喻皓和匠师解决塔动问题的方法又有何不同? (4分)
9.文章详写喻皓的语言和塔定的原因,略写匠师具体实施塔定的过程。作者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何用意?(2分)
[d9373d10635b1965.jpg]
阅读下面《醉翁亭记))和《捕蛇者说》的选段,完成6—9题。(8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节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6.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 ( )
A.苛政猛于虎 有亭翼然临子泉上者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国怀乡,忧馋畏讥
D.不以物喜 醒能述以文者
7.欧阳修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具体记述的是怎样一件乐事?柳宗元说“余闻而愈悲”,结合全文具体说说作者听到的是怎样一件惨事?(2分)
8.结合《醉翁亭记》全文,揣摩欧阳修真正的乐趣是什么?《捕蛇者说》中“呜呼”一词含义丰富,结合全文揣摩作者面对现实,是怎样的一种心理?(3分)
9.欧阳修的“乐”,柳宗元的“悲”,表现不同,实质是相同的,你能用我们课文中学过的一句名言米概括他们的思想情怀吗?(1分)
[66c97de48a6a357d.gif]
阅读《山市》,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①高插青冥( ) ②连亘六七里( )
③黯然缥缈 ( ) ④倏忽如拳如豆(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相顾惊疑( ) ②始悟为山市( )
③窗扉皆洞开( ) ④裁如星点(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句话。(4分)
①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4)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这些时间词表明了山市变化具有什么特点?(2分)
(12分) (1)(2分)①míng ②gèn ③miǎo ④shū
(2)(4分)①看 ②明白 ③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④ 通“才”,仅仅
(3)(4分)①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②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4)(2分)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变幻莫测
阅读《三峡》一文,回答下面问题。(12分)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略无阙处( ) ②曦月( )③飞漱其间 ( ) ④素湍( )
(2)解释加点词语。(4分)
①沿溯阻绝( ) ②夏水襄陵( )
③虽乘奔御风( ) ④属引凄异(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
(4)从作者对三峡四季景象的描绘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1) ①quē ② xī ③ shù ④tuān
(2) ①逆流而上 ②上 ③飞奔的马 ④ 连接
(3) 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乐趣。
(4)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岳阳楼记(节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先描写了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象,再借景抒发“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慰勉滕子京,也表达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作者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透过写景抒情转入议论,阐发自己的人生见解。
9. (2分)宋(1分) 范仲淹(1分)
10. (3分)(他们)观赏景物的情怀感受,大概会有不同吧?
11. (3分)C
阅读下文,完成7--9题(7分)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7.上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________(2分)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翻译) (2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9.文中说“技止此耳”,黔之驴的“技”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各用文中一个字概括);作者借黔之驴讽刺了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分)
7.柳宗元(1分) 《小石潭记》(1分)
8.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驴子),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关键词:视、异) (2分)
9.鸣(1分) 蹄(1分) 外强中干(或:貌似强大,实则无能) (1分)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2分)
更①渡一遭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②杀生之名,乃炽火③使釜水百沸④,横筱⑤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 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⑥,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注释】①更:再,重复。②当:担当,承担。③炽火:把炉火烧的很旺。④百沸:(水)沸腾。⑤筱:细竹子。⑥爬沙:本指蟹行,这里指鳖行。意思是艰难地爬行。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欲烹而食之( ) (2)乃炽火使釜水百沸( )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鳖知主人以计取之
11.文中主人在说:“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这句话时的真实心理是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是个 的人。(3分)
12.这个寓言故事告诫我们 。(3分)
9. ⑴ 吃 (2分) ⑵ 让(2分)
10.鳖明知道主人用计谋夺取它的生命。(2分,其中“计”和“之”的解释各1分)
11.我就不信你掉不到锅里,我吃不到你。(意思对即可)(1分)
言而无信、虚伪、装腔作势的伪君子(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12.要识破那些伪君子的真面目,看清他们的真实用心。(3分)
阅读下文,完成5--8题(8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人名)。(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1)香远益清 ( ) (2)宜乎众矣( )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一句道出了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意思就是说像作者一样具有莲般品质的人太多了。
5.《爱莲说》(1分) 周敦颐(1分)
6.(1)更加 (1分) (2) 众多(1分)
7.(莲花)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观赏(它),却不可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2分)
8. D(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注】跻:来到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沿溯阻绝(绝妙)B.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C.猿鸣至清(到)D.目所履历(个人简历)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
B.或王命急宣 绝壁或千许丈
C.至峡口百许里 高可二黍许
D.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22. 两个语段所写的三峡山水有什么相同点?简要回答。(4分)
19.B(3分) 20. A C(4分,各2分)
21.①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相同点有:三峡江水曲折,水势浩大;两岸重峦叠嶂,绝壁陡峻;林木郁郁葱葱,泉水泠泠;猿声长啸,气氛凄清。(4分,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游万柳堂记
清 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①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qú)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②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juān)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别馆:别墅。 ②訾:zǐ,诽谤,诋毁,非议。
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穷极土木之工(精妙)B.亦无可称(称意)
C.榜其堂曰“万柳之堂” (题名)D.累其土以成山(堆积)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则不得久居其中 则治臣之罪
B.因其洼以为池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C.宜其不外慕乎富贵 安陵君其许寡人
D.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夫贤公卿勤劳王事 ,固将不暇于此。
②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
22.作者在本文中借万柳堂的兴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46386a0ee90b88ce.gif]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