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岳阳楼记》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 (2) 把酒临风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微斯人,吾谁与归?
3. 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日光 (2)执 持
2、略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下面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 。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1、(1)鱼的影子。(2)忧伤(的样子)。
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柳宗元《小石潭记》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作者_________,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山水游记多篇,合称_________,本文是其中的_________篇。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蒙络摇缀(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斗折蛇行( ) (4)悄怆幽邃( )
3、文中第二段写了潭水和游鱼的特点,你认为作者写作的妙处何在?
4、文中高度概括潭中氛围的是哪八个字?
5.文中两次写“乐”,这和文章哀伤凄凉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
1、柳宗元 永州八记 第四
2、(1)连接 (2)约 (3)像蛇一样 (4)深
3、以鱼之多,鱼的空游写水清澈,却无一字涉及水。又将游鱼或动或静的状态通过日光、影子写得极为传神,互相映衬,可说是各尽其妙。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哀伤凄凉,文中两次写“乐”与全文的感情基调不矛盾,这与作者的身世、经历有关。作者当时被贬永州,他要寄情山水,以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清脆的水声,看到鱼儿的游态时,感到了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但这种欢快是暂时的,从而成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压抑心情的反衬,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食之不能尽其材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B.、以丛草为林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食不饱,力不足(食:吃)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
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
4、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下无马。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策之不以其道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
7、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1、D 2、D 3、B 4、B 5、辱没 受屈辱 显现 等同 同样 鞭打 驱使
6、略 7、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韩愈《马 说》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祗辱于( ) 骈死(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2、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得道者多助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
C.、 策之不以其道 以光先帝遗德D.、虽有千里之能 此诚危机急存亡之秋也
3、 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4、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比喻 人才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则比喻浅薄愚妄的统治者;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5、在韩愈看来,世上不是缺乏 ,而是缺乏 。所以他在课文中流露的尽是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浅薄愚妄的统治者的愤慨。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1、zhǐ p¡án 2、D 3、略
4、食马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千里马 伯乐
6、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的作者_________,字叔庠,南朝梁_________家。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负势竞上( ) 鸢飞戾天者( )
望峰息心( ) 经纶世务者( )
3、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你喜欢富春江的水,还是喜欢富春江两岸的山?请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此句从侧面落笔,衬托山水诱人的力量之外,言外之意是什么?
6、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描绘你所喜欢景物特点。
1、吴均 文学
2、负:凭借 戾:至 息:平息 经纶:筹划、治理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1)喜欢富春江的水:水流清澈,千丈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 (2)喜欢山: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
5、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6、略(语句优美,抓住景物特点即可)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轩邈( ) 鸢飞( )
2、下面哪一组加点字的意思相同? ( )
A.、蝉则千转不穷 欲穷其林 B.、急湍甚箭 甚矣,汝之不惠
C.、争高直指 皆指目陈胜 D.、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找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蝉则千转不穷B.、同舍生皆被绮绣C.、风烟俱净D.、才美不外见
4、用现代汉语翻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
5、课文内容理解:(用文中的话回答)
① 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特点是什么?
②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是: 。
③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一组对偶句是:
④与《三峡》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此句从侧面落笔,衬托山水诱人的力量之外,表现作者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1、m¡ǎo yuān 2、D 3、C 4、略
5、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③“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④“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6、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吴均《与朱元思书》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渔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风烟俱净 ( )②一百许里( )
③窥谷忘反( )④有时见日( )
2、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3、本文主要描绘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之美,写得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 之美——“ ”;第二段写 之美,突出一个“ ”字;第三段写 之美,突出一个“ ”字。
4、第一、第二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突出水清的句子是“
”;表现水急的句子是“
”
5、美好的景致能净化人的心灵,荡涤人的尘念,使人回归自然,与自然相融,思想得到升华。文中用两个对偶句表现了这种感情,令人回味和思索,它们是“ , ; , ”
1、①都、全 ②左右(表约数) ③通“返”,返回 ④通“现”,出现
2、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个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水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3、山水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富春江江水 异 富春江两岸群山 奇 4、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渔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鸢飞戾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然后回答第1 0题。(4分)
有屠人货①肉归,日已暮。欻②一狼来,瞰③担中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④;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
(蒲松龄《狼三则》)
【注释】:①货:出售、卖。②欻(xǖ):忽然。③瞰(kàn):看、窥视。④示:给……看。⑤却:退。
10.把文言短文中的两句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屠惧,示之以刃。
②屠思狼所欲者肉。
[2cc5a030eb91c1f2.jpg]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6-9题。(10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2分) ( )
A. 贻以金钗B. 而动如初
岁以大穰(《以虫治虫》) 温故而知新(《论语》)
C. 故如此D. 盖钉板上下弥束
故渔者歌曰(《三峡》) 盖以诱敌(《狼》)
7.试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作用。(2分)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8.①用自己的话概括:喻皓和匠师分析塔动的不同原因。②用原句同答:喻皓和匠师解决塔动问题的方法又有何不同? (4分)
9.文章详写喻皓的语言和塔定的原因,略写匠师具体实施塔定的过程。作者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何用意?(2分)
[d9373d10635b1965.jpg]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