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的《童趣》

【甲】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2、 翻译句子:“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选段中写出了作者细察之后的快乐心情的两个词语是: “ ”、“ ” 。

4、 作者在文中说“时有物外之趣”,那么请你概括一下选段中作者写到的两件有物外之趣的事。(每件不超过10个字)

1、僵硬   用     2、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3、怡然称快     怡然自得      4、(1)观蚊如鹤之趣。   (2)神游山林之趣。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而两狼之驱如故。 (         ) ②其一坐于前 ( )

③屠自后断其.( ) ④增笑耳 ( )

2、文中与“目似瞑,意暇甚”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狼阴险狡诈的一句是(     )

A.缀行甚远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C.目似瞑,意暇甚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请在下面各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限一个字),使之成为各段的大意:①_____狼;②_________狼;③_______狼;④________狼;⑤__________狼。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⑵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①一起②像狗一样③大腿④通“只”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A

4、遇   惧   御    杀    悟

5、告诉我们对待像狼这样的恶势力绝不能心慈手软

6、(1)其中的一只狼像狗那样坐在屠户的前面

(2)禽兽的狡诈的手段有多少呢?

《狼》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1)途中两狼,行甚远( ) (2)屠大,恐前后受其敌( )

(3)身已半入,止露尾( ) (4)狼亦矣,而顷刻两毙( )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坐于前( )

(2)屠起,以刀劈狼首( )

(3)转视积薪后,一狼其中( )

(4)狼亦矣,而顷刻两毙( )

3、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B.、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

(2)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译文:

5、找出描写屠夫和狼相持的句子。

6、其中一只狼为什么要“犬坐于前”,“目似瞑”,装出“意暇甚”的样子?

1、(1)zhuì (2)jiǒnɡ (3)kāo (4)xiá

2、(1)像狗一样 (2)突然 (3)打洞 (4)狡猾

3、 A

4、(1)屠夫的骨头丢完了,但是这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紧紧跟着。

(2)屠夫从后面砍断了它的大腿,也把它杀死了。

5、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6、它要__屠夫,好让另一只狼从积薪后打洞攻击他。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是日更( ) ②余一小船( )

③长堤一( ) ④此( )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④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白:上下一 余强饮三大而别

B.、余:住西湖 上下十里间

C.、更:是日定 湖中焉得有此人

D.、及:下船 郡下

4、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项( )

A.、舟子:舟子喃喃曰 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日更定 金陵人

C.、绝:湖中人鸟声俱 哀转久

D.、饮:拉余同 余强三大白而别

5、简答。

①文章的文眼是

②作者写“雪”是按什么顺序?

6、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1、①完了,结束 ②撑,划 ③痕迹 ④客居

2、①岸边树木早已是冰花一片晶莹,湖面上到处是白气弥漫着,天空与云雾、山岭、湖水,上上下下全都白了。

 ②仅仅只有那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也只看到那么一小点,小船看起来如小草般,船上的人看起来只有两三粒米那样大小罢了。

 ③有两个人在铺着毡子的地上相对而坐,一个童仆正在煮酒,那炉火正旺 。

④看见我,十分高兴地说:“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3、D       4、B        5、①痴②由面到点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答案不唯一)

张岱《湖心亭看雪》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余一小船( ) ⑵拥衣炉火( )

雾凇沆砀( ) ⑷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用原文语句回答。

⑴运用白描手法创造出宛如中国画中写意山水意境的句子是:

⑵以他人之语表自己脱俗情趣的句子是:

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

5、亭中饮酒二人见了作者为何“大喜”?

答:

6、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

1、⑴撑,划      ⑵鸟兽的细毛     ⑶水气凝成的冰花     ⑷哪能   

2、⑴只有形如一线的苏堤,像一点的湖心亭,和我所乘的一叶小舟,以及船上两三位小米粒大小的客人。⑵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  

3、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及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写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5、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因此两人大喜,感叹遇一知音。 

6、不多余。作者意在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欲睡(收紧)B.、然起行(愉快)

C.、相与于庭中(散步)D.、无与为乐者(心里想着)

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⑴ 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

⑵ 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译文: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能表现友情的句子是:

理由:

(2)上文写人突出一个“闲”字,你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闲”?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个“闲”字的?

答:

1、A       2、(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2)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1)(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只有张怀民可以同乐。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也相同。”          (2)a.夜即解衣入睡——“闲”;b.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c.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我对“闲”字的理解——作者被贬黄州,只挂一个虚衔,不得参与公事,是一“闲”人。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美景。文中描绘了明净柔和静谧清幽的美妙意境,用来表达作者适遇而安、超然旷达而又略带宦途失意的苦闷、凄怨复杂的情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②晴初霜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王命急宣 以钱币乞之

B.、林:青翠竹 寒涧肃

C.、绝:哀转久 沿溯阻

D.、素:湍绿潭 可以调

4、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5、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

夏:

春;

秋:

6、第三段中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

7、请你调动想象,用形象的文字将“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下来。

1、①飞奔的马 ②早晨

2、①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B

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险   秀     凄(答案不唯一)

6、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

7、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跃着,闪动着活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而挺拔,野草密密的,好象连风也吹不过。(仅供参考)

郦道元《三峡》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妻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意思。

⑴不见月( ) ⑵沿阻绝( )

⑶乘奔风( ) 引妻异( )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用原文句子填空。

⑴描写水势浩大的句子是:

⑵描写三峡山的高大的句子是:

4、文中写到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其中的三个季节的特点。

⑴夏季:

⑵春季:

⑶秋季:

5、上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李白的一首诗。请将李白的这首诗默写下来。

1、⑴(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⑵(sù)逆流而上。    ⑶(yù)驾。   ⑷(zhǔ)动词,连接。      2、⑴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⑵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很多趣味。    3、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⑴水流湍急(或:水势迅疾凶猛)     ⑵景色秀丽(或:景色秀丽奇绝)     ⑶景物肃杀(或:瑟瑟凄凉)                    5、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将文中空缺的文字补充完整。

2、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有所 语:说话B.、东坡右足 现:表现。

C.、其两膝相者 比:挨着。D.、佛印类弥勒 绝:极,很。

3、下面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4分)………………………………………( )

A.、神情与苏、黄不 予作文以记之

B.、两战战,几欲先走 屠自后断其

C.、不能其一处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

D.、中间力拉崩倒声 左臂挂念珠倚

4、在上文中找出佛印独特神态的句子,然后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个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子突出他什么特点。
(1)佛印独特神态的句子是:

(2)译文:

(3)上面这个句子突出他 的特点。

1、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   2、B     3、B

 4、(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2)佛印极像弥勒pú sà ,敞胸露怀,抬头仰望。(3)不拘礼节、放浪形骸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2、文段从表达方式看,侧重

3、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1、总分        2、描写           3、空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