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石潭记》,然后完成下列各题。(18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悄怆幽邃( )
(3)不可久居 ( ) (4)斗折蛇行( )
7、翻译。(6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 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 修辞手法,摹形状貌,形象逼真。(3分)
9、作者观鱼时与离开小石潭时的心境有何不同?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说明。(1+1+3=5分)
6、(1)表估计数目,大约(2)深(3)停留(4)像北斗七星那样 7、略 8、移步换景法 定点特写 比喻 9、作者观鱼时的心境是乐(高兴),离开小石潭时的心境是忧(凄凉);作者作此文时,被贬为永州司马,心情复杂,既有被贬的失落、孤寂,又有重新振作,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被贬的郁闷之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接触凄清的环境,便会产生忧伤、悲凉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阅读《牧竖①》一文,完成8—11题。(14分)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②。各登一树,相去③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④。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⑤;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⑥。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⑦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⑧彼,跑⑨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谋分捉之: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③去:距离。④仓皇:惊慌。⑤嗥(háo):狼的叫声。⑥号(háo)且爬抓:一边大声吼叫,一边抓挠树身。 ⑦致:使。⑧趋:向,到。 ⑨跑(páo):同“刨”,兽用前爪刨地。
8、按要求完成下列两题。(6分)
⑴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意甚仓皇 ( ) ②大狼闻声仰视( )
③狼闻声四顾( ) ④气已绝矣 ( )
⑵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久之不动
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B.、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C.、学而时习之(《<论语>八则》)D.、久之,目似瞑(《狼》)
9、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其 一 竖 又 在 彼 树 致 小 狼 鸣 急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同是人与狼的较量,《狼》中的屠户与本文中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⑴①神情 ②听到 ③看 ④断 (每个1分,4分) ⑵D(2分)
9、其 一 竖 / 又 在 彼 树 致 / 小 狼 鸣 急 (2分)
10、⑴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大意对即可,2分)
⑵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分)
11、更赞同《狼》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牧竖》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言之成理即可,2分)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
【甲】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①行室②,奔入伏③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④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⑤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⑥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⑦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⑧之以归。非屠乌⑨能作此谋也!
注释:①遗:留下。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③伏:躲藏。④顾:然而,可是。⑤盈:满,足。 不盈:不满,不足。⑥豕(shǐ):猪。⑦方:才。⑧负:背。⑨乌:哪里,怎么。
【乙】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甲】【乙】两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顾无计可以死之( ) ②股直不能屈 ( )
③其一犬坐于前 ( ) ④一狼洞其中 ( )
(2)与“以吹豕之法吹之”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遂负之以归 B.不以疾也
C.以刀劈狼首D.可以为师矣
9.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限两处)(2分)
遂 割 破 狼 爪 下 皮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1.与【乙】文中的狼相比,你觉得【甲】文中的狼缺少点儿什么?请结合相关情节具体分析。(2分)
8.⑴①方法,办法。②大腿。③像狗一样。④打洞。⑵C
9.遂/割破/狼爪下皮。
10.⑴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⑵才明白前一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引诱对方。
11.【乙】文中的狼与【甲】中相比显得缺少点儿聪明智慧。(1分)【甲】文中的两只狼“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而后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分)
文言文译文:
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临时住房,他就跑进去躲藏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梵天寺木塔
沈 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①患其塔动 (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
③虽乘奔御风 ( )④项为之强 ( )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履:郑人有欲买履者 B.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人履其板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C.之:至之市 D.以:何不试之以足
钱帅登之 乃以瓦布之
1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但逐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15.上文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找出文段中描写喻皓心理活动的一个词语,说说表现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理活动?(3分)
12.①担心②这儿③即使④ 同“僵”,僵硬 (4分)
13. D (3分)
14. 略(4分)
15.词语是“笑”,(1分)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1分)
童趣(11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极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7.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词。(4分)
①项为之强( ) ②果如鹤唳云端( )
③方出神( ) ④驱之别院( )
18.翻译句子。(2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9.与例句“驱之别院”中 “之”字用法相同的一句( )(2分)
A.昂首观之。 B.心之所向。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0.有了一颗纯真的童心,就有一个美妙的世界。你还能想到哪些与文中的物外之趣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请写在下面。(3分)
17. ①通“僵” 僵硬 ②正(在) ③鸟鸣 ④驱赶
18.(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19.A
20.示例:乒乓球在球台上跳跃像元宵在锅里跳舞,他们在开联欢会。
蝴蝶在花间飞来飞去,就像嫦娥在桂树下翩翩起舞。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②负势竞上( )
③窥谷忘反( )
20.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话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22.对文章后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补写了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寒树”。
B.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
C.最后以抒情作结,让人回味无穷。
D.结尾平稳和缓,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的余地。
19.发出 /凭借 / 同“返”,返回(3分,每词1分)
20.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奔腾的骏马。(3分,抓住“湍”、“甚”、“猛”、“奔”等关键词翻译,上面词语每错译一词扣1分)
21. (3分)优美的山水具有巨大的诱人魅力,足以使热心世务,企盼仕途腾达的人也产生隐居之想(1分)。表达了作者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厌弃世俗,自由解脱的情态。(2分)
22.C (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岳阳楼记(节选)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9.本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主要交代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与缘由。
B.第②段意在引出下文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
C.本文的写作意图是歌颂滕子京贬谪期间的政绩。
D.作者描写洞庭湖景色,表达想归隐山林的愿望。
9.(2分;各1分)北宋(宋) 范仲淹
10.(3分)在它上面(楼上)雕刻唐代和当代名人的诗赋
11.(3分)B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虎惟恃勇
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其穷也,则谓之曰:“而且止,吾与而斗死之也。”虎闻其言而若有懈焉,止以待之。其人间则伐树为梃‚,执焉而呼曰:“虎来!”前与之合,而折其前之左足;既而又合,而折其右足,以死。虎惟恃夫也,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哀哉!
『注』① 而:通“尔”。‚梃:棍棒
12.解释加点字。(4分)
(1)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 之( ) (2)伐树为梃 为( )
13.对画线句“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因而不知道最终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B. 却不知道最终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C. 因而不知道(它的)死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D. 却不知道(它的)死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14.根据文意,“虎惟恃夫也”中的“夫”具体是指: (2分)
15.本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3分)
12、(1)到……去(2分) (2)制作或当做、作为(2分)
13、B(3分)
14、勇猛。(2分)
15、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骄傲自大,否则只会遭到失败;遇到突如其来的困境时,要冷静沉着,要善于思考,积极应对。(二选一)(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4. 选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
A. 舍:便舍船(舍弃 ) 屋舍俨然(房子)
B. 寻: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寻找)
C.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D. 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代词,代”桃源人’”) 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5.选出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古今含义差别不大的一项: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C.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选出下列句子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A.桃花源写了渔人奇,桃林奇,洞口奇,人物奇,结局奇可见这是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幻想。
B.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是因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__;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C.课文以桃花源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D.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写得简单.
第Ⅱ卷(共82分)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B5D6C
[39ad4c567c8263d4.gif]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