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黾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

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日:“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

候也。”

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④,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⑤,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日:“园囿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

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

乎?唐之末路是矣! (选自《古文观止》)

①《洛阳名园记》记述的是十九处洛阳名园,本文是记述这些名园后的总结。②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北宋文学家,字文叔,山东济南历下人,李清照之父。③走集:指边境上的壁垒。④五季之酷: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无尽的战乱带来严重破坏。⑤蹂蹴:践踏。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有事则洛阳必先受。 兵:

(2)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也。 候:

(3)千有余邸。 号:

(4)而忘天下之忽。 治:

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即点明洛阳地理形势的重要性,道出洛阳的繁荣与衰落是天下安定与战乱征兆的道理,并用唐和五代的事实加以论说。

B.作者认为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而洛阳的盛衰则又可从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

C.作者行文中感叹记述洛阳名园是徒劳无益,因为自唐、五代以来,名同大都“废而为丘墟”、“化而为灰烬”了。

D.作者从公卿大夫们纵情同林的享乐生活中,预见到统治阶级必将没落的命运,结尾的感叹意味深长。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黾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

译文:

(2)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

译文:

6.结合文章论述的内容,简要说说本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5分)

3.(1)战争  (2)征兆  (3)号称  (4)治理(每题1分,4分)

4.C(3分)

5.(1)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边境上的壁垒,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3分)

  (2)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3分)

6.文章行文简洁、论事精辟.(1分)采用由小见大逐层推理的方法,论述了由洛阳名同的兴废看到洛阳全城的盛衰,又从洛阳的盛衰看到天下的治乱的观点。(2分)结尾处卒章显志,亮出真正的写作意图:提醒公卿大夫不能纵情园林过享乐生活。(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 里能 ②张元怪,随犬出门

B.①安求能千里也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②若见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②若而不收养

2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寓逆旅,主人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B.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5.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27.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 的主旨。

23.C(均为转折连词,但是。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

24.A(都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BC项加点词都活用为动词,D项加点词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5.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26.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②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

27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关爱动物,善有善报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段,完成7-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7. 解释加点的词。(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2)上

(3)执而临之 (4)可诬一世之人

8.翻译句子。(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9.(3分)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10.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7.(1)喂养,饲养(2)责问(3)鞭子(4)怎么(4分)

8.(1)想要和一般的马(所获得的待遇)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不能通晓它的意思(3)皇帝命令封德彝推荐贤能,很久都没有推荐。(6分,每项2分)

9.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3 分)

10.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3分)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随意的)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观察),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等到)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箬篷覆之 箬蓬: 右臂支船 诎:

③令之 怪: ④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

②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译文:
9.甲段中,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0.两文都体现了艺术家技艺的高超,请结合文本说说两文分别是如何表现的。(3分)

  

7.①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②同“屈”,弯曲 ③以……为怪 ④清清楚楚  8.①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隐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中。②用(这幅画)在一群猫前试一试,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的。 9.所用材料的体积小;所刻的东西多;刻画细腻逼真。(每点1分) 10.甲文从所用材料的体积小;所刻的东西多;刻画细腻逼真等方面从正面通过议论、描写表现雕刻家技艺的高超。乙文通过猫的表现,以侧面衬托的手法表现画家技艺的高超。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焉。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良田数顷。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乱荒废,今复经始。即石成基,凭林起栋。萝生映宇,泉流绕阶,月松风草,缘庭绮合;日华云实,傍沼星罗。檐下流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椿柏而葱倩。时一褰(qiān)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

——祖鸿勋《与阳休之书》

注释:祖鸿勋为人耿介,为官清廉。虽入仕朝廷,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此文是作者辞官归里后写给阳休之的信。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蝉则千转不 冬烈风B.急湍箭 王之蔽

C.家先有野舍于楼也 D.杖登峰 箧曳屣

1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檐下流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椿柏而葱倩。

12.两文作者一为南朝,一为北朝,但文章的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从表达方式与语言特色两个角度简要分析。(2分)

13.甲乙两文都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0.答案:C

    评分:选对得2分。

11.答案:房檐下流动的烟雾袅袅升起,与高空中的雾气融为一体,时舒时卷,变幻多姿;小园中的桃树李树,跻身于香椿翠柏之中,枝繁叶茂,苍翠欲滴,在缭绕的雾气中,愈发显得妖娆多姿。

    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

12.答案:①两文都是先描写,后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②语言上多用骈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两文都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厌弃世俗的情感,并有规劝友人避世归隐之意。

    评分:对待自然1分,对待世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东趋数百步,有弃地,……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苏舜钦《沧浪亭记》

①碕:曲岸。②幅巾:古代男子以一幅绢束头发称为幅巾。这里指闲散者的装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宴之乐 酣 ②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乐

③不乎城中 类 ④其地阔 益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12.同为写景,但(甲)文以 为主,突出一个“ ”字;而(乙)文以 为主,突出一个“ ”字。(2分)

13.两文均为作者被贬期间所作,相同的境遇,情感上却同中有异,请根据文段简要分析。(2分)

10.答案:①尽兴地喝酒。②以……为乐。③像,类似。④更,更加。

  评分:评分:每两小题1分,共2分。

11.答案: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影子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美丽宜人。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人   乐    景    幽(静)

    评分:每两空1分,共2分。

13.答案:同: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异:(甲)文还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而(乙)文则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与厌恶。

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晌。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其境过清 以 ②神寒骨

势竞上 负 ④百叫无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2.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各从什么角度描写来描写水?分别突出了水什么特点?(2分)

13.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答案:①因为;②使……凄凉;③凭依;③停止、消失。

   评分:每两小题1分,共2分。

11.答案:溪流的岸势像狗牙一样相互交错着,无法知道源头在哪里。

    评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12.答案:水的特点:甲  清澈;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  清澈和湍急。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甲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乙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评分:答对一种情感得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乙)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袁山松《宜都山川记》

注释:①践跻(jī):登临。②崿(è):山崖。③萧森:树木错落耸立的样子。 ④离离:排列的样子。⑤ 习:靠近,亲近。⑥ 信宿:连宿两夜。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奔 ②多趣味 良

③常闻峡中水疾 ④书记及口传以临惧相戒 悉

10.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11.两文都写了水“疾”的特点,但写作意图不同,(甲)文意在突出 ,(乙)文则是为了 。(2分)

12.两文表达了作者相同的情感,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2分)

9.答案:①飞奔的马。②确实,实在。 ③快。 ④都。

  评分:每两小题1分,共2分。     

10.答案:那层叠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怪异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三峡的壮美    引出下文对三峡的独特感受。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12.答案: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从甲文中的“良多趣味”与乙文中的“欣然”“流连信宿,不觉忘返”可以看出。

    评分:情感1分,分析1分。共2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1) 潭中鱼可百头__________ (2) 佁然不动_______ (3)悄怆幽邃_________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3分)

15. (共3 分,各1 分)①大约② 呆呆的样子③ 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6. ( 2 分)翠绿的树,青葱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7. ( 3 分)作者借游玩想解脱而最终无法解脱的深层的悲哀。(意思相近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