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10分)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呷浪之 ②夫不能以游

③而此地与余近 能无纪

16.翻译下列句子。(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7.选文第一段通过哪些景物来描绘满井早春气息?(2分)

18.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15.①代鱼  ②坏,耽误 ③正好评,恰好 ④怎么(4分,每个1分)

16.(我)才知道效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啊。(2分,两个“始”必须译到位,否则扣1分)

17.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风力、游人、鱼鸟。(2分,写到其中三个即给2分)

18.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2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醉翁之不在酒也( ) ⑵野发而幽香( )

⑶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 ⑷伛偻提携 ( )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1、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12、遭贬谪的朝廷弃儿不胜枚举,流放的屈原,不得志的苏轼,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从这些人身上你获得哪些启示?(3分)

[c3e94ca92338061a.jpg]

(2)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11、(4分)从诗中描写的“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反映出醉翁亭的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好;从“宴酣之乐”反映出太守与下属关系亲切自然、随和、善与人相处;从“游人之乐”反映出滁州人生活和平安宁;从“太守之乐”反映出作者治理滁州的功绩、与民同乐的思想和热爱祖国山水之情。

12、(3分)提示:从他们虽遭贬谪却仍奋发有为谈起,或从他们政治上无建树,却留下了千古奇文,修建了美轮美奂的文学大厦谈起。

示例:面对人生的坎坷和困难,应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豁达向上,乐观进取,开创自己精彩的人生境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有人卖骏马者,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 见:

(2)执策而之 临:

(3)愿还而视之 子:

(4)去而之 顾:

19.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20. 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1. 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4分)

18. (4分)(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19.(4分)(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20.(2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21.(4分)联系“伯乐”、“马”(2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昔之浚湖者屡矣,而工程无考,非独纪载之阙也。语曰: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湖工既成,则筌蹄有所不计也。今之湖工,从事既久,积牍甚富,自他人视之,则亦荃蹄已而,而当事者以为有苦心存焉。爱汇录前后公牍,其重复者去之,雅驯者册之。前事之不忘,亦后事之师也。志工程。

(选自《东钱湖志》卷四)

注释:①浚:疏通 ②筌 :渔具 ③蹄:捕捉兔子的网 ④ 雅驯:指文辞优美,典雅不俗

19.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①非独纪载之也: ②雅驯者之:

20.下列句子中与“自他人视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寡助至,亲戚畔之

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

C.览物情,得无异乎?

D.久,目似暝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前事之不忘,亦后事之师也。

2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这句话? (2分)

19.①通“缺”,缺漏      ②记录(2分)

20. B(2分)

21.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啊。(2分)

22. “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这里比喻从前人们在湖疏浚以后没有记录,说明写作原因。(2分)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袁宏道)

15.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2分)

①土微润 ②泉而

16.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 ▲ )。(2分)

A.曝沙鸟 辍耕垄上

B.娟如拭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红装蹇者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冷光之乍出匣 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8.文中所描写的春天充满“喜气”,请从文中选取一处景物进行分析。(2分)

15.①肥沃  ②煮茶喝(2分)   

16. D(2分) 

17.(我)这才知道郊田之外并非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春天已经到来罢了。(2分)

18. 示例:山峦被雪水洗涤得干干净净,像刚擦洗过一般,又像刚刚梳过头洗过脸的漂亮女孩那样清清爽爽,让人眼前一亮,心中充满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2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3.下列词语中的“回”字与“峰回路转”中的“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妙手回春 B.蓦然回首C.回复短信D.回环往复

24.解释选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蔚然: (2)辄:

2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6.用自己的话写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2分)

23、D 24、略 25、略 26、(1)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2)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⑴从小丘西((向西(9999999999999999999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⑷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A.如珮环 ( ) B.其岸势犬牙差互( )

C.隶而者 ( ) D.记之而去。 ( )

22.用原文回答。

(1)小石潭是如何发现的?(2分)

(2)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2分)

(3)作者是如何描写小石潭的全貌及潭周围的环境的?(2分)

21、略22、(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2)从小丘西((向西(9999999999999999999行百二十步(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浩浩汤( tāng )B.、远山( xián)C.、互相轩( miǎo) D.、泠作响( líng)

1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横无际 (2)天下之忧而忧

(3)猿则百叫无 (4)斯人,吾谁与归?

11.翻译句子。 (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译文: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12.在景物描写方面,甲段主要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突出洞庭湖的景色 特点。乙段则从视觉和 角度进行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

的特点(用原文作答)。 (3分)

13.乙文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甲文作者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9、A 10、略11、略12、雄伟(或:壮阔、横无际涯)  听觉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13、乙文作者所写“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甲文中作者以迁客骚人的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

 

记游白水岩

苏轼

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山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②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 ,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③,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③馀甘:即橄榄。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其源殆可以熟物  ▲   ⑵少北,有悬水百仞  ▲  

⑶折处辄为潭  ▲      ⑷顾影颓然  ▲  

12.选择与“循山而东”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3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学而不思则罔

C.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D.朝而往,暮而归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                

14.对选文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选文虽短,却将父子两人一整天的游览活动具体而真切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B.选文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顺序,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C.选文善于抓住特征写景,“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八字,江水湍急、澄澈之态尽出。

D.苏轼又被贬惠州后写了本文,含蓄表达了奇山异水也排遣不了自己内心郁闷之情。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1.(4分) ⑴使……熟(煮熟)  ⑵稍微  ⑶就  ⑷ 看(回看)

12.(3分) D  13.(2分)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14.(3分) C

读书之法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②遽(jù):仓促。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⑤大率: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然后可以有得尔 ▲ (2)则其尤无义理者 ▲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 (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勿遽取舍于其间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B.以验其通塞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而求其理之所安 何陋之有(《陋室铭》)

D.则似是而非者 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 ▲

12.选文先提出 ▲ 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 ▲ 和 ▲ 的读书方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4分)(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题1分,意对

即可  10.(2分)B  11.(2分)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

它。  12.(3分)读书应熟读精思  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躁。

参考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